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宇 趙裕新 徐光明
本文回顧性分析我科2005年6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7例直腸癌低位保肛局部復發(fā)病例的臨床資料,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2005年6月至2012年2月,我科共收治直腸癌患者458例,行直腸癌低位(距肛緣≤7 cm)保肛術(SPO)162例,男性86例,女性76例。年齡(55.40±12.5)歲。大體類型:隆起型18例,潰瘍型89例,浸潤型55例。組織學分型:高分化腺癌28例,中分化腺癌97例,低分化腺癌15例,黏液腺癌22例。臨床病理分期標準按中國抗癌協(xié)會大腸癌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中下段直腸癌外科治療規(guī)范(草案)”[1]。Dukes分期:A期34例,B期62例,C期40例,D期26例。術后局部復發(fā)17例,男性11例,女性6例。吻合口復發(fā)12例,吻合口周圍組織、盆壁及前列腺復發(fā)3例,子宮附件、陰道浸潤復發(fā)2例。復發(fā)時間為術后8~22個月。
17例通過術后隨訪和體格檢查發(fā)現(xiàn)局部復發(fā)。有便血、排便性狀改變、會陰部疼痛、盆腔腫塊、排尿困難、下肢水腫,均考慮局部復發(fā)。肛門指檢、直腸鏡、陰道鏡及腸腔內超聲檢查可以發(fā)現(xiàn)吻合口及周圍組織局部復發(fā),CT、MRI和PET-CT檢查敏感性、特異性和精確性高。17例均發(fā)現(xiàn)盆腔局部腫塊甚至軟組織增厚,骶骨和骨盆側面復發(fā)。腫瘤標志物(CEA,CA199,CK20,GC-C)檢測水平增高9例。術前活檢或穿刺活檢病理檢查確診者11例。
局部復發(fā)確診后再次行手術治療:Miles術6例,其中聯(lián)合子宮附件切除1例,聯(lián)合膀胱部分切除1例,4例行單純近端腸造口術;另11例患者行盆腔會陰部放療和化療。
本組LAP手術復發(fā)率為10.5%(17 162),再次行手術切除復發(fā)灶6例,病灶切除率為35.3%,11例(64.7%)復發(fā)灶不能切除或大部分切除。6例復發(fā)灶切除者基本達到根治要求,術后均獲隨訪,1年生存率達75.0%,3年生存率達33.3%,有1例患者生存期超過5年。
3.1.1 直腸腫瘤近、遠端切緣的影響 在直腸癌手術中,近端切緣因有足夠可切除腸管而很容易滿足切緣陰性的要求,而遠端切緣距離始終是避免局部復發(fā)要關注的重要問題。目前臨床對直腸癌病灶邊緣距肛緣距離的判定已統(tǒng)一為依靠硬質直腸鏡檢查確定。腫瘤遠端直腸至少切除5 cm的概念已經被否認,大量資料表明,除非遠端切緣陽性(殘留),遠切端長度不是局部復發(fā)的重要因素。當前認為遠切長度≥2 cm已足夠[2]。衛(wèi)生部2010年版診治規(guī)范要求切除原發(fā)腫瘤并保證足夠切緣,遠切緣至少距腫瘤遠端2 cm。下段直腸癌(距肛門5 cm)遠切緣距腫瘤2 cm,建議術中冰凍病理檢查,以證實切緣陰性。本組病例中,每例遠端腸管切除長度均2 cm,符合規(guī)范要求,出現(xiàn)復發(fā)的原因是術中過分牽拉直腸腸管,以利于遠端腸管閉合器閉合,從而使實際切緣<2 cm,腸管斷端有微小癌灶殘留。術中行冰凍病理檢查未能取到殘留腫瘤組織,致術后吻合口復發(fā)。韓曉燕等研究結果表明,直腸癌沿腸壁內逆向(肛側)浸潤距離平均2.5 cm,特殊類型者(如黏液腺癌)可達4.0 cm[3]。許多學者主張遵循3 cm原則,特殊類型5 cm原則[4]。我們也注意到,吻合口復發(fā)是中低位直腸癌術后復發(fā)主要類型。直腸癌組織細胞學分型中,分化差的腫瘤,容易沿直腸腸壁組織向下浸潤,超過直腸腫塊下方2 cm以上,這種情況下的低位保肛,會造成吻合口腫瘤復發(fā)。因此分化差和Dukes C2期時不適應LAP。吻合口殘余腫瘤時,術后吻合口瘺發(fā)生率增高,盆腔放置雙套管沖洗保守治療,吻合口瘺基本不能治愈,病期延長,此時應注意腫瘤早期復發(fā),盡早行根治術(Miles術)[5]。切豈結腸近端造口后,盆腔腫瘤復發(fā)后而廣泛轉移。
3.1.2 腫瘤環(huán)周切緣的影響 1986年Quirke認為環(huán)周切緣(cirumferentialresection margin,CRM)陽性患者直腸癌術后局部復發(fā)率高,已經得到大家認可。凡距切緣<1 mm的直腸系膜內可見腫瘤細胞,即可判斷為環(huán)周切緣陽性。1982年英國 Heald教授[6]研究發(fā)現(xiàn)直腸系膜中可以存在癌灶,但可無淋巴結轉移,并提出TME。TME的重要意義在于保證系膜完整地切除,術中只要保持了骶前和直腸之間正確的平面與間隙,完整切除了直腸系膜內腫瘤病灶及其附屬的脈管淋巴結與脂肪組織,保護好側韌帶、骶前神經,完全可以達到單憑手術治愈的目標。通過對TME原則手術的中下段直腸癌患者的研究,Boyle等[7]將局部復發(fā)形式分4種:中央型;骶骨型;骨盆側面型;混合型。因而術后病理報告環(huán)周切緣陰性,在保肛手術選擇中至關重要?;仡櫺圆±韴蟾娣治霭l(fā)現(xiàn):5例直腸周圍組織復發(fā),直腸環(huán)周切緣1 mm內發(fā)現(xiàn)腫瘤細胞。局部復發(fā)病例仍然存在,與環(huán)周切緣陽性相關。我們也發(fā)現(xiàn)直腸系膜內腫瘤病灶,向直腸遠端方向轉移比腸壁內轉移遠,超過2 cm。腸管切除2 cm時,切緣陰性,但直腸系膜切除2 cm,會造成腫瘤系膜內殘余復發(fā),系膜切除范圍應5 cm。LAP的直腸系膜遠端應完整切除至肛提肌處,吻合口在肛提肌內或肛管處。
3.1.3 直腸周圍淋巴結清掃不徹底的影響 直腸癌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指出,直腸癌原發(fā)部位不同,存在上、側、下三方轉移途徑,上方及側方(Ⅲ站)淋巴結轉移率占11%左右[8],其中T3期患者的轉移率為13.5%,T4期為29%[9],其轉移以癌旁淋巴結為主,與腫瘤大體類型,分化程度,浸潤深度相關。本組局部復發(fā)病例中有8例存在淋巴結轉移復發(fā),其中4例無其他部位復發(fā),分析原因與側方淋巴結、膀胱、子宮附件周圍轉移淋巴結未作清掃或清掃不徹底有關。側方淋巴結清掃的外科技術要求很高,其盆腔清掃范圍在ABC層次。A是自直腸筋膜臟層進行分離,B是腎筋膜前葉延續(xù)的,膀胱下筋膜內側骨盆神經叢和髂血管之間,C是髂內血管和盆壁及閉孔筋膜之間。由于術野出血影響,難以完全清掃轉移淋巴結。雖然擴大根治術可以降低局部復發(fā)率,但是由于中下段直腸癌患者常規(guī)行擴大根治術后可有40%~70%排尿障礙與60%~80%性功能障礙,只有10%~20%患者受益,況且目前臨床上仍以中晚期病變?yōu)橹?占70%以上),擴大根治術是否可以讓手術更徹底、遺漏病變更低目前尚無令人信服的資料[10]。我們也認為直腸癌是全身性疾病,擴大切除范圍仍是局部治療,規(guī)范性手術在內的綜合治療才是根本措施。值得注意的是,直腸癌淋巴結轉移,常規(guī)病理檢查陰性的淋巴結仍1/4仍存在微轉移。進一步證實淋巴結清掃的重要性[11]。
由于局部復發(fā)的直腸癌預后不良,非手術治療生存期短,5年生存率<5%[12]。直腸周圍的解剖學特點,即周圍器官合并切除對機體重要功能影響較小,為復發(fā)病例手術治療提供了條件。故許多學者提倡對沒有遠處轉移的局部復發(fā)直腸癌患者,只要全身狀態(tài)允許,應采取積極手術治療,這樣既可以切除復發(fā)病變,少數病例甚至可以達到根治程度,還可以使部分患者減輕腫瘤負荷,為放療及化療創(chuàng)造條件,使部分患者獲得長期生存。Saito報道復發(fā)者的切除率為79%,5年生存率可達31%,對有選擇的患者還可獲得良好的長期生存率[13]。本組病例17例局部復發(fā)病例中有6例行病灶切除,切除率35.29%,復發(fā)灶不能切除或大部切除11例占64.70%,6例復發(fā)灶切除者中基本達到臨床根治要求。術后1年存活率達75.0%,3年存活率達33.3%,已有1例患者生存期超過5年。本組病例中我們對原行Dixon術復發(fā)的6例患者改行Miles術,達到R0 3例,R1 1例,R2 2例。其中有1例腫瘤侵犯子宮附件者予聯(lián)合子宮及一側附件切除,有1例侵犯膀胱底部的行聯(lián)合膀胱部分切除。我們認為,當腫瘤侵犯周圍器官如子宮,膀胱等,可考慮行后盆腔臟器或全盆腔臟器切除手術的擴大切除術,以根治性切除復發(fā)腫瘤周圍至少1個受侵犯的器官,如膀胱、前列腺、子宮、陰道 尿道、輸尿管、髂血管、小腸 、卵巢 、輸卵管和骶骨等[14],但術后并發(fā)癥多,腫瘤標志物高的患者預后差。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1個成功的Dixon手術,必須遵循TME原則,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如病期病理等,嚴格掌握保肛手術指征,做到治愈疾病與保全功能互相兼顧,遵循根治第一、生存質量第二原則。早期發(fā)現(xiàn)是提高復發(fā)患者療效的關鍵。一旦確診復發(fā),只要患者全身狀況及局部條件允許,均應積極采取以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以延長生存期。
[1]中國抗癌協(xié)會大腸癌專業(yè)委員會中下段直腸癌外科治療規(guī)范(草案)〔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5,8(1):88.
[2]郁寶銘.直腸癌復發(fā)的原因與對策〔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2,22(6):323.
[3]韓曉燕,衛(wèi)洪波,魏 波,等.應用流式細胞技術及病理檢測對直腸癌手術切除范圍的再探討〔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7,10(3):226.
[4]董新舒,于志偉,賈書生.從術后局部復發(fā)形式探討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的適應癥〔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9,29(4):314.
[5]王 翔,邵永孚,周志祥,等.直腸癌超低位前切除術〔J〕.實用癌癥雜志,2004,19(5):513.
[6]傅 紅,師英強.再談直腸癌系膜切除的幾個關鍵問題--直面Bill Heald教授〔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9):710.
[7]Boyle KM,SagarPM.Chalmers AG,et al.Surgery for locally recurrent rectal cancer〔J〕.Dis Colon Rectum,2005,48(5):929.
[8]耿建忠,樊友本,張 頻,等.直腸癌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及其根治術中的合理切除〔J〕.中國癌癥雜志,2008,18(12):918.
[9]梁賢文,王勝忠,彭 勃.低位直腸癌側方淋巴結清掃的進展與爭論〔J〕.實用癌癥雜志,2012,27(1):101.
[10]郁寶銘.低位直腸癌外科治療的新理念和發(fā)展趨勢〔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5,25(3):129.
[11]王福龍,潘志忠,萬德森,等.T2期直腸癌淋巴結轉移因素分析〔J〕.廣東醫(yī)學,2011,32(1):54.
[12]崔 龍.直腸癌術后復發(fā)的預防與再手術〔J〕.中國胃腸外科雜志,2009,12(3):226.
[13]Saito N,Kodak,Arai T,et al.Curative surgery for local pelive recurrence of rectal cancer〔J〕.Dig Surg,2000,17(suppli):82.
[14]Heriot AG,Byrne CM,Lee P,et al.Extended radical resection:the choice for locally recurrent rectalcancer〔J〕.Dis Colon Retum,2008,51(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