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系講師 廣東廣州 510000)
1928年5月,《非非畫報》在香港創(chuàng)刊。這一時期正是中國畫報迅猛發(fā)展的時期,1926年創(chuàng)刊的《良友》畫報(上海)、《北洋畫報》(天津),1929年創(chuàng)刊的《時代》畫報(上海),1930年創(chuàng)刊的《北京畫報》(北京)等,北京、上海、天津這些中國近代政治、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重地都興起了畫報之風。
畫報興起之原因是多元的,其一在于中國近代城市發(fā)展進程中現(xiàn)代性的生活方式已萌芽,催生了中國最早形態(tài)的大眾化城市時尚畫報,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良友》畫報;其二,20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由業(yè)余攝影團體所提倡的藝術攝影在中國迅速崛起,同時在近代中國風云變幻的社會背景之下,許多藝術攝影者也開始轉向紀實攝影(亦可稱為新聞攝影),而畫報主要以圖像文字結合的方式呈現(xiàn),用照片吸引讀者的注意,因此可以說攝影發(fā)展與畫報的出版風潮是緊密關聯(lián)的,典型代表如《時代》畫報等;其三,民國時期大量美術社團涌現(xiàn),據(jù)有關資料顯示,民國30余年中,全國各地及海外留學生組織的各級各類美術社團就多達300余個,這在幾千年的中國美術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美術社團與美術人才的涌現(xiàn)形成了地域性繪畫集群和繪畫流派,而各繪畫團體紛紛創(chuàng)辦相關的美術刊物?!斗欠钱媹蟆肪褪菐X南畫壇在20世紀二十年代創(chuàng)辦的一份在嶺南地區(qū)比較有影響力的以繪畫藝術為主,兼顧攝影、文學、大眾生活、時事等內(nèi)容的畫報。本文擬通過分析《非非畫報》刊載之內(nèi)容,來探究媒介所呈現(xiàn)的近代嶺南文化藝術圖景。
一份刊物的定位及刊載內(nèi)容與其刊物編輯是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非非畫報》也是如此?!斗欠钱媹蟆分嫶蟮木庉嬋褐?,社長杜其章,總編輯黎耦齋,美術部高劍父、高奇峰、馮潤之、馮少芝、尹迪云、鄧芬、張云飛等,撰述部勞緯孟、羅海空、鄧爾雅、鄧晃云等,這些編輯成員幾乎全部是嶺南地區(qū)的畫家,隸屬于當時嶺南畫壇的各個流派或社團,并在當時的繪畫藝術領域有一定影響。如其中畫報美術部成員高劍父、高奇峰兄弟是“嶺南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而編輯群的其他成員也是活躍于當時嶺南各文學繪畫團體?!斗欠钱媹蟆飞玳L杜其章,民國后到香港經(jīng)商。長于文學藝術,尤以書畫為最,在港組織書畫文學社,該社聚集了馮潤之、尹笛云、黎耦齋及勞緯孟等多位《非非畫報》編輯成員。而馮潤之、馮少之亦是廣州“國畫研究會”的成員。
《非非畫報》編輯成員主體為畫家的特點也決定了其辦刊的宗旨與內(nèi)容?!斗欠钱媹蟆返谝黄诘陌l(fā)刊詞中就如是說:“非非之名,是是之對也。是其所是,機械於以停留。非者愈非,文明於以演進?!?發(fā)刊詞首句就闡釋了刊名之義,同時也可看出該刊主旨不拘泥于守舊的現(xiàn)狀,而放眼于文明演進中的諸多新事物;然后講到創(chuàng)刊之時的時代背景“方今時代,藝術革命時代也”,進一步承接前文刊名的闡釋,表明該刊著眼處在于藝術之創(chuàng)新革命;同時也闡明了該刊之主要刊載內(nèi)容,即“開云林清秘之閣,泛米家書畫之船,設歌舞之欄,開金石之譜,舉凡馬多娜之小象,巴奈斯之名山,唐六如之妙幀,仇十洲之遺壘。小說則東方仲馬,曲調則南國明星,縱季禮之游觀,博周郎之顧盼,琳瑯畢具,珠玉龐遺,郁郁文哉,泱泱風也……”,涵蓋了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
《非非畫報》創(chuàng)刊于香港,編輯成員多位粵港兩地的藝術家,因此刊物主要以粵港地區(qū)的人和事及文化藝術活動為報道對象。從刊物的刊載內(nèi)容中,我們可以管窺一幅幅嶺南文化藝術的圖景。
地處南方的粵港地區(qū)特別是廣州,最早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禮,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陣地,經(jīng)高氏兄弟(高劍父與高奇峰,作者注)等人的努力,為廣州在近代畫壇贏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以“清游會”“春睡畫院”及“國畫研究會”為大本營,分別形成民國嶺南畫壇上新舊兩派藝術力量,他們彼此間的矛盾與斗爭,共同推進了嶺南繪畫藝術的發(fā)展。因此在《非非畫報》中,呈現(xiàn)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多種繪畫藝術樣式。
如《非非畫報》第一期以“說佛”“畫佛”為開卷之專題,刊物撰述人羅??找浴墩f畫佛》開篇,馮潤芝之“坐禪山洞”、張云飛之“觀音”、鄧爾雅之“金人入夢”、黃般若之“達摩圖”、李寶祥“無量壽佛”等多位畫家的佛畫作品在畫報中刊出。這就充分體現(xiàn)了嶺南繪畫的傳統(tǒng)。因為在嶺南畫史上,人物畫家比之中原的畫家們有更高的成就,清末民初,擅寫人物畫者主要有馮潤芝、黃般若、尹笛云等,人物畫分為仕女、風俗、佛像、文士等多種類別,而馮潤芝、黃般若等傳統(tǒng)派畫人尤以佛像畫制作最多,這是因為馮潤芝等這些國畫研究會的國畫研究會的很多老畫人都信奉佛教,且研究會的會址和展覽空間就在廣州六榕寺內(nèi),受會員鐵禪主持贊助,每年的浴佛節(jié)展覽佛像畫頗多;其中馮潤芝、黃般若、羅海空即以佛像畫獲得盛名。畫報開篇第一期即以嶺南畫壇這一傳統(tǒng)畫人及畫作作為主要內(nèi)容,同時在之后各期中也有這些畫人的畫作,充分呈現(xiàn)了嶺南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圖景。
但在對傳統(tǒng)美術創(chuàng)作進行介紹的同時,《非非畫報》更是順應了現(xiàn)代繪畫藝術發(fā)展的趨勢,對現(xiàn)代的繪畫藝術及其成果給予了積極的關注。如《非非畫報》第一期就刊載了日本畫家狄召富《風景》、格連氏《模特兒的選擇》、中川紀元《探道觀》等畫作,其中后兩幅皆為現(xiàn)代人體畫;杜其章又專門著文《日本新繪畫》對日本繪畫的新發(fā)展予以介紹。對日本“東洋畫”的關注也源于嶺南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高劍父、高奇峰等最初就是在日本留學學習繪畫。另外該刊也有對嶺南繪畫藝術理論的評述文章,除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關畫人與畫作的評析之外,也對當下的藝術現(xiàn)狀進行理論分析,如畫報第六期《廣州藝術的沉滯》一文就對廣州藝術發(fā)展現(xiàn)狀予以分析,并說到藝術著作的出版:“廣州的藝術定期與不定期的出版物,真是鳳毛麟角。在這鳳毛麟角里的著作,一種是辱罵攻擊;一種是為自己吹牛;一種是譯自外本的”。
因此,從《非非畫報》刊載的畫作及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幅嶺南繪畫藝術的圖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斗爭與融合,從而推進了嶺南繪畫藝術的發(fā)展。
《非非畫報》的刊載內(nèi)容也充溢著濃郁的文學氣息。如該畫報第二期即“屈原專題”,刊登了如《屈原研究》、《屈原與楚辭》及《屈原及其作品》等文學研究之文章;第五期“陶淵明與菊花”專題,刊載《陶詩之研究》《陶淵明與酒》及《說陶》等文章對陶淵明的詩歌、思想及其生活進行闡述。這些文章從文學理論的層面對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學及文化進行簡括地闡釋。同時也頗具文彩,如畫報第二期刊載的杜其章的《歸去來辭》:“歸去來兮,祖國久違胡不歸。自以身居異城,蓋處境之可悲,慨以往之足戚,似海燕之無依,受仙人之卵翼,脅外族之淫威。萍遙遙以漂流,風飄飄而吹衣。望故鄉(xiāng)而不見……”;畫報中也有一些攝影照片配文,盡顯傳統(tǒng)雅文學的特點,如畫報第三期“游泳”專題,畫報編輯鄧爾雅(篆刻、書法、文字訓詁等皆頗有成就)就為多幅攝影照片配詩,“月下”之攝影照片,配詩為“雪膚冰骨步輕輕,一笑從教下蔡傾。何似浣紗溪畔住,水煙疏碧月朧明”;“入浴”之照片,配詩為“解衣先覺冷森森,六月清涼綠樹蔭。二寸橫波迴漫水,自知明艷更沉吟”,文字中處處透出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雅文學的意味。
而現(xiàn)代大眾通俗文學樣式如小品文、短篇小說等,在《非非畫報》每一期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如短篇小說《滿月》《冰鴻記》《趙老伯》等,另外《非非畫報》編輯群中也撰寫了小品文,如海空的《說浴》與《海灘雜感》 在《非非畫報》第三期“游泳”專號中契合有關游泳的話題,表明了對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下,應改變舊的觀念對游泳有新的認識;鄧爾雅的《記會同之游》,配合文旁“會同之游”的攝影圖片,圖文并茂地描述了會同游之情景。
因此,《非非畫報》中的文學樣式是多元化的,有文學研究的文章、古體詩文體等的雅文學,已有小品文、短篇小說等大眾通俗文學樣式,這也體現(xiàn)了在新文化運動后,文學的雅與俗、文言文與白話文在當時社會的并行。
19世紀末中國第一份畫報《點石齋畫報》創(chuàng)刊,該畫報主要以時事漫畫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到20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由業(yè)余攝影團體所提倡的藝術攝影在中國快速的崛起,這個現(xiàn)象的背后伴隨著當時的畫報出版風潮。新興的畫報如《良友》與《時代畫報》,以照片作為吸引讀者的重要手段。并為當時各類的政治、文學與藝術活動提供了舞臺。與當時發(fā)行量最多、發(fā)行地區(qū)最廣的通俗畫報《良友》與《時代畫報》相比較,《非非畫報》作為一份美術社團創(chuàng)辦的藝術類畫報,以繪畫作品及藝術類文章作為主體的同時,順應時代與現(xiàn)代藝術發(fā)展的潮流,也刊登了許多的時事及藝術攝影照片。
《非非畫報》前期以刊登藝術攝影照片居多,這可能也因為《非非畫報》創(chuàng)辦之時,也是由業(yè)余攝影團體所提倡的藝術攝影在中國快速崛起的時期。因此,《非非畫報》第一期就刊載了《立體美》《欸乃一聲》《竹下》等藝術攝影照片在《非非畫報》第三期“游泳號”、第六期“新年號”這兩期中以風光、人像為主題的藝術攝影照片占據(jù)了畫報大部分版面。并有多篇文章探討藝術攝影,如畫報第一期刊載文章《攝影的研究藝術攝影去》,論述了當時藝術攝影在民眾中的盛行,同時也認為攝影者有必要研究藝術攝影;第六期刊載《人像攝影的要點》,專文探討了在人像攝影中,人體的各個部位應區(qū)分如何拍攝等問題;同時在畫報中也撰文對藝術攝影作品的評價標準稱道:“凡用鏡頭描寫的游戲作品,倘能夠把自然界的天趣表現(xiàn)出來,便是佳攝。所以我國評畫者置妙品于神品能品之上”。由此可見,藝術攝影在當時中國已有一定的發(fā)展。
而紀實新聞攝影則是在中國國事維艱、國難當頭的社會背景下,眾多的藝術攝影者轉向了它。所以在《非非畫報》后期版面中,紀實攝影占據(jù)了一定的版面,也就是說后期時事新聞在畫報中的比重逐漸加大。如畫報第三期之“中國國民黨第五次中央全體會議”“黎元洪在天津出殯”等時事攝影照片,同時由該畫報社長杜其章從廣西拍攝的“廣西梧州長波電臺”“廣西無線電管理局長家庭合影”“柳州機械建筑時”等照片,對時事進行了圖文并茂的解讀。而在后期,畫報紀實攝影與時事結合更密切,如畫報第六期之“廣州慶祝元旦之鬧熱(閱兵)”“廣東飛機珠江號抵梧州之情形”;第七期主要是時事人物攝影,如“蔣介石與宋美齡”“李濟深之家庭”“國民政府駐美三領事”等。
因此,從《非非畫報》紀實與藝術攝影照片的刊載中,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展示當時紀實與藝術相結合的大眾攝影發(fā)展圖景。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近代中國上海、北京、廣州等在西方現(xiàn)代化進程的影響下,現(xiàn)代性的都市生活方式逐漸萌芽,這一現(xiàn)代性生活方式媒介最佳的呈現(xiàn)就是畫報了,這也可以說是當時大量畫報在城市里涌現(xiàn)的一個主要因素。如當時最有影響的《良友》畫報除刊載國際、國內(nèi)時事外,有大量的篇幅報道當時稱之為“摩登”的都市生活方式。
《非非畫報》雖以藝術、文學等為主體內(nèi)容,但仍然關注時下現(xiàn)代性的生活方式。最典型的為第三期,專辟“游泳”???。游泳特別是在浴場、沙灘等公共場所對于20世紀初的中國人來說是全新的休閑生活方式。在這一期的“游泳”專號中,有配上優(yōu)美詩句的女子“出浴”“入浴”等藝術攝影照片;亦有對廣州、香港游泳場的圖文介紹;以及對水上競技運動的介紹等。另外該畫報對體育比賽也給予了積極的關注。
但對于嶺南人們傳統(tǒng)的藝術生活,《非非畫報》也同樣著力刊載相關的文章?;泟∈侵袊戏降貐^(qū)的一個重要劇種,它與“嶺南畫派”、廣東音樂被稱為“嶺南三杰”?!斗欠钱媹蟆穼ζ湓雌鹋c發(fā)展予以介紹?!赌弦襞c鐘德》(第一期)一文介紹了作為粵劇源頭之一——南音及其著名的南音唱家鐘德;之后的五期連載了《粵劇變遷談》一文(第二期至第六期),詳細闡述了粵劇的發(fā)展歷史,而后又刊載了《粵劇之配景》(第八期)、《又談談改良粵劇》(第九期)對粵劇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予以評述?!斗欠钱媹蟆穼泟∵B續(xù)的載文介紹與評述,從傳媒的傳播角度來看有助于這一藝術形式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雖已離我們的時代越來越遠,但通過那一時期媒體的報道,特別是畫報這種圖文并茂形式的報道,似乎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斗欠钱媹蟆肪褪且赃@樣的形式呈現(xiàn)出了近代嶺南的文化藝術圖景。
[1][5]陳學圣. 攝影在傳播時代:從民國期刊看攝影發(fā)展. 《美術館》,2009(1)
[2]《非非畫報》第一期發(fā)刊詞.1928(5)
[3]喬志強. 不能忘記的民國美術社團. 北京:收藏,2011(11)
[4]林木.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畫畫壇的國學回歸潮. 北京:文藝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