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霞,郭 榮(指導)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0級碩士研究生,湖北 武漢430061)
經間期出血指月經周期基本正常,在2次月經之間發(fā)生周期性出血,相當于西醫(yī)學排卵期出血[1]。筆者隨導師郭榮教授在臨床實踐中對經間期出血進行治療觀察,體會如下。
本病多由于排卵期雌激素高峰波動,子宮內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持而出現(xiàn)部分子宮內膜脫落引起撤退性出血,亦可由于排卵期成熟的卵泡分泌雌激素較多,導致子宮內膜充血,引起紅細胞漏出而致陰道內血性分泌物[2]。中醫(yī)認為,經間期是繼經后期由虛至盛,由陰轉陽的轉化時期,陰血是基礎,陰精充盛、精化為氣,陰才轉化為陽。若腎陰虧虛,則陰陽失調。導師認為,腎陽偏虛較少見,是由于陰虛日久,又必及陽,因此轉化時,一方面陰陽有所脫接,轉化后陽氣不足,不能行其統(tǒng)藏血液之職,故大多在經間后期出血,或反復不已,此乃陰虛之轉歸,或素體脾腎不足,轉化后陽氣不能應時,致統(tǒng)藏不足,故多見經間后期出血。
導師在臨床中用健固湯加減治療經間期出血腎陽偏虛證型取得良好療效。健固湯出自于清代陳士鐸《辨證錄》,主要功用為健脾助陽、益氣攝血。方中人參、白術溫中健脾,益氣升陽,使得氣旺,自能固經攝血,不止血而血自止。巴戟天補腎陽。茯苓、薏苡仁健脾和中,滲濕利水。大便溏泄,次數(shù)較多者加砂仁6g(后下),炮姜6 g,升麻9 g;頭昏腰酸,神疲乏力加山茱萸9g,白芍10g,菟絲子10g,紫石英10g;胸悶煩熱,口苦口干原方去巴戟天、黨參,加柴胡6g,丹皮9g;出血量較多鹿銜草15g,馬鞭草15g,炒茜草10g,益母草10g。
趙某,女,34歲,2012年3月7日初診。近1年來每于月經干凈后8天左右,陰道有少量出血、持續(xù)5~7天,月經周期基本正常,伴頭昏腰酸,神疲乏力,有時作寒,大便或溏,腹脹矢氣,小便頻數(shù),納寐可,脈細弱,舌質淡紅舌苔白膩。孕1產1,否認特殊病史。末次月經2012年2月24日。婦科檢查及B超示子宮附件未見異常,尿液檢查示正常。西醫(yī)診斷為排卵期出血。中醫(yī)診斷為經間期出血。中醫(yī)辨證為腎陽偏虛證。治宜健脾助陽,益氣攝血調周。方用健固湯加減。藥用黨參15g,炒白術15g,茯苓10g,山藥10g,巴戟天10g,薏苡仁15g,山茱萸9g,炒丹皮10g,白芍10g,續(xù)斷10g,菟絲子10g,紫石英10g(先煎),五靈脂9g,鹿銜草15g,馬鞭草15g,炒茜草10g,益母草10g。7劑,日1劑,水煎服,并囑其測量基礎體溫。二診(2012年3月14日)。末次月經2012年2月24日,BBT于3月10日上升,3月12日陰道出血停止,時有作寒、大便或溏、腹脹矢氣、小便頻數(shù)和神疲乏力減輕,仍有頭昏腰酸,舌紅苔白膩,脈細弱。上方去鹿銜草、馬鞭草、炒茜草、益母草,加砂仁6g(后下),炮姜6g。7劑,水煎服,法同上。三診(2012年3月21日),末次月經2012年2月24日,BBT上升9天,未見出血,神疲乏力、腹部脹氣和頭昏腰酸減輕,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前方減炮姜、丹皮,加熟地10g,鹿角片10g(先煎),丹參20g。7劑,水煎服。共服3月,未復發(fā)。
經間期出血多以腎陽偏虛為主。治療以恢復腎陽功能為主,使陰陽能順利轉化。如出血量不多,可不增加止血之品,而以調理臟腑、氣血功能為主,使陰陽平衡、排卵功能順利,則出血自止。
[1]馬寶璋.中醫(yī)婦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66.
[2]劉典功.婦科百家臨證爭效獻秘招[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