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姜文是一個具有強烈個人情懷和個人符號的電影導演,他能同時將“喜劇”和“暴力”這兩種似乎不搭調(diào)的元素運用在他的電影中??v覽整部《讓子彈飛》,處處充斥著喜劇元素和暴力場景,讓人開懷大笑的同時也得到了強烈的視覺沖擊。這次的《讓子彈飛》再一次為“喜劇”正名,那就是真正的喜劇是高智商者的游戲,其取決于講故事的手段,而不是故事本身有多深奧。本文先闡釋《讓子彈飛》中喜劇元素的運用,接著分析這部電影的暴力場景,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 《讓子彈飛》;喜劇;暴力
姜文工作室的名字是“不亦樂乎”,而他導演的電影《讓子彈飛》在上映第一周就收獲了1.8億的票房,不得不說姜文真的是不亦樂乎。除了票房上的成功,觀眾也給了這部電影非常好的評價。票房和口碑上的雙重成功,讓姜文再一次成為大眾的關注焦點。也許是吸取前一部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叫好不叫座”的教訓,姜文給《讓子彈飛》打出的宣傳旗號就是“讓觀眾看得懂”。確實,《讓子彈飛》擁有緊張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細致驚奇的黑色幽默,連環(huán)上演的斗智斗勇,再加上眾星云集的陣容,所有這些看點都讓觀眾不亦樂乎。毋庸置疑,《讓子彈飛》已經(jīng)碰撞出2010年華語電影的最強音。
姜文是一個具有強烈個人情懷和個人符號的電影導演,他能同時將“喜劇”和“暴力”這兩種似乎不搭調(diào)的元素運用在他的電影中??v覽整部《讓子彈飛》,處處充斥著喜劇元素和暴力場景,讓人開懷大笑的同時也得到了強烈的視覺沖擊。本文先闡釋《讓子彈飛》中喜劇元素的運用,接著分析這部電影的暴力場景,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讓子彈飛》中喜劇元素的運用
也許還有人記得前幾年的《瘋狂的石頭》,其中的喜劇色彩非常引人深思。這次的《讓子彈飛》也是如此,再一次為“喜劇”正名,那就是真正的喜劇是高智商者的游戲,其取決于講故事的手段,而不是故事本身有多深奧。一直以來,我們的主流文藝作品都背負著“文以載道”的名聲,厚重感似乎成了藝術(shù)片的標示。但是,中國人擁有世界上最強的幽默感,而且是高級幽默。所以,電影中喜劇元素的運用根本是游刃有余。果不其然,《讓子彈飛》的問世,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真正的喜劇電影。
(一)臺詞的喜劇性
《讓子彈飛》這部電影最讓觀眾印象深刻的估計就是它的臺詞了。在這部影片上映之后,網(wǎng)絡上流傳了大量《讓子彈飛》中的臺詞,如“霸氣側(cè)漏”等,甚至還有不少網(wǎng)民為每一句臺詞做詳細注解,點出其淵源、用途等。一時間,《讓子彈飛》成就了一場關于語言的狂歡。
毋庸置疑,《讓子彈飛》的臺詞具有很大的喜劇性,曾經(jīng)有一位電影學家說過,喜劇臺詞具有兩大特征,一是戲謔,二是諷刺,而這兩點特征在《讓子彈飛》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影片剛開幕,葛優(yōu)飾演的人物在火車上題詩:“要有風,要有肉;要有火鍋,要有霧; 要有美女,要有驢! ”了解我國新文化運動初期現(xiàn)代白話詩典故的人看到這首由葛優(yōu)題的詩就會明白,這句臺詞就是根據(jù)當時現(xiàn)代白話詩的戲仿。之后,影片中還出現(xiàn)大量似是而非的臺詞,如:“如果你活著,早晚都會死;如果你死了,你永遠都活著!”“江湖本無路,有了腿便有了路?!彼羞@些臺詞都會讓觀眾會心一笑,因為它們都是對經(jīng)典名言的戲仿,從而彰顯出不一般的“笑”果。
此外,《讓子彈飛》中還有很多插科打諢式的臺詞,如“他們打的不是我屁股,打的是您的臉??!”聽過這句臺詞的觀眾沒有不開懷大笑的。的確,《讓子彈飛》正是通過這種語言手段的設計,為影片營造出幽默詼諧的喜劇效果。
(二)細節(jié)的喜劇性
在一部影視作品中,若一個細節(jié)具有喜劇效果,可以被稱為噱頭。這個細節(jié)往往是出人意料,甚至是荒誕無理的,這種荒誕可以讓觀眾覺得自己比影片中的人物聰明,有智慧,從而油然而生一種優(yōu)越感和成就感,并因此而產(chǎn)生心理滿足。
整部《讓子彈飛》處處有著出人意料但又讓人忍俊不禁的喜劇細節(jié)。也許觀眾對影片開頭那氣勢磅礴的鏡頭記憶尤深。冒著蒸汽的火車在鐵軌上嗚嗚地奔馳著,讓人不由得感嘆科技的先進。但是等到鏡頭拉開后,才發(fā)現(xiàn)那輛火車是由一群馬在拉著,屬于純“人工”的運作。這種馬拉火車的視覺沖擊,讓觀眾立刻產(chǎn)生一種荒謬感,覺得不可思議。如此一來,《讓子彈飛》在剛開頭就吊足了觀眾對影片的“胃口”。
《讓子彈飛》也確實沒有讓觀眾失望,隨著情節(jié)的展開,觀眾發(fā)現(xiàn)充滿喜劇性的噱頭越來越多。比如,張麻子冒充縣長的第一個晚上,張麻子把槍遞給縣長夫人,一臉嚴肅地對夫人說:“我若有冒犯夫人的舉動,你隨時可以干掉我!”但是鏡頭一轉(zhuǎn),卻看見張麻子的另一只手放在縣長夫人的胸部,這種語言和動作的反差讓觀眾不得不發(fā)笑。再比如,六子被別人逼死后,大家來參加他的葬禮,兄弟們挨個向六子告別,對著他的墓碑發(fā)誓要為他報仇。當時的氣氛似乎有些沉悶和傷感,但是鏡頭一轉(zhuǎn),觀眾看到六子的墓碑是一個比畫成六字的手勢,這種獨樹一幟的墓碑一掃剛才的沉重氣氛,讓觀眾覺得匪夷所思的同時也啼笑皆非……
(三)喜劇明星的使用
《讓子彈飛》的明星陣容十分強大,除了姜文自己這位影帝以外,還有周潤發(fā)和葛優(yōu)兩位影帝。在這三位演員中,姜文算是不擅長出演喜劇角色的,而葛優(yōu)確實是目前國內(nèi)最受歡迎和認可的喜劇演員之一,而周潤發(fā)在早些年也出演過大量的港式喜劇。從演員陣容上來看,姜文有意將《讓子彈飛》打造成喜劇電影。
在電影中,周潤發(fā)扮演了兩個角色,一個是惡貫滿盈的黃四郎,還有一個是形象猥瑣的替身。在扮演替身時,周潤發(fā)的表演十分夸張,角色演繹得恰到好處。但不可否認,《讓子彈飛》的喜劇功能還是主要靠葛優(yōu)這位專業(yè)喜劇演員承擔起來的。影片中,葛優(yōu)的形象讓觀眾一看到他就想笑,而他收放自如的表演大大調(diào)和了姜文本身帶著的凌厲霸氣和周潤發(fā)的港式味道。另外,影片中的某些臺詞只有靠葛優(yōu)的嘴說出來才具有獨特的“笑”果,如葛優(yōu)回憶起自己與縣長夫人的感情,故作深情地說道:“那年我十七歲,她也十七歲……”毋庸置疑,此臺詞一出,觀眾必會笑成一片,不是說這句臺詞有多么可笑,而是借由葛優(yōu)的表演才具有如此好的“笑“果。
有人說《讓子彈飛》是一部喜劇電影,確實如此,整部影片充滿了笑點,演員游刃有余的表演、詼諧幽默的臺詞給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的盛宴。但另一方面,除了喜劇效果,暴力場景的應用算是《讓子彈飛》的另一大特色了。
《讓子彈飛》中暴力場景的應用
《辭?!穼Α氨┝Α庇忻鞔_解釋:“暴力有兩種意思,一是政治活動和階級斗爭中所使用的強制性力量;二是侵害他人財產(chǎn)和人身等權(quán)利的強暴行為。”由此可見,暴力屬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會問題,比較常見。作為電影中的重要場景,暴力與情色場景一樣,一直被人所詬病,所以很多電影導演都在積極尋求表達暴力的最佳方式。而在中西方電影中,暴力的表達方式有著非常大的差別。我們中國電影一般都會將暴力進行美化,以詩一般的語言含蓄表達出來;而西方電影中的暴力表達十分直接,電影導演偏愛于將殘暴的鏡頭和血腥的場面直接呈現(xiàn)給觀眾,使他們得到感官上的刺激。《讓子彈飛》這部電影有著很多暴力場景的運用,而片名就在無形中透露出該片的暴力元素。但是,正如作家何宏所說的:“很多觀眾認為《讓子彈飛》這部電影在弘揚暴力美學,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但是我認為這部電影與一味宣揚暴力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它張揚的是一種對社會正義的樸素追求,是一種桀驁的血性,是一種真正的理想主義,觀眾在看完這部片子后會有一種淋漓盡致的暢快感覺?!?/p>
(一)六子的死
《讓子彈飛》中的六子是張麻子的好兄弟,毋庸置疑,他是一個英雄,他的死非常悲壯。為了對付張麻子,黃四郎的狗腿子胡萬決定從六子入手,他誣陷六子吃了兩碗涼粉卻只付了一碗的錢。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血氣方剛的六子用刀子活生生地剖開自己的肚子掏出涼粉,鮮血噴成了扇形,六子的臉被疼痛扭曲了,但是他證明了每個人的人格是不可侮辱的。六子死了,場面十分血腥。觀眾為他的死傷心,但也被他的勇氣所折服。在此,姜文別出心裁地將“六子切腹取粉”的故事用暴力場景呈現(xiàn)給觀眾,也將曲折離奇的故事推向了高潮。姜文緊緊抓住了觀眾的“窺私欲”,這種欲望驅(qū)使觀眾迫切想知道六子的肚子里究竟有什么東西??梢哉f,姜文用一種非常暴力的方式,與觀眾一起將六子“置于死地”了。
六子不是白死的,他的死為張麻子及其他的兄弟留在鵝城提供了很好的理由,他們要為六子報仇,改變鵝城的腐朽狀態(tài),打倒黃四郎。張麻子發(fā)動革命不為錢也不為權(quán),只是為了給自己的兄弟報仇,還鵝城一個太平。要發(fā)動革命,暴力是不可缺少的。在電影中,張麻子為了革命沒少花心思,他向群眾發(fā)銀子,但是群眾因為懼怕黃四郎的勢力而將銀子全部上繳給黃四郎;給群眾發(fā)槍,群眾也不敢用。直到最后,張麻子當著大眾的面砍下黃四郎替身的頭,群眾才敢肆無忌憚地闖進黃四郎的家??诚曼S四郎替身的頭的一剎那,張麻子身上沾滿了鮮血,那個畫面非常暴力,非常血腥,但又耐人尋味,替身的死標志著鵝城革命的成功。一場暴力革命終于畫上句號。
(二)馬邦德的死
《讓子彈飛》中馬邦德的死也非常耐人尋味??梢哉f,葛優(yōu)扮演的馬邦德是影片中最出彩的人物之一。一直以來,葛優(yōu)的演技都得到觀眾的認可和追捧。在其悲喜難分的深奧表情中,一轉(zhuǎn)眼又會露出滑稽相,然后在滑稽中又透露出一絲悲愴,這種種表演疊加在一起,令人匪夷所思。在《讓子彈飛》中,馬邦德十分貪財怕死,但又圓滑狡黠,同時還能透露出一絲嫵媚可愛,所有這些特征都十分符合他的騙子身份。與張麻子剛強有力的形象截然相反,馬邦德陰柔委曲,猥瑣諂媚,兩個人的形象一張一弛,確實十分般配。為了生存,本是縣長的馬邦德不得不謊稱自己是師爺,同時游走于黃四郎和張麻子之間。后來,因為自己夫人的死,馬邦德還是和張麻子連成一線,當他被炸死在裝滿銀元的馬車上時,張麻子還是沖了過去,送了他最后一程。當時,馬邦德只剩下上半身,下半身被炸飛掛在樹枝上。這一幕,對觀眾來說觸目驚心,心有余悸,場面十分暴力。馬邦德一開始就是為了求財才做縣長,最后被炸死在錢堆里,也算是圓了他的夢,雖然他已經(jīng)無福消受了。
在如今的電影市場上,喜劇電影不少見,暴力電影也不稀罕,但是能將喜劇和暴力完美雜糅在一起的,《讓子彈飛》做到了?,F(xiàn)在的觀眾胃口越來越大,不能只是依靠一些噱頭就想滿足他們,《讓子彈飛》的成功給電影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有力的借鑒,提供了良好的創(chuàng)作模式參考。
[參考文獻]
[1] 喻燦,周金金.《讓子彈飛》:一部很給力的賀歲大片[J].電影文學,2011(06).
[2] 張之揚.告別革命與繼續(xù)革命——《讓子彈飛》與“后革命”時代的革命想象[J].現(xiàn)代中文學刊,2011(01) .
[3] 谷青.電影中的暴力美學[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04) .
[4] 劉柳.論暴力美學在當代影片中的運用[J].社會科學論壇,2008(05) .
[作者簡介] 王中田(1965— ),男,山東濱州人,碩士,濱州學院中文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先秦兩漢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