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成
作者:李豐成,平度市云山中學(266745)。
語文是一門具有顯著美育特色的課程,在語文課堂上一篇篇富有充沛情感的文章對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以及人格素質的養(yǎng)成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傳統(tǒng)語文教學過程中黑板粉筆式的教學形式的制約,讓很多本可具有美學特征的課程變得死氣沉沉,讓中學的語文課堂變得枯燥無味,導致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隨著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在語文課堂中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語文教學已經成為當前重要的語文教學形式。
課堂教學中一個好的開始就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正如某位語文教學名師所說的:“語文教學的開始就如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只有第一個音定準了之后,才給演奏、歌唱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而語文教學亦如此,只有在第一個階段中讓學生的心靈受到熏陶和影響之后,才能深深地吸引住學生?!闭强紤]到語文教學的這種特殊性及內容,利用多媒體技術合理地導入語文課程的相關情境與內容,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中學語文課改過程中,一直強調要向課堂要效益。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達到這一目的,提高教學效率。在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合理省去在黑板上書寫的過程,只需要輕輕點擊鼠標就可以將內容投影到屏幕上,省時而又省力。另外,多媒體能夠讓抽象的語文事物變得更加具體,快速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能力,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利用語文課堂時間的效率。
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同時是大部分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所以很多學生都害怕寫作。分析該現(xiàn)象,根本原因在于學生缺乏對應的語文情感,對自己周邊的生活缺乏對應的觀察力,更加沒有形成細心觀察事物的心思和習慣。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一個充滿美的環(huán)境,讓教師在情境交融的環(huán)節(jié)當中感受到生活中美的存在,使得學生能夠成為細心觀察生活的有心人,讓他們具有充沛的情感,從而在這個基礎上寫出美文。
雖然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優(yōu)點,但是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由于受到教師的主觀因素以及其他客觀條件的限制,多媒體教學在語文課程應用過程中存在對應的誤區(qū)。
在新的中學語文課改中,要求中學語文課程尤其是議論文的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章內容以及嘗試寫作議論文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指導、學生的自主探究式學習,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集中了學生的集體智力資源,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但是,教師在注重利用多媒體的強大信息功能的同時,卻在無意中過于將語文教學程式化處理,采用了固定的模式來控制整個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將已經設計好的課件作為教學核心,設法將學生的注意力融入已經設計好的課件當中。當學生不能進入情境,或者是不能回答教師的問題時,教師則予以代辦。這種方式直接與在課改中進行探究式的課程教學方式要求相悖,而語文課堂中應該具有的靈活性、智慧性的東西完全消失。這就導致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受到限制,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受到阻礙。
在使用多媒體進行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教師沒有注意“合理利用多媒體”中“合理”的重要性,一味強調在所有的語文課程、語文課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都使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同時,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也沒有根據(jù)教師自身的教學特點、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等采取針對性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導致多媒體教學的效果不能充分發(fā)揮出來,甚至帶來相反的效果。因此,雖然教師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過程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內容涵蓋了課堂練習、背景圖像、聲音設置等,內容不可謂不豐富,但是這些接二連三的內容除了讓學生覺得眼花繚亂之外,再沒有任何其他的作用,讓學生不能分清哪里是語文課堂學習的關鍵點。這樣的課堂只能教出讀死書的人,以及對語文課堂產生厭倦的學生,教學目標不能實現(xiàn)。
缺乏素材是大部分語文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當中所遇到的一個問題。尤其是對于那些地處偏遠的農村中學,要想找到豐富的素材確實不易。雖然當前網絡信息量巨大,但是部分專業(yè)的語文課件素材依然需要相關的計算機技術支持才能實現(xiàn)。以《愛蓮說》為例,筆者在制作的過程中光查找圖片就花費了近半個月的時間,最終依然只拿到了幾張合適的圖片。在素材的搜集與整理過程中要通過博取廣收、充分占有的方式,然后再在“弱水三千”中“取一瓢飲”,才能獲得精美的素材。但是,在容量如此大的素材庫中如何才能獲得合適的素材,這是當前課件制作需要突破的一個關鍵問題。
多媒體技術是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但是教師應該認識到多媒體教學依然只能起到配角的作用。使用多媒體的一個目的是輔助教學,幫助教師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的,這是由教學自身的規(guī)律所決定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將聲、光、色等結合起來,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課程。但是教師不能夠將精力完全放在課件的演示方面,更加不能完全將課堂的內容搬到屏幕上,而應該充分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結合,需要在黑板上板書的依然要采用板書的方式。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多媒體教學的具體定位之后,上課時將精力集中在利用多媒體引導學生進行課文核心內容的學習,感知文中的美學內涵,讓學生從中獲得第一手的資料,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
多媒體能夠很好地輔助語文課堂教學,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不能濫用。對語文課程而言,針對不同體裁的課文,教師應該在使用多媒體的過程中有合理的偏重。例如,對于詩歌、散文等文學性較強的作品,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以增強其文學感染力和營造情境的真實性。但是,對于一些議論性很強的說理性文章,則可以少用,甚至是不用多媒體。因為在課件的制作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進行準備,若將這些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對教材的理解方面,那么必將能夠充分吸引學生感受課文的內涵,使得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改善。另外,在課件的制作過程中應該以增強教學效果、營造課堂學習氛圍為目的,在課件制作過程中合理增加音樂背景、視覺動畫等。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基于課文的教學效果,讓多媒體教學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雖然上文認為在議論文的教學過程中不適合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但是對初學議論文的中學生而言,可以充分發(fā)揮多媒體在教學情境方面的巨大優(yōu)勢,通過采用多媒體課件將議論文相關的基礎知識,如文體基礎知識等傳授給學生。然后采用一篇相對通俗的議論文作為對象,讓學生進行當堂閱讀,這樣可以有效增加剛剛接觸議論文的中學生對議論文文體的認識。之后,再結合教師的具體說明和指導,讓學生明白議論文的三要素,完全把握其結構和語言形式。
多媒體教學方式在語文課程中的應用并沒有一個完全的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認識到課文自身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充分分析教學的主觀因素和客觀環(huán)境,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多媒體教學方式才是真正符合中學語文課堂的多媒體教學模式。
[1]劉梅.中學語文議論文教學中多媒體的使用誤區(qū)和對策[J].讀與寫,2011(8):70-73.
[2]蔡偉峰.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導刊,2011(1):84-86.
[3]趙廷劍.淺談當前中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不足與改進[J].華章,2009(19):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