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香保,鄔林泉,傅華群,羅志強,方 路,章永恩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肝膽外科,南昌330006)
原發(fā)性肝癌(以下簡稱肝癌)是中國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隨著現代醫(yī)學診斷手段的進步及外科技術水平的提高,可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數量日益增多。但到目前為止,肝癌手術患者術后仍有較高的復發(fā)及轉移率。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肝癌患者的術后復發(fā)及轉移率仍然是研究者們的不懈追求。纖維蛋白膠(fibrin glue,FG)是一種生物蛋白膠,有研究證明,FG對多種藥物具有較好的緩釋性[1-3]。作者已通過體內外實驗研究證實了FG對絲裂霉素(mitomycin C,MMC)具有良好的緩釋性[4]。在此研究基礎上,作者進一步就絲裂霉素纖維蛋白膠凝膠(mitomycin C mixing with fibrin glue,MMC-FG)對荷肝癌裸鼠的抑瘤效果及毒副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為其在肝癌術中化療的臨床應用提供實驗依據。
1.1 實驗材料 MMC(日本協和發(fā)酵工業(yè)株式會社);FG(廣州倍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商品名為醫(yī)用生物蛋白膠);RPMI-1640培養(yǎng)液(美國Gibco公司);小牛血清(杭州四季青公司);胰蛋白酶(南京生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EDTA(青島海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CO2孵育箱(德國Heraeus公司);超凈工作臺(蘇州凈化設備廠);光學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人肝癌Bel 7402細胞株(購自中科院上海細胞生物研究所,由南昌大學醫(yī)學動物實驗中心細胞室保種);三級BALB/c裸鼠(由南昌大學醫(yī)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
1.2 MMC-FG的配制 將8mg MMC加入2.5mL FG催化劑溶解液中,搖勻使MMC充分溶解,將所得MMC溶解液加入FG催化劑瓶中,振搖10min使催化劑充分溶解,用FG專用混合注射器的催化劑管吸好;將2.5mL FG主體溶解液加入FG主體瓶中,震搖10min使主體充分溶解,用FG專用混合注射器的主體管吸好;將催化劑管和主體管用混合注射器的人字形針管接好,推注混合注射器使催化劑溶解液與主體溶解液充分混合,即可形成MMC-FG。
1.3 皮下荷肝癌裸鼠模型的建立 將人肝癌Bel 7402細胞株從液氮中復蘇、離心后,轉入培養(yǎng)瓶中,加入適量RPMI-1640培養(yǎng)液及小牛血清,放置在37℃5%CO2孵育箱中培養(yǎng)3~4d,待大部分細胞貼壁生長后,在超凈工作臺上用吸管吸凈培養(yǎng)液,加入適量0.25%胰蛋白酶及0.02%EDTA混合液,待細胞完全游離后,分裝至2個培養(yǎng)瓶中,再加入適量RPMI-1640培養(yǎng)液及小牛血清,放置在CO2孵育箱中繼續(xù)培養(yǎng)。如此反復傳代至所需細胞數量,用無菌生理鹽水按1×107個/mL的濃度配成細胞懸液。取一定數量4~6周齡的三級BALB/c雄性裸鼠(重18~20g),按無菌操作原則,每只裸鼠在右側肩胛部皮下種植細胞懸液0.1mL,繼續(xù)飼養(yǎng)2周,即建立荷肝癌裸鼠模型(腫瘤直徑約1.0cm)。
1.4 MMC-FG抑瘤實驗 取成功建模的皮下荷肝癌裸鼠30只,隨機分成5組,每組6只:A組按無菌操作原則向腫瘤內注射 MMC-FG(相當于含 MMC 0.5mg/kg),B組向腹腔內注射MMC-FG(相當于含 MMC 0.5mg/kg);C組向腫瘤內注射濃度為1.6mg/mL的 MMC溶液(含 MMC 0.5mg/kg),D組向腹腔內注射FG(5.0mL/kg),E組向腫瘤內注射無菌生理鹽水(0.3mL/kg)。每3天給藥1次,共3次。首次給藥當天開始每2天用游標卡尺測量腫瘤的長徑和垂直徑,用公式:體積=(長徑×垂直徑2)/2計算腫瘤的體積。至第12天拉頸處死裸鼠,完整剝離腫瘤并稱取腫瘤重量,用公式:瘤重抑制率=(1-實驗組平均瘤重/對照組平均瘤重)×100%計算瘤重抑制率。同時經眶靜脈采集裸鼠外周血液,檢測白細胞(white blood count,WBC)及血小板(platelet,PLT)。
1.5 荷瘤裸鼠的生存時間 另取成功建模的皮下荷肝癌裸鼠50只,隨機分成5組,每組10只,分組和給藥方法同前。觀察各組裸鼠生長情況,為期40d(從首次給藥當天開始計算),記錄各組裸鼠存活天數。
2.1 腫瘤生長情況 各組腫瘤生長情況比較見表1。
2.2 腫瘤重量及瘤重抑制率 A組腫瘤重量與B、C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瘤內注射 MMC-FG的抑瘤效果優(yōu)于腹腔內注射MMC-FG或瘤內注射MMC溶液。B、C組與D、E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腹腔內注射MMC-FG或瘤內注射MMC溶液均有一定的抑瘤作用。首次給藥后第12天各組腫瘤重量和瘤重抑制率見表2。
2.3 荷瘤裸鼠的血象變化 裸鼠給藥后12d外周血液WBC及PLT均不同程度低于給藥前,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給藥前及給藥后第12天,C組裸鼠外周血液 WBC及PLT檢測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瘤內注射MMC-FG對骨髓造血系統的毒副作用顯著小于瘤內注射MMC溶液。A、B組裸鼠 WBC及PLT稍低于D、E組,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荷瘤裸鼠的生存時間 給藥期間各組裸鼠均無死亡。實驗第40天,A組仍有2只裸鼠存活,B、C、D、E組分別于實驗第33、36、37、39天全部死亡。A組裸鼠的生存時間長于B、C、D、E組(P<0.05)。B、C、D組裸鼠的生存時間與E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荷瘤裸鼠的生存時間
表1 各組腫瘤生長情況比較(cm3)
表2 首次給藥后第12天各組腫瘤重量和瘤重抑制率
表3 首次給藥前及給藥后第12天各組荷瘤裸鼠血象比較
眾所周知,肝癌惡性程度高,預后差,即使獲得根治性切除,5年內仍有50%患者出現復發(fā)或轉移[5-7]。目前,化學治療仍然是治療肝癌的重要手段。傳統的全身化療方法存在以下缺點:(1)藥物經靜脈注射進入機體后,缺乏對腫瘤組織的選擇性,全身血藥濃度在短時間內遠遠超過中毒濃度,引起相應的毒副作用;(2)常規(guī)化療藥物在機體內半衰期較短,發(fā)揮作用的時間短暫,影響化療效果。因此,多數學者已不主張對肝癌患者行全身化療。目前,臨床上肝癌患者多采用區(qū)域性化療,如肝動脈栓塞化療(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肝動脈和(或)門靜脈置管化療等[8]。這些化療方法使藥物主要集中在肝臟發(fā)揮作用,療效較全身化療有明顯改善。但這些化療方法往往需要經特定的介入性操作才能實現,技術要求較高,且費用昂貴,難于在基層醫(yī)院普及。
FG是一種生物蛋白制劑,臨床上廣泛用于促進創(chuàng)面止血、封閉組織缺損、促進傷口愈合、防止組織粘連等[9-12]。其作用原理是利用參與凝血的有關成分,模擬機體凝血過程的最后階段形成纖維蛋白凝膠。FG形成凝膠后,在機體內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一般在1周左右逐漸被機體纖溶系統降解吸收。近年來,國內外有研究者利用FG能包裹藥物及在體內分解緩慢的特點,將其作為某些抗腫瘤藥、抗菌藥物、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等藥物的緩釋載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3-15]。本研究結果顯示,裸鼠肝癌瘤內注射MMC-FG的抑瘤效果顯著優(yōu)于單純MMC、FG,且對裸鼠骨髓造血系統的毒副作用顯著小于單純MMC、FG,并能有效延長荷瘤裸鼠的生存時間。其原因可能是FG的包裹作用能使MMC集中在腫瘤內緩慢發(fā)揮抗腫瘤作用,延長了MMC的有效作用時間;同時,FG作為MMC的緩釋載體大大減少了MMC在裸鼠全身血液中的峰濃度,降低了MMC全身毒副作用。當然,采用FG作為包裹載體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弊病,如可能引起壓力增高,反而促使腫瘤破裂擴散;藥物甚至進入血循環(huán),加重藥物的毒副作用,實驗時需密切觀察。
MMC是頭狀鏈霉素產生的一種廣譜抗腫瘤抗菌藥物,是肝癌化療常用藥物之一。其作用機制是分子式中的烷化基團與DNA鏈中鳥嘌呤上的N7結合,形成鏈間交叉連結,使DNA解聚,阻止DNA復制。體外實驗證明,MMC對肝癌細胞具有很強的殺傷作用。但它在體內的代謝非常迅速,血漿半衰期只有0.5~1h,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臨床療效;同時,MMC的骨髓抑制作用較重,胃腸道反應及肝、腎功能損害也是化療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作者之所以選擇MMC作為被承載的化療藥物,主要原因有:(1)MMC是治療肝癌的經典化療藥物之一,其抗癌效果好;(2)MMC的毒副作用,尤其是骨髓抑制作用較大,易于顯示FG降低其不良反應的優(yōu)勢;(3)MMC的常規(guī)用量小,易于被FG包裹。
[1]Woodruff MA,Rath SN,Susanto E,et al.Sustained release and osteogenic potential of heparan sulfate-doped fi-brin glue scaffolds within a rat cranial model[J].J Mol Histol,2007,38(3):425-433.
[2]Spicer PP,Mikos AG.Fibrin glue as a drug delivery system[J].J Control Release,2010,148(1):49-55.
[3]Cruysberg LP,Nuijts RM,Gilbert JA,et al.In vitro sustained human transscleral drug delivery of fluorescein-labeled dexamethasone and methotrexate with fibrin sealant[J].Curr Eye Res,2005,30(5):653-660.
[4]殷香保,王捷,伍衡,等.絲裂霉素纖維蛋白膠凝膠化療的緩釋特性[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04,25(5):542-545.
[5]湯釗猷.開展肝癌轉移復發(fā)研究的意義與途徑[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6,21(6):761-763.
[6]劉德華,華陽,王少雷,等.肝動脈栓塞化療與灌注化療介入治療結腸癌肝轉移瘤的臨床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6,9(3):211-212.
[7]叢文銘,董輝,王斌,等.復發(fā)性肝癌臨床病理特點與發(fā)生方式探討[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9,29(1):71-73.
[8]羅嘉,吳飛躍,湯明.復發(fā)性小肝癌再次手術和消融栓塞治療的探討[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1,20(7):676-679.
[9]Ren J,Wu X,Hong Z,et al.Management of a patient with colocutaneous fistula by autologous platelet-rich fibrin glue[J].Am Surg,2012,78(1):86-87.
[10]Yang Y,Sun M,Hou R,et al.Preliminary study of fibrin glue combined with pingyangmycin for the treatment of venous malformations in th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8,66(16):2219-2225.
[11]Nahas FX,di Martino M,Ferreira LM.Fibrin glue as a substitute for quilting suture in abdominoplasty[J].Plast Reconstr Surg,2012,129(2):212-213.
[12]Prieto-Díaz-Chávez E,Medina-Chávez JL,Ramírez-Barba EJ,et al.Reduction of peritoneal adhesion to polypropylene mesh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fibrin glue[J].Acta Chir Belg,2008,108(4):433-437.
[13]Stanojkovic Z,Stanojevic G,Stojanovic M,et al.Determination of fibrin glue with antibiotics on collagen production in colon anastomosis[J].Vojnosanit Pregl,2008,65(6):681-687.
[14]Lee HH,Haleem AM,Yao V,et al.Release of bioactive adeno-associated virus from fibrin scaffolds:effects of fibrin glue concentrations[J].Tissue Engineering,2011,28(17):1969-1978.
[15]Schillinger U,Wexel G,Hacker C,et al.A fibrin glue composition as carrier for nucleic acid vectors[J].Pharm Res,2008,25(18):2946-2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