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任 佳,劉世喜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成都610041)
韌帶樣纖維瘤又叫侵襲性纖維瘤,該病形態(tài)上表現良性,而其生物學行為屬于低度惡性,以浸潤性生長和易于局部復發(fā)為特征,但不轉移[1]。本文報道1例復發(fā)的韌帶樣纖維瘤,并復習相關文獻,對該病的診治總結如下。
患者,女,57歲,漢族,因“發(fā)現頸部包塊約1年”于2009年10月9日在本科就診。入院時無呼吸困難、吞咽困難、聲嘶、咳嗽、異物感、肩頸活動障礙等伴隨癥狀。查體:包塊位于左側鎖骨上窩,大小3cm×4cm×3cm,質韌,活動度好,按壓痛,邊界不清?;颊哂?009年10月12日手術切除左頸根部包塊。術中見左側鎖骨上窩處質硬腫塊,直徑約3cm,與胸鎖乳突肌及頸內靜脈粘連,侵及頸動脈鞘。術中切除部分頸內靜脈,切除包塊病理學檢查為頸纖維瘤病?;颊哂?009年10月16日出院,術后未補充放療或化療,門診隨訪?;颊咴?010年3月再次發(fā)現左頸部包塊,行頸部超聲檢查發(fā)現左頸前區(qū)肌內實質性占位。建議患者再次行手術治療,但患者當時拒絕手術。2011年4~8月,患者自覺左頸部包塊呈漸進性增大,并出現高枕位睡眠呼吸困難,伴吞咽梗阻感。2011年8月17日行頸部增強CT掃描:頸部軟組織腫塊影,較2009年10月19日舊片明顯增大,雙側頜下間隙、頸后三角及右側頸動脈鞘周圍多個小淋巴結顯示,見圖1、2。查體發(fā)現:頸部正中及頸左側有一橫行生長的包塊,直徑約5cm,質硬、固定、無壓痛,累積左側甲狀腺。再次入院,于2011年9月5日行左頸部包塊切除術、左側甲狀腺及峽部切除術及同側選擇性頸淋巴結清掃術。術中見:頸前左側灰白質硬腫塊,上達舌骨平面,下達胸骨上切跡下1cm,呈蟹足狀生長,與喉體、器官粘連,侵及左側甲狀腺及峽部。左側頸深上區(qū)有淋巴結腫大,最大直徑約3cm。切除包塊術后病理檢查及免疫表型檢測示:腫瘤細胞β-連環(huán)蛋白(核+)、結合蛋白(灶性+)、平滑肌抗體(部分+)、膜抗體(-)、CK7(-)、S-100(個別+)、CD34(-)、CK19(-)、CD99(-)、BCL-2(-)、PHH3(灶性+)、Ki-67陽性率5%,符合侵襲性纖維瘤病診斷(圖3)。術后患者頸部切口愈合好,未補充放療及化療。隨訪至今,未見復發(fā)。
圖1 頸部增強CT掃描(2009年10月19日)
圖2 頸部增強CT掃描(2011年8月17日)
圖3 切除包塊術后病理檢查(×200)
2006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韌帶樣纖維瘤定義為軟組織的交界性腫瘤。臨床上根據其發(fā)生部位可分為腹部型和腹外型,頭頸部纖維瘤屬于腹外型,約占纖維瘤病的3.7%~5.0%[2]。其發(fā)病可能與性別、體內激素水平、發(fā)病部位創(chuàng)傷史、遺傳、基因突變等因素有關[3]。臨床上,頭頸部韌帶樣纖維瘤多表現為逐漸生長的質硬的無痛腫塊,確診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表型檢測。
本病臨床上具有高復發(fā)性,在頭頸部的術后復發(fā)率高達70%,復發(fā)時間多在術后2年內[4-5]這與本例報道復發(fā)時間相符合。最大程度減少該病的復發(fā)是治療的關鍵。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結果認為手術前腫瘤的大小、Ki67細胞增殖情況,軟組織內激素受體水平,以及腫瘤周圍組織累及情況與該腫瘤的復發(fā)具有相關性[6]。手術治療為目前公認的首選治療方式,由于頭頸部解剖結構重要且復雜,手術難以完整切除病變,造成該病在頭頸部的復發(fā)率較其他部位高[2]。本文所報道的這例患者,初次手術時,雖然腫瘤包塊不大,但因與胸鎖乳突肌及頸內靜脈粘連,侵及頸動脈鞘,未能將其完整切除,術后腫瘤在較短時間內迅速復發(fā)。再次手術時,為了最大程度地減少復發(fā),將腫瘤累及的左側甲狀腺和峽部連同腫瘤一并切除,但考慮到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問題,且病變本身為良性,并未對腫瘤累及的喉、氣管進行切除。
近年來通過放射療法來治療本病的研究逐漸增多,部分研究者認為放射療法對控制手術切除不完整病例的復發(fā)有十分明顯的作用,推薦術后復發(fā)放療劑量60Gy,但也有人認為放療作用有待考證[7]。此外,全身療法對于局部治療效果不佳的病例是不錯的選擇,常見的有化學療法、激素治療、非細胞毒因子療法等[8]。特別要提出的是,有研究表明睪酮能通過控制纖維瘤內的細胞增殖很好地控制疾病,開辟了該病在基因水平上治療方式的研究[9]。最后,對于有些癥狀不明顯且瘤體較小,未侵及重要結構的病例應在嚴密觀察下隨訪。總之,在治療頭頸部韌帶樣纖維瘤時,應根據不同病情,在兼顧減少疾病復發(fā)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的情況下,采取以一種方式為主(大多為手術治療)的配合一種或多種輔助治療的方式進行,同時強調對該病的觀察隨訪。
[1]Ballo MT,Pollack A.Desmoid tumor:prognostic factors and outcome after surgery,radiation therapy,or combined surgeryand radiation therapy[J].Clin Oncol,1999,17(1):158-167.
[2]Abdelkader M,Riad M,Williams A.Aggressive fibromatosis of the head and neck(desmoid tumours)[J].J Laryngol Otol,2001,115(10):772-776.
[3]Hyodo M,Yumoto E,Wakisaka H.Gastric scirrhous carcinoma as a rare cause of agressive bromatosis in the neck[J].Am J Otolaryngol,2001,22(1):38-42.
[4]Masson JK,Soule EH.Desmoid tumors of the head and neck[J].Am J Surg,1966,112(1):22-25.
[5]呂丹,陳飛,黎德芝,等.纖維瘤病致咽腔重度狹窄[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46(3):240-241.
[6]陳文昌,胡世施.侵襲性纖維瘤63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1,1(11):1672-1673.
[7]朱永學,錢水章,張凌,等.頭頸部韌帶樣瘤的治療[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8,43(6):432-434.
[8]Longhi A,Errani C,Battaglia M,et al.Aggressive fibromatosis of the neck treat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chemotherapy and indomethacin[J].Ear Nose Throat J,2011,90(6):11-15.
[9]Hong H,Nadesan P,Poon R,et al.Testosterone regulates cell proliferation in aggressive fibromatosis(desmoid tumour)[J].Br J Cancer,2011,104(9):1452-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