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群 朱 輝 張?zhí)K揚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五醫(yī)院,上海 200052)
補陽還五湯為清代王清任《醫(yī)林改錯》中治療中風后遺癥的名方。筆者應用其治療一些常見的老年急癥疾病,療效頗顯?,F(xiàn)介紹如下。
張某,男性,76歲。2012年4月9日初診。有眩暈反復發(fā)作史30年,每次發(fā)作皆因疲勞誘發(fā)。起初發(fā)作時間短,間隔時間長。近年發(fā)作頻繁,持續(xù)時間較前延長。本次發(fā)作已2周,外院查頭顱CT示:兩側基底節(jié)、放射冠腔隙性梗死,腦萎縮。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可見斑塊形成,未見狹窄。給予口服敏使朗,靜脈滴注丹參酮等治療無效。遂來本院中醫(yī)科就診。癥見: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面色無華,苔白,舌質暗,脈緩。證屬正氣虧虛,脈絡瘀阻。治擬補氣、活血、通絡。方用補陽還五湯加味,藥用:生黃芪30 g,黨參15 g,當歸、赤芍、地龍各12 g,川芎、桃仁各10 g,紅花、炙甘草各6 g。每日1劑,水煎服。1周后患者眩暈發(fā)作明顯緩解。效不更方,前方續(xù)服7劑,眩暈發(fā)作不明顯,精力充沛,面色紅潤。隨訪2月,未見復發(fā)。
按:眩是眼花,暈是頭暈,二者常同時并見,故統(tǒng)稱為“眩暈”。本病的發(fā)生屬于虛者居多[1]?!毒霸廊珪ぱ_\》指出“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鹅`樞·口問》篇所載“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本例患者勞累即發(fā),隨年齡增大,發(fā)作更加頻繁,舌質暗,脈緩,屬氣虛清陽不展,瘀血阻于脈絡,“因虛致瘀”。治法以補氣為主,兼以活血通絡。方中重用生黃芪,輔之黨參,大補脾胃之元氣,配以當歸、川芎等活血藥,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臨床醫(yī)學研究證實,補陽還五湯有擴張血管、改善血液流變性和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集、溶解血栓,改善神經組織細胞缺氧損傷等作用[2]。
王某,女性,73歲。2011年2月7日初診。訴反復胸悶30年,氣急8年,加重伴雙下肢浮腫半月。西醫(yī)診斷: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發(fā)作、心功能Ⅲ級。心臟彩超示:左房、左室大,主動脈瓣鈣化伴輕度返流,左室壁節(jié)段運動異常,左室收縮功能指標低,左室舒張功能減退,射血分數26%。長期服用“異樂定、地高辛、安體舒通”等西藥治療。癥見:喘促短氣、心悸怔忡、顏面肢體浮腫,舌淡,邊有瘀斑,苔白膩,脈沉緩。證屬心氣不足、血脈瘀阻。治擬補心氣、養(yǎng)心血、通脈道。方用補陽還五湯加味,藥用:生黃芪30 g,生曬參 15 g,當歸、赤芍、地龍、豬苓、茯苓各 12 g,桃仁、白術、澤瀉各10 g,川芎、紅花各6 g。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2月14日復診,服上藥后胸悶、氣急好轉,雙下肢浮腫由中度轉為輕度。續(xù)服2月,患者活動能力明顯增加,浮腫不明顯,心功能改善為Ⅱ級,復查心臟彩超,射血分數已升至34%。
按:中醫(yī)學對“心衰”沒有專病論述,而是歸屬“心悸”、“喘證”、“心水”等范疇?,F(xiàn)代名老中醫(yī)任繼學教授在其《懸壺漫錄》中首次將其命名為心衰[3]。本例患者氣虛證明顯,氣為血帥,氣不足則血液運行無力,血脈瘀阻,可見舌邊有瘀斑;心氣不足、心失所養(yǎng)而致心悸、怔忡;氣虛,氣失舒展,不能運化水濕而致下肢浮腫。治療以補氣活血的補陽還五湯為主,療效滿意。有人曾經觀察補陽還五湯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結果治療組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容量、每搏輸出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4]。
魏某,男性,71歲。2011年7月18日初診。有高血壓史15年,反復胸悶、心悸5年,加重伴心前區(qū)疼痛1周,胸痛于勞累后發(fā)作,含服硝酸甘油可緩解。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左前分支傳導阻滯,ST-T改變。西醫(yī)診斷: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高血壓病3級。癥見:胸悶氣短,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舌紫暗,脈沉細。證屬氣虛血瘀、不通則痛。治擬益氣溫陽、活血通絡。方用補陽還五湯加味,藥用:生黃芪30 g,當歸、赤芍各12 g,桂枝、桃仁、地龍各10 g,川芎、紅花各6 g。每日1劑,水煎服。1周后復診,患者胸痛未發(fā)作,胸悶、心悸好轉,出汗不明顯。繼服2周,胸悶、心悸消失。
按:冠心病、心絞痛為老年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大多數患者習慣在服用擴冠、抗凝等西藥的基礎上加服銀杏葉、血塞通片等單純活血化瘀的中成藥。清代名醫(yī)王清任云“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崩夏耆损鲅男纬膳c氣虛密切相關。當代名老中醫(yī)鄧鐵濤認為心氣虛是冠心病發(fā)病的始動因素并貫穿于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痰濁、瘀血所致的心脈瘀阻大多由氣虛所致,氣虛血瘀是冠心病心絞痛最基本的病機之一[5]。故治療冠心病采用益氣活血、通補結合的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本患者的脈證也符合氣虛血瘀表現(xiàn)。通過重用黃芪,輔之川芎、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藥,使氣帥血行,通則不痛。“益氣活血乃可化瘀”,“氣血沖和,則百病不生”。又氣虛為陽虛之初,陽虛為氣虛之漸,本患者平素畏寒肢冷,故在原方基礎上加用桂枝,以達溫經通陽,助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1]張伯臾.中醫(yī)內科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04.
[2]梁翠微,鄭有順.補陽還五湯藥理研究與臨床運用新進展[J].中成藥,1998,20(1):41-42.
[3]楊晶,李亞平,謝培怡.中醫(yī)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近況[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1,46(11):850.
[4]孫志欣.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7,16(12):1447.
[5]藕二祥.益氣活血法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1,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