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鋒亮
重慶市中醫(yī)院消化科,重慶 400021
青,是東方色,東方屬木,在五臟配屬肝?!鹅`樞·五色》云:“青為肝”、“青黑為痛”,描述了五臟配屬、病性及病位所在。 《素問·五臟生成》云:“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青如翠羽者生”,描述了青色有神與無神及病情預后。中醫(yī)學目前普遍認為,五色主病中,青主寒證、痛證、氣滯、血瘀、驚風[1]?;颊呙嬉娗嗌?,多見于寒滯肝脈,氣滯腹痛;肺氣閉塞,心陽虛衰,心血瘀阻;肝郁脾虛等[2]。而西醫(yī)學則認為面見青紫多為缺氧,痙攣性疼痛,肺結核及肺氣腫,心肌缺血病人[3]。
目前對肝病中出現青色的涵義很少論述,臨床發(fā)現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肝病患者中可見面色青,甚者周身皮膚及小便皆青。在肝病中所見青色,一般分為青兼黃、青兼灰暗、青兼黑三種。青屬木之本色,木現青色所見于生、長期,多為氣虛、津液不足之時,但至化、收、藏期,多現土黃色,為氣壯而陰津充沛之時。通過五色五臟理論,進行比類,結合肝臟本身病機變化,筆者認為肝病患者現青色多為肝氣、陰血不足所致,而兼黃、兼灰暗及兼黑則為合并他臟病變。
中醫(yī)對肝病的認識多從肝脾腎三臟來論述,早期多以肝郁脾虛,濕熱內停為主,中期以肝脾血瘀,痰濁內停為主,晚期以肝脾腎氣血陰陽虧虛,兼見瘀血、濕熱、水濕內停為主[4]。針對上證,多用疏肝理氣、清熱解毒利濕之法治療。部分醫(yī)生不謹循病機變化,辨證施治,一味久用破氣,耗津傷陽之品,致肝氣陰血不足,從而在肝病中出現肝木之本色 (真臟色)青色為主色的情況。如患者周身及面色如《內經》所述草茲者,一般多見于肝癌病人,預后極差。青色兼黃色,為兼脾虛,致運化生成氣血不足,周身失去濡養(yǎng),故見面色肌膚萎黃;青色兼灰暗,為兼陽氣不足,面色肌膚失去溫熏,故見面色灰暗;青色兼黑,為兼腎虛及瘀血,腎氣不足,瘀血阻絡,皮膚肌肉失養(yǎng),故面色黧黑。三種兼色可同時兼見呈混雜色,不易明確區(qū)分,亦可兩種兼見,而在不同時期及不同體質中表現不一。
治療上多以補肝體為主,兼調肝用?!峨y經·十四難》云:“損其肝者緩其中”,《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云: “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之味調之”,故以白芍、甘草酸甘化陰緩中為君,炒白術焦苦補氣,助脾胃之健運,黃芪、當歸、太子參益氣補血生津,再根據病人病情辨證論治,加用健脾、溫陽、補腎、活血化瘀之品,多能使青色消退,病情好轉。
病案舉隅:
李某,女性,56歲,工人。2010年6月10日初診,主訴:反復腹脹,右脅隱痛不適6個月?;颊?個月前因腹脹至第三軍醫(yī)大學西南醫(yī)院就診,診斷為“乙肝肝硬化”,給予“拉米夫定片”抗病毒及抗肝纖維化的中成藥口服,后在當地某中醫(yī)處服用中藥,近2月來面色逐步現青色,后至全身皮膚色青,最后乃至小便亦色青,遂來我院求治。癥見:面色及周身皮膚青灰,小便清,仍感腹脹,右脅不適,納食差,大便稀溏,乏力,舌質黯,苔白,脈沉細。查肝功:谷丙酶76U/L,谷草酶68U/L,轉肽酶210U/L,白蛋白及膽紅素正常,病毒定量103以下,詳問病史,發(fā)現患者近3個月中一直大便溏瀉,次數3~6次不一,查看原中藥方以小柴胡湯為基本方,加用清熱解毒,行氣消脹,軟堅散結之品為主。綜合患者病情,辨證為肝氣陰不足,脾陽不足,中氣下陷,治療以益氣養(yǎng)陰,升陽止瀉為主,處方:黃芪30g,白芍30g,山藥25g,炒白術25g,炒扁豆30g,陳皮10g,當歸6g,桔梗6g,砂仁10g,防風10g,炙甘草6g,服用7劑,患者便溏好轉,腹脹減輕,面部晦滯之氣有所減輕,后根據病機變化,加減使用枸杞子,雞血藤,丹參,姜黃等養(yǎng)陰活血之品,治療1月,患者青色三去其一,小便色回復正常,繼續(xù)調理半年,患者面色膚色復常,復查肝功正常。
小結:縱觀上述患者顏面、皮膚及小便色青,雖與基礎肝病有關,但從患者病史及服藥情況來看,主要考慮與服用過多的行氣破氣中藥耗傷肝氣陰,長期腹瀉耗傷陰津,加之過用清熱解毒之藥傷陽,導致肝氣陰不足,脾陽不足,致使肝本色顯現,后給予益氣養(yǎng)陰,溫陽健脾之藥后,青色及病情逐步好轉,提示我們在診治肝病中不宜見脹就行氣,見熱就清熱,不辨虛實寒熱,或根據藥理作用來使用中藥湯劑,如抗病毒的中藥、增強免疫的中藥、降酶的中藥等來組合,而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來整體辨證施治,以免誤治反而加重病情。一旦臨床中見青色,就應從肝氣陰血不足來治療,但亦要根據兼黃、兼灰暗及兼黑來辨證治療,虛實同治,補虛不忘祛邪,從而達到癥消病緩。
[1]昊玉泓,梁永林等.中醫(yī)診斷學五色主病三字教學法[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7,25(20):55-56.
[2]李利娜.中醫(yī)五色理論的應用 [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8,19(10):2549.
[3]張巖山.“面色”異常藏疾病[J].醫(yī)藥保健雜志,2009,3:58-59.
[4]何承海.慢性肝病中醫(yī)辨證治療體會[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1,3(4):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