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精神分析視域下的毛澤東*

    2013-01-30 00:41:40陳瑤姬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心理

    陳瑤姬 秦 非

    (南京大學哲學系 江蘇 南京 210093)

    一、從心理史學角度研究歷史人物

    ( 一) 心理傳記學的起源與發(fā)展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在1910 年出版的《達·芬奇及其童年的回憶》一書中,把心理分析引入對歷史人物的研究,開“心理傳記學”之先河。作為弗洛伊德之女安娜·弗洛伊德的學生,埃里克·埃里克森繼承與發(fā)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并于1958 年出版了《青年路德》一書。1957年,時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的威廉·蘭格在就職演說中認為“現(xiàn)代心理學注定要在歷史闡述中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心理分析方法應當成為所有歷史學家的“下一個任務”。[1]

    在蘭格的號召下,1950年代末以至整個60 年代,美國心理史學迅速成長。一時間,精神分析方法在歷史研究領域的運用,竟然成為一種時尚,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后來的美國學者白魯恂決心以埃里克森的研究為基礎,將精神分析的方法用于毛澤東的研究。20 世紀60 年代末期至70 年代中期,美國學術界先后出版了三部以毛澤東與中國革命相互關系為主題的歷史心理分析著作,隨即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激烈爭論。[2]這三部著作分別是:1968年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利夫頓的《革命的不朽: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1974 年密執(zhí)根大學政治學教授理查德·所羅門的《毛的革命與中國政治文化》和1976 年麻省理工學院著名政治學家白魯恂的《毛澤東:領袖人物》(現(xiàn)行中譯本為《毛澤東的心理分析》)。利夫頓在其著作《革命的永生:毛澤東與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中,以其獨創(chuàng)的“革命不朽”概念為核心,“考察毛澤東與當代中國政治的關系,開拓了毛澤東及其思想研究的一個新視角”。[3]所羅門則側重于從政治文化,尤其是傳統(tǒng)中國的角度來解析毛澤東的心理,并認為分析當代中國政治、思想及其行為,必須從人們對待權威和權力的態(tài)度入手。

    ( 二) 精神分析方法在本書中的運用

    白魯恂(Lucian W. Pye),美國當代著名政治學家、漢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出身于派駐中國的公理會傳教士家庭,出生地在中國山西省汾州。他的研究主要關注文化差異在第三世界國家政治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中的特殊作用,被認為是政治文化概念最早的實踐者和提倡者,對美國幾代政治學家有較大影響?!八兄翡J的洞察力和對于心理分析的深刻見解,在研究上采用新的視角并得出心理學比經(jīng)濟更能解釋發(fā)展的結論”。[4]1976 年他把這一心理學方法擴展到對毛澤東的研究,并設想毛澤東成功獲得政權離不開嬰幼兒時期的全能意識的影響。在《毛澤東的心理分析》一書中,白魯恂嘗試以埃里克森的研究為基礎,結合毛澤東的自述、文章、語錄和詩歌等作品,將精神分析的方法用于對毛澤東的研究。他以毛澤東早年獨特的情感經(jīng)歷為立足點,通過對毛澤東在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的認識,分析毛澤東的人格特征,進而從政治心理學的角度去尋找毛澤東取得令人矚目的政治成功的原因。

    白魯恂主要運用了心理學上有關自戀感和邊際性人格綜合癥的觀點,來分析毛澤東的心理和行為。所謂自戀感通常被理解為某種對自我的、夸大了的愛,而邊際性人格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駕馭欲望、敏感警惕、“無法發(fā)展任何重要的人際關系紐帶”和“隨時準備拋棄他人”等。[5]白魯恂認為,邊際性人格特征與自戀感聯(lián)系在一起后,將會產(chǎn)生某種難以滿足的欲望和對情感重要性非常敏感的人。他一方面在別人對待自己的情感方面非常敏感,但另一面又認為他人的情感有可能假裝的,實際上他們根本不關心自己。在白魯恂看來,這樣就會明白毛澤東當年為什么會對共產(chǎn)黨人和年輕一代中國人的革命激情產(chǎn)生懷疑。

    心理學的一些理論認為,自戀感和邊際性人格特征“發(fā)端于一個人的溫暖舒適、安全穩(wěn)定、得到了充分關愛的嬰幼兒時期”。嬰幼兒時期的個體盡管完全處于對他人的一種依賴狀態(tài),“但是他的每一聲哭喊都會完全地控制、駕馭它所在的整個世界”。[6]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即是處在一種完全依賴的被動狀態(tài)中,又是生活在一種“無所不能的幸福狀態(tài)中”。但后來他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操控整個世界,“這是一種苦痛的感覺,因為它涉及到被那個恰恰是自己依戀的、且與自己關系最密切的人拋棄的那種感情”。[7]心理學上有關個性特征的理論認為,在所有的生活事件之中,存在著某種一致性,即那些在個體生命的不同階段表現(xiàn)出來的一些個性特征,與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的某些特征都有關聯(lián)。白魯恂則試圖通過心理學的有關準則來重溫毛澤東的人生經(jīng)歷,進而從其行為模式和心理性格中找出其政治得失的原因。

    二、作為私人角色的毛澤東

    為了考察“作為私人角色的毛澤東”有著怎樣的性格和心理,白魯恂主要分析了家庭對毛澤東的深刻影響,并進而考察了毛澤東與母親、父親等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這些關系對塑造毛澤東的處事風格和心理品質(zhì)的影響。我們知道,這些關系在任何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是無法回避的,它們提供了塑造個人風格和心理品質(zhì)的情感場所,只是感受各有不同罷了?!俺讼褚话闳四菢訌娬{(diào)他那獨裁的父親在他性格形成期對他產(chǎn)生的影響之外,白魯恂傾向于降低父親的作用而把他母親視為他革命生涯的主導精神?!保?]

    ( 一) 家庭對毛澤東的影響

    1893 年毛澤東出生在湖南韶山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家庭,那時的韶山?jīng)_是一個落后閉塞的鄉(xiāng)村,與外界的聯(lián)系很少,毛澤東甚至是在辛亥革命兩年后才知道這一消息。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憑借自己的聰明和能干,在家鄉(xiāng)做起了販運白米和生豬的生意,從而使整個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大為改善?!捌А⒗涞c世隔絕,這些詞不但抓住了韶山?jīng)_地區(qū)的特征,也是毛澤東本人的性格特點。終其一生,毛澤東都一直單獨行動,與人不合群,甚至在行動與沖突的漩渦中心也是如此。”作者認為,中國當時形成了某些傳統(tǒng)習俗,“以便約束、克制、戰(zhàn)勝人口密集熱眾多的現(xiàn)實”,由于隱私感的缺乏,這種文化就在行為方式與處世風格上促成了“將孤獨感、冷漠感與個人尊嚴普通化或者常規(guī)化”。[9]“在離開鄉(xiāng)村和學校給予他的安全感之后,毛有時會因為得不到他人的承認而表現(xiàn)出不滿,進而退回自己的世界、封閉自己,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羞愧感”,而這與他強烈的自信感是完全不一致的。作者認為可能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即“毛澤東年輕時代所認識村莊中的每個人這一經(jīng)驗,使他在面對和處置一些非個人化的關系時,感到有些不舒服?!保?0]

    眾所周知,在中國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里,鄰里之間非常熟悉、關系密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會使生活于其中的個人缺少相應的隱私感,但是就此認為會導致人們行為處事上的冷漠感則是有失偏頗的。因為只要是生活于其中的人們都能感受到,在那樣一個熟人社會里,人們對于他人的熱情和關心。而將“毛澤東總是把自己的公開活動弄得就像私人事務的原因”,歸結為他性格中的“孤獨感與疏離感的特點”,則有失偏頗。同時,簡單地把成年后毛澤東的一些行為方式與那個曾經(jīng)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小山村的、童年時代的毛澤東聯(lián)系起來則有化約論的嫌疑。家庭經(jīng)濟條件的改善和生活上的逐漸富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毛澤東的自信感,同時直系家庭成員也增強了毛澤東的自信感。而這一點將通過毛澤東與父親、母親和其他一些人的關系來進行闡述和檢驗。作者指出,這些人顯然都在特定方式上,有助于形成毛澤東非常強烈卻充滿矛盾心理的個性特征。

    ( 二) 毛澤東與母親的關系

    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是當時中國社會家庭婦女的典型形象,性情溫和,為人大方,完全臣服于自己的丈夫,對丈夫取得的任何成就都表現(xiàn)出極大的尊敬。她基本上很少公開挑戰(zhàn)或冒犯過她的丈夫,但她會冒著觸犯丈夫的風險去支持和偏袒毛澤東,這可能會強化毛作為一個長子的優(yōu)越心理。文七妹在毛澤東出生前曾經(jīng)有過兩個孩子,但都夭折了。毛澤東作為家中存活下來的長子,可以想象其母親對他的疼愛與呵護。但隨著弟弟的出生,毛澤東再也無法享受那沒有割舍和專一的母愛了。其中有段時間,毛還被送到外婆和舅舅家寄養(yǎng)。白魯恂認為,隨著第二個兒子的出生,母親“拋棄”了毛澤東并使他認識到不應該指望人們的感情會持久,而為了保護自己、免于失望,就有必要將感情普通化、一般化而不是特殊化、具體化。

    從此以后,毛“為了使自己免于情感義務的重負,就總是第一個來切斷這種情感紐帶”,“毛澤東生活中的一個中心主題,可能就是有關拋棄與被拋棄的感覺?!边@種拋棄感不但是一種需要警惕的危險,還是一種保護自己的心理設置。為了說明這個問題,白魯恂引用和分析了毛澤東后來所作的《祭母文》,并認為這篇詩文講述了毛澤東的一種被拋棄感。不可否認隨著弟弟的出生,毛澤東的情感可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傷,并可能促使其形成日后對于感情的矛盾心理。但縱觀《祭母文》,毛澤東所表露出來的感情是對母親的贊美和懷念之情,而不是像白魯恂所說的“其中的情緒被系統(tǒng)地顛倒和翻轉過來”。而且有資料表明,毛澤東在外婆和舅舅家住到8 歲,在那兒度過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因為舅舅、舅媽都把他當自己兒子看待,那么他人對毛澤東的疼愛應該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母愛的缺失。[11]

    通過毛澤東曾與母親一起討論父親不信佛的問題,并嘗試讓父親產(chǎn)生信佛的信仰但沒有成功這件事,作者探討了當時9 歲的毛在多大程度上把自己與母親認同起來,并一起去關心父親的某個瑕疵。作者認為毛澤東通過模仿了母親絕大部分的、慷慨大度的性情,并認同了母親的幻想,即不得不像母親那樣,像父親殘忍、苛刻的要求低頭。戀母情結的這種解決方式,可能使毛澤東變得高度敏感,并懷疑他人可能會以不正當?shù)姆绞皆噲D支配他。不得不指出,白魯恂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存在著過度解釋的嫌疑。毛澤東對母親的認同和對父親的反抗,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在性格發(fā)展上更受母親的影響,從而產(chǎn)生了一定女性化的性格傾向。但沒有充足的證據(jù)表明,毛澤東因此也像其母親一樣對父親殘忍、苛刻的要求低頭并形成了高度敏感的性格。因為我們看到,毛澤東對于父親的反抗基本是貫穿于他的整個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而且在大部分時候的反抗中,毛還戰(zhàn)勝了他的父親。

    同時,白魯恂談到為什么對忠誠、革命義務與背叛等問題,毛澤東會表現(xiàn)出非同尋常的敏感?因為毛澤東認為沒有人會像母親曾經(jīng)那樣地愛他,但是母親卻破壞了他對愛與被愛的信任。毛澤東一方面感覺到利用感情進行革命動員的可能性,同時也認識到熱情可能會消失的危險性。他把人們對某種愿望的希求轉化成對意志力的崇拜。他欣賞情感在人類事物中的重要性,但從來不會允許自己再度在情感方面變得依賴于他人,他的目標是尋求自我滿足。他認為,其他人對自己必定是一種威脅。毛澤東就把自信與對可能存在著敵人的高度敏感結合起來。這些假設在毛澤東對待其妻子和孩子的方式,以及他與同事們之間友誼關系的類型中得到驗證。

    ( 三) 毛澤東與父親的關系

    不同于一般的農(nóng)家子弟,毛澤東從小對體力勞動就不感興趣,卻酷愛讀書,而父親毛順生只希望他能干好農(nóng)活。毛澤東有時丟下農(nóng)活,躲在陰涼處看書,父親見狀常訓斥他,這導致毛澤東對父親大為不滿。有一天,兩人甚至當著許多客人的面發(fā)生爭執(zhí),毛澤東的父親當眾打罵了他,毛澤東一怒之下沖出家門。當時父親追了出來,并邊罵邊命令他回去,毛澤東跑到一個池塘邊威脅父親說要跳下去,后來父親軟下來了并同意不再打罵他。通過這件事,毛澤東認為害怕失去兒子是父親的弱點,攻其弱點,就能取勝??梢钥闯雒珴蓶|與父親的不斷沖突,強化了他的自尊心,喚醒他的自戀感。毛澤東有時會引經(jīng)據(jù)典去回擊父親,確立自己的道德觀念,但有時毛澤東又向父親宣稱不喜歡經(jīng)典,而父親則認為經(jīng)典具有實用的價值,因為在一次打官司中對手使用了很有說服力的經(jīng)典語句而打敗了毛的父親?!懊珴蓶|澤東有關書本知識和體力活動的矛盾心理,以及他有關二者各自相對價值的搖擺不定,看起來似乎已經(jīng)深深地植根于那種更加基本的、有關他與父親關系的矛盾心理之中。”[12]

    毛澤東在與父親沖突、斗爭過程中,意識到父親是有弱點的,他能夠證明自己在道義和情感方面相對于父親的優(yōu)越性,“他能夠操縱自己的父親,因為他比父親更好地控制情緒”。而毛澤東之所能對自己的情感具有如此的絕對控制能力,在于被母親拋棄的這一感覺的后果和影響。通過與父親的沖突,毛澤東一方面重新確認了自己的內(nèi)在優(yōu)越品質(zhì),并“感覺到自己是母親眼中的一個英雄”,另一方面卻感到沮喪,因為他“不可能重新抓住母親無法分割的愛”。毛澤東與父親的沖突,不止“強化了他的自尊心,喚醒了他的自戀感”,同時也會使他確信,在放棄對他的完全責任感方面,母親是錯誤的。

    白魯恂指出,“毛澤東處理政治爭議的杰出能力,不僅來自于他與父親成功斗爭的經(jīng)歷;而且,在一種更加深刻的心理學層次上,這種動力來自于一種有關其家庭關系的整體性的心理動力機制”。這種心理動力使“毛非常善于隱藏他的感情,而在沖突情形中,尤其如此”。這種能力對于任何文化中的政治領導人尤其是對于現(xiàn)代中國的領導者而言,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在中國的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基本的教義是抑制冒犯性的情緒和行為,將情緒控制在適當范圍內(nèi),而不至于破壞社會生活秩序。但隨著中國過渡到現(xiàn)代社會,由于利益的沖突,人們傾向于把沖突表面化并不惜冒犯他人。作者認為,“毛不但能夠投身于政治爭議中,而不為情緒所困擾;且善于利用政治爭議,并能夠在這些爭議不再有用時,將之棄于一邊?!泵珴蓶|在與母親的交往經(jīng)驗中、與父親的斗爭經(jīng)驗中,學會了抑制自己的情感,并避免使自己的感情卷入沖突中。“作為一個現(xiàn)代性角色的扮演者,毛澤東的感情基礎是從其家庭經(jīng)驗中獲取的?!保?3]

    三、作為公共人物的毛澤東

    ( 一) 言辭的魔力

    在白魯恂看來,正是毛澤東的性格特征,使他能夠比其他人更加成功,并能夠把一百年來中國革命的各種分散的力量聚合在一起。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正是毛澤東私人生活中的這些性格特征,為他在中國政治的大環(huán)境中扮演公共任務的角色并施展其政治創(chuàng)造性,準備了潛在的條件。毛澤東的創(chuàng)造性在于他能夠把兩種完全不同的能力,即言辭的能力和運籌帷幄的能力結合在一起,使他不僅能說會道而且又善于做事。作者從心理學角度指出,精于運用語言的人們,傾向于尋求某種私人特質(zhì),或者是信筆涂鴉或者是發(fā)表演說,這樣的人可能會夢想改變整個世界。

    毛澤東的成功,相當程度上在于他能夠把主導其私人生活的那種矛盾心理拓展到公共生活中。毛澤東身上的“猴氣”,使他能夠運用言辭的可靠魔力來鼓動人們;而“虎氣”,則使他對有關權力運作的實際情形和對人們的敬畏情感表現(xiàn)得十分敏感。毛澤東的真實自我,總是包含著“猴氣”與“虎氣”的矛盾與沖突。毛澤東可以根據(jù)環(huán)境的具體需要,“一會兒做一個善于言辭的演說家,一會兒做一個注重行動的戰(zhàn)略家”。[14]當時的中國尋求的就是一種全新的理念,而這種理念正是基于一些經(jīng)過精致闡述的思想觀念和切實有效的政治行動,是一個全新的言辭和全新的行動的時代。而毛澤東通過一套的思想言辭和行動體系,給中國人民提供了這種新的理念,并動員他們參與到國家的具體事務中來。

    白魯恂認為,毛澤東的獨特魅力“來源于他對別人情感世界中最實質(zhì)部分的高度敏感”。由于毛澤東本人曾有一段時間沒有得到他人的認可和欣賞,因此“他就會產(chǎn)生一種獨特的微妙的受到傷害的感覺”和情緒,這種情緒能夠與青年人所受到的挫折產(chǎn)生共鳴?!案匾氖?,與大眾的心理產(chǎn)生共鳴”,大眾因“中國長期以來受到心懷敵意的外部世界的不公正對待,其偉大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而受到傷害”。因此,毛澤東的性格特點使他從“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了一種渴望,這種渴望也是弱者所共有的,即希望有一個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從而使他們的高尚、忠誠和尊重得到強者的回報。這也是毛澤東為何勇敢地挑戰(zhàn)當時的強權,先是斯大林后是美國,但同時毛澤東又希望能得到他們的尊重和肯定。[15]

    ( 二) 行動的魅力

    毛澤東之所以會成為一個成功的革命者,不僅是因為他能夠動員中國人民的感情,而且還在于他能教導人民做好準備并采取有目的的行動。自從童年時代起,毛澤東就對自己的情緒保持高度警惕,以至于毛澤東根本不允許他的感情把自己陷入與其他人的沖突風險之中。作者認為,毛澤東的一些個性特征為他提供了進一步的戰(zhàn)略性優(yōu)勢,即他似乎與他人的行為不合拍。當其他人希望和諧、和平的秩序時,毛澤東指出沖突的時機剛剛成熟。當其他人被鼓動起來并要求行動的時候,毛澤東卻號召大家冷靜、克制,進行理性的思考。盡管毛澤東的行動節(jié)奏不合常拍,但他卻能成功使得他人改變節(jié)拍,轉而跟上他的行動步伐。從根本上來說,毛澤東行動中的這一秘密在于,他堅信意志力的恰當運用可以徹底改變?nèi)藗冇嘘P究竟什么是“現(xiàn)實”的定義。因而,他能夠重新定義各種可能性。毛澤東政治成功的關鍵在于對拋棄感的恐懼,毛澤東一直感到有必要對自己的情感保持警惕,因而他形成了一種敏銳的感覺。他能根據(jù)環(huán)境的具體變化,迅速地調(diào)整自己的狀態(tài)。正因如此,對于現(xiàn)實他比大多數(shù)人更加敏感,去洞悉任何特殊情境的基本特點以便利用這種情境。

    毛澤東情感方面的兩個挫折是母親的行為和兄弟的出生。而這兩個事實就鼓勵毛澤東運用理想化的方式來處理人際關系,并以之作為一種基本的心理防御機制,同時抑制自己的真實情感。這些都使得他能夠很好地從事一些高度抽象的、有價值的事業(yè),而在戰(zhàn)略性層次上能夠保持客觀和冷靜。正因為毛澤東在童年時代就經(jīng)歷了拋棄感所帶來的那種震驚,使他很早就意識到,權力最終依賴于人們察覺到的不安全感,以及他們那種堅持認為自己可能擁有的任何優(yōu)勢的心理需要。所以,白魯恂認為對毛澤東創(chuàng)造性天才的心理基礎的最經(jīng)濟、最簡單的解釋即是“通過訴諸于權力的實體維度,毛緩解了他對意志力與自戀主義之間的基本關系;另一方面,毛可以理解其他人的不安全感。盡管毛澤東顯然對自己很有信心,但他也曾充分體驗到了焦慮感的完整涵義。”[16]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他可以理解其他人的不安全感,從而充當安全感的提供者。

    四、簡評《毛澤東的心理分析》一書

    白魯恂通過把作為私人角色的毛澤東和作為公眾人物的毛澤東放在一起考察,洞悉那些隱藏在他的公眾角色背后的私人生活,來探究是哪些可能的因素促成了這個歷史性偉人的成功。作為受過訓練的心理學者,白魯恂并沒有簡單停留在毛澤東是一個“革命浪漫主義者”、“懷疑常規(guī)化的管理和官僚制度”和“人類意志力的信奉者”等這些表面化的標簽上。而是通過收集和考察毛澤東的材料,去發(fā)現(xiàn)毛澤東的性格特征的心理學淵源,認識到這些特征的和諧一致性,從而確定毛澤東的思想和行為中某些反復出現(xiàn)的模式和類型。

    他收集了豐富的文獻材料,包括他人對毛澤東的回憶和印象、采訪、自述、文章、和詩歌等資料,并加以分析和考察。白魯恂較為詳細地考察了毛澤東在社會化時期的主要人際關系,并對他的一生及其思想進行了心理學上的分析,尤其重視嬰幼兒和青少年時期的經(jīng)歷和情感挫折對毛澤東后來的生活的深刻影響??梢哉f,“白魯恂的論點是大膽的、引人注目和有獨創(chuàng)性的,他完成了一項人們早就期待但在此之前誰也沒有嘗試過的工程,而且在這一過程中提出了許多供討論和進一步研究的極其重要的問題,他的同行因此而應對他表示謝意”,而且白魯恂“很好地把握了毛澤東豐富的矛盾心理”。[17]

    盡管白魯恂避免了以往的社會心理學家只重視方法的運用,而不注重材料的收集和證明這一缺陷,但這種研究不可避免地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白魯恂自己后來也注意到了研究中的問題,并指出了其中兩個:一是僅僅局限于領導人的言論,把這些言論視為他們的真實意圖,這恰好顛倒了學術研究的正常順序,即在解釋歷史事件中,不是先考慮客觀事實,而是強調(diào)人物的主觀愿望。二是視野相對狹窄,只是注意直接原因的闡述,很少在社會政治根源等方面作深刻的論述。在分析一些具體的政治事件時,夸大了毛澤東的人格影響和心理因素,這導致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客觀環(huán)境和因素,如毛澤東對待接班人的問題等。

    同時,白魯恂過于強調(diào)嬰幼兒時期的成長經(jīng)歷對毛澤東后來生活的影響,夸大了澤東作為長子這一事實對塑造他的一些心理品質(zhì)的影響。正如美國學者迪特默所看到的,白魯恂的書表現(xiàn)出了兩種形態(tài)的還原論:“一種是社會和政治事件被還原為心理的原因;另一種是成年后的經(jīng)歷被還原為童年的原因?!保?8]此外,白魯恂對材料的運用,顯然也存在一些問題。他對第一手和第二手的材料的挖掘是非常深的,但對這些材料的運用有時卻顯得很牽強。如從毛澤東“很少提及他祖父這個事實”是否就有理由推斷不僅毛澤東本人甚至毛澤東的雙親也是不太孝順的?“毛澤東1934 年把他的弟弟毛澤覃留在了江西,這一點被用來說明他對家庭的冷漠無情”,但是考慮到毛澤東當時排斥在領導層之外而根本沒有發(fā)言權這個事實,這個推論是否仍能成立呢?[19]毛澤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政治成功,不僅因為他自己所具有的心理品質(zhì)和性格特征,同時也與當時中國的具體環(huán)境有關。所以,我們“不能撇開中國文明源遠流長的特點來解釋毛澤東的品格。剛果能產(chǎn)生一位毛澤東這樣的人物嗎?新西蘭能嗎?我們不能僅僅從其個體心理特質(zhì)來說明毛澤東的成果。舊中國產(chǎn)生了堅定的、神奇的毛澤東,正像毛澤東締造了新中國一樣真實而合乎邏輯?!保?0]

    當然,對于這樣一種研究,我們在看到其問題和不足的同時,更應該看到其研究的內(nèi)在合理性。在某種意義上,微觀的心理分析是對宏觀的歷史研究的非常重要的有益補充。對毛澤東進行深入的心理分析,是理解毛澤東的一種新的思路和視角,是毛澤東研究在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正如白魯恂自己所指出的:“毛澤東在歷史上的最終地位,不僅僅取決于童年時代的生活經(jīng)驗對他以后生命中各個階段的持久影響”,對毛澤東的心理學解釋,并未給一些問題如毛澤東的評價問題提供任何答案。我們試圖找出的,是那些處于毛澤東個性特征中“都真實存在的矛盾心理”。[21]從這種立場出發(fā)來看待《毛澤東的心理分析》一書,我們在肯定其研究的精彩之處和重要作用之時,也將以一種更為寬容的態(tài)度來面對其中所具有的問題。[22]

    [1]何兆武、陳啓能主編,當代西方史學理論[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367.

    [2][8][17][19]蕭延中主編. 外國學者評毛澤東第二卷:從奠基者到“紅太陽”[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7.251、277、278、283.

    [3]蕭延中.“論毛澤東‘革命犧牲’的政治學——利夫頓《革命的永生》一書的解讀及其他”[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6,(2) .

    [4]關于白魯恂的介紹[J/OL]. The New York Times,http: //www. nytimes. com/2008/09/12/us/12pye.html.

    [5][6][7][9][10][12][13][14][16][21]白魯恂.毛澤東的心理分析[M].劉憲閣譯.香港:時代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9.中文版序、中文版序、中文版序、72-73、75、129、120-125、229、254-255、304.

    [11]張戎,喬·哈里戴.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M].香港:開放出版社,2006.2.

    [15][美]白魯恂.再論作為領袖人物的毛澤東[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10,(4) .

    [18]尚慶飛. 略論國外毛澤東研究領域的“心理歷史學派”[J].學術界,2008,(3) .

    [20]R·特里爾. 毛澤東傳[M]. 劉路新等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518.

    [22]劉憲閣. 走近毛澤東的心理世界: 一次重要嘗試——評介白魯恂《作為領袖的毛澤東》[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4,(5) .

    猜你喜歡
    心理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閑會閑出“心理病”嗎?
    溫先生心理困擾的背后(上)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 06:24:28
    心理小測試
    心理小測試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解讀補償心理
    心理小測試
    开江县| 惠东县| 宁国市| 公安县| 隆子县| 化隆| 礼泉县| 页游| 新和县| 栾城县| 呼玛县| 铜陵市| 磐安县| 泰来县| 白山市| 普陀区| 阿拉尔市| 大兴区| 杭锦旗| 故城县| 琼中| 永仁县| 南澳县| 舞钢市| 巴彦淖尔市| 江源县| 安岳县| 武平县| 遂昌县| 九龙县| 武夷山市| 赤城县| 富民县| 苍南县| 皮山县| 唐河县| 海淀区| 河南省| 临汾市| 年辖:市辖区| 获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