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野豐(日本)
了解中國社會的一個很好的視角,就是跟司機交朋友。
我在上海公司做老板時的司機,是個少言寡語的人。他為我和繼任的同事開車,已經(jīng)在公司做了十多年。他不愛說話,但是對路程時間的估計很準(zhǔn)確,也不怎么走錯路。我一般會提前告訴他要去拜訪之處的地址,他會查好路徑并準(zhǔn)時在集合地點等我。
來北京之后,我的新司機性格開朗,愛說話,是個典型的北京人,和上海那個完全不同。比如他經(jīng)常自作主張,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我在后邊看著提心吊膽。我如果沒能按時回到車?yán)?,他還會打電話過來問:“還沒好嗎?”要出去拜訪時,告訴他詳細(xì)地址,他卻會直接向我要對方的電話號碼,然后打過去問怎么走,搞得我很難為情。
我一直覺得北京道路上的空氣不好,加之我戴隱形眼鏡,所以即使是夏天一般不愛開車窗。這點我和他說過很多次,但不知怎么的他一直當(dāng)耳旁風(fēng)。開車時,一有機會他就關(guān)掉空調(diào)打開窗戶。在他的意識里,車好像更是他自己的生活空間,仿佛只有他一個人。
我因此認(rèn)為,從“職業(yè)司機”的角度來講,他是不合格的。但是他也有別人沒有的長處。比如由于以前在大學(xué)車隊里待過,認(rèn)識很多人,中心有時在校內(nèi)預(yù)約不到會議室,他會運用各種手段訂到。我們中心本來就缺少男丁,他卻能夠沒有任何怨言地處理各種雜務(wù),還很會照顧人,漸漸我們覺得他不只是個司機,幾乎成為我們的總務(wù)部長了。
我自己只用過兩名司機,但我也聽很多日企老板講他們自己的司機。司機每天和老板一起行動,即使完全不會說日語,心里也很清楚他們每天的行程安排。另外“等待”也是司機的工作之一,司機和司機之間也會趁這一時間閑聊,所以他們掌握很多信息,也很喜歡聊各種傳聞。如果想知道公司的業(yè)績和現(xiàn)狀,只要去向司機打聽就可以了。
另外中國的司機似乎比較不善于管理壓力。我在上海時的司機,明明性格溫順少言,卻偏偏碰在總公司董事長來上海時和停車場的另一位司機打了起來。我和董事長要坐車出發(fā)時,發(fā)現(xiàn)他門牙滿是血。他抱歉地說:“不好意思,我受傷不能開車了?!蔽覀兌麻L只好苦笑著對我說:“松野,在中國真是什么事情都會發(fā)生啊。”
北京的司機也曾為了和突然變道的出租車司機理論,竟然在紅綠燈處下車,后來被很多出租車司機圍上,差點挨揍,幸運的是最后只是衣服被扯壞了。
在日本,對于司機的印象是“戴著白色手套,車窗和車體時刻都用抹布擦得干干凈凈”。中國的司機則大多沒有那么講究,但又更有人情味。 我認(rèn)為,在中國一定要和自己的司機成為好朋友,這樣就能了解中國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種信息。并且,司機也一直在觀察著老板的一舉一動:性格、興趣、言行……或許這才是他們真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