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芝 肖家恒
昭通市大關縣第一中學 云南昭通 657400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語文課堂上的應用,給語文教學帶來一片新的天地,不但方便了教師教學,激發(fā)了學生聽課興趣,還幫助學生實現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良好結合。那么,在實際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來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呢?這個問題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學工作者進行研究和探討。
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形象性、生動性、具體性、聲畫結合等諸多優(yōu)勢,教師可根據教學的實際內容,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相關背景資料、影片、錄像等,實現聲畫、動靜的完美結合,達到對學生進行感官刺激的效果。這樣不但可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語文本身就是一門充滿魅力的學科,是語言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完美結合,但是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上,單憑教師的語言描繪是很難讓學生感知和體會到語文這種獨特魅力的。而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的應用則可以實現這一效果,它架起了學生與語文學科之間的橋梁,通過具體的圖片和聲音等,使學生切實體會到課文中富有文采的語言美、情境交融的意境美等,無形中提高學生對美的欣賞能力,使之深刻體會美的韻味和內涵。
21世紀是信息化社會,具備較高的信息能力不僅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也是幫助學生立足社會、獲得長遠發(fā)展的重要保障,而教師在課堂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有選擇地搜集閱讀大量信息,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分析、交流、應用的能力,讓學生在獲得豐富語文知識積累的同時提高他們對信息的敏感度及良好的運用、分析信息的能力。
眾所周知,信息技術具有形象性、生動性等特點,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課文講授,不但可有效激發(fā)學生聽課興趣,還能降低學生理解課文的難度。比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事前利用多媒體搜集一些有關月色下的荷塘圖片和視頻,在授課過程中播放給學生觀看,真實、形象的精彩圖片,會給學生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使之切實感受到月色下荷塘的美麗和神韻。再結合朱自清先生的描寫,可有效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筆者相信這遠比教師反復用語言描述和教導效果要好得多。
又或者在學習史鐵生先生的文章《我與地壇》時,為了讓學生對“母愛”有更深層次、更全面的認識和把握,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將其他名家描寫母愛的文章搜集到一塊,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較,同時請學生結合自身經歷談談母親對自己的關愛及自身對母愛的理解。這樣通過看視頻、讀文章、談經歷等環(huán)節(jié),學生不但全面、深刻理解了文章所表達的情感,還有效開拓了視野,擴大了知識面,這正是多媒體所發(fā)揮的作用和功效。
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綜合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對閱讀教學予以足夠的重視,并切實努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成效。筆者建議教師利用多媒體網絡輔助閱讀教學,這樣不但有助于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還有利于引導學生實現個性化閱讀。比如學生可利用網絡技術自主選擇和閱讀自己喜愛的優(yōu)秀書籍,又或者教師可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共享的優(yōu)勢,選取一些較為優(yōu)秀的、經典的、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和范文,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發(fā)給學生,并請學生在閱讀完畢之后,積極地在網絡平臺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這樣通過互相的交流和互動,可大大提高學生文學閱讀能力和鑒賞力,久而久之,學生自然會養(yǎng)成閱讀習慣,閱讀素養(yǎng)也會逐步提升。
作文一直是很多教師面臨的教學難點,很多學生一提起作文寫作也感覺十分頭疼。利用信息技術輔助作文教學,可有效改善這種狀況。教師可利用網絡給學生發(fā)送一些題目和要求,請學生據此展開創(chuàng)作,并利用計算機的網上交流功能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和規(guī)范,必要時可給學生傳送一些經典范文,并多和學生溝通創(chuàng)作的心得、困惑及難點。這樣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寫作的癥結所在,進而采取有針對性的舉措加以解決。教師在網絡上評閱了學生文章之后,可進行最后的集中匯總、分類,并通過多媒體屏幕展示給學生,請學生相互借鑒和學習。
從以上內容的論述中可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合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有諸多益處,教師要緊緊抓住信息技術的諸多優(yōu)勢,提高教學的成效和質量,并盡量規(guī)避其存在的一些劣勢,爭取實現新科技手段與教學的完美結合。
[1]和秀敏.多媒體與高中語文教學[J].吉林教育,2008(19):46.
[2]宋玉蓉.高中語文教學必須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J].青海師專學報,2009(3).
[3]郭蕊.淺談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6):82-84.
[4]韋慶清.多媒體組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河池師專學報,1994(3):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