•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戰(zhàn)國策》《史記》張儀形象比較研究

      2013-04-11 02:13:55
      史志學(xué)刊 2013年2期
      關(guān)鍵詞:張儀戰(zhàn)國策蘇秦

      戰(zhàn)國策士,又稱縱橫家,是戰(zhàn)國時期隨著血與火的烽煙一起登上歷史舞臺的特殊群體,他們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游走于各諸侯國之間陳述利弊,出謀劃策,他們對整個戰(zhàn)國時期的國家關(guān)系和歷史走向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就是張儀。

      一、《史記》《戰(zhàn)國策》文本中的張儀

      《史記》張儀事跡主要集中于本傳《張儀列傳第十》,此外還見于《秦本紀第五》《楚世家第十》《趙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韓世家第十五》《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蘇秦列傳第九》《李斯列傳第二十七》,共九篇。

      《戰(zhàn)國策》張儀事跡主要見于秦策一《張儀說秦王》《張儀欲假借秦兵以救魏》《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張儀之殘樗里疾》《張儀欲以漢中與楚》《楚攻魏張儀謂秦王》《田莘之為陳軫說秦惠王》《張儀又惡陳軫于秦王》《陳軫去楚之秦》;秦策二《齊助楚攻秦》《秦惠王死公孫衍欲窮張儀》;秦策三《秦攻韓圍陘》;齊策一《張儀為秦連橫齊王》;齊策二《張儀事秦惠王》《犀首以梁與齊戰(zhàn)于承匡而不勝》;楚策一《張儀為秦破從連橫》《張儀相秦》;楚策二《楚懷王拘張儀》《楚王將出張子》;楚策三《楚王逐張儀于魏》《張儀之楚》《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張儀》《張儀逐惠施于魏》《陳軫去楚之魏》;趙策二《張儀為秦連橫說趙王》;魏策一《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張儀惡陳軫于魏王》《張儀欲窮陳軫》《張儀走之魏》《張儀欲以魏合于秦韓》《張儀以秦相魏》《張儀欲并相秦魏》《魏王將相張儀》《楚許魏六城》;魏策二《史舉非犀首于王》;韓策一《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張儀謂齊王》《鄭彊之走張儀于秦》;燕策一《張儀為秦破從連橫》,涉及七國,共三十九篇[1]。

      二、《史記》《戰(zhàn)國策》張儀形象比較

      關(guān)于《史記》和《戰(zhàn)國策》的關(guān)系歷來眾說紛紜,班固《漢書》認為:“司馬遷據(jù)《左氏》《國語》,采《世本》《戰(zhàn)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后事,訖于天漢?!保ā稘h書·司馬遷傳》)[2]韓兆琦先生也認為司馬遷在寫這些戰(zhàn)國人物時,大量錄用《戰(zhàn)國策》原文,并提到“司馬遷在運用《戰(zhàn)國策》的材料時,也作過許多加工,從而使他筆下的這些戰(zhàn)國人物的傳記,具有了司馬遷的獨特色彩。”[3]本文贊同這一觀點。然而,無論《史記》與《戰(zhàn)國策》究竟孰先孰后,《史記》蘊含著司馬遷鮮明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這一點毋庸置疑。張儀作為戰(zhàn)國時期的風(fēng)云人物,身上蘊含著戰(zhàn)國時期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而《史記》中的張儀又潛藏著司馬遷的思想內(nèi)涵。通過文本深入探究《史記》《戰(zhàn)國策》呈現(xiàn)的張儀形象的差異性,是了解司馬遷著史觀、審美觀,乃至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本文對這一差異性的探討主要通過梳理《史記》中可見,但未見于《戰(zhàn)國策》的部分。

      (一)張儀被誣盜璧遭毒打

      楚相亡璧,張儀被誣陷而遭毒打的這段經(jīng)歷,《史記·張儀列傳》如是記載:

      張儀已學(xué)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惫矆?zhí)張儀,掠笞數(shù)百,不服,釋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p>

      戰(zhàn)國時期的用人制度給人頗有“英雄不問出身”的感覺,身為草根階層的張儀,雖出身貧寒但也有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途徑。然而楚相及其門人以其“貧”而懷疑并誣陷毒打他,這樣不幸的遭遇使張儀受到身心的雙重傷害。司馬遷描述張儀的態(tài)度用了“不服”二字,由此可以看出張儀性格中的不屈和堅韌,而受到妻子嘲笑后的自我嘲解說“(舌在)足矣”,則體現(xiàn)出他為了實現(xiàn)理想抱負的隱忍,這與司馬遷自己的經(jīng)歷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張儀是一個報復(fù)心極重的人,他相秦后立即向楚國發(fā)檄文:“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這也是在《戰(zhàn)國策》中沒有記載的。雖然遍體鱗傷,深受屈辱,但他并沒有從此消沉,而是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帶著被冤枉的恥辱去秦國游說,為相后發(fā)表檄文表達自己的憤恨,決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二)張儀受蘇秦激將法入秦

      張儀投奔蘇秦,希望能夠得到故友的賞識,不料反遭蘇秦冷言拒絕,一怒之下赴秦謀求事業(yè)。司馬遷不惜大量筆墨記載這件事情的經(jīng)過,關(guān)于蘇秦的良苦用心,《史記》這樣寫道:

      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為我陰奉之?!蹦搜在w王,發(fā)金幣車馬,使人微隨張儀,與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車馬金錢,所欲用,為取給,而弗告。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萃跻詾榭颓?,與謀伐諸侯。

      關(guān)于這段歷史的真實性,歷代學(xué)者也是眾說紛紜,特別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后,更多學(xué)者傾向于認為張儀和蘇秦并不是同一時代對峙的雙方。根據(jù)《戰(zhàn)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張儀死于公元前310年,蘇秦比張儀晚死26年,因此張儀在秦國當宰相時,蘇秦還只是一個未登上政壇的年輕人。錢穆先生就認為:“《史記》誤謂在張儀前有蘇秦合縱,并謂蘇秦合縱以趙為盟主……孟子僅言公孫衍、張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以兩人更迭為秦、梁二國相?!币虼怂J為公孫衍和張儀才是當時實力旗鼓相當?shù)膶χ烹p方。

      先不論這段史實真實與否,從中我們至少可以窺見司馬遷對于張儀的態(tài)度。張儀當上秦國客卿之后明白了蘇秦的真實用意,立即對蘇秦及其舍人表現(xiàn)出感激之情,并慨嘆:“嗟乎,此在吾術(shù)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趙乎?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且蘇君在,儀寧渠能乎!”然而后來的事實表明,張儀并沒有實現(xiàn)他的諾言,反而在得知蘇秦之死的第一時間就決定要為秦破縱連橫,借蘇秦已死的事實先后成功游說楚、韓、齊、趙、燕各國,為后來秦國的大一統(tǒng)打下堅實基礎(chǔ)。因此司馬遷在最后評價他說:“夫張儀之行事甚于蘇秦,然世惡蘇秦者,以其先死,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成其衡道。要之,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傾危之士”肯定了張儀詭譎的謀略和雄辯的口才,關(guān)于對張儀才華的肯定,《史記·李斯列傳》也有記載:“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钡瑫r我們也看到,由于司馬遷對人的品節(jié)的推崇,他對戰(zhàn)國策士陰險狡詐、不講誠信、不擇手段的行為始終不予贊同。不僅僅是張儀,對其他策士如蘇秦、甘羅等人的評價也是如此。

      (三)張儀為群臣排擠的情節(jié)安排

      《戰(zhàn)國策》大量記載了張儀在朝中為利益爭斗爾虞我詐、明爭暗斗的情節(jié)。為了突破理想與現(xiàn)實間的障礙爭得名利,張儀先后在秦王面前誣陷陳軫,以至于陳軫最后不得不“去秦而之楚”,張儀還逐惠施于魏,殘樗里疾于秦王,此外與他有利益之爭的人還有甘茂、公孫顯、公孫衍、鄭彊等等。因此關(guān)于群臣的排擠,《戰(zhàn)國策》關(guān)于武王即位后的描述和之前沒有太大差異,只是點明左右排擠張儀的事實:“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惡張儀,曰:‘儀事先王不忠?!匆眩R讓又至?!?/p>

      而《史記》則是將筆墨集中于張儀對外游說各國的智慧與謀略,特別是他能夠?qū)⒏鲊P(guān)系了然于胸,善于揣摩君王的心思,能夠游刃有余地維持或者打破國與國之間平衡的能力。而對于他在朝中的爾虞我詐,只是在秦武王即位后有這樣的寥寥數(shù)語:

      秦武王元年,群臣日夜惡張儀未已,而齊讓又至。張儀懼誅,乃因謂秦武王曰:“儀有愚計,愿效之?!边@一句筆墨雖少,卻有著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司馬遷先以“日夜”二字表現(xiàn)出群臣排擠的嚴重程度,又以“張儀懼誅”表現(xiàn)張儀的心理,三言兩語就刻畫出張儀這一生動的人物形象。

      總之,司馬遷在《史記》中塑造的張儀形象與《戰(zhàn)國策》有很大不同,他以小說式的筆法,在保留張儀原有形象的基礎(chǔ)上刪去大量爾虞我詐的繁雜材料,加入楚相亡璧被誣陷并復(fù)仇、受到蘇秦激將法入秦以及受到群臣排擠后精妙的心理描寫等等,其情節(jié)安排使得張儀的經(jīng)歷更加具有傳奇色彩,也使張儀這個人物形象刻畫得更加鮮明,并暗藏著著作者司馬遷的思想傾向,為讀者揭示了張儀許多行為背后的因果關(guān)系,使他的許多做法都能從報恩抱怨或報仇中找到答案——張儀在秦國為相后發(fā)布檄文,是報楚相亡壁遭誣陷之仇;張儀借蘇秦之死先后游說諸國卻并未報蘇秦暗助之恩等等,正是這一原因使得《史記》中血肉豐滿的張儀比起《戰(zhàn)國策》中僅作為策士這一單薄身份的張儀更加立體和生動。

      三、《史記》《戰(zhàn)國策》張儀形象差異原因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司馬遷著述《史記·張儀列傳》的過程是將《戰(zhàn)國策》中的相關(guān)文章重新進行排列組合并加以潤色,在吸收的基礎(chǔ)上作了很多改造。因此《史記》和《戰(zhàn)國策》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劉熙載曾云:“尚智計者好《國策》,尚意氣者好《史記》。”[4]司馬遷在戰(zhàn)國史料的整理過程中,一方面運用自己的著史觀對材料進行甄別和剪裁,另一方面又能融入自己的精神氣質(zhì),使歷史在保留真實性的基礎(chǔ)上得到進一步升華。正如梁啟超所言:“‘整齊’即史家之創(chuàng)作也。能否‘整齊’,則視乎其人之學(xué)識及天才。太史公知整齊之必要,又知所以整齊,又能使其整齊理想現(xiàn)實,故太史公為史界第一創(chuàng)作家也?!盵5]

      (一)忍辱奮斗的人生信念

      司馬遷筆下的張儀,依然保留了《戰(zhàn)國策》中那些策士追名逐利的特點,但不同的是他們還擁有百折不撓的正能量:經(jīng)歷困厄而堅強不屈,忍辱奮斗。正如韓兆琦先生所言:“司馬遷的忍辱奮斗,是教人猛醒,促人奮進的一曲嘹亮的前進號角。一個人的一生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fēng)順的,難免要栽些跟頭,受些挫折。當我們遇到這種災(zāi)難,甚至是滅頂之災(zāi),向前看不到一點光亮?xí)r,我們就要冷靜,就要想到司馬遷‘忍辱奮斗’的哲學(xué)了?!盵6]有才氣、有志向的人,困境是激發(fā)他們奮勇前進的最強動力。司馬遷初任太史令時也是懷著滿腔熱情和抱負,想要輔佐明君實現(xiàn)理想,然而李陵之禍讓他蒙受了極大的冤屈和恥辱,在后來隱忍茍活的日子里發(fā)憤著書就成為他最強烈的動力。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史記》中張儀受誣的情節(jié)會有大量的筆墨鋪排。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張儀的復(fù)仇情緒正是司馬遷想要與統(tǒng)治階級的黑暗和命運的不公作斗爭的決心的投射。

      (二)利義并重的價值理念

      司馬遷筆下的張儀有恐懼,有不如意,有復(fù)仇情緒。《史記》中精彩的心理刻畫,表現(xiàn)出這些策士叱咤風(fēng)云的另一面——作為普通人的存在。司馬遷并不反對追求物質(zhì)利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保ā敦浿沉袀鳌罚┧隙俗非筘敻贿@種人所共有的本性。但在傳記中他對張儀追名逐利的這種價值觀輕描淡寫,轉(zhuǎn)而著力肯定他在困厄中不消沉的奮發(fā)圖強的努力,并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以張儀為代表的戰(zhàn)國策士使盡騙術(shù)、詐術(shù),輕視仁義道德的色彩,雖然他對張儀的整體評價并不高,說他擅長權(quán)變之術(shù),與蘇秦同為“傾危之士”,但他并沒有對張儀的追名逐利一味進行強烈批判,而是對他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進行了譴責(zé),這就表現(xiàn)出司馬遷利義并重的價值觀。司馬遷同情蘇秦而否定張儀,也正是因為張儀拋棄信義操守的所作所為——他憑借蘇秦死后對蘇秦的詆毀來實現(xiàn)為秦國破縱連橫的意圖。這種利義并重的價值理念造就了《史記》策士列傳鮮明的藝術(shù)特征:一方面司馬遷對策士追名逐利的行為予以理解,另一方面又對策士為追逐利益不擇手段的不道德行為予以批判。

      (三)愛才愛奇的審美追求

      《史記》是司馬遷“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記·報任安書》)的著述,一方面他通過策士列傳來展現(xiàn)戰(zhàn)國時期波譎云詭的歷史,同時又將《戰(zhàn)國策》中的材料以兼容并包的理念整合到他的框架之中,對人物的行為作了新的評價,從而表達出鮮明的思想個性。這一特點還具體地表現(xiàn)為司馬遷的愛才愛奇。李長之先生曾經(jīng)說過:“司馬遷愛一切奇,而尤愛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司馬遷最愛才。”[7]《史記》囊括了各種各樣的奇人異事,他們有的依靠三寸不爛之舌叱咤風(fēng)云,有的憑借智勇雙全之身功勛卓著,有游俠,有刺客,有滑稽,這一點在描寫策士方面,集中表現(xiàn)為他對策士奇言與奇謀的欣賞。司馬遷在策士的說辭上保留了《戰(zhàn)國策》縱橫捭闔、辯麗橫肆的風(fēng)格,體現(xiàn)出戰(zhàn)國策士極具戰(zhàn)略眼光、通曉局勢、陳說利弊的一面,正是由于他的愛奇愛才,決定了他在內(nèi)容選取和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的生動與獨特。許多在《戰(zhàn)國策》中平淡無奇的情節(jié)在司馬遷筆下被渲染得極具戲劇性,因而增加了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魯迅先生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確道出了司馬遷在史材處理及藝術(shù)創(chuàng)造方面的巨大成就,而他對于張儀形象的塑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從某種程度來講,和其他策士一樣,張儀的遭遇和最終的結(jié)局不免籠罩著一層悲劇色彩:他們從始至終都在書寫一個與命運抗爭的故事,雖然最后張儀憑借自己的智慧得以安度晚年,但他退出政治舞臺的方式顯然并非心甘情愿,這種悲劇性也是貫穿《史記》的一種情感基調(diào)。然而另一方面,以張儀為代表的這些戰(zhàn)國策士,他們胸懷壯志,面對困厄依然奮斗不止,把生命的價值發(fā)揮到淋漓盡致,以最熱烈的方式證明著自己在歷史舞臺上的存在,顯然是值得肯定的。而司馬遷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他的忍辱奮斗,他的積極進取,正是《史記》帶給我們的正能量之源。

      [1](西漢)劉向.何建章注釋.戰(zhàn)國策注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東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2737.

      [3]韓兆琦.史記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0.

      [4](清)劉熙載.王氣中箋注.藝概箋注[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38.

      [5]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M].北京:清華叢書周刊本,36.37.

      [6]郭金榮.毛澤東的晚年生活[M].北京:教育科學(xué)出版社,1993.154.

      [7]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fēng)格[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92.

      [8]韓兆琦.《史記》講座[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73.

      猜你喜歡
      張儀戰(zhàn)國策蘇秦
      高枕無憂
      蘇秦刺股
      幼兒100(2020年32期)2020-12-02 06:15:34
      高枕無憂
      天下棋局
      小小說月刊(2020年9期)2020-09-22 21:40:08
      天下棋局
      故事會(2020年2期)2020-02-04 06:38:28
      在層層深入中培養(yǎng)思考批判能力——以《戰(zhàn)國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學(xué)為例
      從《戰(zhàn)國策》看人際傳播中的說服藝術(shù)
      新聞傳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2
      張儀連橫
      蘇秦“錐刺股”苦讀
      5000金為何大于500金
      意林(2016年3期)2016-03-01 18:09:39
      象州县| 阿拉尔市| 彭山县| 图木舒克市| 文昌市| 义乌市| 齐齐哈尔市| 利津县| 恩施市| 塘沽区| 曲麻莱县| 墨玉县| 阳原县| 司法| 纳雍县| 正宁县| 满城县| 玉门市| 堆龙德庆县| 钟祥市| 九寨沟县| 襄樊市| 浦北县| 蓝田县| 电白县| 平利县| 大英县| 郯城县| 新丰县| 乳山市| 密山市| 宕昌县| 桐柏县| 舟山市| 三原县| 东至县| 葫芦岛市| 铜梁县| 报价| 龙泉市| 津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