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潔
漢語“被”字句與韓語被動句的比較研究與教學對策
曹潔
被動句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難點。韓語中也有被動句,雖然與漢語存在著共性,但是兩者之間的差異也成為韓國學生學習漢語的難點。在教學中,常常通過被動句在中韓兩種語言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共性為立足點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優(yōu)勢,再通過對比分析被動句在中韓兩種語言之中的表現(xiàn)形式、語義等方面的差異性,來幫助學生擺脫思維定式,走出語言學習的誤區(qū)。
漢語 韓語 被動句 研究 教學 對策
(一)漢語被動句
現(xiàn)代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標志被動句,另一種是意義被動句。標志性被動句中會運用到大量表示被動意義的介詞、動詞,這類介詞有被、讓、叫、給、為等,而這類動詞有挨、受、遭等。 另一種意義被動句中則沒有任何標志詞,但是從句子表達的意義來講,是屬于被動句的,其主語是受事方,是動作的執(zhí)行對象,但在漢語中一般不用“被”字句來表達被動的含義的。如“房間剛打掃過”這句話在漢語習慣中是不加標志詞的,主語“房間”是動詞“打掃”的執(zhí)行對象,而不是動作的發(fā)出者,是用主動的句式表達被動的含義。另外,句子中還常帶有狀語、補語、能愿動詞,表示事情、動作的完成狀態(tài),如過、了等。
(二)韓語被動句
被動句在韓語中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三種:(1)在動詞詞根上加上表示被動的詞綴來構(gòu)成被動句。這類被動句最明顯的特征是將等被動詞綴連接在原動詞的詞尾上,但是,因受到音韻的限制,有些動詞是不能按照此原則與被動詞綴相連的,因此能夠與連接構(gòu)成被動句的動詞其實并不多,很多使用頻率較高的動詞并不按此原則構(gòu)成被動形式。有韓國學者做了統(tǒng)計,這類動詞一共僅有151個。[5](2)用加在動詞后,構(gòu)成被動句,表明主語“遭受”了什么。這個與漢語中的“遭受”被動句十分相似。(3)動詞+補助動詞“-”結(jié)構(gòu)構(gòu)成被動句。“-”與動詞結(jié)合,表現(xiàn)被動,而且它一般表示的是被動的結(jié)果。
(一)被動句結(jié)構(gòu)
不同于韓語,漢語中注重用語序和虛詞來表達語法意義,語法順序為:主語+謂語+賓語,而韓語與之相比則有很大的不同。韓語主要是依靠助詞和詞尾黏著在句子的主要成分上來完成語法任務,其語法順序比較特殊,為:主語+賓語+謂語。這在被動句中得到了明顯的體現(xiàn),漢語中被動句的框架為:受事主語+被+施事方+動詞,施事方放在“被”字的后面,成為了賓語,“被”成為了這個被動句的主要標志;而韓語的語法順序則為:受事主語+施事方+動詞被動式,施事方放在了動詞的前面,但其后會黏著一個“”標志著施事方,表明是帶有被動標志的被動式。被動句在兩種語言中相同的地方是主語均被置于句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其他成分的語序上。
(二)被動句的受事主語
中韓兩種語言中的被動句的受事主語在語法上是相同的,都位于句首,做受事主語的成分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受到謂語動作的影響而發(fā)生了變化。如:門被打開了。但是,漢語中被動句的主語不一定都是受事主語,還有部分句子的主語帶有施事主語的成分,如:我被他嚇了一跳。這個句子中,主語不是謂語動作的受事方,相反,謂語動作由主語發(fā)出,是主語受到影響而被動產(chǎn)生的動作狀態(tài),這是漢語中一種特殊的被動句式。另外,漢語中還有更特殊的被動句現(xiàn)象,這種被動句中主語既是受事主體,又是施事主體,這樣的被動句如“小明被媽媽送到了幼兒園讀書”,句子中的主語“小明”相對于“送”來說是受事主語,而相對于“讀書”來講又成了施事主語,句子中的動詞“讀書”是另一個動詞“送”的動作目的,這種被動句被稱為連動被動句。相對于韓語被動句來講,漢語被動句中受事主語的應用形式多樣,范圍更加廣泛。此外,漢語中被動句的主語內(nèi)涵也要豐富得多,可以是地點,如:蛋糕上插滿了蠟燭,而韓語是沒有這種語法現(xiàn)象的,這些不同可能會給韓國學生的漢語學習帶來理解上的困難,教師可以從主語的差異著手,讓學生在理解上容易一些。
(三)被動句中的施事主體
漢語和韓語中被動句里的施事主體一般都是指謂語動作的發(fā)出者。由于語法結(jié)構(gòu)的不同,漢語被動句中的施事主體一般位于“被”字的后面,而韓語中的施事主體位于主語的后面。不論在漢語還是韓語中,被動句的施事主體都約定俗成:在不會引起誤會的情況下可以省略。這樣的話,漢語的被動句中,“被”字也會直接和動詞相連。但是,也有不一樣的地方,漢語中某些被動句中施事主體是不可以省略的,但是,韓語卻不做強制要求,比如漢語中“碗被打碎了”和“碗被小紅打碎了”,在沒有語境的情況下,這兩句話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四)被動句中的賓語
(1)在漢語和韓語中,被動句中的賓語一般都是名詞或者代詞,作賓語的成分都可以是主語的一部分或者從屬于主語。如:“他被車壓到了腿。”但是,韓語中作賓語的部分還可以是從屬于主語的部分,如:
漢語中這樣表述是非常奇怪的,但是韓語中這樣的表達卻是很正常的,認為所屬物品發(fā)生了改變而影響到了其所有者。在漢語中,若這樣表達,放在主語的部分應該是物,而不是人,句子應為:“我的車被他借走了。 ”
(2)漢語和韓語中,作賓語的成分還可以是主語受動作支配而形成的結(jié)果。如:“豆子被磨成了豆?jié){?!边@個句子中,“豆?jié){”是由“豆子”轉(zhuǎn)變而產(chǎn)生的賓語,稱作“轉(zhuǎn)成賓語”,整個句子不需要添加其他成分,但是韓語中則要加入助詞“-”來將轉(zhuǎn)成賓語標記出來,成為:“.”(豆子被磨,變成了豆?jié){。)
(3)漢語被動句中有處所做被動句主語的情況,且句子中還可以加賓語,如:“蛋糕上被插滿了蠟燭?!毙枰f明的是,韓語中是沒有這種語法現(xiàn)象的,處所不可以做受事主語,只能做狀語出現(xiàn)在句子中。另外,漢語中動賓短語也可以作被動句中的賓語,韓語中也沒有這種語法情況。如:“他被放鴿子了?!边@樣的句子在漢語中很正常,但在韓語中幾乎沒有這樣的賓語形式。
(五)被動句中的動詞
漢語被動句中的謂語動詞是韓國學生學習時的一個難點,也是常出現(xiàn)錯誤的地方,主要是因為一些動詞不能進入被動句中做謂語,如能愿動詞、關(guān)系動詞、趨向動詞、部分心理動詞、非動作性的及物動詞等。而韓語中被動句的動詞都是他動詞,也就是及物動詞。不僅如此,在使用上差別更大,漢語被動句中動詞不能單獨使用,動詞后面要有表示動作完結(jié)或者結(jié)果的成分,而韓語中是沒有限制的。
漢語和韓語在被動句方面雖然有一些相同點,但也存在著大量的差異。韓國學生在學習時因受到母語的影響,會在學習中產(chǎn)生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現(xiàn)象,將母語中固有的語法知識過度泛化在漢語中來,出現(xiàn)韓式漢語,也就給漢語的學習帶來了干擾,這在學生所掌握的漢語知識不充分的時候尤其明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容易產(chǎn)生偏誤的地方,有的放矢,幫助學生理解。
(1)漢語中處所詞可以做被動句的主語,但是韓語中沒有這種語法習慣。教師可以從處所詞在漢語中擔當?shù)恼Z法成分的不同著手,向?qū)W生反復強調(diào)漢語的這種語法習慣,并舉出多種例子,讓學生理解這種語法現(xiàn)象,并針對性地出題讓學生練習,直至掌握。
(2)同是被動句,漢語的施事主語通常放在“被”字后面,韓語習慣放在主語的后面,并加上標記詞進行提示。韓國學生在漢語剛?cè)腴T時,很容易造出這樣的句子:“這盤菜他被吃了”等,對此,教師可從讓留學生反復記憶漢語被動句的框架結(jié)構(gòu)入手,并強調(diào)漢語被動句中施事主語的位置是在“被”字的后面,也要多舉例子讓學生反復體會,最終習慣漢語中被動句的語法習慣。
教學中也發(fā)現(xiàn),對于中韓被動句中相同的地方,學生可以從母語的角度理解,并很快學會,但是,對差異性的忽略,會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一定偏誤。對此,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將中韓兩種語言在被動句方面的差異性反復向?qū)W生強調(diào),讓學生反復練習,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得到提高。
[1]謝夢情.淺論韓國語后綴被動句[J].考試周刊,2012 (28):89-90.
[2]鄭春梅.談韓國語被動句的運用[J].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6):73-75.
[3]鄭宏.近代漢語“與”字被動句考察[J].語文研究, 2009(3):18-21.
[4]邵桂珍.漢語被動句功能研究述評[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2(2):66-72.
[5]柳英綠.韓漢語被動句對比——韓國學生“被”動句偏誤分析[J].漢語學習,2000(6):6-6.
[6]鄧思穎.作格化和漢語被動句[J].中國語文,2004(4): 291-292.
(作者單位:韓國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