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波
武漢市第六醫(yī)院放射科,湖北武漢420015
大腦中動脈如發(fā)生狹窄或是閉塞則會出現(xiàn)腦缺血現(xiàn)象,會引發(fā)病患不同程度的癥狀,如側偏癱、身體一側的感覺障礙或是偏盲,有時還會出現(xiàn)雙眼向對側注視障礙等癥狀[1],在優(yōu)勢半球極則極可能引發(fā)完全性失語,由于引發(fā)病患的廣泛腦水腫而往往會出現(xiàn)嚴重的昏迷癥狀[2]。如果發(fā)生在病患上部皮層支閉塞則極可能會出現(xiàn)中樞性舌癱或是面癱,甚至出現(xiàn)下肢輕于上肢的偏癱,其優(yōu)勢半球也可能會引發(fā)運動性失語等[3]。該研究最終目的是旨在探討通過CTP及CTA對132例MCA狹窄,甚至出現(xiàn)閉塞的病患資料檢查,來驗證此方法是對病患腦缺血診治的極為有效的依據(jù)?,F(xiàn)以2010年3月—2012年3年間前來該院所屬神經內科132例病患為對象,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以該院神經內科的132例患者作為本文的研究組。其中:83例為男性病患,49例為女性病患;年齡32~67;且132例資料均為MCA狹窄或閉塞的確診病患。37例正常成人作為本文的對照組,其中:29例男性,8例女性;年齡30~64歲。
研究組及對照組合計215人,均行CTP、CT及CTA檢查。而研究組132例病患于癥狀發(fā)作間歇期行MDCT。其檢查順序為:首先,頭顱CT橫軸位平掃;其次,CTP及CTA頭頸部掃描;第三,血管造影檢查[4]。
研究組132例病患行CT灌注檢查。首先,取CTP動態(tài)掃描敏感層面,經肘靜脈團以4 mL/s流率注40 mL碘普胺對比劑。其次,對比劑注射同時,對其敏感層面施以同步的動態(tài)CT橫軸位掃描。第三,行8個層面,4 cm范圍內腦灌注情況評價。第四,評價最大病變層面。并結合MCA或是同層面大腦前動脈為參照,獲取時間-密度曲線。第五,通過灌注軟件進行細致的CTP的圖像處理之后,我們即可得到相應參數(shù)的CTP圖像[5]。
研究組(132例)與對照組(37例)CT灌注圖像分析、評價。在對照組CTP圖像,選MCA供血區(qū)、前后分水嶺區(qū)作為敏感區(qū)域,中軸線為其中線,并進行對稱性測量其中軸線兩側區(qū)域的CBF、MTT、VBV、TP等參數(shù)值為參考值。研究組方法同上。以對照組數(shù)值為標準,將研究組各參數(shù)與對照組比較,其灌注異常超出對照組95%。
將研究組與對照組雙側MCA支配區(qū)及分水嶺區(qū)相比較,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組間對比行χ2檢驗。
通過對132例病患資料檢查,70例病患呈現(xiàn)單側MCA狹窄或閉塞,此70例病患中,56例存有不同程度CTP灌注延遲,14例CTP正常。62例病患,雙側MCA狹窄,甚至出現(xiàn)閉塞現(xiàn)象,并呈現(xiàn)出清晰的雙側腦缺血現(xiàn)象。CTA診斷MCA閉塞98.17%的正確率,CTA診斷MCA狹窄95.34%的正確率,特異度91.36%。
單側MCA狹窄CTP:70例病患呈現(xiàn)單側MCA狹窄或閉塞,此70例病患中,56例存有不同程度CTP灌注延遲,其中MCA區(qū)病變33例,MCA及分水嶺區(qū)23例,14例CTP正常。
雙側MCA狹窄CTP:62例病患,雙側MCA狹窄,并呈雙側腦缺血。此62例病患雙側MCA支配區(qū)的TP及MTT都有延遲現(xiàn)象,CBF呈下降趨勢,MCA支配區(qū)及分水嶺區(qū)的CBV卻均呈上升趨勢。
根據(jù)本組132例病患資料研究表明,無論病患MCA狹窄的輕重程度,在其分布區(qū)以及相連的分水嶺區(qū),病患患部腦血流量并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降低趨勢,而在MCA支配區(qū)的TP則發(fā)生了明顯的延長。62例雙側MCA重度狹窄,甚至是閉塞病患,與對照組相比較發(fā)現(xiàn),無論其側支循環(huán)的存在與否,其癥狀側所有相關的腦灌注的參數(shù),都發(fā)生了異常性的改變,即使其有側支循環(huán),也沒有減輕其腦灌注損傷程度,反而存在著腦血管時有擴張。
綜上所述,通過本組132例病患資料進行腦CTP檢查,并與37例對照組的腦CTP檢查結果進行了詳細的對比后證明,病患行腦CTP檢查后,MTT及TP相關數(shù)值均可準確、清晰地顯示出病患在發(fā)生不同程度的MCA狹窄或閉塞后,所引發(fā)的腦灌注損傷,也證明此方法是對病患腦缺血診治的極為有效的依據(jù),可在臨床診治中廣泛應用。
[1] 田超.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術診斷腦動靜脈畸形臨床價值[J].生物醫(yī)學工程與臨床,2009,13(1):34-36.
[2] Sosnowski M,Pysz P,Gola A,et al.Coronary artery visualization using a 64-row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in unselected patients with definite or suspected coronary arterydisease:a comparison with 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J].2009,16(5):413-417.
[3] Turan TN,Makki AA,Tsappidi S,et al.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verity and location of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J].Stroke,2010,41(8):1636-1640.
[4] Hatsukami TS,Yuan C.MRI in the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high-risk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plaques[J].Imaging Med,2010,2(1):63-75
[5] Grubb RL,Derdeyn CP,Fritsch SM,et al.Importance of hemodynamic factors in the p rognosis of symp tomatic carotid occlusion[J].1998,280(12):1055-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