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鎮(zhèn) 王德陽 邢曜耀 (無錫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影像科,江蘇 無錫 214060)
肝細胞癌(HCC)是常見的原發(fā)性肝臟惡性腫瘤,早期診斷是HCC臨床診療和預后的關鍵。近年來,隨著醫(yī)學理論研究的深入和現代醫(yī)學影像技術的發(fā)展,多層螺旋 CT(MSCT)在HCC診斷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擬探討HCC螺旋CT多期掃描邊緣強化的鑒別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內科收治的HCC患者(HCC組)48例,回顧螺旋CT表現。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35~82〔平均(57.5±8.6)〕歲。入院后均常規(guī)行甲胎蛋白(AFP)與影像學檢查,并經病理學檢查證實。術前均未經任何治療。診斷均符合1999年第四屆全國肝癌學術會議診斷標準〔1〕。臨床表現為右上腹疼痛與體重減輕。其中無癥狀12例,上腹疼痛11例,全身不適7例,發(fā)熱6例,厭食4例,體重減輕10例,出血4例,黃疸2例,肝性腦病1例。選擇同期在我院健康體檢者20例(正常組),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齡(48.3±3.5)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陰性,均無心、肺、肝、腦、腎疾病。兩組一般情況具有可比性(P>0.05)。
1.2 排除標準 (1)排除近3個月內消化道大出血者及使用升高血細胞藥物者;(2)排除嚴重感染、腫瘤破裂者,以及使用過血漿、血小板者;(2)排除可能引起血漿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過高的因素,如腫瘤(HCC除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腎小球疾病、類風濕關節(jié)炎和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征等。
1.3 方法 CT儀器采用進口的日本東芝4排螺旋CT機(Aquilion4)。采用挪威奈科明造影公司生產的非離子型造影劑歐乃派克(Omnipaque)。掃描前囑病人飲清水500~1 000 ml,并指導訓練呼吸?;颊哐雠P位,下肢自然伸直放松。掃描參數:掃描模式螺旋 1.0 s,層厚3 mm,螺距 0.875∶1,重建間隔1.25 mm,電壓120 kV,220 mA,進床速度8.75 mm/s,掃描時間0.7~1 s,距陣512×512,視野(FOV)350 mm ×350 mm,對比劑濃度300 mg/ml,采用高壓注射器經掌背靜脈或肘前區(qū)淺靜脈注歐乃派克(上海通用電氣藥業(yè)有限公司提供,國藥準字H20000593),固定速率3.0 ml/s,總劑量按1.5 ml/kg計算。注射完畢后30 s對所選肝臟腫塊最大直徑的相鄰四層靶層面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層厚10 mm,電壓120 kV,250~300 mA,進床速度10.0 mm/s,螺距為1。注射完畢后70 s以同樣條件作門靜脈雙期增強掃描,掃描范圍由膈頂至肝下緣。對于較小的病灶可采用2~5 mm薄層無間隔連續(xù)掃描與增強〔2,3〕。適時調節(jié)窗寬及窗位,以保證腫瘤包膜對比度。
1.4 圖像處理 將原始數據傳入GE-AW4.0工作站進行處理分析,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積再現(VR)對圖像進行后處理。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組間計量數據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2.1 兩組CT腹腔血管顯示率比較 HCC組腹腔血管的顯示率為81.5%(391/480)明顯高于正常組腹腔血管的顯示率〔96.0%(192/200),P<0.05〕。
2.2 螺旋CT增強雙期掃描邊緣強化結果 HCC組48例中,雙期掃描結果肝腫瘤包膜呈完整或不完整環(huán)形線狀高密度影14例,未顯示有明顯包膜13例,其中肝動脈期腫瘤包膜表現為高密度15例,低密度10例,無明顯包膜23例。肝門靜脈期腫瘤包膜表現為高密度32例,低密度4例,無明顯包膜12例。肝動脈期無明顯包膜、門靜脈期腫瘤包膜表現為高密度11例,肝動脈期腫瘤包膜低密度、門靜脈期腫瘤包膜表現為高密度7例,低密度3例,無明顯包膜2例,肝動脈期腫瘤包膜表現為高密度、門靜脈期無明顯包膜2例。
2.3 兩組腹腔各級動脈軸位、MIP、VP情況比較 HCC組腹腔各級動脈軸位、MIP、VP血管受侵例數、級數三者間的比較差異顯著(P<0.05),其中MIP受侵例數、級數最顯著,VP次之,軸位血管受侵不容忽視;正常組腹腔各級動脈軸位、MIP、VP血管顯示良好,三者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HCC是目前發(fā)病率較高的肝臟原發(fā)性惡性腫瘤,是世界癌癥相關死亡的第三大常見原因。HCC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好發(fā)于40~49歲群體,男性多于女性〔4〕。本病臨床表現多樣,早期無明顯癥狀或體征,常見右上腹疼痛與體重減輕,部分伴有發(fā)熱、渾身無力、消化道出血、黃疸、肝性腦病等癥〔5〕。據報道,極早期HCC病灶切除術后五年的生存率為93%,早期HCC病灶切除術后五年的生存率為54%〔6〕。早期診斷是HCC臨床診療和預后的關鍵。但由于肝臟是實質性臟器,密度差異不顯著,傳統(tǒng)的X線檢查難以分辨其解剖結構改變與病理學變化。近年來,隨著MSCT等眾多軟件的快速開發(fā)和高分辨率掃描技術的普及,CT的臨床診斷水平不斷提高〔7〕。較之常規(guī)X胸片,CT具有分辨率高、無前后結構重疊等優(yōu)點,易于顯示肝內細小結節(jié)及網織狀間質性病變,可早期發(fā)現HCC各型的特征性表現,明確腫瘤大小與合并肝臟疾病的嚴重程度,掌握患者的全身功能狀態(tài),幫助疾病分期,從而決定預后和制定出最佳的治療方案,已成為診斷HCC的首要影像學方法之一。
本研究結果表明,螺旋CT平掃時,肝腫瘤多顯示為低密度改變(這可能與肝門靜脈供血減少使得HCC以外肝實質性低密度改變有關),部分和改變周圍肝組織顯示為等密度,極少數呈高密度。MSCT增強掃描時,HCC血供豐富,掃描動脈期腫瘤增強明顯。小的病灶可見均一增強濃染,大的病灶因內部間壁導致血管結構不同,顯示出不均勻的增強效果。當造影劑增強,肝門靜脈期腫瘤顯示為低密度改變時,較螺旋CT平掃病變范圍稍有縮小,邊界更為清晰。這與肝癌主要依靠肝動脈供血,而周圍肝實質主要依靠門靜脈供血,時相不同所導致。此外,當肝動脈與門靜脈短路,動脈期增強顯示為HCC與部分周圍肝實質高密度征象時,提示腫瘤浸潤門靜脈。CT平掃時,HCC包膜呈腫瘤邊緣低密度環(huán)狀帶。CT增強掃描時,HCC包膜呈腫瘤周圍環(huán)狀增強。HCC的鑒別診斷:(1)血管瘤:螺旋CT平掃時腫瘤顯示為低密度,增強掃描時顯示為早期邊緣強化,且增強區(qū)域可見進行性向病灶中央擴散;(2)轉移性肝癌:多見有原發(fā)癌病史者,病灶常為多發(fā),螺旋CT增強掃描時顯示為病灶中心低密度,邊緣高密度,但低于肝實質,病灶呈“牛眼征”改變;(3)肝膿腫:一般情況下,早期肝膿腫與HCC螺旋CT掃描均顯示為低密度占位,大的肝癌中央可見壞死,這點與肝膿腫相似。二者的鑒別主要依據螺旋CT增強掃描后病變的特性差異〔8〕;(4)肝硬化結節(jié):臨床上將結節(jié)明顯強化診斷為HCC,但當結節(jié)僅輕度強化或血管造影見輕度染色時,則較難診斷。此時應借助CT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螺旋CT平掃時肝硬化結節(jié)較正常肝組織密度高;螺旋CT增強后結節(jié)強化效果不如正常肝組織明顯,呈均一低密度或密度相當;肝門靜脈內未見癌栓形成。綜上所述,螺旋CT多期掃描邊緣強化對HCC腫瘤供血動脈具有較高敏感度與特異度,可為肝病變的程度、范圍提供準確診斷依據,是HCC治療前進行綜合評價的有效影像學手段之一,具有較高的臨床鑒別診斷價值。
1 邢古生,王 爽,歐陽漢,等.CT與MRI增強掃描診斷肝細胞癌的對比分析〔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0;26(1):1-4.
2 丁 可,劉滿榮,楊新官,等.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對平掃為等密度的肝細胞癌的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11):1685-8.
3 肖運平,梁 斌,肖恩華.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對富血管結節(jié)型肝細胞癌的診斷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11):1673-6.
4 常 進,郭一清.肝臟外周型膽管細胞癌的螺旋CT診斷〔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2;14(4):526-8.
5 徐桂軍,朱建友,翟慎國,等.肝細胞癌與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的螺旋CT動態(tài)增強與病理分析〔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0;16(4):253-6.
6 朱旭娜,蘇 丹,柯謝東,等.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肝癌與肝內靜脈血管的相關性及診斷價值的研究〔J〕.腫瘤預防與治療,2009;22(1):30-3.
7 盧賀峰,金呂祥,張雪松,等.16層螺旋CT多期動態(tài)掃描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9):3708-9.
8 吳嘉興,梅銘惠,邱維加,等.CT灌注成像在肝細胞癌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1;17(7):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