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市場問題,是明清以來中國農村經濟演變的一個方面,近年來多圍繞“近代市場經濟萌芽”的探討,而區(qū)別于以往的“資本主義萌芽”的分析框架,認為明清以來專業(yè)化和勞動分工的進一步發(fā)展使中國社會向近代市場經濟轉變。更有學者認為,至少在18世紀以前,中國就已經邁入了近代經濟的門檻,成為一個所謂“市場化發(fā)展”的近代社會。彭慕蘭、王國斌等美國漢學界的“加州學派”的學者,對中國農業(y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明清以來由專業(yè)化與社會分工所推動的經濟增長,主要是江南地區(qū)的經濟增長。北方勞動力市場的產生、發(fā)展是否也推動了經濟的增長,成為近代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筆者試圖從山西鄉(xiāng)村雇工的勞動力市場發(fā)展角度,看北方勞動力的市場化是否促進近代化談一些粗淺的認識,以就正于方家。
勞動力市場在山西稱“人市”、“工市”、“工夫市”?!吧轿麝柛呖h,有農民都到市尋活作”[1],這里的市就是勞動力進行交易的場所。長工一般無專門的交易場所,長工的雇傭,或雇主與雇工直接商洽,或通過中間人介紹,多由中間人聯系,長工的雇傭中有較多的私人關系,其勞動力市場發(fā)展相對不足[2],在空間上也受到一定限制,這些束縛了長工市場的發(fā)展。本文談到的勞動力市場主要指日工與月工的短工市場。
20世紀前期的山西鄉(xiāng)村短工人市是季節(jié)性市場,且是地方性市場。人市一般是在較大村莊定期舉行,即“一定時間集合于一定場所”。從西煙鎮(zhèn)人市看:“在鋤苗、秋收季節(jié),上市的短工每天竟達兩千余人,各處來此者絡繹不絕。人數除西煙鎮(zhèn)及屬村的貧困農民外,大部分來自臨縣,南面壽陽、陽曲,北面五臺、定襄,東面陽泉、平定,西面忻縣、崞縣?!盵3]即使是小規(guī)模人市也有附近鄰村的短工及雇主參與,“里中豫讓橋為傭工之市,凡傭工皆在其上?!薄暗撅墒?,業(yè)已開鐮刈之,今朝見有多人,詢系外縣之人?!薄懊慨斎粘鲋畷r均集于斯(豫讓橋)?!薄柏椎局と巳瘴礀|出即到刈稻之村,蓋恐遲則無人用之?!盵4]有較大集鎮(zhèn)的市場有時持續(xù)一整天,因需要連續(xù)雇傭,直到本季農業(yè)工作結束,所以在中午、下午與農工定約,第二天再上工,人市從春季開始到初冬基本結束。
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山西短工人市有或大或小的規(guī)模。主雇雙方經由市場完成交易。勞動力成為商品,市場成為公共領域,顯示出一定的功能。然而山西短工人市由于其農業(yè)生長周期特點使短工人市的存在有季節(jié)性,時斷時續(xù)的存在很難造就市場化發(fā)展經營模式。同時山西短工的人員多為有少量土地的小農組成,不可能遠離土地,變?yōu)榧兇獾膭趧恿ι唐?,地方性的人市普遍存在,其?guī)模小,勞動力本身不固化,不確定,最終難以形成大規(guī)模的人市,雖有市場化傾向,但離近代化相差甚遠。
人市雇傭情況及勞動力價格體現市場化。在市場上,雇主可以任意挑選雇工,雇工也可任意挑選雇主?!敖癯卸儆嗳吮晃麈?zhèn)、花塔、硬底等村農家雇去,未留一人?!庇械囊淮尉凸蛡蛉蛭迨畟€短工,勞動十天半月。但人市有時沒有雇工?!敖癯猩蠠o一雇工之人,雇人者皆苦無人,不得在田作,乃到別處雇下三人?!盵5]工資由雇主與雇工雙方協(xié)定。根據陳正謨調查表看:山西六十五縣中,有中人說價之縣為零,無中人說價之縣數六十五[6]。勞動力價格受供需關系的影響,價格一般是日出以前工價高,日出以后工價漸低。也有受糧價及天陰下雨影響的。“山西孝義、左云各縣日工工資亦隨糧價漲落?!盵7]
勞動力成為商品自由買賣,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波動,體現了商品的市場化。從這一角度看,勞動力市場的形成“正在徹底摧毀地主和農民之間的恩情關系,把他們的力量從封建束縛之中解放出來,轉而化為赤裸裸的商品”[8]?!斑@種雇傭關系已經撕毀了過去掩蓋階級關系的傳統(tǒng)的等級外衣”[9],這體現著商品化與近代化某些發(fā)展一致的趨向。但有些雇工市場禁止雇工與雇主商議雇傭價格,市場中每日都標有日工資的價格表,此價格表多由雇工市場所在村的村長,或所在寺廟的僧侶決定。也有雇主把持行市,使雇工沒法搞價,民謠所唱:“打短工,不說價,人家干啥咱干啥,商量好,不會差,家家工錢一般大?!盵10]這樣在人市上形成了統(tǒng)一的勞動力價格,此種人市其市場化方向不明顯,傳統(tǒng)雇主霸市的情形明顯。
近代山西的勞動力市場發(fā)展不充分,但表現出勞動力買賣的普遍性和雇傭關系的簡單明確。然而并不是所有短工的勞動力都經由市場變成商品。從下面資料看勞動力不用必須上市交易,在距離市場較遠或沒有勞動力市場的地方,往往有成群結伙的上門求雇者或預定者,主雇雙方都有不上市的可能,也有無雇傭市場的可能。在無雇傭市場的山西隰縣,“有扎工組織,農工每十人一組,內有領工一人,由領工幫助攬工”。汾西有“農工團”,由數十工人組織而成,內有工頭一人,與雇主接洽工作與工資[11]。此種不經過市場而形成的買賣關系也同樣把勞動力看作商品。只不過是市場外交易的形式,表現出商品化而無市場化。然此種情況既不普遍,又難以形成大的商品化趨勢,很難與近代化形成聯系。
山西鄉(xiāng)村勞動力市場在全省的分布相當普遍,大到集鎮(zhèn)、小到村莊中都有,體現了市場的普遍存在與勞動力買賣的頻率。勞動力價格的形成也受供求關系與相關因素的影響,體現了發(fā)展中逐步市場化的過程。
但是,不能把這種有著相當大的自由度的勞動力市場與農村資本主義直接掛鉤。因為其既非“發(fā)展論者”所謂的自由資本主義市場,也非純粹傳統(tǒng)的自然經濟,而是在兩者之間的,由那些一直在生存線上掙扎的貧苦勞動者推動的,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高度發(fā)展作用下的商品化的市場。
山西鄉(xiāng)村勞動力市場的產生,是以小農為生存的需要而進行的簡單雇傭,體現農民生活的維生狀況和糊口形態(tài),而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其形成與發(fā)展,雇傭過程中存在著空間范圍的狹小,對勞動力市場的約束,是農業(yè)勞動的特點所決定的,是農戶生產的單一性造成的,而不只是專業(yè)化和社會分工擴展的產物。這里的男女老少貌似都得到了充分就業(yè),但是在生活壓力驅動下“充分就業(yè)”造就市場、推動商品化的結果,是許多學者所稱的“饑餓的商品經濟”。這種商品化市場必然阻礙主雇雙方走向富裕與發(fā)展之路,而難以真正推動近代化。
[1]李文治,魏金玉,經君健.明清時代的農業(yè)資本主義萌芽問題[M].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66.
[2]山西檔案館.楊家坡雇工問題,A88-3-32-2.
[3]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山西省盂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盂縣文史資料1輯[G].89.
[4][5]劉大鵬.喬志強標注.退想齋日記[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263,477,263,398,458.
[6][7][11]陳正謨.各省農工雇傭習慣之調查研究.中山文化館教育季刊(創(chuàng)刊號)[G].332,334.
[8]馮和法.中國農村經濟資料續(xù)編(上)[M].上海:黎明書局,1935.325.
[9]李文治.明清時代封建土地關系的松解[M].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3.566.
[10]太行革命根據地史總編委會.太行革命根據地史料叢書之五——土地問題[G].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