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明
(陜西省興平市人民醫(yī)院兒科,陜西 興平713100)
嬰兒肝炎綜合征是指1歲以內嬰兒以阻塞性黃疸,肝脾腫大,肝功能損害等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癥候群。包括各種病毒和其他病原體引起的肝炎,先天性肝內、外膽管阻塞及膽汁黏稠癥所致的肝臟病變,先天性代謝缺陷疾病的肝臟病變,在未明確病因前統(tǒng)稱為嬰兒肝炎綜合征[1]。2005年至2012年,我們用利濕退黃散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56例,獲得較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56例中,住院42例,門診14例;男30例,女26例;年齡最小1個月15天,最大6個月;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個月15天。均曾用抗生素、激素及保肝治療效果不顯著。
診斷標準為1歲以內嬰兒,黃疸,肝大或兼有脾大,血中總膽紅素增高,丙氨酸轉換酶增高。
臨床表現為起病多緩慢,呈隱匿性,皮膚鞏膜黃染多在出生后數日及數周內出現,逐漸加深,或在生理性黃疸消退后又重新出現黃疸,黃疸程度深淺不一,大多持續(xù)時間較長。消化道癥狀主要是有嘔吐,腹瀉和食欲不振,或伴有陶土樣大便。肝脾腫大,有輕度或中度的肝大,有84%的患兒同時伴有脾大。
化驗血中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均有增高,且多以直接膽紅素增高為主,血清氨基移換酶(丙氨酸氨基移換酶,ALT)和堿性磷酸酶改變。
用利濕退黃散。茵陳6g,金錢草9g,澤蘭9g,丹參9g,茯苓9g,白術9g,虎杖6g,生麥芽9g,黃柏3g,馬齒莧9g,甘草2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100mL,分3次溫服。另用青黛0.3g,琥珀6g,血竭0.3g,明礬0.3g,用藥湯沖服。7天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評定療效。
顯效:癥狀體征消失,肝功正常。有效:癥狀體征減輕,肝功基本正常。無效:癥狀體征未減輕,肝功異常。
顯效40例,有效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
趙某,男,2個月,2011年3月5日初診。足月,順產,第1胎,生產史正常,母血型A型。出生后6天,雙目發(fā)黃,漸及全身,大便色淡、灰白。曾在某醫(yī)院診斷為阻塞性黃疸,給予茵梔黃注射液、抗生素,魯米那治療10天,黃疸減輕。出生后23天黃疸又加重,尿色深黃,精神不振。查全身皮膚黃染,舌質淡紅苔黃膩,腹?jié)M,按之尚軟,肝肋下3.5cm、質硬,脾臟大,脈沉數。丙氨酸氨基移換酶、堿性磷酸酶均升高,血清總膽紅素升高。B超提示肝臟密度增強,脾稍大。中醫(yī)診斷為胎黃。證屬濕熱郁蒸,氣滯血瘀。治以清熱利濕,化瘀消積。用利濕退黃散治療,嘔吐加半夏6g和中止吐,食納差加神曲8g行氣醒脾,腹脹加厚樸6g行氣消痞。服藥1周,黃疸減輕,尿色淡黃,大便淡黃,肝脾腫大縮小。前方去黃柏、馬齒莧,繼服1周,黃疸消退,小便清長,乳食正常,肝肋下2mL質軟,肝功能正常,臨床痊愈。
嬰兒肝炎綜合征屬中醫(yī)“胎黃”或“胎疸”范疇,主要為濕熱郁蒸,寒濕阻滯,久則氣滯血瘀所致。病機主要為脾胃濕熱或寒濕內蘊,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日久則氣滯血瘀。此外,尚有因先天缺陷,膽道不通,膽汁不能疏泄,橫溢肌膚而發(fā)黃者。治療以利濕退黃為基本原則[2]。
利濕退黃散方中茵陳歸肝膽經,清利濕熱而退黃疸。金錢草歸肝膽經,清肝膽濕熱而退黃疸。澤蘭疏肝氣而通經脈,祛瘀散結而不傷正氣。丹參通行血脈,功擅活血祛瘀。茯苓健脾利水滲濕。白術溫中燥濕利水,補氣健脾?;⒄葰w肝膽經,清熱利濕,活血祛瘀。生麥芽有疏肝作用。黃柏清熱燥濕解毒。馬齒莧歸大腸、肝經,清熱解毒。青黛歸肝經,清熱解毒,去肝經郁熱。琥珀定驚安神,活血散瘀。血竭歸肝經,活血散瘀。明礬祛濕熱退黃。
觀察表明,利濕退黃散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有利膽退黃和縮小肝脾作用,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1]張新生.實用兒科手冊[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373.
[2] 汪受傳.中醫(y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