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行動的藝術(shù):你最好讓別人去犯的52個行為錯誤
本書繼續(xù)跨界混搭范兒,融合了經(jīng)濟、管理、心理諸學科的前沿智慧,以52個既科學又輕松,既嚴肅又有趣的精致篇章,總結(jié)了人們行動時常犯的錯誤,將“謀定而后動”落實到可操作的細節(jié)?!睹髦切袆拥乃囆g(shù)》猶如一面鏡子,以之反思,時時學習,就能做到少犯錯誤,多出成績。
用理由辯護
巴澤爾和法蘭克福之間的高速公路發(fā)生擁堵,原因是人們在整修道路。我很生氣,煩躁地在逆行車道上蹭著前行了15分鐘,直到開出擁堵的地段—我也只是自認為開出了擁堵地段。半個小時之后,路又被堵住不能前進,還是因為道路整修。但奇怪的是這次我沒怎么生氣。路邊以相同的間隔立著些牌子,上面寫著:我們在為您整修高速公路。
這個堵車的故事使我想起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埃倫?蘭格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的實驗。她在圖書館里等復(fù)印機前排起長隊時,問排在最前面的人:“不好意思,我只有5頁要復(fù)印,你可以讓我先復(fù)印嗎?”很少有人會同意。她接著做實驗,這次她找了一個理由:“不好意思,我只有5頁要復(fù)印,你可以讓我先復(fù)印嗎?因為我趕時間?!睅缀趺恳淮伪粏柕降娜硕紩馑葟?fù)印。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趕時間是個很好的理由。令人吃驚的是接下來的實驗,她還是等復(fù)印機前排起長隊時去問排在最前面的人:“不好意思,我要復(fù)印5頁,可以讓我站在你前面嗎?因為我想復(fù)印?!睅缀跛斜粏柕降娜硕纪饬?,盡管這個理由很可笑,因為每個在排隊的人都想復(fù)印。
如果我們給自己的行為一個理由,就會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令人吃驚的是,理由是否充分并不那么重要,只要有“因為”這個簡單的詞就夠了。一塊通知“我們在為你整修高速公路”的牌子其實完全是多余的,因為在高速公路上搭起工事還能有什么原因,我們從車窗向外瞥一眼就會知道是什么情況,但是說出一個理由會讓我們感到平靜。相反如果沒有這個“因為”,我們會覺得煩躁。
在法蘭克福機場,航班登機時間推遲了。機場不停地在廣播:“航班LH1234晚點3個小時。”我到登機處詢問原因卻未得到答復(fù),我那時非常生氣地說:“太氣人了,都不讓我們這些候機的乘客知道原因!”還有一次,機場廣播是這么說的:“航班LH6578因為內(nèi)部原因晚點3個小時?!边@是個什么都沒說明白的理由,但卻足以讓我和其他乘客感到安慰。
人類對“因為”是上癮的,我們需要這個詞,即使它后面跟著的內(nèi)容并非無懈可擊。當領(lǐng)導的人都知道,如果沒有給員工一個“因為”,他們的動力就會變小。如果只宣布你創(chuàng)立的制鞋公司的目標在于生產(chǎn)鞋是不夠的—盡管的確是這個目標,但表達出來的目標應(yīng)該類似于,“我們要用我們制造的鞋引起市場變革(就像經(jīng)常說的那樣)”,或者“我們要使女人的腿變得更纖美,使世界變得更美”。
如果股票交易指數(shù)上升或下降了半個點,交易所的評論員絕對不會如實寫道:這是市場持續(xù)大幅的波動所導致的意外結(jié)果。讀評論的人想要一個原因,評論員要給出這個原因—至于是什么完全不重要(中央銀行行長的表述就特別受歡迎)。
如果你被問到為什么錯過了最后期限,你最好回答:“因為我很遺憾地沒有趕上。”這是個多余的信息(因為如果你趕上了也就不會錯過最后期限),但這個理由往往很容易被接受。
明智行動的藝術(shù):你最好讓別人去犯的52個行為錯誤
(德)羅爾夫
?多貝里 著
劉菲菲 譯
中信出版社
2013-08 35.00
978-7-5086-4128-7
有一次我看到妻子很仔細地把黑色和藍色的衣服分開洗,在我看來這沒有意義,因為我覺得兩件衣服都不會掉色。我問她:“你為什么要把藍色和黑色的衣服分開洗?”她說:“因為我想分開洗?!边@個回答對我來說就足夠了。
結(jié)論:必須要有“因為”,這個不起眼的詞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潤滑劑。你要盡可能多地去使用它。
新聞錯覺
蘇門答臘的地震、俄羅斯的墜機事件、一個男人將自己的女人在地下室關(guān)了30年、海蒂?克魯姆和席爾分手、德意志銀行破紀錄的工資報酬、在巴基斯坦發(fā)生的暗殺、馬里總統(tǒng)的辭職、擲鉛球的最新世界紀錄,人們真的必須要知道這些事情?
我們的信息很靈通,但知道的很少,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在200年前發(fā)明了一種有毒的知識類型:新聞,即世界各地的消息報道。新聞對于我們的精神的影響,就像糖對于身體的影響一樣:新聞是可口的,容易消化的—但長期下來卻是有害的。
3年前我開始進行一個實驗。我決定不再閱讀新聞,取消了所有報紙和雜志的訂閱,把電視機和收音機從家中搬走,將蘋果手機上的新聞應(yīng)用程序刪除,我不再碰任何一份免費的報紙,而且當飛機上有人在我面前閱讀報紙時,我會有意識地看向別處。在最開始的幾個星期這么做是不容易的,很煎熬,我總害怕會錯過些什么。但在一段時間之后,我有了一種新的生活感覺。3年之后,我的思維變得更清晰,見識更深遠,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有了更多的時間,而且最好的一點是:我從未錯過什么重要的新聞。我的社交圈子—不是指臉譜網(wǎng),而是現(xiàn)實中真正的朋友和熟人—起著新聞過濾器的作用。
回避新聞有很多的理由,我這里只說最重要的三個。第一:我們的大腦對于駭人聽聞的、與人物相關(guān)的、喧鬧的和變換快的刺激會有極為強烈的反應(yīng)—而對于抽象的、復(fù)雜的、需要解釋的信息則有著極為微弱的反應(yīng)。新聞制作者便利用了這一點。吸引人的故事、顯眼的圖片和聳人聽聞的“事實”會牢牢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結(jié)果就是所有構(gòu)思縝密的、復(fù)雜的、抽象的和不易看透的內(nèi)容都會自動地被隱去,盡管這些內(nèi)容與我們的生活和與對世界的理解更加相關(guān)。所以說為新聞消費的結(jié)果就是憑借一張錯誤的危機入場券在大腦中閑逛?;ㄥX去看新聞的人會把大多數(shù)話題的重要性完全估計錯誤,他們在報紙上讀到的那些危機不是真正的危機。
第二:新聞的意義是不大的。人們可以在過去的1年內(nèi)看完大約一萬則短新聞—每天約30則。請你很誠實地說出一則新聞,它使你能比以前做出更好的決定—對你的生活、事業(yè)或生意。沒有人在我提了這個問題之后能說出2則以上的新聞—從一萬則新聞中。多么可悲的比率。新聞機構(gòu)要的是使你相信,他們給你提供了更具競爭力的優(yōu)勢,很多人就這樣受騙了。實際上關(guān)注新聞不是什么競爭力的優(yōu)勢,而是種劣勢。如果關(guān)注新聞?wù)娴目梢允谷藗儷@得更多成功,那么記者早就應(yīng)該站在收入金字塔的頂端了,但他們并不是這樣。
第三:浪費時間。普通人因為新聞平均每周浪費半個工作日。從全球范圍看來,這給生產(chǎn)力帶來的損失是很大的。比如2008年在孟買發(fā)生的恐怖襲擊,恐怖分子在殘酷的自我滿足欲望中殺害了200人。請你想象一下:平均一個小時有10億人在關(guān)注孟買的悲劇,他們關(guān)注著這一新聞,聽著電視上某些“專家”和“評論家”的喋喋不休。這是個很符合實際的推算,因為在印度有超過10億的人口,但我們還是按照10億保守地計算,10億人每關(guān)注一個小時加起來就是10億個小時,換算過來就是:有2 000個人的壽命被新聞消耗了—比恐怖襲擊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還多9倍,這個視角雖然很諷刺但也很現(xiàn)實。
消除掉這100多個思維錯誤和行動錯誤,與放棄新聞一樣,可以給你帶來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你害怕沒有新聞的生活會使你被朋友們排斥?你也許不知道在西伯利亞某處有飛機墜毀,但是你可以理解這世上深層次的而且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關(guān)聯(lián),你可以將這些與其他人分享。談到你不看新聞的事情時你不要有顧慮,人們會很感興趣地聽你講述。長話短說,請你放棄對新聞的消費,而且是全部。你可以閱讀長篇的背景文章和書籍,因為如果想要理解這個世界的話,沒有比讀書更好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