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蘊慧
(蘇州市職業(yè)大學吳文化研究所 江蘇 蘇州 215104)
《禮記》是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禮學文獻的匯編,也是中國禮文化的基礎,現(xiàn)存《大戴禮記》與《小戴禮記》。通常所說的《禮記》都是指《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凡49篇?!抖Y記》作為孔門弟子和儒家后學研習《禮經(jīng)》之“記”的匯編,內(nèi)容博雜,影響深遠。東漢鄭玄為之作注,使其成為“三禮”之一而獨立成書。唐代孔穎達又為鄭注作疏,著成《禮記正義》,自此《禮記》被歸為經(jīng)書之列。此后,《禮記》研究著述日富,代不乏人,如宋衛(wèi)湜《禮記集說》、元陳澔《禮記集說》、明胡廣《禮記大全》、清孫希旦《禮記集解》、朱彬《禮記訓纂》,然其成就皆不過鄭、孔。誠如楊天宇先生所言:“自西漢至東漢,《禮記》在流傳過程中衍生出了許多的本子。東漢末年鄭玄據(jù)諸本加以??保橹鳌蹲ⅰ?,列之為《三禮》之一。三國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除一度幾為王學奪席,他皆惟鄭學獨尊,且唐于《三禮》獨重《禮記》。宋元明時期,《禮記》學頗染宋學習氣。清代號稱經(jīng)學復盛,然《禮記》學則未堪其稱,諸經(jīng)獨《禮記》無新《疏》?!盵1]進入20世紀以來,《禮記》研究的論著亦不斷問世。直至90年代初,其研究多因循傳統(tǒng),著眼于《禮記》經(jīng)書性質(zhì)以及對前代研究的梳理。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王鍔《三禮研究論著提要》①做了提要鉤玄式的全面清理,具有重要的文獻參考價值。
90年代至今,受國學熱潮的影響,中國大陸學者對《禮記》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趨勢,無論從成果的數(shù)量上,還是從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上,都有較大的進展,尤其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簡的發(fā)現(xiàn)和上海博物館收藏楚竹書的公布,其中與《禮記》相關的文獻不僅引起國際學者對中國禮儀文化的高度關注,而且也引發(fā)了對兩千多年來《禮記》研究的反思。縱觀這一時期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從研究的實績看,20年來,中國大陸《禮記》經(jīng)學層面的研究仍不容忽視。隨著大量古籍以叢書形式影印出版,歷代研究《禮記》的專著也被不斷影印和翻印。繼上海古籍出版社文淵閣本《四庫全書》(1987年)之后,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將其影印為電子版(2000年),文津閣《四庫全書》②、文瀾閣《四庫全書》③亦陸續(xù)被影印出版。此外,上海書店影印出版《叢書集成續(xù)編》(1994年)選取明清及民國時期與《禮記》相關的研究著作36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續(xù)修四庫全書》(1996-2 000年)搜集了清代乾隆以后《四庫全書》未收之《禮記》研究著作32種,齊魯書社影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收錄了《四庫全書存目》所著錄清代乾隆以前產(chǎn)生之《禮記》研究著作38種,鳳凰出版社據(jù)石印本影印放大《清經(jīng)集、清經(jīng)解續(xù)編》(2005年)共收錄三禮著作88種。其中,影響較大、傳播較廣的為據(jù)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禮記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均有影印本出版。古籍叢書的影印出版為《禮記》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古籍叢書的影印事業(yè)也推動了《禮記》研究著作的點校、整理。郭嵩濤、陳戍國《禮記質(zhì)疑》④以光緒十六年思賢講舍印的49卷本為底本加以點校。沈嘯寰、王星賢《禮記集解》⑤以盤古草堂本為底本、參考《萬有文庫》本及鄭玄《禮記注》、孔穎達《禮記正義》進行點校,流傳較為普遍。饒欽農(nóng)《禮記訓纂》⑥以咸豐元年宜祿堂??瘫緸榈妆?、以《四部叢刊》影宋本《纂圖互注禮記》、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四部備要》本校勘加以點校。龔抗云整理、王文錦審定《禮記正義》⑦全面吸收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庇洝泛颓鍖O詒讓《十三經(jīng)注疏校記》成果,首次對經(jīng)文、鄭注、孔疏和陸德明釋文進行點校、整理。呂友仁《禮記正義》⑧以宋紹熙刻本校以品本,將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之《禮記音義》分別插入經(jīng)、注各條之下,便于讀者翻閱。除此,還有萬久富整理的元代陳澔《禮記集說》⑨、沈文倬、水渭松點校的清代焦循《禮記訓纂》⑩等等。
在古籍影印和點校、整理的基礎上,在純學術研究之外,還出現(xiàn)了眾多對《禮記》經(jīng)文進行注譯普及的著作。如章培恒主編、林開甲譯注《禮記選譯》?、呂友仁《禮記講讀》?、潛苗金《禮記譯注》?等等。這些注譯本或?qū)Α抖Y記》全文進行釋義,或從《禮記》的名稱、成書、地位、價值等方面加以介紹。20年來,大陸較有影響的“今注今譯”本為楊天宇的《禮記譯注》?、王文錦的《禮記譯解》?、呂友仁的《禮記全譯》?,這些注本既通俗易懂又不乏學術嚴謹。注譯普及的著作不僅擴大了《禮記》的受眾面,而且其間對名物制度的詳細疏解亦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繼洪業(yè)等編《禮記引得》?之后,這一時期,大陸《禮記》研究的工具書主要有錢玄、錢興奇的《三禮辭典》?,該書對《周禮》、《儀禮》、《禮記》、《大戴禮記》中的五千余個詞條加以詮釋,竣錄原文、有關注釋及考證,涉獵古代社會、歷史、文化,可謂是三禮學研究的集大成著作。王鍔《三禮研究論著提要》是貫通古今的三禮研究論著目錄,此書分上、下編,上編收錄漢至2004年歷代學者研究《三禮》(包括《大戴禮記》)的專著2795部,下編收錄1900年至2004年國內(nèi)外研究《三禮》的論文3275篇,可謂是對三禮研究論著進行全面清理的第一部資料性匯編。
在中國古代,禮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幾乎涉及到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各個方面,大到安邦治國的制度方略,小到個人的言行舉止,無不在禮的范疇之內(nèi),無不有禮的規(guī)范[2]。20年來,大陸學者把《禮記》作為一部多學科性的儒家經(jīng)典,從多角度、全方位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于是,《禮記》研究趨于多元化,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關于《禮記》成書年代的研究。在中國學術史的發(fā)展進程中,《禮記》49篇的編撰過程一直是一個聚訟紛爭的問題。現(xiàn)代學者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大戴》與《小戴》僅為兩部資料雜編,非一人一時而成。從大戴、小戴時開始,到鄭玄二百多年之間,成書約于東漢中期;另一種則認為49篇之禮為武帝、宣帝時期戴圣所纂輯[3]。王鍔的《〈禮記〉成書考》?在這方面用力甚勤,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該書從文獻學的角度,經(jīng)過深入、縝密的考察、論證,作者不僅將《禮記》49篇的成篇年代與編纂時間一一落實,得出49篇是從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晚期陸續(xù)成篇的結(jié)論,彌補了此前研究之不足,而且希望由此探尋先秦文獻流傳的面貌,從而正確認識《禮記》的價值及其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4](P122)。
關于《禮記》語言學的研究。20年來,大陸學者從《禮記》版本、文字、訓詁、修辭等方面所進行的研究成果頗豐。劉永耕《〈禮記·檀弓〉“問喪于夫子”辨》?、董蓮池、劉坤《〈禮記·內(nèi)則 〉“少者執(zhí)床與坐”解》?、李景泉《〈禮記·檀弓 〉“壹似重有憂者”解——兼說對先秦文獻中幾個“壹”字的誤釋》?、楊雅麗《〈禮記 〉“月令”之“令”考辯》?、趙海寶、秦曰龍《〈禮記·內(nèi)則 〉“月辰”考辨》?、王月婷《〈禮記〉“煎鹽”新詁》?等分別從訓詁角度對《禮記》中的疑難字句進行了考辨。姜磊、陳昊《試論〈禮記〉正文中的訓詁》?從訓詁用語、訓詁方法入手,舉例分析了《禮記》正文訓詁的特點以及對后代訓詁學的影響。楊雅麗則從修辭(《〈禮記〉修辭藝術探微》?)、語言(《〈禮記 〉語言的藝術成就》?)等多角度切入。王作新《從語境詁解〈禮記〉之語義舉隅》?從上下文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兩方面來詁解《禮記》的語義,對如何就語境而進行語義解釋作了探討。袁健惠《〈禮記·學記〉中歧義斷句的語法視角考證》?以《禮記》、《孟子》和《春秋繁露》為語料,結(jié)合《禮記·學記》的內(nèi)容和篇章結(jié)構(gòu)特點對“大學之教”部分做出重新標注。陳謝《“與”在〈禮記〉中的介詞用法研究》?以《禮記》為研究語料,采用窮盡式定量統(tǒng)計的研究方法描寫了“與”在該典籍中的介詞用法,根據(jù)語義對其用法進行分類分析,考察其句法結(jié)構(gòu)及語序,歸納其介詞結(jié)構(gòu)使用的語法格式,總結(jié)出“與”作介詞在《禮記》中充當狀語占絕對優(yōu)勢的使用特點。林亞莉《論〈禮記〉非語言交際的符號意義》?通過分析《禮記》所表現(xiàn)出的當時社會條件下的非語言交際行為的符號性質(zhì),說明《禮記》獨特的語用意義。
關于《禮記》禮制的研究。錢玄《三禮通論》?以專題的形式,綜述形制,考訂原委,聯(lián)系考古出土中有關禮制之成就,從禮書、名物、制度、禮儀四個方面詳加考辨,對當代學者了解禮制發(fā)展的全貌及研究狀況大有裨益。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將鄭玄《三禮注》納入中國禮制發(fā)展史中進行考察,認為鄭玄已將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禮制以及秦漢禮制予以排比、條理,形成了一個完備的禮制系統(tǒng),此基礎上深入認識、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發(fā)展、演變。周斌《〈禮記〉〈周禮〉所載尊長養(yǎng)老禮儀與制度》?通過《周禮》與《禮記》中記載的西周時期旨在尊老的養(yǎng)老禮、鄉(xiāng)飲酒禮、射禮以及政府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解決老人日常生活困難的諸多政策,指出西周的尊老養(yǎng)老禮儀與制度是中華民族尊老養(yǎng)老文化的源頭。丁鼎《“服術有六”:試論〈禮記·大傳〉中的制服原則》?通過“親親’、“尊尊”、“名”、“出入”、“長幼”、“從服”等六條制服原則來闡釋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林中堅《〈禮記〉中的禮樂與禮制》?對《禮記》如何強調(diào)“禮樂”和“禮制”的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討。甄盡忠《從〈禮記·王制〉看先秦時期的社會救助制度》?對先秦時期的社會救助思想和救助制度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概括和總結(jié)。
關于《禮記》思想的研究。龔建平《意義的生成與實現(xiàn):〈禮記〉哲學思想》?全面地研究了《禮記》文本及與《禮記》相關的先秦兩漢文獻,特別是郭店楚簡等資料,從哲學問題的反思出發(fā),探究了禮儀、禮制、禮文化的起源、結(jié)構(gòu)、功能、價值,尤其是《禮記》呈現(xiàn)的世界意義。王啟發(fā)《禮學思想體系探源》?從思想史角度嘗試探討儒家禮學,引入諸家家族倫理、社會倫理、政治倫理、自然法、國家法等概念分析儒家禮學。書中還以相當?shù)钠瑢糯?jīng)學思想家鄭玄和他的《三禮注》進行了細致的考察,為理解“三禮”本身所包含的禮學思想內(nèi)容提供了一個參考坐標。崔大華《論〈禮記〉的思想》?從社會的、人性的和超越的三個理論層面上考察了《禮記》的思想內(nèi)容。閔卓《〈禮記〉的思想精華及其局限》?認為《禮記》的哲學思想是一種原初的自然觀和社會仿生學思想,指出其值得學習借鑒的諸多真理性成分以及其時代和認識方面的局限。陳叢蘭《〈禮記〉婚姻倫理思想研究》?、王黎黎《禮文之美:〈禮記〉美學思想研究》?、田沐臣《〈禮記〉的禮治思想》?等亦從多角度對《禮記》的思想進行了研討。
關于《禮記》文學的研究?!抖Y記》全書用散文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shù)奈膶W價值。李建中主編《中國古代文論范疇發(fā)生史:禮以節(jié)情樂以發(fā)和〈禮記〉卷》?從文學理論的角度重新解讀《禮記》,勾勒《禮記》文論思想之概貌,歸納《禮記》以“禮”為本原、以“情”為機制、以“樂”為功用、以“和”為歸依的文論圖式,推演其發(fā)乎情、止乎禮、興乎樂、至于和的文論脈絡,標舉其以禮節(jié)情、以樂發(fā)和、以和為美的審美理想。盧靜《〈禮記〉文學研究綜述》?對古代以來的《禮記》文學研究作了總結(jié)。
此外,關于《禮記》的研究還涉及到文化、社會學、學術史等諸多方面。蕭兵《〈中庸〉的文化省察》?從一個“中”字的內(nèi)涵與外延的分析來建構(gòu)一部文化史,并且詳細討論《中庸篇》作者的孤寂感與憂患意識。黃宛峰《禮樂淵藪》?從《禮記》其書、思想體系、《禮記》與中國的孝道、中國的婦道、中國宗法社會、中國的禮樂文化等方面探討了《禮記》與中國文化。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用社會學的“內(nèi)證的方法”進行研究,將社會學的觀察追溯運用于中國古代社會,在傳統(tǒng)的“禮學”研究中,開辟了新領域。作者首次對這兩部書的社會學價值進行了全面而系統(tǒng)的分析與評估。楊天宇《略述中國古代的〈禮記〉學》、劉金波《〈禮記〉整理及文獻研究述評》、王鍔《東漢以來〈禮記〉的流傳》通論《禮記》學的發(fā)展演變,從《禮記》學史層面進行了研究。蔡介民《禮記通論》從禮記舊說之糾謬、成書之時代、儀禮之關系、研究之方法、論禮之大義、存目考略等方面進行了研討。楊雅麗《禮記研究》對《禮記》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討,其中包括它的文化學價值、禮法自然的禮學思想、《禮記》對中華人文精神的弘揚,同時探討了《禮記》的文學語言魅力等諸多內(nèi)容。薛永武《禮記·樂記》研究運用闡釋學的原理和方法,從中西比較的學術視野,對《樂記》進行多維的創(chuàng)造性闡釋,通過對《樂記》的價值重新進行定位,在視域融合中揭示了《樂記》的豐富內(nèi)涵。
20年來,中國大陸的《禮記》研究還出現(xiàn)古今中外比較研究的趨勢,有把《禮記》與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獻相比較的,也有與西方名著相比較的;有從文本角度相??钡?,也有從理論層面來探究的。古今中外的比較,不僅拓展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而且將《禮記》的研究向縱深推進了一步。
丁鼎《〈禮記〉與〈儀禮·喪服〉經(jīng)、傳所載喪服制度之比較研究》對《禮記》論禮諸篇與《儀禮·喪服》經(jīng)、傳中有關喪服制度的異同進行了較全面系統(tǒng)的考察和分析。樂愛國《〈管子〉與〈禮記·月令〉科學思想之比較》從科學思想的角度,對《管子》與《禮記·月令》的陰陽五行說、物候思想、農(nóng)時思想和生態(tài)思想進行比較,為“《月令》出于《管子》”提供了重要證據(jù)。陳劍、黃海烈《論〈禮記〉與〈孔子家語〉的關系》??绷恕都艺Z》與《禮記》中相同的篇章,認為《禮記》與《家語》在文本上雖然存在極大差異,但二者都是流傳有本,不是偽作或抄襲。王祎《〈禮記·樂記〉》之“心”范疇——兼與孟子言心相比較》指出孟子之心為“性情心或德性心”,《樂記》之心為“應感心或省察心”。喬以鋼、陳千里《〈周易〉與〈禮記〉家庭觀念之比較》認為《周易》多用陰陽協(xié)調(diào)、平衡的哲理來解釋、說明家庭的關系,《禮記》則著眼于家庭尊卑關系的確立。張俊峰《董仲舒社會理想的內(nèi)涵與特點——兼論董仲舒與〈禮記·禮運〉社會理想的異同》通過對董仲舒與《禮記·禮運》社會理想的比較,發(fā)現(xiàn)兩者在對上古社會的評價和理想社會的描述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相較《禮運》而言,董仲舒的社會理想具有更為強烈的現(xiàn)實性和時代性。黃意明《〈荀子·樂論〉與〈禮記·樂記〉思想比較》以為《樂記》思想對于《樂論》思想有所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樂記》更強調(diào)“樂”直接源于人情,是內(nèi)在情感的發(fā)動;第二,《樂記》更明確地確立了“樂”的形上根據(jù),不僅使“樂”具有一種本體論的高度,同時還具有了贊天地之化育的意義;第三,《樂論》主要是自然人性論,而《樂記》則兼有自然人性論和性善論兩種人性觀。
張海燕《柏拉圖〈理想國〉與〈禮記·禮運〉的烏托邦思想比較研究》、黃小晏《中西早期和諧觀的比較研究——以〈禮記〉“大同社會”與柏拉圖“理想國”為中心的考察》、王黎明《古代東西方烏托邦思想之比較——讀〈理想國〉與〈禮記·禮運 〉有感》從《禮記》“大同社會”和柏拉圖“理想國”的文化背景和理論基礎著手探討中西文化的根本差異。王超《〈禮記·樂記〉與賀拉斯〈詩藝〉的比較闡釋》以產(chǎn)生于中西文論經(jīng)典時期的《樂記》和《詩藝》為主,從“禮”與“理”、“樂與政通”與“寓教于樂”以及“和”與“合式”三方面加以對比觀照,雙向闡發(fā);從比較詩學的角度探討了兩者在文論話語上的異質(zhì)性、通約性和互補性,并把它們放置到整個中西詩學的知識譜系中考察其思想淵源和影響力擴張,從而深度把握其內(nèi)在的話語生產(chǎn)機制和理論范式。楊智芳《〈禮記·月令〉與〈本朝月令〉之比較淺說》從文本分析入手,從表達方式、內(nèi)容規(guī)定、理論依據(jù)三個方面,探尋中日兩國月令文化的特點,即中國的月令文化具有“原生性”,日本的月令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具有很強的“移植性”。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804枚竹簡以及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楚竹書有與《禮記》關系密切的部分,李學勤(《郭店簡與 〈禮記 〉》)、龔建平(《郭店簡與〈禮記〉二題》)等學者最早開始研究。薛柏成《論〈禮記〉有關篇章與墨家思想的關系》認為郭店楚簡與上博簡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使學界普遍認為《禮記》中一些重要篇章成文于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七十子及后學之手,并且吸取了很多非儒學派的優(yōu)秀思想成果,如墨家的社會理想觀念、鬼神觀念、節(jié)用、節(jié)葬等思想使儒學重新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翁賀凱《兩漢〈禮記〉源流新考——從〈郭店簡與〈禮記〉〉談起》一文在前人考證的基礎上辨析《禮記》之源流,認為今本《禮記》49章是輯自東漢禮家之手。王鍔《戰(zhàn)國楚簡的發(fā)現(xiàn)和〈禮記〉研究的反思》從《禮記》研究存在的問題、真?zhèn)巍ⅰ队洝放c秦漢學者的關系、研究的意義等四個方面,探討《禮記》研究的現(xiàn)狀及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郜同麟《試論早期儒家經(jīng)典的文本歧變——簡本〈緇衣〉與傳世本〈禮記〉再對比》將郭店楚簡、上博簡中的《緇衣》與《禮記·緇衣》相比較,從中找尋戰(zhàn)國到漢初儒家經(jīng)典文本歧變的一般規(guī)律,包括外在語言形式的改善、儒家思想的增強以及學術思想的轉(zhuǎn)向。
《禮記》作為早期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但也不可否認具有一些超越時代的真理性認識。近年來,隨著國人禮儀素養(yǎng)的缺失以及知禮、守禮方面的困惑和混沌,“禮儀之邦”的美譽不斷遭到質(zhì)疑,借鑒以《禮記》為代表的傳統(tǒng)禮儀典范、進一步構(gòu)建并完善和諧社會禮儀體系,已經(jīng)成為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因此,《禮記》的研究也從學術性較濃的文本解讀轉(zhuǎn)向了實踐性較強的應用研究。大到國際政治關系、治國方針策略,小到個人為人處世、修養(yǎng)身心,這方面的研究日益凸顯。挖掘《禮記》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予以現(xiàn)代性的詮釋,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疑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辛全洲《從儒家“禮”思想看和諧社會構(gòu)建》以為儒家約束之禮、禮讓之禮、尊重之禮、和合之禮等“禮”的傳統(tǒng)思想中蘊涵著豐富的治國之道和人生哲理,在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規(guī)范人們的思想行為、調(diào)整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樸柄久《〈禮記〉的和諧世界思想》認為《禮記》試圖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程序來維持秩序,在“華夷之辨”上主張通過制禮作樂來德化天下,在稱霸問題上認為民心的向背是獲得王權的前提,《禮記》的“內(nèi)圣外王”的思想對現(xiàn)代國際體系的塑造有著較強的借鑒意義。趙海、淺析《〈禮記〉中庸思想及其啟示》認為《禮記》以和為貴、致中和以求社會和平發(fā)展,恰到好處、講中庸以求掌握真理,修身為本、講忠恕以求人際關系的和諧,和而不同、講原則以求堅持正義,天人合一、講天道以求生態(tài)平衡,這些中庸思想對我們今天構(gòu)建和諧社會具有啟示作用。樂愛國《〈禮記·學記〉的教育倫理思想及其現(xiàn)代啟示》針對當前高等教育領域中師生關系的種種不和諧現(xiàn)象,借鑒《學記》師道之尊、教學之倫、為師之德、從學之道的教育倫理思想,為時代課題提供有益的啟示。鞠偉《〈禮記〉中的誠信思想與和諧社會建設》針對當前社會上出現(xiàn)的信任危機,結(jié)合《禮記》的誠信思想精髓,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現(xiàn)實指導。杜宏春等《〈禮記〉的養(yǎng)生思想與和諧社會建設》從《禮記》順應自然、居處舒適、飲食有節(jié)、勞逸結(jié)合、修身養(yǎng)性等養(yǎng)生思想中借鑒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陳羲、杜宏春《〈禮記〉為人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從《禮記》修身養(yǎng)性、做君子之人、行君子之行、言君子之言的道德自覺構(gòu)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禮記》作為一部儒家經(jīng)典,其價值不應僅僅停留在經(jīng)史層面,更應立足當代、服務當代。王鍔先生以為“研讀《禮記》之最終目的,是利用《禮記》的優(yōu)秀思想,為當代社會服務。所以,在對《禮記》從文獻學角度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一定要總結(jié)《禮記》思想,立足人情,對《禮記》中諸如“親親、仁民、忠信、孝敬”等思想,進行符合時代的闡釋,大力宣揚,使其成為中華文化的精髓,代代相傳,永放光芒?!盵5]
回顧20年來中國大陸《禮記》研究的歷程和特征,不僅可以全面地掌握其研究狀況和學術動態(tài),而且也能更好地把握今后《禮記》學的基本走向和研究趨勢。
《禮記》一書的社會價值及現(xiàn)實意義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學者們從政治、哲學、文學、藝術、社會學、倫理學等方面對《禮記》做過很多研究,但一方面由于長期經(jīng)學研究的模式制約著《禮記》研究的方法、視角和領域,造成禮學研究狹隘、僵化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應用研究多為打破學科體系的跨學科研究,研究者首先必須具有深厚的國學功底才能在文本解讀的基礎上展開探討,《禮記》應用性研究的力度和深度都有待于進一步挖掘。20年來,中國大陸此類研究理論重于實踐,呼吁大于執(zhí)行,未能提供切實可行的操作手段,更沒有系統(tǒng)完善的結(jié)構(gòu)體系。就應用研究的內(nèi)容而言,趙逵夫先生認為今天更應從日常生活史的方面和禮俗經(jīng)驗的方面予以觀照,從長久以來被經(jīng)學家、禮學家說解為僵死禮制規(guī)定的文字中,去發(fā)掘充滿著生活情趣、情感意義的鮮活的人生經(jīng)驗,以此弘揚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鑄造偉大的民族精神[6]。
黃季剛先生以為治禮之難其故有四:一曰古書殘缺,二曰古制茫昧,三曰古文簡奧,四曰異說紛紜。《禮記》一書缺文、缺禮較多,再加上傳本錯訛,其原制、規(guī)模已難以恢復,這也決定了《禮記》文獻研究方面的困難和困境。因此,今后的《禮記》文獻的研究要從中國古代相關典籍中去考證探求其或缺內(nèi)容、鉤輯佚文,力求文本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同時,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古籍數(shù)字化已成為當代趨勢,隨著《四庫全書》、《續(xù)修四庫全書》、《四部叢刊》等電子版本的出現(xiàn)和推廣,《禮記》方面的相關著作也得以普及。受中國古代典籍收錄條件的局限,《禮記》研究著作比較重疊和分散。倘若能建立《禮記》研究的數(shù)字化平臺,將兩千多年來的《禮記》研究在翔實??钡幕A上匯總集成,不但能為《禮記》的廣大研究者提供資源便利,而且一定程度上也為統(tǒng)計研究、定量研究提供科學依據(jù),在此基礎上,《禮記》的文獻研究定能推陳出新。
近百年幾次國學熱潮,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禮記》的傳播,而20年來《禮記》研究的活躍局面,在某種程度上又凸顯了《禮記》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和貢獻,以《禮記》研究為契機的中國禮學研究也不斷涌現(xiàn)出新質(zhì)和新局面。
注釋:
①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007年增訂版。
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③杭州出版社影印2006年。
④岳麓書社1992年版。
⑤中華書局1989年版,1995重印。
⑥中華書局1996年版。
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簡體標點本),2000年版(繁體字本)。
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⑨鳳凰出版社2010年版。
⑩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巴蜀書社1990年版。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年版。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7年版(繁體字本),2004年版(簡體字本,注文內(nèi)容有所刪節(jié))。
?中華書局2001年版。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008年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中華書局2007年版。
?《古漢語研究》1993年第2期。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5年第4期。
?《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1年第5期。
?《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3期。
?《古漢語研究》2010年第2期。
?《宿州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1996年版。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喀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齊普學刊》2001年第5期。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年第4期。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中國哲學史》1996年第4期。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西北師范大學2005碩士論文。
?首都師范大學2008碩士論文。
?西北大學2000年博士論文。
?《中國古代文論范疇發(fā)生史(套裝共3冊)》包括《〈老子〉卷:道法自然》、《〈莊子〉卷:得意忘言》、《〈禮記〉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社會科學評論》2008年第4期。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楊天宇.略述中國古代的《禮記》學[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5).
[2]楊天宇.《禮記》導讀與文化素質(zhì)教育[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3).
[3]楊天宇.論《禮記》四十九篇的初本確為戴圣所編纂──兼駁洪業(yè)所謂“《小戴記》非戴圣之書”說》[J].孔子研究,1996(4).
[4]焦桂美.《禮記》研究的新拓展——讀王鍔先生《禮記》成書考[J].孔子研究,2009(2).
[5]王鍔.東漢以來《禮記》的流傳》(下)[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6]趙逵夫.《禮記》的當代價值與文獻學研究——兼序王鍔《禮記》成書考[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