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錬太郎 關(guān)雅泉
(北海道大學 文學研究所, 日本 北海道札幌 0630000)
儒學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以江戶時代為中心
佐藤錬太郎 關(guān)雅泉
(北海道大學 文學研究所, 日本 北海道札幌 0630000)
儒學產(chǎn)生于中國先秦時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儒學傳入日本大約在距今1500年前。儒學傳入日本之后,與日本傳統(tǒng)文化如神道、佛教以及武士道等相融合,逐漸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儒學。江戶時代是日本儒學發(fā)展的高峰期。德川家康統(tǒng)一日本之后,幕府大力提倡儒學,從而形成了朱子學派、陽明學派、古義學派等各種不同的派別。儒學在日本的傳播與發(fā)展,對日本的政治、思想、教育、風俗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同時加速了日本的文明進程。
儒學;江戶時代;日本文化;影響
儒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與靈魂,起源于春秋時代,至今已有兩千五百余年的歷史。在這兩千多年里,儒學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觀念與思維方式。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國,自古以來兩國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的交流都非常頻繁。儒學作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公元五世紀時便已傳入日本。江戶時代是日本儒學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因此,關(guān)于江戶時代日本儒學的考察,不僅有利于我們深入地了解日本儒學,而且更有助于加深中日兩國間的思想文化方面的交流。
(一)德川家康的提倡
江戶時代(1603—1867)是日本封建統(tǒng)治的最后一個時代。1603年德川家康(1542—1616)被封為征夷大將軍,以江戶(現(xiàn)在的東京)為中心建立了武士階級的政權(quán),因此,江戶時代又稱為德川時代。為了徹底結(jié)束戰(zhàn)國時代的長期分裂的局面,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quán),德川家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德川家康建立了幕府將軍、大名、武士、農(nóng)、工、商的嚴格的身份等級制度,確立了幕府將軍的最高特權(quán)。其次,在思想上將適應封建制度要求的朱子學定為官學。從此,朱子學開始在日本逐漸興盛起來。在此之前,佛教的思想一直處于統(tǒng)治地位,儒學在日本雖然已經(jīng)存在了一千多年之久,但一直被佛教所束縛,并沒有得到獨立的發(fā)展機會。江戶時代的到來,為新儒學的發(fā)展打開了新的篇章。
藤原惺窩(1561—1619)是日本近世儒學之祖。惺窩脫離禪宗并轉(zhuǎn)向朱子學的研究,促使了日本儒學的發(fā)展。德川家康非常重視儒家思想,他曾于1593年專門召見藤原惺窩為自己講授中國唐朝時代的《貞觀政要》,并且命令足利學校的閑室元佶印刷活字版本,在日本進行普及?!敦懹^政要》的第五卷分別論述了仁、忠、孝、公平和誠信,第七卷中有《崇儒學》一篇。這反映了德川家康對儒學的道德教化與仁義思想的重視。
儒家思想中的程朱理學主張國家統(tǒng)一,人倫關(guān)系的固定不變。“存天理,滅人欲”是宋代儒學的集大成者朱熹理學中的有代表性的觀點。他認為各個階層都應該各守本分,反對以下犯上。這一思想恰好符合日本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因此,儒學被大力倡導,并在江戶時期上升為官學?!坝谑?,德川封建體制便得到了其精神支柱。儒教給它的存在賦予了理念上的確鑿證據(jù)?!盵1]
儒學在江戶時代進入全盛時期的原因首先是統(tǒng)治階級即德川家康的提倡,與藤原惺窩對儒學發(fā)展做出的努力;其次,更重要的是儒學自身所具有的特點符合當時日本歷史的發(fā)展,特別是順應了幕藩體制的需要。
(二)代表性的學派
學派的產(chǎn)生是儒學興盛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根據(jù)日本著名哲學家井上哲次郎(1856—1944)的《日本陽明學派之哲學》、《日本古學派之哲學》、《日本朱子學派之哲學》這三部著作,在江戶時代,朱子學派、陽明學派和古學派被稱為日本的“儒學三派”。日本的儒家學派既繼承了中國儒家學派的思想主張,同時也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從宏觀上來看,“可以說中國儒學注重的是道之‘體’,與此相對而言,日本儒學則重視道之‘用’;也可以說中國儒學強行使現(xiàn)實合乎先驗之‘理’,而日本儒學則使‘理’更靠近現(xiàn)實[2]?!?/p>
(1)朱子學派。朱熹創(chuàng)造了以“理氣一元論”和“性即理”為根本的中國朱子學。關(guān)于“理”的詳細闡述,是朱子學的最高范疇。他認為“理”與“氣”是不相離的,“理”先于“氣”而存在,“理”是物質(zhì)世界的基礎(chǔ)和根源,“氣”是指產(chǎn)生天地萬物的原始的物質(zhì)存在?!靶约蠢怼眲t是朱子學關(guān)于人性的重要命題。朱熹發(fā)展了二程(程顥和程頤)的理學思想,認為“理”是純粹的至善的道德標準,“性”源于“理”而存在,所以“性”為善,它的具體內(nèi)容就是仁義禮智信這些道德標準。這就把封建道德提高到天理的高度。
藤原惺窩是日本朱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在對于“理”理解方面,藤原惺窩是贊成朱熹的觀點。并且也同朱熹一樣用“理-分殊”的觀點為封建統(tǒng)治的合理性做解釋。藤原惺窩以宋學的視角為“四書”和“五經(jīng)”進行了注解。但是與中國的朱子學者不同的是,藤原惺窩為了使儒學從禪宗脫離出來,他并不排斥陽明學說與陸九淵的學說,并且也不忽視漢唐舊儒學的作用。這就為儒學在日本的獨立發(fā)展和廣泛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朱子學派的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儒者是林羅山(1583—1657)。他在推動朱子學的官學化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林羅山熱衷于朱子學是從讀過朱熹的《四書集注》開始的。1604年,林羅山結(jié)識藤原惺窩,并在其門下鉆研朱子學。但是與藤原惺窩不同的是,林羅山排斥陽明學與陸九淵的學說。林羅山還致力于神儒的調(diào)和,力圖將日本的原始宗教神道建設成為具有理性的宗教。林羅山在德川家康、德川秀忠、德川家光、德川家綱四代將軍時期在朝為官,為儒學的進一步獨立和官學化的發(fā)展做出了不滅的貢獻。
(2)陽明學派。與朱子學派對立,并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派是陽明學派。中國的陽明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明代大儒王守仁。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因此他的學說就被稱為陽明學。王守仁繼承了陸九淵的“心即理”的學說,并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觀點。所謂“心即理”,是將“理”看成是“心”的體現(xiàn)?!靶摹笔侵溉说闹饔^意識與認知能力,作為宇宙間的抽象原則的“理”,就在人的心中。“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主旨。“良知”是最高的本體,也指人們應該遵守的道德標準,“致”是實現(xiàn)的意思?!爸铝贾奔础爸泻弦弧?,就是愛人之心實踐救助人民的一種口號。
日本陽明學是創(chuàng)始人是中江藤樹(1608—1648)。中江藤樹原本是學習朱子學的,但是在三十七歲時讀了《王陽明全書》之后,也認為“心”是萬物的本源,由此徹底的傾向于陽明學了。藤樹雖然以王陽明的哲學思想為依據(jù),但是在哲學思想上的邏輯結(jié)構(gòu)方面卻有獨到的見解。他強調(diào)實踐的重要性,主張根據(jù)時、處、位進行變通,并將“孝”作為本體,提升為哲學的最高范疇。藤樹的主要著作有《翁問答》、《孝經(jīng)啟蒙》、《大學解》、《中庸解》等等。
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陽明學者是佐藤一齋(1772—1859)。他曾在昌平坂學問所跟隨林羅山的后代、當時的大學頭林述齋學習朱子學。1841年林述齋去世后,佐藤一齋被任命為幕府當時的學問所昌平黌的儒官而備受尊重。佐藤一齋雖然表面上標榜朱子學,但是私底下對陽明學的研究頗深,因而被稱作“陽朱陰王”。佐藤一齋的思想傾向可以從他的《言志四錄》中看出?!堆灾舅匿洝肥撬蟀肷氖嗄甑恼Z錄,即使在現(xiàn)在的日本社會也很有影響。佐藤一齋受王陽明“心即理”的影響認為“心則天也”,“心之來處,乃太虛是也”。佐藤一齋一直從事儒家思想的教育工作,培養(yǎng)出了如山田方谷、佐久間象山、渡邊華山、橫井小楠、吉田松陰等活躍于幕末時期的政治舞臺的儒學者。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位陽明學派的儒者是大鹽平八郎(1793—1837)。大鹽家代代都是大坂東町奉行組與力(類似管理民政事務的警察),因自幼父母雙亡,大鹽14歲開始便也當上了與力。1830年退職后潛心于陽明學。大鹽平八郎自學陽明學,特別注重陽明思想中最具有實踐意義的“知行合一”思想。他與佐藤一齋從未謀面,但關(guān)于陽明學思想的探討,卻有頻繁的書信往來。他在自家宅邸開設私塾洗心洞教授陽明學。大阪市吏出身的大鹽因為經(jīng)常接觸當?shù)氐霓r(nóng)民,因而對農(nóng)民一直抱有尊敬和同情之心。因此,在洗心洞學習的弟子中,除了武士階級出身的之外,還有很多是貧困農(nóng)民出身的。天保四年(1833)到天保七年(1836)日本全國出現(xiàn)了大饑荒,關(guān)東地區(qū)天災不斷,農(nóng)業(yè)歉收,商人囤積居奇,米價大幅上漲,下層百姓苦不堪言。大鹽變賣藏書救濟農(nóng)民,并在天保八年二月十九日(1837年3月25日)聯(lián)合門人、貧民發(fā)動了起義,但是卻因被告密在起義當天便被鎮(zhèn)壓,大鹽在逃亡一個多月后自殺,史稱“大鹽平八郎之亂”??梢哉f大鹽平八郎的起義就是踐行了陽明學“知行合一”的思想。大鹽平八郎是尊王攘夷的先驅(qū)者,他的英勇事跡鼓舞了明治維新志士的倒幕運動。
(3)古學派。朱子學派和陽明學派對立的狀態(tài)使當時的人們產(chǎn)生了疑問。正統(tǒng)的儒學究竟是什么?將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影響排斥在外,回到純粹的研究孔子思想的狀態(tài)中去。這成為當時日本社會的思想潮流之一。古義學派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產(chǎn)生的。
日本古義學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是山鹿素行(1622—1685)、伊藤仁齋(1627—1705)、荻生徂徠(1666—1728)。他們認為中國的漢、唐、宋代的四書注釋都違背了孔子的本意,因此提倡直接誦讀古代中國的儒學古典著作,根據(jù)孔子的原著探求儒學的真諦。古學派力圖從古典中找出對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有所幫助的智慧。古學派的思想充分反映了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的心理特點,因此是日本儒學中最具日本特色的一個部分。
山鹿素行是日本古義學派的先驅(qū)。同時,他也作為兵學者而創(chuàng)始山鹿流兵法,并提倡士道,在日本歷史上最初利用儒家思想來闡述武士道,并對武士的職業(yè)進行了詳細的劃分。山鹿素行反對朱熹“存天理,滅人欲”的觀點,主張尊重人的真實情感,降低了“理”的地位。日本民族自古就比較重視人的思想情感,山鹿素行的思想恰好迎合了日本民族的心理特征。山鹿素行著有《山鹿語錄》43卷、《圣教要錄》3卷,系統(tǒng)的闡述了他的古學思想。但是,素行雖然提出返古,但是依舊使用朱熹的對“四書”的注解,在古典文獻學的研究方面并沒有大的突破,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素行并不能被稱之為真正的古學者,只能說他是古義學派的先驅(qū)。所以山鹿素行對于武士道和日本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伊藤仁齋的古學思想的創(chuàng)始者,他的臣子思想是將“天道”和“人道”相區(qū)別。朱子學認為“天人合一”,是說天與人是統(tǒng)一的,相通的,是不可分割的。而仁齋則切斷了自然法則和人類生活的關(guān)聯(lián)性。并且他主張“人倫日用之道”,就是要人們將儒家的倫理道德徹底貫徹到現(xiàn)實生活的各個方面,更加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另外也對人的情欲持寬容的態(tài)度?!锻訂枴?、《語孟字義》、《論語古義》、《孟子古義》等都是仁齋有名的著作。
獲生徂徠創(chuàng)立了古文辭學派(亦稱宣園學派)《弁道》和《弁名》的完成是荻生徂徠獨特的古學思想體系形成的標志。在《弁道》中徂徠闡述了中國古代的圣人為了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而采取的經(jīng)世濟民的方法,即是“孔子之道”。在《弁名》中,徂徠為了闡明圣人之道,提出正物之名才是根本。因此他對道、德、仁、智、圣、禮、義、天命鬼神、理氣人欲、君子小人等等有關(guān)學問和政治的名義術(shù)語進行了考究。徂徠批判了宋儒關(guān)于“道”與天地共存的傳統(tǒng)概念,并對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不同規(guī)律加以區(qū)分,在當時的日本社會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另外,徂徠也是幕府五代將軍德川吉宗的政治軍師。由徂徠完成的具體說明他本人的政治理念的政治改革論《政談》,是在日本思想史中推進政治與宗教道德分離的劃時代的著作??梢哉f荻生徂徠時期是日本儒學發(fā)展的高峰期。
(一)對道德思想的影響
儒學作為一種思想體系傳入日本,必然會滲透到當時日本人的思想和道德中去的。在這一方面,突出的表現(xiàn)為儒學對于日本武士道的形成方面的重要影響。在論述儒學對武士道的影響之前,首先有必要對武士以及武士道進行介紹。武士,是日本民族特有的代名詞,是日本民族精神的產(chǎn)物。真正意義上的武士產(chǎn)生于平安時代后期。源平爭霸時,源賴朝殲滅平氏,并于建久三年(1192)任征夷大將軍,創(chuàng)立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武士政權(quán)——鐮倉幕府。鐮倉幕府的創(chuàng)立標志著武家政治的開始。從此,武士階級開始在日本的政治舞臺上活躍起來。在不斷征戰(zhàn)的亂世中,擁有特權(quán)的武士階級變得粗獷、野蠻。武士道便應運而生了。
到了江戶時代,儒教思想的盛行加速了武士道的理論化?!皣栏竦卣f來,在道德方面的約束上,孔孟之道才是武士道精神最豐富的源泉[3]”??鬃铀鲝埖摹熬?,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第十二》)的關(guān)系被武士道所吸收;孔子“仁”的思想在武士道精神中也得到了重視;陽明學所提倡的“知行合一”也成為武士知識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叭褰坛蔀槿娴膹睦砟罘矫鎭碇萍s武士生活中舉手投足的思想?!盵4]從此,武士道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開始扎根于武士階級的心中,無形地影響著每一個武士思想和行動。
新渡戶稻造在其所著的《武士道》中,將武士道精神歸結(jié)于八個方面,即,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詳細地說便是忠君愛國,孝敬父母,克己為公,仁慈待人,崇尚公正與名譽。雖然武士道精神的特點有很多,但是筆者認為武士道精神的核心和靈魂在于“仁”“禮”和“忠”。而這些,正是來源于儒家思想。
(1)仁,惻隱之心。所謂“仁”,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包括仁愛、仁慈、仁德等等。其核心是指人與人互相親愛??鬃右浴叭省弊鳛樽罡叩牡赖聵藴屎偷赖戮辰纭?鬃铀岢摹叭收?,人也”(《中庸·第十二章》),“殺身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的思想,充分反映了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獻精神。而王陽明的心物論的實質(zhì)也是仁?!吧碇髟妆闶切模闹l(fā)便是意,……,意在于仁民愛物……”(《傳習錄》)。武士道吸收了儒教“仁”的思想,并將其改造成為適用于日本武士的“仁”。
武士道的“仁”雖然來源于孔孟之道,但卻有著自身的特點。櫻花對于武士道具有象征意義,武士們也將櫻花看作是“日本魂”,他們像珍惜櫻花一樣珍愛生命。但并不是因為生命如櫻花一般短暫才值得珍惜,而是因為每一個生命里都蘊含著無限的可能。因此,在一場殊死的搏斗中,一個擁有惻隱之心的武士是絕對不會將投降者殺害的。另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武士也是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的。雖然武士的自殺在其他民族看來是那樣的普遍,但是他們在放棄自己生命的同時是為了完成自己心中更高的目標,而這一目標通常是“忠”。這便是武士道的“仁”??梢钥闯觯涫康浪岢摹叭省钡乃枷胫谐錆M了感情,它所崇尚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和諧的境界。
目前,與遙感課程相關(guān)的教材有很多版本,各種版本各具特色,當然也存在不足和局限性。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滁州學院遙感課程以梅安新編寫的《遙感導論》為主選教材。高校的專業(yè)技術(shù)教學不同于中學教學,它傳授給學生的是技術(shù),而非僅僅是教材。因此,有必要增加輔選教材,用來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的視野。滁州學院遙感課程的輔選教材為《現(xiàn)代遙感導論》(尹占娥編著)、《遙感原理與應用》(周軍其、葉勤等編)、《遙感原理及遙感信息分析基礎(chǔ)》(劉吉平主編)和《遙感地學應用》(明冬萍、劉美玲編著)等。
(2)忠,忠義之士?!爸摇睘檎敝拢侨寮宜枷肜镏匾牡赖聵藴手?。真心實意地對君主效力的人,被稱為忠義之士?!墩撜Z·八佾第三》中有這樣一段話:“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鬃訉υ?,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庇纱丝梢姡爸摇痹诠糯缄P(guān)系的維護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談到“忠”,我們自然而然地會想到“孝”。“忠”和“孝”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國,“忠”的地位不如“孝”的地位高。從“百善孝為先”、“孝子門前求忠臣”等等這樣的俗語中,“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然而在日本,“忠”與“孝”的地位卻與中國相反。
“忠”和“孝”作為日本國民價值觀念的一部分,對日本人思想的影響也很深遠。日本人將“忠”看作日本國民的首要政治任務,將“孝”看作家族成員的第一位家庭義務。武士道認為邦國是先于家庭而存在的,也就是說,先有國而后才有家。因此,所有人首先必須作為這個國家的國民,為國家的統(tǒng)治者盡忠,哪怕是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日本著名的四十七士切腹的故事在日本是廣為人知的,這個歷史故事發(fā)生在封建制度鼎盛時期的1703年。因為四十七士違犯了未預先呈報就進行復仇的法令,所以擺在他們面前的就只有死路一條。因為他們都必須執(zhí)行所有以“忠”的名義要求的事情,所以可以說他們并沒有背叛武士的“忠”。在幕府將軍的命令之下,四十七士剖腹自殺。他們?yōu)橹骶龍蟪?,情義堅定,應為后世所敬仰……于是,幕府經(jīng)過再三考慮,命令他們剖腹自殺,這其實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雖然儒教和武士道都把“忠”作為其思想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兩者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儒教的“忠”是以仁慈為本位的,其核心是對于人性的尊重;而武士道的“忠”所重視的則是君主和臣下之間的戒律,強調(diào)臣下對君主的無條件的忠誠。對于一個武士來說,最高的德便是履行“忠”的義務,而且是極“忠”。正如魯斯·本尼迪克特在她的《菊與刀》中所說,“‘忠’和‘孝’都于漢語,但是中國人并沒有把這些德視為無條件的。在中國,比”忠“和”孝“這兩種美德更崇高的是‘仁’[5]?!倍谖涫康揽磥?,“忠”則是一種必須無條件履行的義務。這種區(qū)別于儒教的、本土化的“忠”形成的實質(zhì),可以說是統(tǒng)治階級維護自身權(quán)利的需要,也是武士自身的愿望。
(3)禮,禮儀之邦。“禮”是在儒家思想里被概念化的??鬃訉ⅰ岸Y”提高成為維護社會以及政治秩序的道德規(guī)范。而在日本,彬彬有禮也是評價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標準??梢哉f,日本同中國一樣,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鬃釉唬翱思簭投Y為仁”(《論語·顏淵第十二》)??梢娙粝脒_到“仁”,就必須先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白釉唬旱乐哉R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第二》)孔子認為“禮”在治理國家的當中也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武士道的“禮”源于儒教,其最高形式是武士的茶道。茶道的目的不在于品定某種茶的味道,而在于用心欣賞茶道禮儀的整個過程,從而達到“一期一會”的境界。武士道的“茶道之心”是在嚴肅莊重的禮儀之中,拋開所有雜念,始終保持著平靜的心態(tài)。所以,在茶道禮儀進行時,所有人一直是保持沉默,靜靜感受茶道對心靈的洗禮。
武士在用餐之前會雙手合十,說一句“いただきます”(我要開動了)來表達自己對制作料理的人和食物的感激。這種習慣一直保存至今,成為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外在表現(xiàn)。另外,日本人在表達感激、歉意時,都會向?qū)Ψ缴钌畹鼐瞎?,這也是武士道重視禮儀這一道德在當今日本社會的一種延續(xù)。
(二)對教育制度的影響
儒學于公元5世紀經(jīng)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之后,直到江戶時代末期,對日本教育制度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從未間斷過。但是,在儒家思想興盛的江戶時代,儒學給予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前所未有的影響。
在日本歷史上,江戶時代是日本教育發(fā)展的最為顯著的時期,而儒學在日本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德川幕府的統(tǒng)治下,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學到私學,全都傳授以朱子學為中心的學問。各個教育機關(guān)也都以儒家的“治國平天下”為目標,對國民分別進行文道和武道的教育。在這一時期教育的一大明顯特征是從過去的只重視武士階層的教育轉(zhuǎn)向重視平民階層的啟蒙和教育。除了幕府和諸藩的教育機關(guān)外,寺子屋和私塾等民間教育機關(guān)開始興起。
首先,幕府專門設置了武士階級的中央學問所,主要教授朱子學。其有代表性的教育機關(guān)是林羅山的弘文館、圣堂學問所、和幕府直轄的昌平坂學問所。在諸藩開設藩學,授課的內(nèi)容以昌平坂學問所的課程為參照,也以朱子學為中心對藩士和他們的子弟進行儒學教育。藩校的興盛促進了地方文化的振興,也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的政治家和儒者。
日本最初的儒學教育主要是以武士的子弟為中心的。然而到了幕府統(tǒng)治的末期,以反對已有體制、支持改革為目標的教育理念逐漸興起,因此,在全國范圍內(nèi)以培養(yǎng)志士為目標的私塾和寺子屋逐漸興起。在儒學相關(guān)的私塾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江藤樹的藤樹書院(1634)和伊藤仁齋的古義堂(1662),以及廣瀨淡窗的咸宜園(1817)。寺子屋起源于日本中世時期的寺院教育機關(guān),進入江戶時代以后,寺子屋開始對平民階層的實際生活中的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教育。其教材中包括了《四書五經(jīng)》、《六諭衍義》等等的儒學書,在當時所使用的教科書中,關(guān)于儒教道德教育的《實語教》,持續(xù)數(shù)十年,在最強烈的影響德川庶民的倫理思想,至少用倫理用語的書籍中也屈指可數(shù)[6]。
在江戶時代的文化發(fā)展中,儒學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將對國民的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在19世紀中期日本國民的識字率可以與當時最為先進的歐美國家相匹敵[7]。并且,為了更廣泛的傳播儒家思想,對于書籍的印刷無疑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日本的印刷業(yè)也在這一時期有長足的發(fā)展。學校的廣泛開設也促進了國民整體素質(zhì)的提高。在儒學影響下而發(fā)展起來的日本教育制度,加速了江戶時代日本文化的進程。
(三)對民間習俗的影響
(1)孔子祭。日本人也像中國人一樣信奉孔子。在日本本土的許多地方都有建有孔子廟,其中大部分是作為儒學學校的一部分而被建設的。日本人早在公元701年開始就將孔子奉為學問道德之神而每年進行盛大的祭祀活動?,F(xiàn)在,在日本的一些大學中,每年的春天和秋天時都會舉辦祭祀孔子的傳統(tǒng)儀式??鬃蛹酪呀?jīng)成為日本的傳統(tǒng)習俗。
元祿時代,幕府五代將軍德川綱吉在江戶城內(nèi)建設的湯島圣堂,是作為昌平坂學問所的一部分而建設的。其中供奉了現(xiàn)在世界上最大的孔子像以及孔子的四位高徒——四賢像(顏子、曾子、思子、孟子)。湯島圣堂也被譽為“日本的學校教育發(fā)祥之地”。每年到了高考之前,都會有許許多多的考生來這里祭拜學問之神孔子。
(2)葬儀。葬儀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儀式。葬儀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qū)的風俗習慣的重要體現(xiàn)。葬儀主要分為土葬和火葬兩種,土葬是儒家思想所肯定的埋葬方式,而火葬是佛教所提倡的。根據(jù)儒家思想中有關(guān)陰陽的說法,人死之后魂與魄一分為二,魂屬陽而升天,魄屬陰而下地。因此設立牌位祭魂,而將死者的遺體埋于土中。收到儒家陰陽思想的影響,在日本直到近世一直采用的是土葬的方式。
雖然在現(xiàn)在的日本社會中,百分之九十都采用火葬,但是人們依舊為死者設立牌位,在重要的日子進行參拜。在佛教的葬儀中,并沒有使用牌位的習慣。而且在將死者的遺體火化之后,許多的情況下都是將骨灰重新埋入土中而建造墳墓。佛教提倡“空”的思想,因此是不需要為死者設立墳墓的,而墳墓在儒家思想中是非常重要的,是死者靈魂的依附之物。由此可見,現(xiàn)在的日本的葬儀,依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四)對幕府統(tǒng)治的影響
幕府政權(quán)建立之初利用了國家統(tǒng)一的儒學觀點,采用了朱子學作為統(tǒng)治國民的思想依據(jù)。但是原本德川幕府是在武士紛爭的最后奪取政權(quán)的,是采用的儒家所謂的“霸道”的手段。因此,借由朱子學而使幕府政權(quán)正統(tǒng)化的理論,其本身是充滿矛盾的。再加之江戶時代后期美國四艘蒸汽軍艦來到江戶,打破了日本兩百多年來的閉關(guān)鎖國政策。德川幕府被迫宣布開國,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這樣內(nèi)憂外患的情況下,旨在推翻幕府統(tǒng)治的倒幕運動開始了。在倒幕運動中,朱子學轉(zhuǎn)化為反體制的思想,“尊王攘夷”的思想被廣泛傳播。
(1)尊王攘夷。提出“尊王攘夷”的是后期水戶學派。水戶學中興的創(chuàng)始人是藤田幽谷(1774—1826)。幽谷將朱熹的《通鑒綱目》中的大義名分論與《古事記》《日本書紀》的“神國觀念”國體論相結(jié)合,寫成著作《正名論》,提出“尊王”的思想。而將“尊王”與“攘夷”有機結(jié)合的人是會澤正志齋(1782—1863)。在正志齋的《新論》中,以國體論為紐帶將“尊王”與“攘夷”相結(jié)合,把后期水戶學派的尊王攘夷思想體系化了。正志齋認為“尊王”是中心,“攘夷”是“尊王”的根本方法。他主張振奮民心,強化國防,克服內(nèi)憂外患,實現(xiàn)國家的富強。在日本開國前的后期水戶學派的“尊王攘夷”思想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他們反對外來侵略,喚醒了民族的危機感,但是他們所主張的“尊王”基本等同于“佐幕”,并且“攘夷”也是以鎖國為前提的,因此依舊帶有一定的落后性[8]。真正將“尊王攘夷”理論改造并用語實踐的是開國以后的尊攘派的武士階級。
(2)維新志士。開國以后的日本依舊面臨著種種矛盾。這一時期以吉田松陰為代表的志士們雖然受到后期水戶派思想的影響,但是在“尊王攘夷論”的本質(zhì)和意義的理解上不同于后期水戶學派,因此被稱為尊攘派。他們倡導的“尊王”是反對幕府將軍的特權(quán),恢復天皇的最高權(quán)威,主張為了變革而與民眾結(jié)合,建立天皇制的統(tǒng)一國家。在“攘夷”方面,他們理解開國的必要性,并認同實行富國強兵的政策來挽救民族的危機。這些思想是符合當時的時代要求的。
在明治維新的思想驅(qū)動要素中,既有西方的思想又有日本的國學思想。但是筆者認為發(fā)揮了最重要的作用的是從儒家思想中提取的“尊王攘夷”思想。一般認為阻礙國家近代化的儒家思想,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反而可以加速近代化的進程。
儒學是思想界的經(jīng)典。只要將它與時俱進,依舊可以被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行動指南。當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儒學依舊滲透在人們?nèi)粘I畹母鱾€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
本文就日本江戶時代的儒家各主要學派的思想以及代表人物進行了論述,并從道德思想、民間習俗、教育制度以及幕府統(tǒng)治四個方面分析了儒學對日本文化的影響,進而得出以下結(jié)論:儒家思想是超越國境的,具有滲透性。只要有交流,就一定會有文化的傳播。儒學產(chǎn)生于古代中國,然后作為一種文化傳入日本后滲透在日本的固有文化之中,影響著日本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儒學在特定時期的繁榮,與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儒家文化在江戶時代初期開始興起,是德川家族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而在幕末時期,儒家思想又充當了挽救民族危機的重要角色;儒學是與時俱進的。不可否認儒家思想中包含了不少封建思想,但是作為思想界的經(jīng)典,它是可以與時俱進的。幕末的倒幕運動就是將儒學與時俱進從而推動日本社會發(fā)展的典型例子;儒學的日本化。世界上并不存在純粹的文化,文化的多元性是普遍的特征。儒學傳入日本以后便形成了日本化的儒學,它與神道、佛教以及武士道等等相融合,具有了自身的特點。
[1] 相良亨.日本の儒教II[M].東京:ぺりかん社,1996:31.
[2] 日野龍夫.江戸の儒學[M].東京:ぺりかん社,2005:8.
[3] 張萬新.日本武士道[M].??冢耗戏匠霭嫔?,1998:9-10.
[4] 新渡戶稻造,武士道[M].周燕宏,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0:89.
[5] (美)魯斯·本尼迪克特,菊與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42.
[6] 松居弘道.江戸時代の教育[M].東京:巖波書店,1971:256-257.
[7] 王青.儒學與東亞的近代[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57.
[8] 吉田俊純.水戸學と明治維新[M].東京:吉川弘文館,2003:4.
[責任編輯 王曉雪]
TheInfluenceofConfucianonJapaneseCultureTaking the Edo era as the center
SATORentaro,GUANYa-quan
(HokkaidoUniversity,Departmentofliterature,Sapporo0630000,Hokaido,Japan)
Confucianism originated from the Chinese pre-Qin era, it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fucianism was introduced to Japan about 1500 years ago. After Confucianism was introduced to Japan,it integrated with Japa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ike Shinto, Buddhism and Bushido, it has gradually formed a unique Japanese Confucianism. Edo is Japanese Confucianism development peak. After Japan was unified by Leyasu Tokugawa, the Tokugawa Shogunate vigorously advocated Confucianism,which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different factions, such as Zhu Xi school, Yangming school, ancient school,and so on.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in Japan have a widespread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Japanese politics, thought, education, customs and ways of thinking, it also accelerated the evolution of Japanese civilization.
Confucianism; the Edo era; Japan culture; influence
2013-08-13
佐藤錬太郎(1953—),男,日本新潟人,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世思想和日本近世思想的研究。
E-mail:rentaro@let.hokudai.ac.jp
B222
A
1673-9779(2013)04-048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