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琴 楊慶仁
呼吸衰竭是腦出血常見的并發(fā)癥,也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來由于呼吸機的廣泛應用,使腦出血伴呼吸衰竭的死亡率有所下降。臨床上為便于氣道管理,隨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常采用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方法建立人工氣道行機械通氣。但是由于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侵人性操作使呼吸系統(tǒng)防御機能受損,且呼吸機使用或護理不當也會對氣道及肺組織造成損傷,極易引起肺部感染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導致患者死亡。所以重視對機械通氣患者的觀察及護理尤為重要。我科于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對66例腦出血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氣管切開機械通氣治療,取得了一定治療效果,明顯降低了死亡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我科于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對66例腦出血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其中,男38例,女28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62.3歲;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38例,其中10例破入腦室,腦葉出血16例,腦橋出血8例,小腦出血4例;機械通氣時間最長90 d,最短2 d,平均20 d。
1.2 方法 本組病例根據(jù)病情選擇SIMV(同步間歇指令通氣)、A/C(容量/控制通氣)、SIMV+PSV(同步間歇指令通氣+壓力支持通氣)等通氣模式,在使用呼吸機的過程中,不斷調(diào)整各參數(shù)使人機同步、各項生理指標及血氣指標達到理想水平,待腦出血病情穩(wěn)定,自主呼吸功能恢復后及時脫機。
1.3 結(jié)果 66例腦出血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成功撤機52例,死亡10例,自動出院4例。
2.1 腦出血并發(fā)呼吸衰竭的患者,常規(guī)持續(xù)動態(tài)監(jiān)測ECG、SpO2、BP、HR變化,機械通氣過程中前72 h q6 h動脈血氣分析一次,同時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包括神智、口唇、皮膚色澤、胸廓起伏度及對稱性等,以判斷治療效果,并作為調(diào)整呼吸機參數(shù)的依據(jù)。病情穩(wěn)定后改為qI2 h一次;對加用PEEP的患者q6 h監(jiān)測中心靜脈壓一次,嚴防其可能對心血管系統(tǒng)造成不利影響,觀察有無腹脹,防止氣道閉合不嚴;準確記錄24 h出入水量,特別是尿量的變化,及時了解腎功能狀況;加強基礎護理,定時翻身和四肢關節(jié)活動,預防壓瘡、肌肉萎縮及血栓形成。
2.2 對神智清醒后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復仍需機械通氣的患者,要耐心講解機械通氣的必要性,加強溝通,可根據(jù)患者的表情、口型、手勢或備一個寫字板,了解患者的意愿并給與反饋,增加患者安全感,消除緊張情緒,積極配合治療。
2.3 治療期間呼吸機報警的處理:①人機對抗可用肌松劑和鎮(zhèn)靜劑消除自主呼吸②煩躁不安可用鎮(zhèn)靜劑、解痙劑③低潮氣量報警檢查管道及氣囊情況是否漏氣④氣道壓高應及時吸痰清除回路內(nèi)的水分。
2.4 人工氣道管理
2.4.1 吸痰的護理 ①根據(jù)氣管導管的內(nèi)徑大小選用吸痰管,其外徑不超過氣管導管內(nèi)徑的1/2。②吸痰間隔時間應視病情而定,患者出現(xiàn)咳嗽、痰鳴音、氣道壓力上升、氣道壓力報警、血氧飽和度下降等情況時再行吸痰。采用非定時即適時吸痰技術(shù)可以有效減少黏膜損傷、氣管痙攣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③吸痰時動作要輕柔、迅速,邊旋轉(zhuǎn)邊吸引,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 s,吸引負壓以不超過50 mm Hg為宜。吸痰前后應給予高濃度氧氣或純氧吸入1~5 min,可提高血氧濃度,提高機體對缺氧的耐受性[1]忌在嚴重低SpO2、心率或心律明顯異常情況下吸痰[2]。④氣囊放氣前,應先吸凈口咽部分泌物,放氣后更換吸痰管再行氣管內(nèi)吸引。⑤預防與吸痰有關的并發(fā)癥:吸痰過程中隨時觀察患者的心率、血壓及SpO2的變化,當SpO2<90%時,應及時吸氧,直至心率、血壓及SpO2恢復至吸痰前的水平;對嚴重缺氧者,應盡可能縮短吸痰時間,可由兩人共同完成吸痰操作;吸痰時注意導管插入是否順利,遇有阻力時要查找原因,不要強行插入,以免造成氣道黏膜損傷;注意無菌操作。減少下呼吸道感染機會;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血管彈性差,脆性大,吸痰時應盡量減輕對患者的刺激,避免因操作不當導致繼發(fā)性再出血[3]。
2.4.2 人工氣道濕化的管理 氣道濕化:人工氣道建立后上呼吸道失去了正常的溫化和濕化功能,防御機能降低,氣道干燥,痰液不易清除。為克服以上缺點,常采用氣道加溫加濕:①蒸汽加溫濕化是使用呼吸機的最佳氣道濕化方法。使用時應注意恒溫調(diào)節(jié)情況。及時添加或更換無菌水。②霧化吸入加濕現(xiàn)代呼吸機多配有霧化器,使用時在呼吸機吸氣回路中連接上霧化裝置,既可增加濕化效果,也可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在霧化液中加入化痰劑、支氣管擴張劑等不同藥物,以稀釋痰液利于排出。通常4~6 h/次,10~15 min/次,量6~10 ml/次。濕化液選用0.45%NS或滅菌蒸餾水。
2.5 控制呼吸道感染 ①防止誤吸,患者保持平臥位是引起誤吸的最危險因素。病情許可應給予低半臥位或半臥位,尤其是鼻飼的患者,鼻飼前應將氣囊維持充氣狀態(tài),抬高床頭30~45°以避免食物反流引起誤吸。②加強口腔護理,根據(jù)口腔PH值選用口腔沖洗液,防止口腔感染。③ 嚴格無菌技術(shù)操作,吸痰管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感染;吸氣回路的霧化器一人一用一消毒,霧化后及時卸下,清潔消毒后再使用,防止細菌滋生;在使用蒸氣加溫濕化過程中,濕化器貯罐內(nèi)的無菌蒸餾水、過濾紙要每日更換,保持無菌;呼吸機管路冷凝水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應注意始終保持收集瓶處于最低位置,并及時傾倒,防止進入濕化器或呼吸道中;呼吸機管道、接頭每周更換2次。④注意室內(nèi)通風換氣,定時或持續(xù)空氣消毒,有效降低空氣中微生物含量。
2.6 營養(yǎng)支持 機械通氣患者大多病情危重,進食少,消耗大,處于負氮平衡狀態(tài),為確?;颊叩臓I養(yǎng)供給,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一般選擇胃管鼻飼,護理要求①每次行鼻飼前應接注射器抽吸或注入少量溫開水,檢查并確定胃管在胃內(nèi),鼻飼后需用溫開水沖管。②避免鼻飼后立即吸痰,因吸痰時患者反射性嗆咳致腹壓升高,容易引起胃內(nèi)容物返流,導致誤吸[4]。③營養(yǎng)液或食物現(xiàn)用現(xiàn)配,防止久置污染,溫度以38℃~40℃為宜。④嚴密觀察胃腸道反應,包括胃排空情況及糞便的顏色、氣味和量。
2.7 撤離呼吸機的護理 患者一般狀況好轉(zhuǎn),病情穩(wěn)定,呼吸功能改善可考慮撤機。撤機的成功與否與撤機的時機、方式方法以及對患者的心理引導等密切相關。停機前應與患者及家屬說明撤機的必要性、可行性、安全性,講明撤機的具體步驟和過程,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樹立信心,以保證撤機順利實施。試撤機最好在白天進行,密切觀察患者神智、生命體征、SpO2、血氣分析等各項指標的變化,隨時給予必要的處理。
腦出血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兇險,變化快,并發(fā)癥多、死亡率極高,尤其是機械通氣的患者病情變化更快,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有嫻熟的護理技術(shù)、高度的責任心及快速反應能力,在全面細致的病情觀察基礎上為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規(guī)范安全的精心護理,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或推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搶救成功率。
[1]梅莉.機械通氣患者吸痰護理的研究進展.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9A):75.
[2]李艷芹.呼吸衰竭機械通氣病人的護理進展.護理學雜志,2004,19(15):70-74.
[3]章紅萍.氣管切開患者氣道管理的護理進展.護理與康復,2007,6(11):734-736.
[4]李謙,謝方瑜,鄭翠玲.機械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營養(yǎng)支持的護理49例.實用護理雜志,2002,1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