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 晶
(江蘇省南通中等專業(yè)學校 江蘇南通 226001)
服飾博物館不但是一個集收藏、研究于一體的文化研究機構,也是一個民族服飾文化的標示,它展示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成就,可以說,一個好的服飾博物館可以為保護中國民族服飾文化遺產做出重大的貢獻,同時也對塑造民族文化符號、品牌特色形象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隨著服飾博物館的不斷發(fā)展成熟,已不能單單只注重展品的質與量,而要更加注重其在展示設計中體現的內在精神。
博物館精神是一種時代精神在博物館的反映,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團結協(xié)作的、觀眾至上的精神,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錢文忠先生稱:博物館精神的根本是人文精神[1]。人文精神作為一種人類的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的維護和關切,對人類各種精神文化的珍視,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如何在服飾博物館的展示設計中體現這種內在的精神,則需要外在展示與內在精神的協(xié)調以及主體展示與外延擴展的互動。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也就是說,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價值。因此服飾博物館在設計的過程中應以參觀者為核心,注重參觀者的視覺體驗,從展示的角度而言,“設計的目的并不是展示本身,而是通過設計,運用空間規(guī)劃、平面布置、燈光控制、色彩配置以及各種組織策劃,有計劃、有目的、符合邏輯地將展示的內容展現給觀眾,并力求使觀眾接受設計者計劃傳達的信息”[2],這正是人文精神最好的體現。而要實現視覺藝術更好的傳達則需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展示設計是有目的地將科技、藝術和經濟融為一體,對展品的陳列與空間環(huán)境進行綜合策劃,創(chuàng)造更合理、更符合人們物質與精神需求的系統(tǒng)工程[3]。不同主題風格的陳列布置和展示設計影響著觀看者的心里感受及對展品所傳達視覺信息與文化意蘊的接受程度,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著宣傳教育。
服飾博物館作為主題博物館的一個門類,在展示設計的過程中應突出主題、展示個性。一個成功的展示,應該能夠使觀眾從一般的興趣進而啟發(fā)某些特殊興趣。展示設計師們應致力于傳達和虛構空間,并且重點強調博物館所展示的主題。合理設計平面布局與有韻律的空間藝術,同時把陳列館的徽標、前言、說明牌等輔助陳列當作藝術品來整體考慮和設計。櫥柜設計要新穎別致。注重照明對展品的烘托作用。運用得當的色調,使觀眾一進陳列館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感受,產生一種聯想,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4]
在展示的過程中可按照其不同設計風格、不同地域、不同時代進行區(qū)域劃分,每個特定區(qū)域有相應的設計風格。如進行傳統(tǒng)服飾展示區(qū)和現代時尚服飾展示區(qū)的比照,傳統(tǒng)服飾區(qū)域的設計應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特征,而現代時尚服飾展示區(qū)則應增加時尚元素甚至是數字元素。也可進行地區(qū)性的劃分,展示不同區(qū)域的服飾特色。如我國江南地區(qū)的“荊釵布裙”,整體設計風格應以柔和、清新為主;北方地區(qū)的服飾粗獷大氣,展示設計的色彩應更趨于對比鮮明、強烈。
目前,我國的服飾博物館展品主要以傳統(tǒng)服飾為主,由于其距離我們生活的年代久遠,在展出的過程中應更加注意人文性的設計。櫥窗之間可以合理地配置上長方形展柜,里面收藏著不同品類的精致的小型服飾品,如荷包、枕頂、肚兜、繡品、弓鞋等則進行分類后在展示柜中進行展示。在進行服飾展示時配上解說牌及英文說明;在展示櫥窗內可以搭配上舊時整理服飾時出現的熨斗、縫紉機,這會使參觀者在參觀服裝的同時聯想到當時的服裝護理景象;在服裝實物展示的旁邊配上形象的老照片,照片中的人物穿著當時的服飾,使人們在參觀時仿佛置身當時的環(huán)境中,使人們更容易體會到其中的服飾文化意蘊。另外,在進行傳統(tǒng)服飾展示時可以運用對比的展示手法,如展示舊時女性弓鞋時,旁邊配上現在人們常見的煙盒,這樣便把弓鞋的嬌小形象的展現出來。
博物館展示設計的連貫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參觀者的視覺體驗,因此在服飾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應當注重對參觀流程的設計,清晰的流程會使得整個博物館的展示空間非常緊湊,具有條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設計時通常會利用博物館展示空間場景的時間性、故事性與識別性這些特征,來對其展示空間中的人流加以引導或暗示,使人們可以循著一定的途徑達到預定的目標[5]。
展示區(qū),是博物館對外開放的區(qū)域,首先進入服飾博物館中,面向參觀者的“展示區(qū)”一定是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但是同時要考慮參觀流程、人流和物流的暢通,以確保參觀流程的連貫性。在具體設計的過程中,可利用服飾展出時間上的先后順序的標志提醒參觀者的具體進程,在博物館的顯著位置加上引導性的標志,如標識牌、引導箭頭等,指引參觀者順暢、明了地觀看完服飾展覽。在這里引導和暗示不同于路標,而是屬于博物館展示空間處理的范疇,處理得自然、含蓄、巧妙,能夠使人在不經意之中沿著一定的方向或路線從一個展示空間依次地走向另一個展示空間。
同時,服飾博物館的整體陳列室之間的空間也應做到疏密有致、合理得當。如展示較為重要的服飾時應使用的是面積較大的弧形、直線型櫥窗,小的服飾品則穿插在各大櫥窗的展柜中,這樣才能保證陳列和參觀的系統(tǒng)性、順序性和選擇性,其各部分之間和每個部分內的陳列品也應先后銜接、彼此映襯。
總之,整體的展示設計以尊重參觀的視覺體驗為宗旨,最大限度地滿足參觀者的視覺舒適度,從而使參觀者能夠融入其中,以便更好地解讀展品。
服飾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藝術品,它作為人類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融合,是人類智慧之花與人文精神的載體。服飾博物館在展示服飾的物質形態(tài)背后,更應注重服飾的人文價值。對于博物館來說,人文價值是對展品內涵的挖掘。
服飾博物館的陳列不在于館中藏品的多少,而在于怎么拓展文物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如何能使參觀者接受藏品所要反映的文化內涵、文化淵源,及由它們之間所聯系的歷史文化。
參觀者在觀賞與解讀藏品過程中,不論是社會大眾還是有研究任務的科研人員,面對展品,首先是借用感性的器官去獲得實物的外在文化信息,因此,博物館的陳列設計應以人性化的方式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讓參觀者在觀賞作品時給身心都帶來感觸與體驗。這里可運用情境式的環(huán)境,甚至是情境式的展品設計,使博物館還原展出服飾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而這種氣氛的制造可運用各種技巧及媒體來鋪墊,設計師在展場中運用空間、光線、色彩、聲音效果等因子營造展示的環(huán)境,讓整個環(huán)境具有情緒效果。如“斯文在茲——孔府服飾特展”、寧波服飾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等都運用了這種情境化的展出方式,使觀眾有一種代入感,仿佛置身于當時的環(huán)境之中,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服飾的魅力。
其次,在感官體驗之后還應有一種理性的分析。“民間服飾文化、藝術和工藝的傳承和習得不僅僅是保存?zhèn)鹘y(tǒng)的服飾文物,繼承的不僅僅是傳統(tǒng)服飾文化形態(tài)的表象和外在視覺符號,更重要的是傳承其傳統(tǒng)的精神內涵?!盵6]注重“時空”轉換帶給觀眾的心理感受,喚醒觀眾的歷史認同感,從而達到“場”和“景”、“文”和“質”交融的目的。
人們首先看到的是博物館藏品的外在展示,那么藏品所蘊含的人文內涵便是博物館的精神實質,服飾作為“衣食住行”之首,如何通過服飾形態(tài)的展示使藏品與參觀者產生心靈的碰撞,從而將其背后的人文內涵傳遞給參觀者是服飾博物館進行展示設計的最終目的。
一個好的博物館不僅在展館本身能夠體現人文精神,在其周邊設施和宣傳展示設計中同樣能給予觀眾人文關懷。
參觀者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在不斷改變,博物館要重新思考自己向參觀者提供的藏品或陳列服務是否還能滿足參觀者的需要。如展廳陳列布局充分考慮觀眾的生理、心理特點,注重陳列的視覺節(jié)奏,設置可供觀眾休息的空間或安排座椅等;服飾博物館中各方面的展示設計,盡量配以圖片、圖表等信息,使參觀者能夠更好地解讀展品;又或者保持參觀者觀看時的流暢性等等,這些設計都力求做到對人們參觀時提供便利,讓參觀者最大限度地體驗到藏品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精神。
同時,服飾博物館可提供展覽圖冊、折頁、讀物和圖錄等,用來介紹博物館及博物館的陳列、各種活動、社會服務等,以便參觀者更好地了解展品。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服飾博物館網站的建設更是參觀者間接體驗的一個重要媒介,可以讓無法身臨其境的觀眾了解到館藏展品的各項信息,從而把有限的展示區(qū)域發(fā)揮到無限大。
服飾博物館作為一個面向社會的機構,其觀眾在年齡、性別、職業(yè)、文化水平、興趣愛好和思想觀念等方面都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注重文化熏陶的同時也應具備通俗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等特征。
總之,不論服飾博物館如何進行設計,其最終目的都是追求在心理上給人以親近感,照顧到參觀者的切身感受,充滿了人性化和情感化。
服飾博物館是服飾歷史的記憶、傳承的基地,不僅收藏展示著傳統(tǒng)服飾的實物,更記載著人類服飾文明的發(fā)展歷程。隨著博物館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成熟,服飾博物館在展示設計中只有堅持以觀眾為本、以發(fā)掘人文內涵為中心;在周邊設計中增加人文關懷才能真正體現博物館所必須的人文精神。這樣,作為民族服飾文化的標志的服飾博物館才能真正達到其展示、教育、宣傳的目的。◆
[1]仲秀林.淺議博物館人文精神的開發(fā)和培育[J].群文天地,2011;(8):24.
[2]張莉.博物館展示設計的藝術形式研究[D].吉林大學,2008.
[3]黃斌.淺論展示的空間造型設計 [N].中國包裝報,2004.
[4]李棟.博物館設計中的展示設計[J].文教資料,2006;(36):78.
[5]孫昊.博物館展示設計研究[J].大家,2012;(14):35.
[6]崔榮榮.近代齊魯與江南漢族民間衣裝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