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翔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蒲松齡對民間禮俗頗有研究,他在晚年還傾注了大量心血寫作或輯錄了《婚嫁全書》等與民間禮俗相關的雜著。蒲松齡對禮俗文化的博聞強識,在《聊齋志異》中對酒席與酒禮的描寫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具體表現在宴飲的座次、敬酒的禮節(jié)和飲酒的規(guī)范等幾個方面。
酒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飲酒的場合——酒席,則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生活中的許多景象。如果說刻畫一個人物最儉省的方法是描寫他的眼睛,那么對酒席中各種風俗人情進行描繪,無疑是展現中國人生活的最便捷的途徑?!读凝S志異》中描寫了如此多的酒席場景,自然也涉及到一系列酒席中的禮俗。《聊齋志異》中所描寫的酒席,絕大多數都是以古時筵席制的形式進行的。因此,本節(jié)論述的酒席中的禮俗,也以筵席制中的禮俗為主,兼及其他形式的酒席。
1.筵席的由來
先秦時期,古人的宴飲活動主要是在室內鋪筵加席進行,“筵”和“席”就是鋪在地上的坐具。筵一般用蒲、葦等粗料編成,粗糙寬大,直接鋪在地上;席則類似今日之坐墊,一般用草、竹篾等細料編成,短小精致。鄭玄注《周禮·春宮·司幾筵》曰:“筵亦席也。鋪陳曰筵,籍之曰席”。[1](P524)飲酒時,先把筵鋪在地上,然后根據飲者的身份和地位加席。商周時期,筵席制度是非常嚴格的,《禮記·禮器》云:“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之席再重。”[2](P722)至于尋常百姓,在宴飲時能在筵之上加一席就很體面了。總之,“筵席”一開始只是作為坐具的總稱,從《詩經》開始,它才有了酒饌的含義。《詩經·大雅·行葦》中有“肆筵設席,授幾有緝御”之句,描寫的是酒宴開始之前,座次的安排和酒菜的準備?!抖Y記·樂記》中又說:“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jié)也,故有司掌之?!盵3](P1118)因此,“筵席”又含有進行隆重正規(guī)的宴飲的意思。從這個意義上,“筵席”這個名詞被沿用了下來。后來,“筵”在坐具的發(fā)展中被淘汰,“席”也由坐具演變?yōu)榱伺P具?!绑巯币辉~實際上早已名不副實了,但人們仍然習慣在廣義上用“筵席”來稱呼各種酒宴,至今很多地方仍然把赴宴稱為“坐席”。筵席在狹義上仍然專指筵席制下的酒席,本文即取此義。
《聊齋志異》中所描寫的酒席,絕大多數都是筵席制的形式,因此在名稱上仍用“筵”或“席”。例如卷一《狐嫁女》:“會公與諸生飲,或戲云:‘有能寄此一宿者,共醵為筵?!薄按挝绦鼋话荩?,乃即席?!薄敖K筵歸署,揀爵持送之?!本砣栋子谟瘛罚骸耙灰陆{綃者,引爵向客,便即筵前,宛轉清歌?!本硭摹短锲呃伞罚骸耙钊?,設筵召之,辭不至?!本砦濉杜砗G铩罚骸爸萦辛汗?,與彭通家,開筵邀飲?!本砹栋舜笸酢罚骸岸矶O筵豐盛,促坐歡飲?!本砭拧稅叟罚骸拔醇?,設筵,備極豐美;而行酒下食,皆以婢媼?!本硎睹缟罚骸昂笊鷪鍪庐叄挠讶搜侨A山,藉地作筵?!?/p>
2.筵席制的變遷
筵席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在不斷變化著。一開始,酒食皆置于席上,既凌亂又不衛(wèi)生。后來人們在席邊列案,將酒杯和菜肴擺放在案幾上。這種飲酒方式比一開始在筵席上飲酒要進步多了,但是有資格在席邊列案的只有天子、百官和長者,身份低的人和年輕人是不能用案幾的。大約到了漢末魏晉時期,筵席制又有了新變化。普通人還沿襲著席地而坐的習慣,但是王公貴族、富貴人家除了席外,還使用了一種專供坐用的家具——榻,這時上層社會的宴飲方式已經演變?yōu)樽陂缴蠎{案飲食了。大約到了唐五代時期,“履冩交錯”的筵席制宴飲方式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隨著椅子、凳子、桌子等家具的廣泛使用,酒席的方式由席地而坐升高為坐著椅子、凳子和高腿榻憑桌飲酒,五代時期的名畫《韓熙載夜宴圖》就形象地描繪了這種酒席方式。
《聊齋志異》中喜用古制,筵席制發(fā)展過程中這三個階段的宴飲方式在文中都有展示。
第一階段,酒食置于席上:
卷二《汪士秀》:“方眺矚間,忽有五人自湖中出,攜大席,平鋪水面,略可半畝。紛陳酒饌,饌器摩觸作響,然聲溫厚,不類陶瓦?!本砥摺墩绾蟆罚骸澳苏瑰\薦,設瑤漿,捉坐對飲?!?/p>
第二階段,酒食置于案幾上:
卷一《勞山道士》:“乃于案上取酒壺分賚諸徒,且囑盡醉……歌畢,盤旋而起,躍登幾上,驚顧之間,已復為箸?!本硪弧逗夼罚骸按挝绦鼋话荩?,乃即席。少間粉黛云從,酒胾霧霈,玉碗金甌,光映幾案。”卷六《河間生》:“入酒肆,見坐客良多,聚飲頗嘩,乃引生登樓上。下視飲者,幾案柈餐,可以指數。翁自下樓,任意取案上酒果,抔來供生。筵中人曾莫之禁。”卷十《湘裙》:“時方初春,天氣尚寒,齋中夙無煙火,森然冷坐。思得小飲,俄見阿小推扉入,以杯羹斗酒置案上?!?/p>
第三階段,坐榻憑案宴飲:
卷一《嬌娜》:“視生盥櫛已,乃呼酒薦饌。幾、榻、裙、衣,不知何名,光彩射目。酒數行,叟興辭曳杖而去?!本砣兜朗俊罚骸案ψ芯葡率?,皆二八狡童,錦衣朱履。酒饌芳美,備極豐渥。飯已,另有小進。珍果多不可名,貯以水晶玉石之器,光照幾榻。酌以玻璃盞,圍尺許?!?/p>
值得一提的是,席地而坐的筵席制宴飲方式雖然在桌椅廣泛使用后就退出了正式酒席之列,卻以另外兩種變異的形式流傳了下來。一種是野宴飲酒,人們或直接坐在地上,或坐在簡單的席墊上。另一種是在床上設案,坐在床上圍案飲酒,后來發(fā)展為北方人使用的炕桌。人們坐在炕席上,圍著矮腳的炕桌飲酒?!读凝S志異》中對這兩種變異的宴飲方式也均有提及:卷八《郭秀才》:“東粵士人郭某,暮自友人歸,入山迷路,竄榛莽中。約更許,聞山頭笑語,急趨之,見十余人藉地飲。”卷十二《苗生》:“后生場事畢,三四友人邀登華山,藉地作筵。”卷十一《竹青》:“天漸曉,婢媼紛集,酒炙已進。就廣床上設矮幾,夫婦對酌?!?/p>
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在其著作《日知錄》中通過對古史料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4](P989)的結論,稍晚的學者凌廷堪在《禮經釋例》更為確切地提出“室中以東向為尊,堂上以南向為尊”[5](P69)的說法。筵席制宴飲的座次,通常情況下都是以東向為尊,特殊情況下也有以南向為尊。不管是東向為尊還是南向為尊,都與古代建筑的堂室結構密切相關。
1.東向為尊
古代貴族活動場所的建筑一般都是堂屋結構,它座北朝南,前堂后室。室一般是長方形,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座西向東,給首席提供最寬敞的空間;其次是座北向南,再次是座南面北,最卑是座東面西,這就是所謂的室內“東向為尊”。由于一開始的建筑比較簡單,有室無堂,即使有了堂室結構之后,許多活動也是在室內舉行;而一般百姓更是飲食起居都在一室,所以這種室內的“東向為尊”在酒席中應用最為廣泛。
在席地而坐的筵席制中,“東向為尊”具體是這樣安排的:最尊貴的座位是在室內西墻前鋪筵加席,飲酒者坐在席上面向東,即所謂的東向坐。其次是在北墻前鋪筵加席,飲者面向南坐。再其次是在南墻前鋪筵加席,飲者面北而坐。最卑的是在東墻下鋪筵加席,飲者面西而坐,即和首席相對。當然,根據各人地位和身份的不同,筵上加席的數量也不一樣。
《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的坐法可以說是一幅典型的東向為尊座次圖——“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盵6](P221)東向坐是最尊貴之位,項羽當時自封霸王,實力最強,而他又自尊自大,毫不謙讓,因此他毫不客氣地坐了最尊貴的位置;而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作為長輩自然不能坐在低于項羽的座位上,因此稍加權變,與項羽并排而坐。范增被項羽尊稱為“亞父”,地位僅次于項羽,所以讓他朝北面南,坐在稍次的位子上。劉邦雖然是客人,但項羽卻沒把他放在眼里,絲毫沒有待客之禮,把他安排在了坐南面北的第三等座位上。張良作為劉邦的臣屬,理所當然地坐東向西,坐在了最末等的位子。酒宴進行到一半時,樊噲為了保護劉邦只身闖入帳中,項羽賜給他彘肩卮酒。樊噲當時只是劉邦的衛(wèi)士,以他的身份自然不可能在酒宴中有一席之地,因此他“立而飲之”,既是禮制使然,也表現了他的壯士氣概。筵席制中以東向為尊的事例在文獻中還有許多記載,再如《史記·南越列傳》中,南越國相呂嘉擅權,南越王甚恐,“乃置酒,介漢使者權,謀誅嘉等。使者皆東向,太后南向,王北向,相嘉、大臣皆西向,侍坐飲?!盵7](P2265)這里,漢朝使者為大國之賓,南越王又對其有所求,因此被安排在了最尊貴的座位上;太后為南越王之母,所以坐了次席;南越王自己坐南向北;而一向獨斷專權的呂嘉及其從屬只能坐在卑位,陪同飲酒。可以說,看似簡單的座次安排,實際上蘊含了許多內容,地位尊卑、時勢變化、人際關系等等,都能通過酒席中的座次表現出來。
《聊齋志異》卷九《劉夫人》中,廉生即將遠去行商,劉夫人為其設筵席餞行:“一日堂上設席,一東面,一南面;堂下設一筵西向。謂生曰:‘明日財星臨照,宜可遠行。今為主價粗設祖帳,以壯行色?!匍g伍亦呼至,賜坐堂下?!边@里的飲酒場合雖然是在堂上,但座次安排卻是東向為尊。劉夫人素來對廉生尊敬有加(前文“即設筵,婦側坐,勸酹甚殷,而自己舉杯未嘗飲,舉箸亦未嘗食?!保?,這次又是給他餞行,因此面東的上座自然是留給廉生的;劉夫人自己則會坐在面南的次席上;堂下面西的座位自然是留給姓伍的助手。
2.南向為尊
在室內舉行的筵席中通常是以東向為尊,而在堂中則一般為南向為尊。堂寬敞明亮,通常用來舉行比較正式的禮節(jié)性活動,由于建筑的座北向南,因此在堂中,南向的位置都是最尊貴的。古代常把稱王稱帝成為“南面”,而把稱臣叫著“北面”,就是這個道理。這種“南向為尊”的古代堂上禮節(jié)活動的座次,在筵席中很少使用;但是在《聊齋志異》中描寫的筵席中,南向為尊卻出現了兩次:
卷一《青鳳》中,狂生耿去病聽說半夜廢樓上“燈光明滅”,登樓潛窺之,“見巨燭雙燒,其明如晝。一叟儒冠南面坐,一媼相對,俱年四十余。東向一少年,可二十許。右一女郎,才及笄耳。酒胾滿案,圍坐笑語?!边@里青鳳的叔父(叟)坐在面南的主位,可見是以南向為尊。
卷十《神女》中,米生貿然闖入了正在給老人過壽筵的人家,老人所坐的主位,也是以南向為尊——“未幾兩少年出迎,華裳炫目,豐采都雅,揖生入。見一叟南向坐,東西列數筵,客六七人,皆似貴胄;見生至,俱起為禮,叟亦杖而起。生久立,待與周旋,叟殊不離席。兩少年致詞曰:‘家君衰邁,起拜良難,予兄弟代謝高賢之枉駕也?!d謝。遂增一筵于上,與叟接席?!边@里老壽星坐在面南的主位,賓客則分別坐在東西兩列,而米生享受到了較高的待遇——“遂增一筵于上,與叟接席”,和壽星并排而坐,相當于也坐了上座。
3.只分座次不分尊卑
《聊齋志異》中還描寫了一些筵席,只分了座位的主次,沒有明言是以東向為尊還是以南向為尊——卷四《狐諧》:“一日,置酒高會。萬居主人位,孫與二客分左右坐,上設一榻待狐。狐辭不善酒。咸請坐談,許之。酒數行,眾擲骰為瓜蔓之令??椭倒仙瑫旓嫞瑧蛞增∫粕献唬骸昂镒犹逍?,暫借一杯?!本硎短镒映伞罚骸俺嗽虏饺?,約半里許,見曠野中茅屋數椽,熒熒燈火。近窗窺之,有三人對酌其中,上座一秀才年三十許;下座一叟;側座吹簫者年最少。……遂挽客入,共一舉手。叟使與少年相對坐?!?/p>
需要指出的是,古人重視筵席中的座次安排,這是區(qū)分長幼尊卑的需要,同時也體現了我國禮儀之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是過猶不及,講究座次也不可太過,否則就容易鬧出笑話。蒲松齡就很反感過分拘泥于繁文縟節(jié)的人,他在《沂水秀才》一文末尾,羅列了十件令人“不可耐”之事,其中第一件就是“對酸俗客”。在《聊齋志異》卷十二《桓侯》中,蒲松齡也引用好友吳木欣講的故事,對這類人進行了嘲笑:“吳木欣言:‘有李生者,唇不掩其門齒,露于外盈指。一日于某所宴集,二客遜上下,其爭甚苦。一力挽使前,一力卻向后。力猛肘脫,李適立其后,肘過觸喙,雙齒并墮,血下如涌。眾愕然,其爭乃息?!伺c桓侯之握臂折肱,同一笑也?!?/p>
《聊齋志異》中描寫的酒席,幾乎都是以筵席制的形式進行的,因此并沒有對八仙桌宴飲的正式描寫。但在卷四《酒狂》中,還是提到了憑桌飲酒:“繆急視之,則鄰村翁生,乃十年前文字交。趨出握手,歡若平生。即就肆內小酌,各道契闊??姂c幸中,又逢故知,傾懷盡釂。大醉,頓忘其死,舊態(tài)復作,漸絮絮瑕疵翁。翁曰:‘數年不見,君猶爾耶?’繆素厭人道其酒德,聞言益憤。擊桌大罵?!?/p>
桌子之名,始見于北宋楊億《楊文公談苑》:“咸平、景德中,主家造檀香倚卓(桌),言卓然而高可倚也?!盵8](P116)稍后的《五燈會元》中以其意造為桌字。八仙桌是桌子發(fā)展中的一種改良型產物,它桌面四邊長度相等、桌面較寬,四邊可圍坐八人(猶如八仙),故民間雅稱八仙桌。據可考資料,八仙桌至少在遼金時期就已經出現,到了明代開始廣泛使用。八仙桌的流行有著很大的必然性。它用料經濟,使用方便,形態(tài)方正,結構牢固,造型平和而又不失大氣,有著極強的安定感,因此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愛使用。八仙桌開始流行之后,比較正式的酒席一般就在八仙桌上進行。
八仙桌在酒席中廣泛使用后,座次的尊卑就表現得更為明顯。負責安排座位的人員,多事先根據客人身份的尊卑分配好座位,以防客人來時坐錯。八仙桌座次的安排,是受古時天子祭祖時神主的位次影響的。據東漢學者鄭玄在《褅袷志》中記載,天子祭祖活動在太祖廟的太室中舉行。神主的第一代位次是太祖,東向,最為尊貴;第二代神主位于太祖東北方,南向;第三代神主位于太祖東南方,北向,與第二代神主相對;第四代神主位于第二代之東,南向;第五代神主位于第三代之東,北向,與第四代神主相對;第六代神主位于第四代神主之東,南向;第七代神主位于第五代神主之東,北向,與第六代神主相對。祭祖時天子則在東邊西向跪拜,這就是所謂的“昭穆之制”。(太祖東向居中,太祖左邊一列叫昭,右邊一列稱穆)。在正式酒席中,八仙桌的座次尊卑是和昭穆之制完全一致的:坐西東向的是首席,最尊;其余七人的位置,同樣按照昭穆之制中二代到七代神主的位置來安排。其中,末座的位置最卑,通常由輩分最低的晚輩來坐。事實上,嚴格按照昭穆之制安排的八仙桌座次是不對稱的,首席和末席均獨占一邊,而其他兩邊分別坐三人。八仙桌座次流傳至今,早已不再遵循昭穆之制,而是均勻地安排空間,每邊各坐兩人。
中國是禮儀之邦。在遙遠的古代,先民們就非常重視禮。《禮記·曲禮上》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jié)退讓以明禮?!盵9](P14-15)幾 乎 在 所 有 關 乎 禮 節(jié) 的 場合中,我們都能看到酒的出現,就像古人所說的——“非酒無以成禮,非酒無以成歡”“有禮之會,無酒不行”。酒本身就是為禮服務的,因此飲酒理所當然更要有一定的禮節(jié),這就是所謂的“酒禮”。
最初的時候,酒禮相當繁瑣?!秲x禮·鄉(xiāng)飲酒禮》詳細地規(guī)定了鄉(xiāng)飲酒中的禮節(jié),此錄其一段:
“賓降洗,主人降。賓坐奠爵,興辭。主人對,賓坐取爵,適洗南,北面。主人阼階東,南面辭洗。賓坐奠爵于篚,興對。主人復阼階東,西面。賓東北面盥,坐取爵,卒洗,揖讓如初,升。主人拜洗。賓答拜,興,降盥,如主人禮。賓實爵主人之席前,東南面酢主人。主人阼階上拜,賓少退。主人進受爵,復位,賓西階上拜送爵,薦脯醢。主人升席自北方,設折俎,祭如賓禮。不告旨。自席前適阼階上,北面坐卒爵,興,坐奠爵,遂拜,執(zhí)爵興。賓西階上答拜。主人坐奠爵于序端,阼階上北面再拜崇酒,賓西階上答拜?!盵10](P139-140)
這段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字,描寫了一個完整的賓主間相互敬酒的過程,其繁瑣程度令人咋舌。但即使繁瑣,飲酒者也必須遵守;如果不遵守,就不符合禮節(jié),而失禮的后果是相當嚴重的。
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思想觀念的變遷,如此繁瑣的酒禮逐漸不合時宜了,取而代之的是簡化后的酒禮。其是在民間的宴飲中,酒禮已經變得非常簡單明了,《聊齋志異》中描寫的酒禮即是如此。但酒禮即使再簡化,也有其固定的程式,并且會在漫長的時期里一直延續(xù)下去。這樣做,一方面是區(qū)分尊卑長幼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與中國人講究禮讓的傳統(tǒng)有關。酒禮主要分敬酒的禮節(jié)和飲酒的規(guī)范。
在酒宴上,斟酒而飲謂之“行酒”,遍飲一輪謂之“一行”,也叫“一巡”;主人向客人敬酒謂之“酬”,客人回敬主人謂之“酢”,客人之間相互敬酒叫做“旅酬”。
《聊齋志異》中有很多關于“行酒”與“酬酢”的描寫。例如卷一《嬌娜》:“又命以巨觴行酒,三更始罷。”卷三《黃九郎》:“酒數行,欲辭去;生捉臂遮留,下管鑰。”卷五《蓮花公主》:“酒數行,笙歌作于下,鉦鼓不鳴,音聲幽細?!本砣逗稀罚骸坝谑浅牾∩鯕g,前隙盡忘,命羅酒漿,遍犒從者,上下歡慰。”卷三《庚娘》:“王喜,具酒對酌。庚娘執(zhí)爵,勸酬殷懇。王漸醉,辭不飲,庚娘引巨碗,強媚勸之,王不忍拒,又飲之,于是酣醉?!本硭摹逗喙罚骸坝谑浅牾∽h論,意氣頗洽。鱉羞鹿脯,雜以薌蓼?!?/p>
普通敬酒常以三杯為度。之所以以三杯為度,是因為“三”在古代哲學中具有圓滿之意,《史記·律書》曰:“數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11](P1089)《聊齋志異》中,也描寫了很多敬三杯酒的情形。卷二《陸判》:“俄負判入,置幾上,奉觴酹之三?!本硎秳⒎蛉恕罚骸吧袒?,屢審閥閱。笑曰:‘再盡三爵告君知?!?卷十一《陳云棲》:“酒數行,生辭已醉。白曰:‘飲三觥,則云棲出矣?!绷硗?,敬酒時為了表示客氣或尊重,一般還要說上幾句敬酒詞,例如卷二《鳳陽士人》:“俄頃,設酒果,麗人酌曰:‘鸞鳳久乖,圓在今夕,濁醪一觴,敬以為賀?!咳艘鄨?zhí)盞酬報?!?/p>
在酬酢之間,還有許多更具體的禮節(jié)。比如: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后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主人飲盡,客人也應當干杯等等?!读凝S志異》卷十《神女》中,米生入壽宴的遭遇就描寫了這些禮節(jié):
無何,兩少年出逆客,華裳炫目,豐采都雅,揖生人。見一叟南向坐,東西列數筵,客六七人,皆似貴胄;見生至,盡起為禮,叟亦杖而起。生久立,待與周旋,而叟殊不離席。兩少年致詞曰:“家君衰邁,起拜良艱,予兄弟代謝高賢之見枉也。”生遜謝而罷。遂增一筵于上,與叟接席。未幾,女樂作于下。座后設琉璃屏,以幛內眷。鼓吹大作,座客不復可以傾談。筵將終,兩少年起,各以巨杯勸客,杯可容三斗;生有難色,然見客受,亦受。頃刻四顧,主客盡釂,生不得已,亦強盡之。
在這里,米生參與長者的壽宴,按照禮節(jié),米生應當先向長者跪拜,而長者也應當離席遜謝。因此,米生才“久立,待與周旋”,但是老翁卻“殊不離席”。老人的兒子代其解釋了原因:“家君衰邁,起拜良艱,予兄弟代謝高賢之見枉也?!笔s了跪拜的禮節(jié),于是“遂增一筵于上,與叟接席”,也就是讓米生坐了次席。在飲酒過程中,“主客盡酹”,米生雖然苦于酒杯太大,但是既然主人和其他客人都滿飲了,自己要是不干杯,那就極不禮貌,因此“生不得已,亦強盡之”。
筵席制下,若主人或尊者離席敬酒,飲者需要用“膝席”“避席”“避席伏”的禮節(jié)來表示謙讓和對敬酒者的尊重?!跋ハ笔侵腹蛟谙希逼鹕恚嗝伴L跪”;“避席”是指離席起立,以示敬意;“避席伏”不但要離席,還要伏在地上?!跋ハ薄氨芟薄氨芟笔侨N程度不同的席間禮節(jié),什么時候使用哪一種,要看飲者和敬酒者之間的關系以及身份差異。如果使用了不合適的禮節(jié),往往會鬧出亂子。《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的“灌夫罵座”就是因此而起:“(眾人)飲酒酣,武安起為壽,坐皆避席伏。已,魏其侯為壽,獨故人避席耳,馀半膝席。灌夫不悅,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滿觴?!蚺?。[12](P2186)武安侯和魏其侯在爵位上是平級的,按照禮節(jié)來說,二人敬酒時,飲者的回禮也應當一樣。但是當時武安侯正炙手可熱,賓客對其阿諛奉承,紛紛采用了最隆重的回禮——“避席伏”;而當魏其侯敬酒時,因為他已經失勢,只有故人還“避席”,其他賓客只是冷淡地敷衍一下,“半膝席”而已。灌夫正是看不慣他們這種勢利小人的丑惡嘴臉,再加上自己敬酒時武安侯傲慢無禮,才借著酒勁罵座的。
對“膝席”“避席”“避席伏”的禮節(jié),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也多有描述——卷五《蓮花公主》:“生悵然若癡,即又不聞。近坐者躡之曰:“王揖君未見,王言君未聞耶?”生茫乎若失,忪儸自慚,離席曰:“臣蒙優(yōu)渥,不覺過醉,儀節(jié)失次,幸能垂宥。然日旰君勤,即告出也。”卷七《仙人島》:“(桓)因而殷勤置酒。又從容而言曰:‘仆有二女,長者芳云,年十六矣,只今未遭良匹。欲以奉侍高人,如何?’王意必采蓮人,離席稱謝?!本硎冻鸫竽铩罚骸埃ù竽铮┠藞?zhí)爵而言曰:‘我苦爭者,非自利也,今弟悔過,貞婦復還,請以簿籍交納;我以一身來,仍以一身去耳?!驄D皆興席改容,羅拜哀泣,大娘乃止?!本硎段逋ā罚骸奥勅f生名,堅請過諸其家??秩f有難詞,隱不以告。盛筵既罷,妝女出拜客,年十六七,是好女子。萬錯愕不解其故,離席傴僂,某捺坐而實告之?!本硎痘负睢罚骸盎负钤唬骸攬笠粤捡R,且將賜以萬金?!黼x席伏謝。”
文中的“離席”“興席”,即是“避席”之意;而“離席傴僂”“離席伏謝”,則相當于“避席伏”。
古代飲酒大致有四個步驟:拜、祭、啐、卒爵。拜,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祭,就是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的生養(yǎng)之德;啐就是嘗嘗酒味,并加以贊揚,令主人高興;卒爵,即“浮白”,也就是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聊齋志異》中常用“酹地”“奉觴酹之”“把酒灌地”等祭奠的動作指代飲酒規(guī)范中的“祭”。比如:
卷一《王六郎》:“許姓,家淄之北郭,業(yè)漁。每夜,攜酒何上,飲且漁。飲則酹地,祝云:‘河中溺鬼得飲?!本矶蛾懪小罚骸爸煨ζ穑瑥饺?。居無何,問外大呼曰:‘我請髯宗師至矣!’眾皆起。俄負判入,置幾上,奉觴,酹之三。眾睹之,瑟縮不安于座,仍請負去。朱又把酒灌地,祝曰:‘門生狂率不文,大宗師諒不為怪。荒舍匪遙,合乘興來覓飲,幸勿為畛畦?!素撝ァ!?/p>
飲酒規(guī)范中的“卒爵”,在《聊齋志異》中常稱為“釂”或“促釂”:
卷一《勞山道士》:“乃于案上取壺酒,分賚諸徒,且囑盡醉。王自思:七八人,壺酒何能遍給?遂各覓盎盂,競飲先釂,惟恐樽盡;而往復挹注,竟不少減?!本砣锻羰啃恪罚骸暗匋S衣人曰:‘今夜月色大佳,足供快飲。’白衣者曰:‘此夕風景,大似廣利王宴梨花島時?!嘶?,引釂浮白。”卷三《小二》:“然后握丁登榻,煮藏酒,檢《周禮》為觴政:任言是某冊第幾葉,第幾人,即共翻閱。其人得食旁、水旁、酉旁者飲,得酒部者倍之。既而女適得‘酒人’,丁以巨觥引滿促釂。”
這幾則故事中的“釂”“引釂浮白”“促釂”,都是飲盡杯中酒的意思,亦即“卒爵”。
蒲松齡憑一枝生花妙筆,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幅生動的酒場禮俗畫。對這些酒的禮俗文化進行研究,不僅可以使讀者更為直觀形象地了解古人的飲酒風采,還可以通過作品來還原這方面的社會風俗人情。如今對古典小說的文化研究正如火如荼,禮俗文化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希望本文能為這股文化研究熱潮增加一股涓涓的細流。
[1]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3][9]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M].長沙:岳麓書社,1994.
[5]凌廷堪.禮經釋例[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7][11][1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5.
[8]楊億(口述),宋庠(整理),李裕民(輯校).楊文公談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0]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