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陽 朱艷梅
1.吉林省吉林市第六人民醫(yī)院藥物依賴療區(qū),吉林吉林 132011;2.吉林省吉林市職業(yè)病防治院,吉林吉林 132000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病,多見于青壯年發(fā)病,表現(xiàn)為感知、思維、情感、意志行為等多方面障礙,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病程較長,容易反復發(fā)作給家庭的其他會員造成巨大的精神和經(jīng)濟負擔[1]。本研究針對精神病??漆t(yī)院2011年9 月~2012 年9 月收治的116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進行問卷調查,探討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心理健康水平及個性特征,現(xiàn)報道如下。
調查對象為精神病??漆t(yī)院2011 年9 月~2012 年9 月收治的116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將其設為觀察組。其中男58 例,女58 例,均為患者的父母、子女、兄弟或配偶,年齡26~65 歲,平均(423)歲;將同期進行體檢的116 名正常城鎮(zhèn)居民設為常規(guī)組,家庭成員中無精神分裂患者,其中男61 名,女55 名,年齡26~65 歲。填表人員均大于18 歲,無精神、重大及慢性軀體疾病史。
自制個性問卷調查癥狀自評量表,按照調查人員的主觀意識填表,無癥狀:無軀體性變化、人際關系不敏感、無強迫現(xiàn)象、不存在焦慮、恐怖、偏執(zhí)、敵對心理,無抑郁、精神病性等情況;中度癥狀:輕度軀體變化、偶爾人際關系敏感,存在輕度焦慮、恐怖、偏執(zhí)、敵對心理和強迫現(xiàn)象,但無抑郁、精神病性等癥狀;重度癥狀:軀體變化明顯、人際關系敏感,存在焦慮、恐怖、偏執(zhí)、敵對心理和強迫現(xiàn)象,多有抑郁精神病性等。兩組統(tǒng)一指導填表方法獨立完成問卷,對精神分裂患者家屬應對患者方式測評結果與常規(guī)組正常人群應對精神病患者方式比較。
自評填表內容包括軀體化,有無人際關系敏感及程度,強迫、焦慮、恐怖、偏執(zhí)、敵對、抑郁、精神病性等因素。調查人員根據(jù)自身情況如實填表。
精神分裂癥家屬觀察組陽性總分,各因子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表明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較低,其抑郁、焦慮、敵對、偏執(zhí)等精神病性得分,及人際關系敏感得分高于常規(guī)組,患者預后不佳、復發(fā)率高給家屬的生活帶來影響。對觀察組應對精神分裂患者應對方式測評結果與常規(guī)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見表1。
表1 精神分裂癥患者應對方式測評結果與常規(guī)組比較
表1 精神分裂癥患者應對方式測評結果與常規(guī)組比較
組別 n 積極應對 消極應對觀察組 116 24.722.81 32.794.40常規(guī)組 116 21.087.59 39.188.89 t 24.4271 7.8339 P <0.01 <0.01
精神分裂癥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疾病,一直是精神病學的研究中心?;颊叱霈F(xiàn)感知覺、思維、情感、意志行為等多方面障礙,其病因尚不清楚,其發(fā)病率、復發(fā)率、致殘率均較高[2]。會出現(xiàn)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每一位患者的表現(xiàn)都有其個性特征,會受一些社會因素影響誘發(fā)發(fā)病及復發(fā),有些常常做出一些社會無法接受的事件,對患者家屬造成巨大的負擔。對其預防主要以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預防復發(fā)和防止發(fā)展精神殘疾為目標。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結果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普遍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存在多種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水平也與人格特征存在一定關系,家屬的人格特點導致了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日常學習、工作、生活能力受損不能承擔家庭的責任,存在著病程長、治療時間長、反復發(fā)作的特點,需要患者家屬的細心照顧[3]。患者家屬不僅要照顧患者,還要學習和工作維持經(jīng)濟來源承擔家庭責任,由于現(xiàn)今社會對精神分裂癥的偏見,還要承受外界的歧視產生較重的心理負擔,心理經(jīng)常處在一個應激的狀態(tài),影響睡眠使身體產生軀體化癥狀;長期的心理壓力產生一些抑郁、焦慮、緊張不安等精神病性,部分患者家屬出現(xiàn)敵對、偏執(zhí)、強迫等心理傾向。這些心態(tài)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是極為不利的[4]。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的精神質和神經(jīng)質與患者家屬心理癥狀分呈顯著的正相關,顯示精神質傾向愈明顯,情緒愈傾向于不穩(wěn)定或情緒狀態(tài)不佳,其心理健康狀況愈差。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與人格特征存在一定關系,除了患者患病和經(jīng)濟壓力以及社會歧視影響,家屬的人格特點也導致了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當然,不排除患者親屬存在一定的遺傳素質基礎[5]。本研究表明,觀察組積極應對評分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t=24.4271,P <0.01);消極應對評分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t=7.8339,P <0.01)。因此,精神分裂癥家屬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普遍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存在多種心理健康問題,在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同時應對精神分裂患者家屬進行必要的心理咨詢及健康教育,社會應給予關心和指導,支持樹立信心[6],對其進行心理干預提高患者家屬心理健康水平,給予患者一個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和更多的關心,有利于病情的緩解,減少復發(fā),從而降低對他人及社會的潛在危害,改善對患者的社會支持,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
[1] 韋利玲.精神分裂癥首次住院患者家屬心理狀況調查[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5):63-64.
[2] 高淑會,魏俊龍.有暴力行為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知識需求的調查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1):149-150.
[3] 韋安枝,趙興民,馬德榮,等.阿立哌唑與氯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臨床對照觀察[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1(8):85,108.
[4] 顏瑜章.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觀幸福感與自我效能、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12):183,185.
[5] Xianning WU,Mingjiu CHEN,Dan SU.Influ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tatus of Family Members on the General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erioperative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J].Chinese Journal of Lung Cancer,2011,14(12):198-199.
[6] 于文軍,胡紀澤.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心理健康及其干預的研究進展[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0,23(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