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亞敏 喬柏 張艷華
【摘要】 目的:觀察葛根素聯合倍他司汀治療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將91例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患者分為復方丹參聯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療組(對照組)和葛根素聯合倍他司汀治療組(治療組),1次/d,7 d后對比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9.13%,優(yōu)于對照組的68.89%(P<0.05);組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葛根素聯合倍他司汀能夠擴張椎-基底動脈血管供血狀態(tài),增加腦部冠脈血流量和降低腦供血血管的阻力,從而消除病因和緩解眩暈癥狀。
【關鍵詞】 葛根素; 倍他司??;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缺血性眩暈
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多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前庭神經顱內段病變和前庭神經核病變有關,治療當以有效增加腦血流量和改善內耳微循環(huán)為原則[1]。筆者采取葛根素聯合倍他司汀治療46例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本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間91例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患者分為復方丹參聯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療組(對照組)和葛根素聯合倍他司汀治療組(治療組),經眼底、神經系統、頸椎X線或經顱多普勒(TCD)等檢查確診,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關于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的診斷標準[2]。對照組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40~75歲,平均(55.5±7.3)歲;病程3 d~7年,平均(3.5±1.1)年;椎動脈受壓致病22例,動脈管腔變窄致病16例,內膜炎癥致病5例,動脈舒縮功能障礙致病2例。治療組46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41~77歲,平均(55.6±7.3)歲;病程3 d~7年,平均(3.5±1.1)年;椎動脈受壓致病23例,動脈管腔變窄致病15例,內膜炎癥致病6例,動脈舒縮功能障礙致病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入院后,立即完善眼底、神經系統、頸椎X線或經顱多普勒(TCD)等檢查,根據病情給予基礎治療。對照組給予復方丹參注射液8~16 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靜脈滴注。治療組給予葛根素0.8 m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倍他司汀3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靜脈滴注。治療期間不使用其他中樞性藥物,1次/d,7 d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
1.3 療效評價標準 參考王維治[3]著《神經病學》中缺血性眩暈的描述制定療效評價標準。治愈:TCD改善>90%,眩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顯效:TCD改善50%~90%,眩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有效:TCD改善≤50%,眩暈癥狀、體征輕微改善;無效:TCD檢查、眩暈癥狀、體征無任何改善??傆行?(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 SPSS l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 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見表1。
2.2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對照組出現頭暈1例;治療組出現惡心2例,經對癥處理后未影響后期治療。組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又稱旋轉性眩暈,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運動性和位置性主觀異常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發(fā)病原因多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前庭神經顱內段和前庭神經核等“平衡三聯”病變有關,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患者的治療當以增加腦血流量和改善內耳微循環(huán)為主。
葛根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學成分為葛根素本,是經現代醫(yī)學工藝從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根部提取的一種黃酮苷制劑,其中多種總黃酮化合物能夠擴張椎-基底動脈血管,舒張平滑肌和解除腦血管痙攣,可使正?;虔d攣狀態(tài)的冠狀動脈擴張,增加腦部冠脈血流量和降低腦供血血管的阻力,從而促進神經傳導速度和提高腦血管灌注,達到改善腦微循環(huán)血流量的目的。現代研究證實:葛根素注射液可抑制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中5-HT釋放,通過清除自由基、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紅細胞變形指數、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從而改善腦部供血不足狀態(tài)[4]。倍他司汀的主要成分是N-甲基-2-吡啶乙胺二鹽酸鹽,能夠強有效地擴張椎底動脈系統,增加心搏出量,改善大腦動靜脈和腦組織周圍循環(huán)血流量,從而改善缺血性眩暈癥狀[5]。同時,倍他司汀可增加耳蝸和前底血流量,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通過激動組胺H1受體發(fā)揮擬組胺作用,促進淋巴吸收和減輕內耳淋巴水腫,從而改善缺血性眩暈癥狀[6-7]。本研究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89.13%,優(yōu)于對照組的68.8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葛根素聯合倍他司汀能夠擴張椎-基底動脈血管供血狀態(tài),增加腦部冠脈血流量和降低腦供血血管的阻力,從而消除病因和緩解眩暈癥狀,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雷,于利霞,隨萍.鹽酸丁咯地爾聯合舒血寧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0):9-11.
[2]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 王維治.神經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29.
[4] 姚樂義.前列地爾聯合舒血寧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1):56-57.
[5] 沈新秀,祖軍,魏葉,等.鹽酸倍他司汀聯合葛根素治療急性眩暈的臨床觀察[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0,12(06):594-595.
[6] 楊明剛.葛根素聯合倍他司汀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療效觀察[J].河北醫(yī)藥,2010 ,32(22):3170-3171.
[7] 江楓然.倍他司汀聯合黃芪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11):40-41.
(收稿日期:2012-09-03) (本文編輯:陳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