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貴彬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學院,北京 100089)
社會建設研究
外籍員工參加我國社會保險困境分析
熊貴彬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學院,北京 100089)
我國加入WTO以后,越來越多的外籍員工進入我國工作?!渡鐣kU法》頒布后,《在中國境內就業(yè)的外國人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于2011年10月開始正式實施。按照規(guī)定,在國內就業(yè)的外國人、港澳臺人員必須參加我國的社會保險。由此,也引起了較多的爭議,贊成方和反對方各執(zhí)一詞。我們可以加強同相關國家談判,簽署社會保障合作協議,避免兩國間重復參保繳費。同時,還需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的相關措施,使外籍參保人員切實從中享受到實惠。
外籍員工;社會保險;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以后,越來越多的外籍員工進入我國工作。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調查,當前在我國的外國人已達60萬,其中取得工作許可證的人數超過23萬人。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越來越廣泛地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國內要求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切實保障勞動者的權益的呼聲越來越高,西方國家要求我國提高勞動保障水平、更加公平地參與國際競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于是,加快社會保險立法,勢在必然。
經過長期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終于得以通過,并于2011年7月1日正式生效。其中第九十七條規(guī)定“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就業(yè)的,參照本法規(guī)定參加社會保險”。專門針對外籍員工的細則——《在中國境內就業(yè)的外國人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也在征求多國商會意見的基礎上,于同年10月15日開始正式實施。按照這些規(guī)定,在國內就業(yè)的外國人、港澳臺人員必須參加我國的社會保險。
將外籍員工納入我國的社會保險,確保了制度的統一性和完整性。但該措施在討論之初,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看法。
贊成的一方以人社部為代表。相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指出:首先,世界上多數發(fā)達國家,以及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大都通過立法,強制要求在本國就業(yè)的外籍人員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我國的社會保險法要求外籍員工必須參保,乃是同國際接軌。其次,將外籍員工納入社保,也就在這方面給予了其國民待遇,保護了他們享受社會保障的權益。這樣,也使中外企業(yè)能更加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有利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后,中國企業(yè)在向海外派駐員工時,也通常被要求參加派駐國的社會保險,繳納相應的費用。
反對一方則指出,目前大部分外籍員工僅僅是在中國工作,退休后大都回自己的國家養(yǎng)老,而不會呆在中國。雖然《在中國境內就業(yè)的外國人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允許外籍員工終止養(yǎng)老保險關系,并將其個人賬戶儲存額一次性支付給本人,但如果大部分外籍人員都選擇終止,將失去保障的意義。清華大學教授楊燕綏認為,中國只有和外籍職工國籍國簽訂協議,對社保的繳費、轉移、攜帶、分段計算做出銜接性規(guī)定,才能使外國人參加中國社會保險真正落定。[1]在沒有相應制度安排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不能強迫外籍人士加入中國社保。她甚至警告,強迫外國人支付保費,將會出現問題,即如果他們離開時不能拿回支付的保費,中國可能會面臨一系列訴訟。
從理論上講,正反兩方的觀點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無論是正方,還是反方,都是中國的政府和學者進行的分析的推測。而事件的當事人——外籍員工,究竟如何看待這個問題,雙方卻都沒有提及。本文將就這方面進行一些彌補性的探討,分析外籍員工參加中國社會保險的心態(tài)。
據了解,我國對外國人居留期限的管理主要分成兩類:一類是在中國居留半年以上、1年以下的,由公安部門頒發(fā)“外國人臨時居留證”;一類是在中國居留1年以上的,由公安部門頒發(fā)“外國人居留證”,一般1年一簽。此外,在三資企業(yè)工作的副總級以上的外籍人員,和一些歸國華僑可一次性申請一至五年的外國人居留證,但目前真正獲得5年居留證的外籍人士并不多。
居留的時間不同,外籍員工對參加社會保險的態(tài)度也有很大的差異。對參加社會保險最為迫切的是,獲得外國國籍后返回中國長期就業(yè)的華僑。他們沒有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參加社會保險使他們有一種安全保障感,和一定程度的歸宿感。其次是在我國長期工作的外籍管理人員,以及一些公共機構的長期派駐人員,加入社保也是組織機構為他們提供的一種福利,使他們能夠更加安心地在中國工作。中國日報的網上調查,從某種程度上印證了我們的這一看法。報道稱,來自英國的布萊爾,就對外籍員工參保政策表示歡迎。她在北京一家雜志工作?!拔艺J為這項政策是好的,因為它將使在中國長期居留的外籍人士受益?!彼f:“我不介意每個月繳納保險費,因為它讓我感覺自己在很大的意義上屬于中國,不再僅僅是個外人?!盵2]但這類在我國長期工作的人員比例較小,我們的訪談對象中,僅有一位在中國工作超過5年。
對參加社會保險最不熱心的當屬短期居留人員,類似我國農民工對待社保的態(tài)度。他們絕大部分認為自己在中國不會呆多久,大部分回答最多工作二三年,因此對長期性供款的社會保險不感興趣。一些被訪者擔心他們的工作環(huán)境將會因此惡化,因為繳納額外的社會保險費,老板可能會降低他的薪水。如果成本上升太多,公司甚至可能聘請“打黑工”的來替代他們。對于他們而言,來到中國,主要是賺錢和增加經驗,然后再次離開,基本不太可能長期居住。因此,他們根本不需要社會保險。個別訪談對象甚至表示,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應著眼于自己的居民,而不是給他們添麻煩?,F在的問題是,這類人員占了外籍員工中的絕大部分,在我們的訪談對象中占了80%以上。
影響外籍員工參保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商業(yè)保險提供的替代性。對于大多數受訪者而言,因為僅在中國短期性就業(yè),他們更加青睞商業(yè)保險。商業(yè)保險比較靈活方便,同時契約性的權利義務關系比較清晰,即他們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供款和能夠享受的保險待遇。并且,雙方都是基于市場關系上的對等主體,因此他們就有較強的選擇性。這尤其對自由主義傳統下的美國人,具有特別的吸引力。而雇傭外籍員工的很多公司,也樂于為他們購買商業(yè)保險,也是因為靈活方便。他們就不必為每一個非長期就業(yè)的外籍員工,一一辦理手續(xù)繁瑣的社會保險。而商業(yè)保險提供服務也非常便捷,受到勞資雙方的好評。在我們的訪談中,90%的外籍員工都購買了商業(yè)保險,其中一半左右是由公司購買,還有一部分是由公司和自己各付一半,也有1人是自己購買。
對于當前實施的《在中國境內就業(yè)的外國人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多數受訪者認為沒有必要。如他們根本不會在中國呆15年之久,因此退休保險無用處;他們也不會去在公立醫(yī)院排長隊等待,由此醫(yī)療保險也是一種浪費,同時公司大都給他們購買了商業(yè)醫(yī)療保險。這樣他們就可以去環(huán)境更好,服務更便利的私立醫(yī)院就醫(yī)。
就暫行辦法條文本身而言,雖然其中規(guī)定了外國人參保后的所能獲得的權益,但還是沒能讓他們搞清楚怎樣才能獲得這些權益,辦法中有的條文不夠詳細具體,有的不夠形象簡化。這和我國的社會保險同西方國家存在較大差別有關系,西方國家大多實行是現收現付制,而我國則實行部分積累的統賬結合模式,讓他們在短時間內理解,確實有點困難。比如,辦法中規(guī)定:“凡外國人在規(guī)定領取退休金的年齡前離開中國的,他/她的個人賬戶將被保留。如果重新進入中國就業(yè)的外國人,可以供款期計算累計;外國人在按中國政府規(guī)定的程序辦理手續(xù)后,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可支付的外國人在他/她的個人賬戶的金額一次性終止基本養(yǎng)老保險關系;外國人死亡后,個人養(yǎng)老保險賬戶中的剩余金額可以被繼承……”在這些規(guī)定中,僅僅讓外籍員工搞清楚個人賬戶是怎么回事,就挺費勁的。“供款期計算累計”,“辦理手續(xù)一次性終止保險關系”,等等,就更是難上加難。
再有,從參保的強制性來說,西方國家除了北歐及其他少數國家實行強制性原則外,大部分國家都采取自愿參保原則。當前,讓外籍人員強制參保,而權利和義務關系也不是很清晰,很容易讓他們感覺到這是中國在巧立名目收費,目的在于擴充社會保障的資金,而非為外國員工在中國的社會保險考慮。美中貿易委員會(USCBC)敦促中國,“外派的員工應被允許選擇退出,因為他們仍然受雇于海外雇主,是不可能享受的中國提供的社會保險的任何好處的,因為它們通常只有很短的時間在中國工作的?!薄巴饧畣T工應該被允許選擇醫(yī)療保險,如果他們已經有了其他醫(yī)療保險,或者他們不需要中國提供的醫(yī)療保險”。[3]歐盟商會也提出,希望其員工能選擇是否加入中國的社會保險。
我國的社會保險主要包括“五險”,其中生育保險和工傷保險不需要員工繳費,這里僅就需要外籍員工繳費的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和失業(yè)保險進行分析。
他們感覺最重要、必須參加的保險,當屬醫(yī)療保險?!皩ξ叶裕】当kU是確定無疑最重要的”,很多被訪者都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們購買的商業(yè)保險,也主要是醫(yī)療保險、健康保險或人身保險。但是,如前所述,他們更看重的是商業(yè)醫(yī)療保險,而不是社會保險。對他們而言,社會保險中的醫(yī)療保險難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除了前述排隊和醫(yī)療環(huán)境方面的原因,更大的阻礙因素是語言。醫(yī)療方面的很多專業(yè)術語甚至會難倒一些公司的翻譯人員,而各大公立醫(yī)院也難以配備多國語言的專門翻譯。然而,細微的語言差異也可能導致嚴重的醫(yī)療事故。因此,外籍員工極少進入我國的公立醫(yī)療機構就醫(yī),我們所訪談的對象一般會通過商業(yè)醫(yī)療保險,進入當地的私立國際醫(yī)院。而這些醫(yī)療機構往往是排除在醫(yī)療保險定點機構之外的,這就極大地打消了外籍員工參保的熱情。由此,就進一步引出另外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看待退保,一是如何保持社會保險關系有效,并重新激活。
談到將來離開中國退保時,一位歐洲籍工作人員談到,“中國政府的辦事效率太低,并且部門復雜,我覺得想要拿回錢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如果我交了這些錢,就無所謂了,就讓它進入中國社會保障部門的口袋吧”,另外好幾個訪談對象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并且,如果退保,無論是公司還是員工,都無法領回公司支付的統籌部分的繳費,這對他們是有失公允的。當前,所有的受訪者都還沒有意識到這個深層一點的問題,但是遲早會被人發(fā)現。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外籍員工離開時不終止養(yǎng)老保險,如何續(xù)保的問題。當前尚不明確的是,他們離開中國后,其社會保險關系能夠保持多長時間的有效期。據一個訪談對象介紹,如果希望保持中國的養(yǎng)老保險,他們離開中國后,需要每年向所在國的中國使領館提交一份自己的社會保險材料,以確保自己的帳戶保持有效。這對于他們來說,手續(xù)將不勝其煩。更要緊的是,他們絕大部分人不能確保能在退休前繳足15年的保險費,并且我國還規(guī)定了65歲后外國人不得在中國就業(yè),這樣時間上也不能確保他們在中國累計就業(yè)15年以上。不過,當前我國允許退休前一次性補繳夠剩余年限的養(yǎng)老保險費用,或許能對這個問題有所補救。最后,即使繳足了養(yǎng)老保險,領取也是個問題,雖然可以委托代領或申請匯兌,但身份審查也將非常繁復。
最后是失業(yè)保險,暫行辦法也規(guī)定的外國人應該參加失業(yè)保險。這里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如果在中國沒有了工作,他們將很快離開中國,而不是申請失業(yè)保險,很多訪談對象都這樣回答。同時,如果沒有了工作合同,他們的簽證就變得無效,他們也就難以獲得失業(yè)保險金。因此,繳納失業(yè)保險對于他們幾乎沒有什么意義。而且,他們離開中國終止社會保險關系時,繳納的失業(yè)保險也不會得到退還,這讓他們感到尤其不公平。
在與中國的談判上,美中貿易委員會指出,要求外籍員工參加社會保險計劃將是“不必要的重復”,因為雇主已經為外籍雇員在中國購買了類似于社會保險的商業(yè)保險。訪談中,所有的受訪者在都表示已經擁有了保險,包括在中國的商業(yè)保險或本國的社會保險。這就涉及雙重支付與雙邊豁免的問題。
新出臺的暫行辦法規(guī)定,與中國簽訂了雙邊或多邊的社會保險協議的國家,其國民可以選擇不參與中國的社會保險,只要他們能夠提供自己在本國持續(xù)上繳社會保險費的證明。而沒有簽訂協議的國家,其國民在中國就業(yè)時,必須參加中國的社會保險,繳納相應的社會保險費用。
但是目前,只有德國和韓國與中國簽訂了雙邊協議。2001年,中國和德國率先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社會保險協定》;2003年,與韓國簽署《互免養(yǎng)老保險繳費臨時措施協議》及相關文件。也就是說,當前除了德國和韓國以外,其他國籍員工都必須參加中國的社會保險。在訪談對象中,由此也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態(tài)度。德國籍員工表示:“對中國與德國的雙邊協議都不是太清楚。但是作為德國人,對雙邊協議感到幸運,因為這意味著不用多交額外的費用了?!倍鴣碜粤硪粋€國家的員工則顯得憤憤不平,“我覺得這個政策很可笑,同樣是外籍人,社會保險還要區(qū)別對待。我們在這里工作,付雙份的稅,還要付雙份的社會保險費,而且還不一定能享受益處。”顯然,只同兩個國家簽訂社會保險雙邊協議,遠遠滿足不了為數眾多的其他國籍就業(yè)人員的需求。雖然,與人員數量最多的韓國簽訂了協議,但是位列第二至第七的美國、日本、緬甸、越南、加拿大、法國都還沒有簽訂,來自這些國家的大量就業(yè)人員的雙重支付問題,短時期內就難以避免。
這里要澄清一個誤區(qū),那就是認為強制外籍員工參加社會保險,會導致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進而可能催逼外資撤出中國。其一,導致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社會保險法出臺后,我國境內的所有企業(yè)和員工都要強制參保,導致勞動力成本整體上升,而外籍員工只是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而這也符合世界上國家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即國家經濟持續(xù)增長后,勞動者的收入、勞動保護措施和福利待遇等都會相應增長,否則社會將可能出現不穩(wěn)定狀態(tài)。其二,勞動力成本整體上升,包括外籍員工的社會保險繳費負擔加大,也不一定會導致外資大量外流。也許有部分勞動密集型的加工企業(yè)會撤出,以及一些外籍員工會流向其他國家,但是絕大部分外資還是會留在中國,原因很明顯,他們不可能放棄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此外,外籍員工的用工成本增加,從某種意義上,對我國還是有好處的,因為這可能促進外資企業(yè)用工的“本地化”。即從用工成本上考慮,更多雇用和培養(yǎng)中國的員工及管理人員,而不是靠帶入外籍人員,這將從某種程度上提升我國的人力資本和管理水平。
當然,我們也得適當考慮外籍員工的合理訴求,對于當前意見比較強烈的社會保險措施,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調整完善。
一方面,加強同相關國家談判,適時簽署社會保障雙邊或多邊合作協議。為避免兩國企業(yè)及其員工重復參保繳費,國際上的通行做法是開展雙邊或多邊談判,簽署社會保險互免協議加以解決。因此,我們可以向一些國家說明我國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現狀,并表達在此方面進行雙方合作的意向,尤其是那些外籍人員集中的國家。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這是雙方面的事情,不是我們單方面就能決定的。美國已經與17個國家簽訂了雙邊社會保障協定,日本也與13個國家簽署了雙邊協定。[4]目前,來自兩國的員工分別占我國外籍員工總量的第二、三位,兩國也有義務同中國協商并簽署協議,以保護本國籍人員的利益。因此,當美中貿易委員會、歐盟商會及其他國家商會敦促中國,考慮其國籍員工的社會保險雙重支付問題時,我們也可以敦促他們向本國政府施壓,盡快同中國就社會保險互免事宜進行談判。
另一方面,就外籍人員反映比較集中的參保和賠付問題,可以進一步調整完善社會保險的相關措施,使外籍參保人員切實從中享受到實惠。如醫(yī)療保險中,可以考慮將外籍人員經常就醫(yī)的一些國際醫(yī)院的基本診療項目納入醫(yī)保范圍。養(yǎng)老保險,如果外籍人員離開中國需要退保,進一步簡化相關手續(xù);退費時除了個人賬戶外,統籌費用也可適當退還一部分。失業(yè)保險中,如果外籍人員確實因失業(yè)而離開中國,可以考慮支付一定月份的失業(yè)保險金,如一至三個月。當然,這些建議的可行性如何,還有待深入探討,謹此拋磚引玉。
[1]耿雁冰,胡雅君.60萬外國人如何加入中國社保?[N]. 21世紀經濟報道.http://www.21cbh.com/2011-06-02.
[2]Li Jing,Peng Yining.Social security set to cover foreign workers[N].China Daily,2011-06-29.
[3]Stanley Lubman.Chinese Social Insurance:Will Foreigners Be Able to Opt Out?[N].China Real Time Report,August 10,2011.
[4]人社部有關負責人.“洋打工”納入中國社保[J].人事天地,2011,(11).
責任編輯 周剛
F840.685
A
1003-8477(2013)11-0057-03
熊貴彬(1973—),男,中日雙博士,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保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