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韓愈經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

    2013-03-24 04:02:50黃懷信
    東岳論叢 2013年4期
    關鍵詞:箋注昌黎經學

    周 靜,黃懷信

    (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曲阜273165)

    韓愈是中古社會的熱點人物,因而韓愈研究自古就是顯學,其生平事跡、文學思想、哲學思想、包括韓學史等都得到廣泛的研究,成果亦是層出不窮。然而對韓愈經學思想眾人關注甚少,研究成果亦多有未完善之處,對于韓愈在經學史上的貢獻及其地位也未能有更明確的認識和評價,故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試圖對韓愈經學思想及歷代對韓愈經學思想之評價作進一步梳理和總結,以推動韓學研究之更深入發(fā)展。

    一、韓愈的經學思想

    (一)立儒家之道統(tǒng)

    韓愈自小受儒學思想熏陶,以繼承弘揚儒家圣人之道為己任,“其業(yè)則讀書著文,歌頌堯舜之道。雞鳴而起,孜孜焉亦不為利。所讀皆圣人之書,楊墨釋老之學無所入于其心。其所著皆約六經之旨而成文,抑邪與正,辨時俗之所惑。”①韓愈:《上宰相書》,劉真?zhèn)悾勒?《韓愈文集匯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646頁,第700頁,第147頁,第700頁,第888頁?!笆颊叻侨鷥蓾h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雹陧n 愈:《上宰 相 書》,劉真?zhèn)?,?珍:《韓愈文集匯校箋注》,北京:中華 書 局,2010年版,第646頁,第700頁,第147頁, 第700頁,第888頁 ?!翱诓唤^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雹垌n愈:《上宰相 書》, 劉真?zhèn)悾?岳珍:《韓愈文 集匯校 箋注》, 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646頁, 第700頁,第147頁,第700頁, 第888頁。終身“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④韓愈:《上宰 相書》,劉真 倫,岳 珍:《韓愈文集 匯校箋 注》, 北京:中華書 局,2010年 版,第646頁,第700頁,第147頁,第700頁,第888頁 。。他在《進學解》中自敘“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旁搜”“遠紹”的正是中國之傳統(tǒng)儒學。

    然韓愈生活之時代,傳統(tǒng)儒學墨守成規(guī),“疏不破注”,僅局限于訓詁范疇難以自拔,偏于僵化和式微⑤孔沫人:《韓愈道統(tǒng)觀思想研究》,曲阜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與之相反佛道卻鼎盛流行,上君下民,宮廷草巷,皆心慕如來,魂系老莊,周必大在《寒巖什禪師塔銘》云:“自唐以來,禪學日盛,才智之士,往往出乎其間。”⑥曾棗莊:《全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頁。如元稹在《悟禪三首寄胡國》詩中道:“百年都幾日,何事苦囂然。晚歲倦為學,閑心易到禪。”儒學顯然已經不能跟當時的佛道相抗衡。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韓愈像“憤青”一樣誓死傳其道。韓愈說:

    于是時也,而唱釋老于其間,鼓天下之眾而從之。嗚呼,其亦不仁甚矣!釋老之害過于楊墨,韓愈之賢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韓愈乃欲全之于已壞之后。嗚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雖然,使其道由愈而粗傳,雖滅死萬萬無恨!⑦韓愈:《上宰 相書》,劉真 倫,岳 珍:《韓愈文集 匯校箋 注》, 北京:中華書 局,2010年 版,第646頁,第700頁,第147頁,第700頁,第888頁 。

    明確表明他對佛道盛行狀況的不滿和傳“其道”之雄心壯志和決心,凸顯出舍我其誰的氣魄。然“其道”又謂何道?《原道》一文便開篇明義其所倡導的儒家之道:

    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①劉真?zhèn)?,岳?《韓愈文集匯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4頁,第1074頁,第4頁,第562頁,第469頁,第725頁,第2905頁?!端透⊥牢臅硯熜颉芬晃闹?,也表達了此道統(tǒng)的觀念:

    是故道莫大乎仁義,教莫正乎禮樂刑政。施之于天下,萬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體安而氣平。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文武以是傳之周公??鬃訒趦?,中國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為而孰傳之邪?②劉真?zhèn)?,岳?《韓愈文集匯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4頁,第1074頁,第4頁,第562頁,第469頁, 第725頁,第2905頁。

    韓愈明確指出此“道”非佛教“滅天?!钡摹凹艤纭敝?,非道教“舍仁義”的“清靜”之“道”,他倡導的是儒家人倫日用、事君事父的儒家仁義之道,《原道》中描述其道云:“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雹蹌⒄?zhèn)悾?珍:《韓愈文 集匯校箋注》,北京:中華 書局,2010年版,第4頁,第1074頁,第4頁,第562頁,第469頁,第725頁,第2905頁。另在《謝自然詩》云:“人生有常理,男女各有倫。寒衣及饑食,在紡織耕耘。下以保子孫,上以奉君親。茍異于此道,皆為棄其身。”④錢仲聯(lián),馬茂元校點:《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頁。在《重答張籍書》中更是強調:“己之道乃夫子孟軻楊雄之道也”⑤劉真?zhèn)?,岳?《韓愈文集匯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4頁,第1074頁,第4頁,第562頁,第469頁,第725頁,第2905頁。。同時韓愈以明道自命一生,《諫臣論》載:“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雹迍⒄?zhèn)?,岳?《韓愈文集匯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4頁,第1074頁,第4頁,第562頁,第469頁, 第725頁, 第2905頁?!洞鹄顖D南秀才書》亦云:“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雹邉⒄?zhèn)悾?岳珍:《韓 愈文集匯 校箋注》, 北京:中 華書局,2010年 版,第4頁,第1074頁,第4頁,第562頁, 第469頁,第725頁,第2905頁 ??梢?,韓愈誓死所傳之道指的是仁義之道,倡揚的是孔孟仁政學說,敘述的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統(tǒng),并以孔孟道統(tǒng)的繼承人自居⑧高明峰:《論韓愈、李翱的經學貢獻》,《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1月。,此并是韓愈經學思想的主要體現。

    韓愈建立的儒家之道統(tǒng)說⑨陳 寅恪先生有文推測,韓愈道統(tǒng)說的提出,是受到幼年接觸到的新禪宗的影響。在韓愈所處的時代,佛教居于主流地位,此“道”是佛家之道。直至韓愈道統(tǒng)論的提出,方以儒家傳統(tǒng)與佛老之學相抗衡。陳寅恪先生《論韓愈》推測:“退之從其兄會謫居韶州,雖年頗幼小,又歷時不甚久,然其所居之處為新禪宗發(fā)祥地,復值此新學說宣傳極盛之時,以退之之幼年穎悟,斷不能于此新禪宗學說濃厚之環(huán)境氣氛中無所接受感發(fā),然則退之道統(tǒng)之說表面上雖由孟子卒章之言所啟發(fā),實際上乃因禪宗教外別傳之說所造成,禪學于退之之影響亦大矣哉!”(參見陳寅恪:《論韓愈》,《歷史研究》,1954年第2期),被后儒所踐行和發(fā)展成為理論精致、為世人推崇的道統(tǒng)學說。從經學史的角度看,韓愈的道論思想對宋明理學的影響最大。韓愈所總結出的仁、禮、信、義、智五者,成為了儒學道統(tǒng)的核心,至今還為中華民族奉為道德圭臬⑩孔沫人:《韓愈道統(tǒng)觀思想研究》,曲阜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韓愈通過對道統(tǒng)系統(tǒng)的闡述,為宋明理學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構建了新的框架,后世儒家在韓愈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使得明道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開展,成為中國經學思想和傳統(tǒng)儒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韓愈在中國古代經學史、儒學史的一大建樹。

    (二)辟佛老之學說

    中唐佛教迅速傳播,臻于其極,不僅給李唐王朝帶來諸多社會和政治問題,也給中國以傳統(tǒng)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傳統(tǒng)思想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坝刑埔淮?,凈土之教深入民間,且染及士大夫階層?!?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93頁?!白苑鹦兄袊詠恚瑖藶榫l衣之學,幾與儒等?!袷绖t儒道少衰,不能與之等矣?!?陳克明:《韓愈述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頁?!案⊥乐?,入中國六百年,天下胥而化。其所崇奉乃公抑大夫。”?皇甫湜:《送孫生序》,《全唐文》卷686,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7025頁?!笆痔煜轮敹鹩衅甙恕?劉昫:《舊唐書》卷110,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158頁。。百姓“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后時?!?劉真?zhèn)悾勒?《韓愈文集匯校箋 注》,北京:中華書 局,2010年版,第4頁,第1074頁,第4頁,第562頁,第469頁,第725頁,第2905頁。“學者見之,如饑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飲,擔簦訪道者,接武于蔥嶺之道;翻經譯論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極千古之盛矣。”?傅杰編校:《王國維論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頁。宮廷草巷,觀宇林立,香煙繚繞,據史書所載佛經甚至“多于六經數十百倍”?魏征等撰:《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099頁。。“道喪”如此,儒學已處于衰疲而可悲的境地。

    韓愈作為一個對國家興亡抱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曾在《與鳳翔邢尚書書》中言到:“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于心也;當今之得失,未嘗不留于意也”①《韓愈文集匯校箋注》,第842頁,第553頁,第2905-2906頁,第4頁,第439頁,第1頁,第1536頁。。因佛教不言先王法言,破壞社會倫理綱常,故其疾言斥佛道二教,這一思想集中體現在《原道》、《論佛骨表》、《與孟尚書書》等文章中。他在《答張籍書》中說道:“仆自得圣人之道而誦之,排前二家有年矣?!雹凇俄n 愈文集 匯校箋 注》, 第842頁, 第553頁,第2905-2906頁,第4頁, 第439頁, 第1頁,第1536頁。譬如在《論佛骨表》中,韓愈指出“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漢時流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薄胺鸨疽牡抑?,與中國言論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蛞源斯歉队兴荆吨T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雹邸俄n愈文集匯校箋注》,第842頁,第553頁,第2905-2906頁,第4頁,第439頁,第1頁,第1536。在《原道》中更是怒喊要“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④《韓愈文集匯校箋注》,第842頁,第553頁,第2905-2906頁,第4頁,第439頁,第1頁,第1536頁。,由此可見韓愈對佛教之深惡痛絕及其超出同時代之人的膽識。

    韓愈在批判佛教之時,對舍棄儒家仁義道德而又荒誕不羈的道教也進行了揭露與批判。《進士策問十三首》中載:“今之說者有神仙不死之道。不食粟,不衣帛,薄仁義以為不足為。是誠何道邪?”⑤《韓愈文集匯校箋注》,第842頁,第553頁,第2905-2906頁,第4頁,第43911536。并在《原道》中指出“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敝肛煛袄献又^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雹蕖俄n愈文集匯校箋 注》,第842頁,第553頁,第2905-2906頁,第4頁,第439頁,第1頁,第1536頁。從中指出道家舍仁義而空談道德的弊端,揭露了道教流布的危害,《華山女》、《謝自然詩》等皆有體現。其《桃園圖》道:“神仙有無何渺茫,桃源之說誠荒唐?!薄墩l氏子》云:“神仙雖然有傳說,知者盡知其妄也。”《記夢詩》載:“吾寧屈曲在世間,安能從汝巢神山!”韓愈在對道教的批判上,不僅揭示了道教在社會道德、人倫信念上與佛教相似的缺陷,還在《故太學博士李君墓志銘》中對道教虛妄的長生不老術進行揭露和批判。

    清代紀曉嵐所記載的一個和尚的話,更能凸顯韓愈排佛老之深刻:

    抑嘗聞五臺山僧明玉之言曰:“辟佛之說,宋儒深而昌黎淺,宋儒精而昌黎粗。然而披瑙之徒,畏昌黎而不畏宋儒,銜昌黎不銜宋儒也。蓋昌黎所辟,檀施供養(yǎng)之佛也,為愚夫婦言之也?!煜率看蠓蛏俣薹驄D者多;……使昌黎之說勝,則香積無煙,衹園無地,雖有大善知識,能率恒河沙眾,枵腹露宿而說法哉!如此用兵者,先斷糧道,不攻而自潰也。故畏昌黎甚,銜昌黎亦甚?!雹呒o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八),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493-494頁。

    要之,韓愈排佛老,影響重大,意義深遠,正如湯用彤所說:“及至昌黎振臂一呼,天下自多有從之者?!雹鄿猛?《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9頁。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佛道的發(fā)展,使社會風尚大有改變。

    (三)開舍傳求經之方法

    昌黎先生諸多文作在舍傳求經、以意改經和原經求道、依經立義方面,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唐時期,出現了啖助、趙匡、陸質等人的解經新派,頗得韓愈稱頌。他們以經駁傳,大膽懷疑和否定之前學者對《春秋》的解釋。盧仝撰《春秋摘微》四卷,是舍傳求經之代表,最為韓愈所稱,謂之“《春秋三傳》束高閣,獨報遺經究終始?!表n愈為當時以意解《詩》而聞名的施士匄所撰的墓志銘中贊曰:“古圣人言,其旨微密。箋注紛羅,顛倒是非。聞先生講論,如客得歸。”⑨《韓愈文集匯校箋注》,第842頁,第553頁,第2905-2906頁,第4頁,第439頁,第1頁,1536。在《讀儀禮》一文中,可知韓愈曾將《儀禮》一書“掇其大要,奇辭奧旨著于篇。”⑩高明峰:《論韓愈、李翱的經學貢獻》,《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以上皆可見韓愈對“舍傳求經”之推崇。

    而在韓愈、李翱合著的《論語筆解》中,此法更是得以彰顯,此書重在大義主旨,而非章句之學,《論語筆解》也標志著經學的真正轉折。北宋人許勃在《論語筆解序》中說:

    昌黎文公著《筆解論語》一十卷,其間“翱曰”者,蓋李習之同與切磨,世所傳率多訛舛。始愈筆大義則示翱,翱從而交相明辨,非獨韓制此書也。噫!齊魯之門人,所記善言,既有同異,漢魏學者,注集繁闊,罕造其精。今觀韓李二學,勤拳淵微,可謂窺圣人之堂奧矣,豈章句之技所可究極其旨哉?予繕校舊本數家,得其純粹,欲以廣傳,故序以發(fā)之。?許勃:《論語筆解序》,《全唐文》卷622,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6248頁。

    《論語筆解》中韓愈以心釋經,以己意解經,忽略漢唐舊注而試圖探求經文之本義,進而恢復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在《論語筆解》子張第十九中,韓愈直接否定孔注而闡述自己的思想: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孔曰:“閑,猶法也,小德不能不逾法,故曰出入可也?!表n曰:“孔注謂‘大德不自踰法’,非也,吾謂大德,圣人也。言學者之于圣人,不可踰過其門閾爾,小德,賢人也,尚可出入,窺見其奧也?!雹夙n愈:《論語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29頁,第2頁,第12頁。

    甚至不惜更改經文等以意釋經,如: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鄭曰:“耳,聞其言,知其微旨也?!瘪R曰:“矩,法也,從心所欲無非法?!表n曰:“耳當為爾,猶言如此也。既知天命又如此順天也?!雹陧n愈:《論語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29頁,第2頁,第12頁。

    又如《論語筆解先進》:“童子六七人,浴乎沂”下“韓曰:浴當為沿,字之誤也。周三月夏之正月,安有浴之理哉?”又更改經文順序如下: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孔曰:“雖能之道,未必能有所立;雖有所立,未必能權量輕重?!表n曰:“孔注猶失其義。夫學而之道者,豈不能立耶?權者,經權之權,豈輕重之權耶?吾謂正文傳寫錯倒,當云‘可與共學,未可與立;可與適道,未可與權’,如此則理通矣?!雹垌n愈:《論語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29頁,第212。

    分析上文可知,《論語筆解》先載《論語》原文,再引馬融、孔安國、包咸等人的注解,而后韓、李各發(fā)己見,或論道考據、或修改前人注釋,斷以己意,他們直接溯源至先秦的孔孟,直究本義,發(fā)明新義,真正表明了經學的轉折。如明人鄭鄤所言“昌黎文啟八代之衰,李習之一時齊名。讀《論語筆解》,始知其原。圣人既往,微言猶存,參而究之,若破堅壁,亦何妨互有出入;乃其得處,已如見圣人之心于千百載之上矣?!雹茑?鄤:《峚陽草堂文集》,天啟二年,第34頁。晁公武則言:“唐人通經者寡,獨兩公名冠一代,蓋以此”⑤晁 公武:《文獻通考·經籍考十一》,卷184,《四庫全書》。,兩公即指韓愈及李翱。陳寅恪先生亦曰:“又觀退之《寄盧仝詩》,則知此種研究經學之方法亦由退之所稱獎之同輩中發(fā)其端,與前此經詩著述大異,而開啟宋代新儒學治經之途徑者也。”⑥陳 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韓愈此種解經方式實開宋儒以“理”解經、以“心”解經之端,即在解經的過程中附加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對經文及先儒的注疏,據自己的圣道而修改,試圖找回經典之本義。在從“我注六經”到“六經注我”注經方式的轉變中,韓愈卓然功不可沒,由此必然大大推動經學的發(fā)展。

    (四)尊《大學》《孟子》為經典

    《大學》的地位,兩宋以后很是顯赫,但漢唐時期卻是息息無聞。韓愈在《原道》中將其從《禮記》中特別拈出,指出:“《傳》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雹摺俄n愈文集匯校箋注》,第2頁。韓愈在此突出、推尊《大學》,實開宋儒重四書之端緒。清代學者全祖望指出:韓愈作《原道》“實闡正心誠意之旨以推其之于《大學》。”⑧全 祖望:《鮚埼亭集》外論卷三《李習之論》。韓愈成為《大學》之價值的首批挖掘者,也為后世儒家之道提供了經典依據。

    朱熹說:

    《大學》之條目,圣賢相傳,所以教人為學之次第,至為纖悉。然漢魏以來,諸儒之論,未聞有及之者。至唐韓子,乃能援以為說,而見于《原道》之篇,則庶幾其有聞矣。⑨朱 熹:《大學或問》,《四庫全書本》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陳寅恪先生曾說:

    退之首先發(fā)現小戴禮記中大學一篇,闡明其說,抽象之心性與具體之政治社會組織可以融會無礙,即盡量談心說性,兼能濟世安民,雖相反而實相成,天竺為體,華夏為用,退之于此奠定后來新儒學之基礎。⑩陳寅恪:《論韓愈》,《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8頁。

    《孟子》及孟子學說中的“仁政”亦為韓愈所認同和倡導,其一生追慕孟子,身行其道。《與孟簡尚書書》中道:“孟子雖賢圣,不得位,空言無施,雖切何補?然賴其言而今學者尚知宗孔氏、崇仁義,貴王賤霸而已?!庇衷?“然向無孟氏,則皆服左袵而言侏離矣。故愈嘗推尊孟氏,以為功不在禹下者,為此也?!雹佟俄n愈文集校注箋注》,第887-888頁,第1114-1115頁,第111頁?!端屯跣悴判颉份d:“自孔子沒,群弟子莫不有書,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故余少而樂觀焉?!庇衷?“故求觀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雹凇俄n愈文 集校注箋 注》,第887-888頁,第1114-1115頁,第111頁?!蹲x荀子》亦云:“吾始讀孟軻書,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為孔子之徒沒,尊圣人者,孟氏而已。”③《韓愈文集校注箋注》,第887-888頁,第1114-1115頁,第111頁。諸如此類之語,韓文中多為所見。

    韓愈之后《孟子》地位逐漸提高,從朝廷到士大夫階層以及普通平民百姓把尊孟看成是一種新的社會風尚。南宋學者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說:“自韓文公稱孔子傳之孟軻,軻死,不得其傳。天下學者咸曰孔、孟。《孟子》之書,固非荀、楊以降所可同日語也?!雹荜愓駥O:《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頁。清趙翼云:“宋人之尊孟子,其端發(fā)于楊綰、韓愈,其說暢于(皮)日休也?!雹葳w翼:《陔余叢考》卷四《尊孟子》。清人崔述在《孟子事實錄》云:“非孟子則孔子之道不詳,非韓子則孟子之書不著?!睋恫扇ァ?、《通考》和朱彝尊《經義考》,兩宋時期,有關孟子的著作就不下一百部。韓愈褒孟對后世的影響,于此可見一斑。及至宋代,世人崇孟愈加,在朱熹等宋儒的努力下,《孟子》由“子”部而榮升“經”部,并最終確立了孟子在中國古代社會后期的崇高地位,由此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儒學的基本典籍和傳播儒學思想的重要載體。若考其端緒,則必源起韓愈對孟子的推本和尊崇。

    正是由于韓愈對《大學》和《孟子》的提倡與宣揚,其漸為世人所推崇,至宋儒朱熹為之做注,并與《論語》、《中庸》并稱《四書》,成為繼傳統(tǒng)《六經》之后的儒家之道的重要載體,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后期經學發(fā)展的主體,大大拓展了經學研究空間,這無疑是韓愈對后世經學,從經典選擇和理論構建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是中唐以后經學變革中的一件大事。

    二、韓愈在經學、儒學史上的地位

    韓愈在中國經學史上之地位,以其上接孔孟被古今學者所推崇和稱頌。雖亦有貶之者僅以文人目之⑥高明峰:《論韓愈、李翱的經學成就》,《齊魯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頁。,但仔細分析也盡是貶其思想不夠完善,即如主旋律中的雜音,并不能影響韓愈在后世學者心中巍然崇高之地位,陳寅恪先生贊曰:“退之者,唐代文化學術史上承先啟后轉舊為新關捩點之人物也?!雹哧愐?《論韓愈》,《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96頁。成為韓愈地位經典型的評價。

    韓愈之弟子李翱曾高度贊揚其師“思動鬼神,拔去其華,得其根本”,從而使“六經之學,絕而復新”⑧李翱:《祭吏部韓侍郎文》,《全唐文》卷640,第6466頁。。

    杜牧也感嘆說:“自古稱夫子者多矣,稱夫子之德,莫如孟子,稱夫子之尊,莫如韓吏部?!雹岫拍?《樊川文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6頁。

    晚唐詩人皮日休如此說:“古者楊、墨塞路,孟子辭而辟之,廓如也?!乐?,獨有一昌黎先生?!溲噪m行,其道不勝。茍軒裳之士,世世有昌黎先生,則吾以為孟子矣。”稱其“身行圣人之道,口吐圣人之言”⑩皮日休:《皮子文藪》(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2頁。,甚至上書將韓愈配饗孔廟之中。

    宋代尊韓更是蔚然成風,錢鐘書說:“韓昌黎之在北宋,可謂千秋萬歲,名不寂寞矣?!?錢鐘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62頁。學者紛紛習學韓文,達到了天下“學者非韓不學”?歐陽修:《記舊本韓文后》,《歐陽修全集》卷73,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057頁。的地步。

    宋初柳開昭示“吾之道,孔子、孟柯、揚雄、韓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柯、揚雄、韓愈之文也。”?柳開:《應責》,《全宋文》(6)卷126,第367頁。認同韓愈與孟子、荀子、楊雄為圣人之徒。

    石介亦云:“孔子后,道屢塞,辟于孟子,而大明于吏部?!鬃又鳌洞呵铩?,自圣人以來未有也;吏部《原道》、《原人》、《原毀》、《行難》、《禹問》、《佛骨表》、《諫臣論》,自諸子以來未有也。”①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卷7,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79頁?!懊陷V氏、荀況氏、楊雄氏、王通氏、韓愈氏五賢人,吏部為賢人之卓。不知更幾千年一億年復有孔子,不知更幾千數百年復有吏部。”②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卷7,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79頁。在《怪說》中云:“周公、孔子、孟軻、楊雄、文中子、吏部之道,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也,三才、九疇、五常之道也?!雹凼?《怪說》,《全宋文》(29)卷626,第291頁。石介作品中尊孟推韓之言論隨處可見,其著作亦有“上宗周孔,下擬韓孟”之風。

    被視為宋代理學先驅者的孫復同樣尊崇韓愈,自云“吾之所謂道者,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柯、荀卿、揚雄、王通、韓愈之道也?!雹軐O復:《信道堂記》,《全宋文》(19),卷401,第313頁。

    王安石雖對韓愈的“學”、“藝”和人品有所不滿,但他對韓愈同樣懷尊重之心,在作于慶歷五年(1045)的《上人書》中道:“從孔子之死久,韓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雹萃醢彩?《王文公文集》(上冊)卷第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5頁。張籍亦曰:“黃老之術,相沿而熾,天下之言善者,惟二者而已矣。……至今近千載,莫有言圣人之道者,言之者惟執(zhí)事焉耳?!雹迯埣?《上韓昌黎書》,《全唐文》卷684,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7007-7008頁。

    蘇洵在《上歐陽內翰第二書》中亦對韓愈推崇有加:“自孔子沒,百有余年而生孟子;孟子之后,數十年而至荀卿子;荀卿子后,乃稍闊遠,二百余年而楊雄稱于世;楊雄之死,不得其繼,千有余年而后屬之韓愈氏。韓愈氏沒,三百年矣,不知天下之將誰與也?!?/p>

    蘇軾對韓愈更為尊崇曰:“五百余年而后得到韓愈,學者以愈配孟子,蓋庶幾焉?!雹咛K軾:《六一居士集敘》,《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16頁。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云:“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并起,歷唐正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雹嗵K軾:《潮州韓文公廟碑》,《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09頁。對韓愈之文之道贊揚有加。

    歐陽修在《新唐書》中如此說:“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雹釟W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269頁。

    程朱對韓愈均表示尊敬,程顥說:“韓愈亦近世豪杰之士”,“自孟子而后,能將許大見識尋求者,才見此人?!雹獬填棧填U:《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453頁。程頤也說:“韓文不可漫觀,晚年所見尤高?!?朱熹:《河南程氏遺書》(卷24),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第156頁。朱熹則贊揚韓愈道:“韓文公于仁義道德上看得分明,其綱領已正?!?黎靖德:《朱子語類》(卷127),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版?!叭纭对馈芬黄悦献雍?,無人似它見得?!?黎 靖德:《朱子語類 》(卷127), 北京:中 華書局,1986 年版。并撰有《韓文考異》,為后代人留下了研究韓愈的寶貴資料。

    南宋魏了翁在《唐文為一王法論》中也對韓愈經學及道學思想評價甚高:“有昌黎韓愈者出,刊落陳言,執(zhí)《六經》之文以繩削天下之不吾合者,《原道》一書汪洋大肆,《佛骨》一表生意凜凜,正聲勁氣,巍然三代令王之法。……愈之為文,法度勁正,迫近盤誥,宛然有王者之法。”?《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四部叢刊》(集部)卷一百一。

    元代郝經《與漢上趙先生論性書》中對韓愈進行了高度贊揚,他說“自漢至唐八九百年,得大儒韓子,始以仁義為性,復乎孔子、孟子之言。其《原性》一篇,高出荀、楊之上?!?/p>

    明代薛瑄道:“漢四百年,識正學者孟子;唐三百年,識正學者韓子?!?薛瑄:《薛文清公讀書錄》(卷三),1937年版,第45頁。認為韓愈乃孟子以后絕無僅有之大儒。

    清代蔡世遠在《古文雅正》中說韓愈“為有唐蓋代人物,而配享孔廟不替也?!鼻宕紦义X大昕云:“退之《原道》一篇,與孟子言仁義同功?!逝c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二語勝于宋儒?!?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58頁。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考鏡宋學源流時也指出:

    然則治宋學當何自始?曰:必始于唐,而昌黎韓氏為之率。何以治宋學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韓氏為之率耶?曰:尋水者必窮其源,則水之所自來者無遁隱。韓氏論學雖疏,然其排釋老而返之儒,昌言師道,確立道統(tǒng),則皆宋儒之所濫觴也?!毑桧n氏,進不愿為富貴功名,退不愿為神仙虛無,而昌言乎古之道。日為古之文者,必有志乎古之道,而樂以師道自尊,此皆宋學精神也。治宋學者首昌黎,則可不昧乎其所入矣。①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2頁。

    錢穆先生還說:

    惟韓公獨尊儒統(tǒng),力排佛老,又其所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之道統(tǒng)相承,仁義詩書之大本所寄,雖由后視前,若不免枝粗葉大,而此后蘊奧之發(fā),終亦無逃于其范圍。此韓公所以終為群倫冠冕,卓絕一時,而無與爭此牛耳也。②錢穆:《雜論唐代古文運動》,《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卷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頁。

    陳寅恪先生《論韓愈》一文指出韓愈對經學的貢獻是:“直指人倫,掃除章句之繁瑣”,贊曰:

    退之首先發(fā)見《小戴記》中《大學》一篇,闡明其說,抽象之心性與具體之政治社會組織可以融會無礙,即盡量談心說性,兼能濟世安民,雖相反而實相成,天竺為體,華夏為用,退之于此奠定后來宋代新儒學之墓礎,退之固不世出之人杰,若不受新禪宗之影響,恐亦不克臻此。又觀退之《寄盧仝詩》,則知此種研究經學之方法亦由退之所稱獎之同翠中發(fā)其端,與前此經詩著述大意,而開啟宋代新儒學家治經之途徑者也。③陳寅格:《論韓愈》,《金明館從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6頁。

    另一位大師張舜徽先生也曾說到:

    當舉世酣迷于佛老之說,儒書浸以益微,昌黎韓愈獨悍然以閑邪衛(wèi)道自任,其弟子李翱復為《復性書》以申明之,宋儒義理之學,實濫觴于此時。韓氏自道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又極推《尚書》、《春秋》、《左氏》、《易》、《詩》、《莊》、《騷》、太史、子云、相如十書為文章之本,后人因讀文而尋繹舊典,非但通其辭,且必窮其理,提要鉤玄,旁涉百家,相率脫傳注義窠臼,以游心廣博之地,宋儒治學氣象浩大,不規(guī)規(guī)于一文一物之細,皆韓氏倡導之力也。故論列千古學術,上承六朝而下開兩宋者,必以唐為之樞,而韓氏一人之力尤多。④張舜徽:《張舜徽集》,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頁。

    以上諸多評論,皆見其對韓愈的體認和用心。總之,盡管韓愈的一些思想還略顯粗疏,但是韓愈首倡道統(tǒng)并據以對抗佛老,推尊《孟子》,發(fā)現《大學》,開解經之新法,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而又啟后人之所向,從它給宋明理學的啟發(fā)來看,確是宋代理學之淵源,是理學發(fā)展之肇端,錢穆指出:“治宋學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韓氏為之率?!雹蒎X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頁。由此也奠定了韓愈在唐宋經學史上和中國經學史上的中樞地位。

    猜你喜歡
    箋注昌黎經學
    皇侃論“學”與南朝玄學的經學化理路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7:26
    元代朱子后學經學著述整理之特色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02
    CSAMT在昌黎——黃金海岸地熱勘查中的應用
    河北地質(2020年1期)2020-09-16 07:18:58
    漢魏經學的“人才進退”問題
    《四庫全書總目》五峰集 斐然集箋證
    大經貿(2020年3期)2020-08-03 01:58:33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
    河北果樹(2020年1期)2020-02-09 12:31:46
    詩史、索隱與晚明記憶
    文教資料(2019年16期)2019-08-24 05:58:25
    昌黎地秧歌
    大眾文藝(2019年13期)2019-07-24 08:26:42
    《曝書亭集詞注》箋注內容探析
    戲劇之家(2019年16期)2019-07-01 06:37:22
    經學還是子學?——對政治儒學復興之路的一些思考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2
    文水县| 汝南县| 白城市| 周宁县| 大悟县| 丰城市| 寿宁县| 天峨县| 分宜县| 德惠市| 福海县| 宿州市| 阿瓦提县| 庆阳市| 青铜峡市| 日喀则市| 郯城县| 河北区| 康定县| 同江市| 吉安县| 沽源县| 罗定市| 张北县| 海宁市| 正定县| 乌审旗| 新余市| 巴中市| 七台河市| 江孜县| 赣榆县| 临武县| 尉氏县| 红安县| 梓潼县| 上犹县| 巴彦淖尔市| 邵武市| 台中市| 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