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強,王 珂,竇金娣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1)
審美功能問題在已往的美學研究中是一個常為人們忽略的課題.這一方面是由于理論家們把理論的熱點長期放在美的本質論、美感和自然美等問題的探索上,而對審美學的目的論意義很少分析,形成了以“美是什么”為中心的傳統(tǒng)研究狀態(tài),缺乏“為什么需要美學”的現代性思考[1].要把美學的作用體現出來,就必須培養(yǎng)審美的人格,在心理學中人格與審美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對此,專家學者都做了相關的人格特質、類型與人格審美,自我與自我美感體驗,人格意象與審美意象,快樂與美感定律研究,審美價值觀與人格構成,審美心理學的人格變量等研究.
近年來,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學主流派別,也在研究積極人格對人類的作用.審美人格的培養(yǎng),有助于積極人格的構成,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艾德·迪納(Edward Diener)等人認為,人格是主觀幸福感最有力的預測因素[2].墨爾本大學布魯斯·海迪(BruceHeadey)甚至說,不是生活事件直接影響主觀幸福感,而是人格影響了生活事件,進而影響主觀幸福感[3].這些都充分說明了無論是審美人格還是積極人格,他們都將會影響到我們的主觀幸福感.
審美人格指的是人具有的精神面貌在審美方面所表現出的特征,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所表現出來的美的感覺.那我們將會問美又是什么?根據新華字典給出的解釋:(1)指味、色、聲、態(tài)的好.如:美味;美觀;良辰美景.《史記·吳太伯世家》:“見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2)指才德或品質的好.如:美德;價廉物美.《管子·五行》:“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王勃《滕王閣序》:“賓主盡東南之美.”(3)善事;好事.《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4)贊美;稱美.《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5)喜歡;稱心.《醒世恒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滿座之人見王勃年少,卻又面生,心各不美.”(6)美學的基本范疇和中心問題.美的哲學意義:美是人們創(chuàng)造生活改造自然的能動活動及其在現實中的實現或對象化;簡單說來,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其實,這六種解釋,都沒有離開一個關鍵字,那就是人.討論的都是人對于美的感受,其實那就是審美人格形成的過程.
當探討完美是什么以后,應該回歸到什么是審美人格.“人只有在美的追求中,才能把自己的靈性呈現出來,使我們的世界籠罩上一個虔誠的、富有柔情的、充滿韻味的光環(huán).”[4]審美的發(fā)展、社會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人類一種發(fā)自于本性的追求.在審美這方面所產生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生命所表現出的需要.其中表現出的需要是否能夠得以實現,必定是人類自身素質決定.所以當人類具有了審美人格,方能享受真正的審美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具有審美人格的人將是一個純粹、遠離低級趣味、超越功利、富有情趣、樂觀豁達、生活簡樸的人.雖然有物質利益的需求,但是,當人格朝著審美化的方向開始發(fā)展的時候,我們自身就會對精神方面產生更多的需求,會不自覺的對物欲和名利產生一種心理之間差距,這種心理差距就是一種超越.它汲汲追求的是精神生活的豐富與充實.朱光潛先生認為,有兩種人,一是個人情趣非常豐富,對于各種各樣事物充滿趣味,并且隨時隨地都追尋享受這種樂趣;另一種人是情趣枯燥,對于各種各樣事物皆提不起興趣,當然也不去追尋享受這種樂趣,只終日拼命和蠅蛆在一塊爭溫飽.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藝術家.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所以,具有審美人格的人,或者說人生富有情趣的這一種人,其人生是被藝術化的,其生命是被詩化的.同時具有審美人格的人會保持一張樂觀積極的處事心態(tài),有能在日常很多簡單而平凡的事物中發(fā)現樂趣;遇見生活中不順的事或者人,用一顆寬恕的心去包容和理解,無形之中,他們逐漸的體會到生活的真諦,那本身就是提高幸福的一種途徑.
對于積極心理學的具體研究對象而言,在主觀層面上,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分為三個層面:(1)在主觀的層面上是研究積極的主觀體驗;(2)在個人的層面上,是研究積極的個人特質;(3)在群體的層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個體成為具有責任感、利他主義、有禮貌、寬容和有職業(yè)道德的公民的社會組織等[5].
朱光潛在《談美感教育》一文中說:“教育的功用就在順應人類求知、想好、愛美的天性,使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調和和發(fā)展,以達到完美的生活.”[6]美感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審美人格,追求一個完美的生活.這說明積極心理學的意義與培養(yǎng)審美人格的意義是不謀而合的.接下來,筆者將探討一下審美人格的意義:(1)審美人格在主觀的層面上的意義.審美中的邏輯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每一次欣賞藝術作品時,由于個人主觀上的差別,得出對藝術的欣賞結果是因人而異的,這就告訴我們,審美感受是純主觀的,其中審美人格在里面是取決定性的作用.藝術欣賞且不談高山流水,也不談下里巴人,更重要的體現在審美人格的培養(yǎng)上.(2)審美人格在個人的層面上的意義.在個人層面上,自我與自我美感體驗就尤為重要,這體現在審美的關系中.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它必然同審美享受相聯(lián)系,這種特征能夠增強審美關系的實際力量和效果”[7].審美享受是主體在活動中所達到的對某種需要的精神滿足,是由情感轉化而引起的對自身本質力量的確證,它體現了建立在一定文化素養(yǎng)結構和思維結構基礎上的人的高級精神生活需要[1].因此,審美人格的提高,將有助于提高審美享受,這與馬斯洛的“高峰體驗”是一致的,這將會達到個人精神上的滿足與愉悅,主觀幸福感也將會溢于言表.(3)審美人格在群體的層面上的意義.榮格在1922年《論分析心理學與詩的關系》一文中提出“集體無意識”概念,指由遺傳保留的無數同類型經驗在心理最深層積淀的人類普遍性精神.馬克思主義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把自然的人化看作是這種同一性的偉大的歷史成果,看作是人的本質之所在,是美學的本質之所在[8].無論是榮格的理論還是馬克思主義,他們停留的高度都是在全人類的高度,這就是一個巨大的群體.美是人類的向往,是積淀在人類最深處的普遍性精神,審美人格是追求美所必須擁有的人格特質,朱光潛說:“我堅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幾句道德家導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悅性做起,一定要于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為純潔的企求.要求人性凈化,先要求人心美化[9].這就是審美人格在群體的層面上的意義.
王國維是把西方的“人格”理論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得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人格即道德人品,是人作為人的一種特定資格和品格,是做人的境界[11].這就回歸到了解釋什么是審美人格上.其實,古人的審美人格就是一種理想人格的體現.孔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他的人格理想是知、仁、勇三者合一的人格,所謂“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當然三者中仁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如何培養(yǎng)理想人格呢?孔子設置了“六藝”,并且把禮與樂放在“六藝”之首,奠定了“禮樂相濟”的教育傳統(tǒng).他認為審美教育能幫助人們達到完美的精神境界,所以又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的主張,也就是說美育是伴隨著人的一生的.孟子接受了孔子的思想,他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倡“養(yǎng)吾浩然之氣”.旬子認為人性本惡,情感欲望是人格中不可缺失的,但又不能任其發(fā)展,所以主張用音樂來節(jié)制和規(guī)范情感欲望,以達完美境界.“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荀子看到了音樂的感化作用:“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樂論》)與儒家不同,道家則主張恢復人純樸自然的本真人格,以“全生避害,遁世保真”“齊生死,一物我”的方式,追求身與物化,物我兩忘,“從然以天地為春秋”的人生境界.對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他們甚至達到“朝聞道,夕死足以”的高度,這就是他們所追求的幸福.只有不斷的完善自我,追求細想人格,他們的內心才會產生主觀幸福感.
朱光潛在“三解放說”提出,美育可以實現人的本能沖動和情感的解放、眼界的解放、自然限制的解放,揭示了審美人格的自由性、追求性和創(chuàng)造性特征.不完全關乎美是說美育手段不僅是藝術詩文教育和“禮樂教化”,而是綜合手段教育或自我養(yǎng)成;審美人格也不獨是懂得或善于欣賞美的人格,而是指人的積極成長狀態(tài).我們不能簡單的說進行美育教育,這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審美人格.我們不懂得審美,正是因為我們已經忘卻如何追求幸福,要提高主觀幸福感,重中之重確立美育教育的發(fā)展方向,重新定義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背景下的審美人格.
綜上所述,審美人格培養(yǎng)對主觀幸福感提高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從審美人格向理想人格的過度,不僅僅是人格的升華,能滿足“朝聞道,夕死可矣”所要求的自我實現需要,必將使個人產生一種正能量的情感傳給每一個人,幸福的含義就在這一點點中得到詮釋,幸福是真實的,是可以體驗的,審美人格升華成理想人格,必將人將會從里到外都是一種自我的超越,心靈和實際的一種洗滌,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幸福的真諦,還有來自萬事萬物的美和愛.
主觀幸福感是我們內心真實的追求,審美人格的塑造是我們追求主觀幸福感的必經之路.審美人格的培養(yǎng)與主觀幸福感的提高目前是國人較為欠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加強文化建設,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也是為了和諧人格理想的實現,否則偏差人格的審美化將會導致對于美與不美的界限不明確.真正追求的幸福應該是國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審美特征,達到了美的境界.
〔1〕李西建.審美活動與主體人格的自覺建構一一審美功能探微[J].學習與探索,1988(2):79-86.
〔2〕Diener,E.,Eunkook,M.s.,Richard,E.L.,& Heidi,L. S.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276-302.
〔3〕Headey,B.,& Wearing,A.Personality,Life events,and Subjective well-being:Toward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7(4):731-739.
〔4〕李彬.淺談藝術與人生[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1996(1):54-55.
〔5〕梁金如.如何運用積極心理學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J].青春歲月,2012(16):12-23.
〔6〕朱光潛全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7〕斯托洛維奇.現實中和藝術中的審美[M].凌繼堯,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5.
〔8〕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
〔9〕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10〕王敏.有關人格理論的幾點思考[J].齊魯學刊,2004(6):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