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英 曾 明 肖 榮 彭學東 陳 杰
(湖南省長沙醫(yī)學院,長沙410219)
半夏與水半夏的對比研究※
肖海英 曾 明 肖 榮 彭學東 陳 杰
(湖南省長沙醫(yī)學院,長沙410219)
從基源、性狀鑒別、顯微鑒別、化學成分以及現(xiàn)代鑒別方法、功效主治以及臨床應用等方面,對半夏與水半夏進行了對比研究,從而歸納出簡單、易行的鑒別方法。同時認為半夏與水半夏因功效主治有明顯的差異,故不能作為同一種藥物應用。因兩者具有相同的燥濕化痰、止咳功效,在臨床上就這單一效用可靈活代用,但需注意水半夏的用量。
半夏;水半夏;鑒別;功效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塊莖。自20世紀70年代后,由于野生資源減少,人工培育量尚還達不到需求,導致商品貨源日趨緊張[1]。半夏的產(chǎn)量少、價格高,而水半夏的產(chǎn)量大、價格低,因此導致目前不少藥店在調(diào)配處方時,有用水半夏代替半夏的現(xiàn)象,甚至有些藥店根本沒有半夏,不管處方上是清半夏、姜半夏,還是法半夏,統(tǒng)一調(diào)配水半夏[2]。水半夏到底能否取代半夏,本文特對兩者進行對比研究。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Thunb.)
Breit的干燥塊莖。水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頭尖Typhonium flagelliforme(Lodd.)Blume的塊莖[3]。
半夏與水半夏都來源于天南星科,另外兩者的入藥部位相同,都是干燥塊莖入藥。但兩者的屬和種不同。半夏來自于半夏屬植物三葉半夏,而水半夏來自于犁頭尖屬植物鞭檐犁頭尖。
見表1。
表1 半夏與水半夏的性狀鑒別表
3.1 塊莖橫切面半夏表皮有10余列木栓細胞,外韌型和周木型維管束散生。針晶散在或存在于黏液細胞內(nèi),薄壁細胞內(nèi)含有淀粉粒,特別是內(nèi)側(cè)細胞中含淀粉粒最多。
水半夏的特點為表皮由6列細胞組成,其他的與半夏相似。
3.2 塊莖粉末共同點:兩者均有淀粉粒、導管、草酸鈣針晶及針晶束。
不同點:水半夏有木栓細胞,細胞壁連珠狀增厚,內(nèi)含棕色塊;其次有大型的薄壁細胞,詳見圖1。
圖1 半夏(塊莖)與水半夏(塊莖)粉末圖
半夏主要含氨基酸及蛋白質(zhì)、生物堿類、揮發(fā)油類、鳥苷、尿黑酸、原兒茶醛等。水半夏主要含氨基酸、生物堿、酚類化合物、鞣質(zhì)及甾醇等。半夏與水半夏雖然成分復雜,但有效成分能溶于水,有毒物質(zhì)難溶于水,所以做湯劑更安全。
4.1 薄層層析因為半夏生品含有精氨酸,而水半夏不管是生品還是炮制品。均不含有精氨酸,可以此為依據(jù)對兩者進行鑒別。操作:取兩者粉末各1g,加甲醇10ml回流提取30min,過濾,揮散甲醇至0.5ml,作為供試品用。另取精氨酸等,加70%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液,作為對照品,接著點樣。展開劑用正丁醇∶冰醋酸∶水(8∶3∶1),顯色劑用0.2%茚三酮丙酮溶液,在105℃加熱數(shù)分鐘。結(jié)果半夏可見精氨酸的藍色斑點,而水半夏無。
4.2 紫外光譜鑒別操作:取二者粉末各4g,置250ml三角燒瓶中,加70%乙醇溶液40ml,超聲波提取30分鐘,過濾。濾液以相應的溶劑作空白,在200~400nm波長范圍內(nèi)掃描測定。結(jié)果:半夏在261mm處有最大吸收。水半夏在269mm處有最大吸收,并且重復性好。
4.3 熒光反應取半夏與水半夏至于紫外燈254nm處,半夏可見藍色熒光,而水半夏可見亮藍紫色熒光,此方法簡單而直觀。
4.4 HPLC法鑒別目前,中藥分析研究報道中高效液相色譜法最為常見。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半夏及其中藥制劑當中的鳥苷進行測定,常用內(nèi)標法,此方法作為半夏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半夏水提物以甲醇∶水=1∶99為流動相展開,發(fā)現(xiàn)保留時間在32min左右有鳥苷的特征峰,而水半夏無此現(xiàn)象,見圖2。
圖2 半夏及其制劑的HPLC圖
4.5 DNA特征鑒別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斷破壞,半夏野生資源急劇減少,半夏商品藥材主要來源轉(zhuǎn)為人工栽培,在半夏道地產(chǎn)區(qū)之一的山東鄲城地區(qū),人工栽培半夏的栽培環(huán)境與野生狀態(tài)不同,其塊莖外在形態(tài)發(fā)生了部分變異,表現(xiàn)為個型增大,甚至部分塊莖周邊出現(xiàn)數(shù)個不等的子塊莖,使得正品半夏在外觀性狀與虎掌南星極為相似,而且它們的組織粉末和化學成分特異性不強,采用傳統(tǒng)的性狀、顯微和理化鑒別難以區(qū)分。隨著DNA分析技術的發(fā)展,基于PCR的分子標記技術已經(jīng)應用到了中藥品種基原鑒別領域。有學者建立并優(yōu)化了半夏ISSR-PCR反應體系,為應用該技術進行半夏遺傳多樣性研究、種質(zhì)資源鑒定、親緣關系分析等提供試驗依據(jù)[4]。
4.6 電化學指紋圖譜另外還有中藥研究人員[5]應用電化學工作站,記錄化學振蕩體系中的電位(E)隨時間(t)的變化,獲得半夏與水半夏的電化學指紋圖譜,能有效地進行對比研究。
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的功效;而水半夏具有燥濕化痰,止咳的功效。半夏用于咳嗽痰多、慢性支氣管炎、神經(jīng)性嘔吐、妊娠嘔吐或其他各種原因引起的惡心嘔吐、眩暈等病癥。水半夏主治用于咳嗽痰多、支氣管炎;外用鮮品治癰瘡癤腫、無名腫毒、毒蟲咬傷。
半夏一般炮制后再應用,常見炮制品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水半夏的加工炮制只有姜水半夏。
水半夏原為廣西、四川、寧夏、貴州的地方習用藥品,《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77年版曾以單獨品種予以收載,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部頒中藥材標準仍以獨立品種收載。現(xiàn)代研究水半夏有止咳、祛痰、鎮(zhèn)靜、抗炎、抗過敏和鎮(zhèn)吐的藥理活性,但其鎮(zhèn)吐、止咳的作用較半夏弱,而毒性為半夏的3倍多[6],無半夏降逆止嘔的功效,化學成分也與半夏不同。半夏與水半夏因功效主治有明顯的差異,故不能作為同一種藥物應用,但就共具有的燥濕化痰、止咳相同功效而言,建議臨床就這單一效用可靈活代用,但需注意水半夏的毒性比半夏大,臨床上用量為1.8~3g。
總而言之,半夏與水半夏兩者從來源、性狀特征、成分、功效等方面均有一定區(qū)別,在使用中應加以區(qū)別對待。在進行中藥調(diào)劑時,請熟背半夏的歌訣:“半夏偏斜類圓球,麻點凹陷臍眼留,橫切腎形嘗麻舌,燥濕化痰兼止嘔”。因兩者具有相同的燥濕化痰、止咳功效,在臨床上就這單一效用可靈活代用,但需注意水半夏的用量。
[1]張前團,肖海英,謝再弟,等.旱半夏與偽品水半夏的系統(tǒng)鑒別[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1,9(11):86-87.
[2]林蕓,邱福蓮.半夏與水半夏的區(qū)別應用[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5(8):72-73.
[3]李萍.生藥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9:215.
[4]張君毅,郭巧生,杭悅宇.半夏ISSR-PCR反應體系的建立及條件優(yōu)化研究[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07(2):154-157.
[5]鄒桂華,李守君,沈廣志.半夏的電化學指紋圖譜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7):100-102.
[6]詹愛萍,王平.半夏,掌葉半夏和水半夏對小鼠鎮(zhèn)靜催眠作用的比較研究[J].中藥材,2006,29(9):964-965.
Contrastive Study of Rhizoma Pinellia and Rhizoma Typhonii Flagelliformis
Xiao Haiying Zeng Ming Xiao Rong Peng Xue dong Chen Jie
(Changsha Medical College,Changsha,Hunan Prouince,410219,China)
We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hizoma pinellia and Rhizoma typhonii flagelliformis from the origin,character identification,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odern identification method,effec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then summed up simple and easy identification methods.At the same time,the effect of the Rhizoma pinellia and Rhizoma typhonii flagelliformis had obvious differences,so they can't be used as same drug application.As they had the same efficacy for example eliminating dampness and phlegm,relieving cough,this single utility can be flexibly substituted on clinic,bu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mount of Rhizoma typhonii flagelliformis.
Rhizoma Pinellia;Rhizoma Typhonii flagelliformis;Identification;Effect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9.105
1672-2779(2013)-19-0151-03
楊 杰
2013-08-18)
湖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No:11C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