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展,朱從書
(長江大學 教育科學系,湖北 荊州434023)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人性優(yōu)點和美德逐漸成為心理學研究的熱點。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開始關注感戴這一人類優(yōu)良品質。感戴是指個體用感激認知、情感和行為了解或回應因他人或物的恩惠或幫助而使自己獲得積極經驗或結果的心理傾向(McCullough,Emmons,&Tsang,2002)。人性指人的本性,人性觀指對人性的基本觀念和態(tài)度。當社會劇變和轉型時,人性問題常常會成為人們深思和批判的主題,在當今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環(huán)境下,商業(yè)贏利原則的泛化對以“性善論”為主流的民眾的人性觀產生了極大的沖擊[1],導致一些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急功近利,人性觀消極。然而目前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很少,大學生正處于人性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研究大學生的感戴和人性觀,有利于大學生自身發(fā)展及完善各類良好品質,提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同時也為我國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言獻策。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為湖北省長江大學、三峽大學、荊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在校大學生,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通過團體匿名進行問卷調查,由心理學專業(yè)學生擔任主試。共發(fā)放問卷500 份,有效問卷488 份,有效率為97.6%。其中男生180 人,女生308 人;文科250 人,理科237 人。
(二) 研究工具
1.大學生感戴量表。大學生感戴的測查選用馬云獻、扈巖于2004 年編制的大學生感戴量表[2],該量表共14 個條目,包含4 個分量表,分別測量感戴的深度、廣度、頻率和密度。該量表為自評式測驗,評分采用利克特5 等級記分,其中有4個反向記分條目。量表具有較高的信效度。
2.人性哲學量表。以美國學者wrightsman,L.S 編制的人性哲學量表為研究工具。[3](P175-180)該量表用于測試被試對他人一般行為的估計,即對人性的基本觀念和態(tài)度,包括人的可信性、利他性、獨立性等6 個相互獨立的分量表,每個分量表都包括14 個項目,每個項目均采用6 等級記分,得分范圍在-42 分到+42 分之間,均值為0 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被試對人性的積極肯定程度越高。該量表在國內已經成熟,具有較高信效度。本研究應用了測查人的可信性和利他性的兩個分量表。數(shù)據(jù)資料用spss15.0 整理和統(tǒng)計分析。
(一) 大學生感戴及人性觀特點 為了解大學生的感戴及人性觀狀況,對感戴各因子和人性觀進行描述統(tǒng)計,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感戴水平一般,其中感戴總平均分為54.03 分,滿分70 分。大學生在人性的可信性得分高于理論均值0(單樣本t 檢驗值為2.667,(p <0.01),利他性得分也大于理論均值0(單樣本t 檢驗值為8. 802,p <0.001)。利他性得分顯著高于可信性(相關樣本t 檢驗,p <0.001)。如表1 所示。
表1 大學生感戴及人性觀特點
(二)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感戴及人性觀特點比較
表2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感戴及人性觀比較
對不同年級大學生感戴、人性觀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大學生感戴、利他性評價隨年級升高成“U”型變化,其中值得信任因子在年級上有顯著差異(F=2.818,p=0.039 <0.05),隨年級升高有直線下滑趨勢,此與朱從書等人研究部分一致。[4]
(三) 大學生感戴與人性觀的關系
1.大學生感戴與人性觀的相關分析。大學生感戴與人性觀的關系目前國內研究較少,那么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經過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感戴各維度與人性觀的利他性和可信性都有顯著正相關(p <0.01),見表3。
表3 大學生的感戴與人性觀的相關矩陣
2.大學生感戴與人性觀的回歸分析。大學生的感戴與人性觀的可信性和利他性有非常顯著的正相關(p <0.01)。為確定可信性和利他性對感戴的預測效應,本研究以可信性和利他性得分為自變量,對感戴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表明,人性觀對感戴有顯著預測效應,其中利他性先進入回歸方程,能預測感戴14.4%的變異量。見表4。
表4 感戴對可信性和利他性的逐步回歸分析
(一) 大學生感戴及人性觀的特點 研究表明,總體而言,大學生普遍具有感戴之心,高于平均水平。其中,在感戴各個維度上,感戴密度最高。感戴密度是指一個人在取得某項成就之后,對多少人表示感恩。這充分符合中國人的心理特點,一般在取得成功后,都會說“謝謝大家”。大學生的人性觀得分普遍高于理論水平,但利他性顯著高于可信性,見表1。這說明大多數(shù)學生人性觀積極,利他觀念較高,親社會行為明顯,但對人際信任較低,呈現(xiàn)高人性觀念,低人際信任的矛盾。筆者分析可能與當今社會環(huán)境有關,信任危機已影響到大學生這個群體,因此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信任勢在必行。
(二)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感戴、人性觀差異比較 大學生的感戴存在一定的年級效應,隨年級升高呈“U”型變化,一年級高于二、三年級,主要可能是大學生的進入高校前主要任務是學習,思想單純,認為人大多是善于幫助人和可信任的,因此感戴水平較高,隨著個人實踐經驗和與人交往的增多,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樂于助人和可信的,隨著年級的升高,個人社會化程度提高,對人的認識趨于客觀現(xiàn)實,其感戴水平又有一定的提高。大學生的人性觀中利他性評價也隨年級升高呈“U”型變化,但可信性評價隨年級年級升高呈直線下滑趨勢。筆者分析可能是隨著年級的升高,個體接觸社會幾率增加,原有的單純已不適合環(huán)境從而使自己出現(xiàn)懷疑猜忌心理,認為人際交往中大家都戴一副面具,從而導致信任度下降。因此高校應根據(jù)年級特點開設人文素養(yǎng)教育、進行團體輔導,提高學生的信任水平,加強感戴的培養(yǎng)。
(三) 大學生人性觀與感戴的關系及預測作用 相關研究表明大學生的人性觀與感戴總分及各維度有顯著正相關(p <0.01),利他觀念、可信性得分越高,其感戴水平越高。已有研究表明,感戴與人格特質中的宜人性有顯著正相關[5],與人際信任也有顯著正相關[6](p <0.01),本研究結果與此結論的本質是一致的。進一步的逐步回歸分析表明,利他性對大學生的感戴有顯著預測作用(R2 =0.144,p <0.01),這說明大學生的利他性能夠預測感戴。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感戴水平與其對學校的生活滿意度有一定關系,以往研究表明,感戴與學校生活滿意度有顯著正相關[7](p <0.05),但由于本研究學校分類不太明確,所以只能猜想,這有待以后探究和證實。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感戴培養(yǎng)和教育時,應著重培養(yǎng)其積極的人性觀,加強其利他觀念和行為的培養(yǎng),同時也應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加強人文素養(yǎng)教育,提高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
[1]王惠萍,張積家,李充信. 大學生人性觀發(fā)展的研究[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2000,(1).
[2]馬云獻,扈巖.大學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編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5).
[3]汪向東,王希林,馬弘. 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
[4]朱從書,劉陳陵.當代大學生人性觀初探[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8).
[5]Emmons RA,Mccullough ME.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 be ing in daily lif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377 -389.
[6]馬驪,李喆. 大學生感戴狀況及其與人際信任的關系研究[J].中北大學學報,2012,(3).
[7]孫配貞,鄭雪,余祖?zhèn)?初中生感戴與自尊、學校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