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戊香,唐 定
(1.湖南理工學院 圖書館,湖南 岳陽 414006;2.湖南理工學院 新聞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6)
余三定勤于筆耕,著作等身。在2012 年繼《當代學術史研究八年論壇》問鼎學界后,《中國新時期學術熱點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8月第1 版)是其又一力作。該書是一部在中國當代學術史研究方面具有開創(chuàng)性、探索性的著作。全書分為兩部分,上編“宏觀掃描”,主要對中國新時期關于學術規(guī)范、學術評價、學術大師、反對學術腐敗等主要學術熱點、學術爭鳴進行系統(tǒng)而有深度的分析、梳理,起到提綱挈領、統(tǒng)領全局的作用。下編“個案論析”,對胡繩、許諾、葉朗、鄭欣森、陳平原等在新時期產生了重要影響的著名學者進行了論析、總結,以學人來論述學問,具體、形象,更具說服力。
從余三定的“代序”里,我們知道了當代學術史研究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余三定有著敏銳的學術觸角,他始終能站在學術前沿,緊跟時代脈搏。該學科已成為他近些年來著力研究的領域。他致力于當代學術發(fā)展中的熱點問題和重要現(xiàn)象研究,認為中國當代學術有特定的對象和內容、特定的研究方法,當可獨立成“史”[1]192。
對當代學術史的研究要把握兩個要素,一個是“學術史”,一個是“當代”。關于當代學術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余三定在“代序”里說,第一,注意以問題為中心開展研究。有問題才有研究動因,才能形成研究課題。第二,重視學者個案研究,研究學者的生平經歷與治學歷程,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思想理念和人生境界。態(tài)度決定高度,先進的理念決定學術的科學性。人生的至高境界決定他研究的深度。研究學者的治學成就,才能客觀地評析、總結學者的學術態(tài)度、學術觀點。第三,研究學者的治學特點和治學經驗。從他對該書內容的精心編排可見,以治學為己任的著者,已將其理論的目光,投射到了當代學術和學者自身,自覺進入了關于學術和學者的研究領域[2]155。
余三定是一位具有憂患意識和參與精神的“湘”味極濃的學者[3]。他放眼中國新時期的學界文壇,把握學術新動態(tài),系統(tǒng)地展開研究,鑄就了中國新時期學術熱點研究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
余三定在書中首先對中國新時期學術發(fā)展做了一個總體回顧。在上編第1 章“回眸中國新時期學術發(fā)展”中,他把中國自1978 年至今的30 余年的學術發(fā)展,劃分為3 個時段:接續(xù)斷裂,全面復蘇;空前繁榮,碩果累累;追求深化,反對浮華。1978 年是中國新時期30 余年學術發(fā)展的起點,也是第1 時段的起點。這一年,思想界對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及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確立,使學術回歸自身,學者回歸自我。被文革斷裂了的中國學術開始被接續(xù)起來[4]6。純學術機構、組織不斷建立,學科結構大力擴展、調整,許多新學科得以建立和發(fā)展,學術全面復蘇。同時海外學術思潮和研究方法的大量被引進,給學術復蘇提供了有力支撐。
1980 年代中期到1990 年代后期,是中國新時期30 余年學術發(fā)展的第2 時段。這一時段,在前一時段的學術積累基礎上蓄勢待發(fā),而社會的改革開放也不斷給學術界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學術研究不斷取得新成果。各學術機構很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4]7,學術更加面向現(xiàn)實和未來,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和現(xiàn)實精神。
1990 年代后期至今,則是中國新時期30 余年學術發(fā)展的第3 時段。這一時段的學術研究突出特點是追求深化、反對浮華,學術由量的追求轉至向深度和厚重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實施,對當代學術發(fā)展自身的反思和研究,對反對學術浮華、懲治學術腐敗的強烈呼吁,是第3 時段追求學術深度和厚重的表現(xiàn)[4]9。
余三定雖把中國新時期30 余年學術發(fā)展劃分3 個時段,但他認為,3 個時段并無絕對的時間界限,是緊密聯(lián)系、有機統(tǒng)一的。這是對新時期學術發(fā)展進行的一次階段性總結與回顧。
分析、總結關于新時期學術規(guī)范的討論,是余三定書中的又一重要內容。1980 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前期,少數(shù)先覺學者,率先倡導學術規(guī)范。陳平原是最早倡導建立學術規(guī)范的學者。1988 年陳平原在《關于“學術語法”》一文中說:“做買賣得講‘商業(yè)道德’,做游戲得講‘游戲規(guī)則’,做學問當然也得講‘學術語法’?!标惼皆f的“學術語法”,就是指學術規(guī)范[4]16。從1990 年代中期到新舊世紀之交,反對學術腐敗、學術不端行為的呼聲越來越高漲。余三定認為學術界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批評與對學術規(guī)范的倡導主要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的:反對浮躁學風,倡導實事求是的學風;批評學術腐敗,呼吁用學術規(guī)范去抵制學術腐敗。2004 年是學術規(guī)范討論、學術規(guī)范建設進入初步總結定型的重要時期。2004 年4 月楊玉圣、張寶生主編的《學術規(guī)范讀本》出版。2004 年6 月22日,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了《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guī)范(試行)》,為學術規(guī)范提供了理論基礎。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但學術規(guī)范知易行難。今后的任務更艱巨,路更長。
余三定對“學術腐敗”的界定做了詳細的比較研究,進而得出了比較科學的界定。經他考證,較早對學術腐敗作出界定的學者是陳平原,他2003年3 月在《有感于“學術腐敗”》一文中,如是說:“將某些學者著書立說時的有意造假、變相抄襲、仗勢欺人、廢話連篇,以及為謀求發(fā)表、出版、獲獎而采取種種卑劣手段,作為‘學術腐敗’來描述,…不覺得是什么‘危言聳聽’?!保?]29他還把某些讀書人的“學風敗壞”與雞鳴狗盜之徒的“假冒偽劣”相提并論,是因為兩者有著同樣的緣由,那就是利益驅動。在廣泛考證的基礎上,余三定認為學術腐敗有廣義與狹義之分。他把學界中一些集體或個人為了謀求利益采取不正當手段違反學術道德、違背學術良知的行為定義為廣義的學術腐敗。把在學術活動領域中,擁有學術權力的人為謀取個人私利或集團利益濫用權力而違反學術道德、違背學術良知的行為定義為狹義的學術腐?。?]31。不管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學術腐敗的動機只有一個,就是為謀取個人或者集體利益[4]31。
學術腐敗是嚴重的社會現(xiàn)實,到1990 年代愈演愈烈。不僅危害著學術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同時對社會和諧發(fā)展和文明進步也造成了傷害。進入21 世紀,反對和整治學術腐敗的輿論,與反對經濟腐敗、官員腐敗的輿論旗鼓相當。
余三定關于反對學術腐敗的系統(tǒng)分析和思考,不僅具有現(xiàn)實意義,而且頗具學術意義。當前學術腐敗是客觀存在的,但真正深入分析和研究這一現(xiàn)象的寥寥無幾,余三定傾向于從學術的角度對其嚴格界定[1]191。他認為“學術腐敗”應該包含學術行為的腐敗、學術權力的腐敗、學術原則的腐敗三個層面。如果說陳平原對學術腐敗的界定還停留在描述性階段,余三定認為近幾年學界對學術腐敗的界定更理性、更接近本質。
學術腐敗形形色色?!豆饷魅請蟆?001 年12月25 日專欄發(fā)表張保生、楊玉圣、鄧曉芒等著名學者的《維護學術尊嚴,反對學術腐敗》討論。學者們羅列了學術腐敗的主要表現(xiàn):剽竊、拼湊、制造學術泡沫等不誠實的學術行為;各種學術評獎、科研基金項目評審中請托活動,給評委送禮、請領導說情,評委之間相互關照等學術評審中的腐敗行為;高校教材教參編寫低水平重復與抄襲;用權力撈取學術職稱,高等教育和學位注水等等[4]35。
余三定從“集體名義下的學術腐敗”、“期刊腐敗的問題”、“隱性學術腐敗的問題”等方面做出了補充和總結。他指出,評項目、評獎、評職稱、評學位,一些領導號召發(fā)揮集體智慧,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托關系,走門子。這是集體名義下的學術腐?。?]35。肆意多發(fā)增刊,不在封面著明增刊字樣,一刊多號,將獲得批準出版的一次性一期刊物拆成兩期或者多期以發(fā)更多文章,收取更多版面費。這是期刊腐敗。余三定書中還分析了“隱性學術腐敗”?!艾F(xiàn)在的科技獎,有很多是大領導領銜,小領導加塞,真正干活的在中間。后面是一大堆搭車沾光的人”,這是一種比剽竊更隱蔽更惡劣的學術腐?。?]36。
余三定廣泛搜集材料,對學術腐敗的種種現(xiàn)象進行舉例闡述,對學術腐敗的嚴重程度也進行了遞進佐證。他引用楊圣玉、羅家融及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張從興等人的文章,得出中國的學術腐敗,2002 年嚴重存在,到2004 年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普遍,2008 年越來越多?,F(xiàn)在已經到了讓人觸目驚心、痛心疾首的地步,是個頑疾。
余三定對學術腐敗分別從宏觀概括的層面、具體微觀的層面及學者個人素質等多角度追根溯源。出現(xiàn)學術腐敗,從宏觀上看,主要是體制問題,學術不民主,給不道德的人以可乘之機;制度規(guī)范與道德約束的雙重缺失,給學術腐敗提供了社會土壤。從具體微觀的層面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①巨大的利益誘惑,有了學術成果,會有相對應的待遇與社會地位;②對以往學術界腐敗現(xiàn)象的姑息,助長了腐敗歪風;③當前學術體制的弊端,要求必須發(fā)文章,促使一些人不擇手段出“成果”;④人文社科比自然科學更容易腐??;⑤學術界的功利心太強;⑥國家科研經費缺乏,未作實驗論證出結果;⑦科研監(jiān)管機制缺位[4]42-43。緊接著,他從學者的個人素質方面尋找原因,認為個人素質差、學術水平低也是當前學術腐敗的主因之一。
學術腐敗是頑疾,但有病就得醫(yī)治。關于整治學術腐敗的對策,學術界、管理界等紛紛出點子。余三定對學術界、管理界關于整治學術腐敗的對策進行了系統(tǒng)關注與研究。他閱讀了大量有關整治學術腐敗的資料,資料的準備工作前后做了幾年。寫作時又集中閱讀梳理。他認為學術界的對策主要有三類觀點:標本兼治的觀點;體制改革治本與科學道德建設治標并行的觀點;綜合治理,道德體制兼治,尤重體制治理的觀點。標本兼治的觀點,是在《勞動報》2001 年10 月16 日《整治學術腐敗刻不容緩》一文中提出的,治本就是對許多問題重新考慮。諸如國內權威刊物標準應該怎樣重新劃分,晉升正、副教授的論文該發(fā)表在哪些刊物才作數(shù)等等,即從源頭來遏制腐敗。治標就是對已經發(fā)生的學術腐敗進行查處?!缎氯A日報》2002 年3 月7 日《整治學術腐敗重塑學界圣潔》談到的則是體制改革治本,與科學道德建設治標并行。而綜合治理,道德體制兼治,尤重體制治理的觀點則是葛劍雄在《學術腐敗看似道德問題,實際是體制問題》一文中提出的。
越來越嚴重的學術腐敗,管理界也在積極應對,出臺了不少對策。余三定認為比較有影響力的對策是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要深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體制改革,整合研究力量,優(yōu)化哲學社會科學資源配置……要深化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體制改革,按照公正、透明、競爭的原則,改革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評審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和激勵機制?!保?]49不難看出,上述《意見》是針對學術腐敗而發(fā)。教育部、中國科學院、科技部等管理部門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著名高校也紛紛就加強學術道德建設、規(guī)范科學技術活動、加強監(jiān)督管理出臺了相關的遏制學術腐敗的規(guī)定和措施。
如前所述,余三定重視學者個案研究。將個體學者置于宏觀的學術史背景下來進行研究,這是余三定治學的一個重要特點。作者自1980 年代末開始,分別對胡繩、葉朗、李元洛等數(shù)十位我國當代著名學者及其學術專著設計了專題研究。用學術史的眼光來分析、研究、評論個體學者,對其學術成就、學術貢獻、治學特點、人生追求進行系統(tǒng)總結,分析其價值及其在學術史上的貢獻[2]156。
“論胡繩的治學精神”一文就是這種研究方式的成果。胡繩關注現(xiàn)實,與時俱進。胡繩早期的研究就十分注意與社會和時代的緊密聯(lián)系。余三定認為,胡繩在《評馮友蘭著〈新世訓〉》中,指出馮友蘭所倡導的“人的生活方式”是脫離社會實踐、脫離生活的一種抽象空洞的生活方式?!皩嶋H上生活在此岸,卻在心理上跳躍到彼岸;實際上是社會的人,卻想用自然的眼睛來看人世;實際上是自覺的人,卻以無我的態(tài)度來應付人事?!庇嗳ㄕJ為胡繩在這里的批評是尖銳的、中肯的。胡繩關注現(xiàn)實、參與現(xiàn)實變革、與時俱進,這種精神已經滲入到其血脈之中,成為了他的方法淪、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4]162。
重視學者的自述。這是余三定重視學者個案研究的又一特點。他對陳寅恪、季羨林、馮友蘭、陳平原等知名學者的自述均作了細密研究。學者自述,不僅重點敘說其求學治學經歷,還會自我總結治學特點和經驗。學者敘寫的豐富人生經歷,表達了學者的人生體驗和感悟,更能體現(xiàn)學者的人格。從他們的自述中,可以了解學者的學術時代,了解他們對時代的感受與思考。對后來者認清學術門徑大有裨益,可以少走許多彎路。
個案研究的對象,往往是高影響力的知名學者。而他們代表著某一學科的最高學術水平。這些自然會成為后人研究的重點。雖說個案研究只是當代學術史的“點”的研究,但隨著對“點”的研究的深入,可以形成當代學術史的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1]193。近些年來,余三定又陸續(xù)撰寫了有關鄭欣淼等著名學者個案研究的論文,成果頗豐。
[1]蔡覺敏.余三定先生的學術追求[J].學術界,2012(6):189-195,288.
[2]朱平珍.當代學術史研究的探索性著作:評《新時期學術發(fā)展的回瞻》[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155-157.
[3]涂昊.筆蘸湘水寫文壇:評《文藝湘軍百家文庫·文學評論方陣·余三定卷》[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2):113-114,106.
[4]余三定.中國新時期學術熱點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