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美英
(山東省即墨市婦幼保健院,山東 青島 266200)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臨床觀察及護理體會
于美英
(山東省即墨市婦幼保健院,山東 青島 266200)
目的 通過對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CP)患者的臨床觀察進行研究,分析患者病發(fā)機理及并發(fā)癥,探討降低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有效方法。方法 選擇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內我院收治的82例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孕期、產時、產后密切觀察與護理、及時藥物治療以及適時終止妊娠并將護理過程及療效詳細記錄與分析。結果 82例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中,陰道產12例,刨宮產70例,胎兒宮內窘迫26例,早產28例,足月產54例,產后出血4例,平均體重28kg,經過我院觀察與護理后,82例患者均痊愈。結論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危害產婦及胎兒的健康,必須重視孕產期保健,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加強ICP患者的臨床觀察及細心護理,以降低病發(fā)率及并發(fā)癥的產生。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臨床觀察;分析;護理體會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又稱特發(fā)性妊娠黃疸,主要以妊娠期出現(xiàn)搔癢及黃疸為特點,易引起早產、胎兒窘迫、胎死宮內和產后出血等不良結果,發(fā)病率為0.7%~12.0%,早產率及圍生兒病死率高,其發(fā)病與雌激素有密切關系,由于近幾年多導致圍生兒死亡,且發(fā)病率持續(xù)上升,現(xiàn)已廣泛地引起臨床的重視[1]。因此,加強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的護理是降低圍生兒病死率的重要工作?,F(xiàn)將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共收治的82例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的臨床觀察與護理工作體會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內我院收治的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共82例,產婦年齡范圍在22~36歲,平均年齡25歲,其中初產婦72例,占87.81%(72/82),經產婦10例,占12.19%(10/82),主訴孕期出現(xiàn)皮膚搔癢并實驗室檢查符合診斷者72例,占87.80%(72/82);無自覺癥狀,實驗室檢查符合ICP診斷者10例,占12.20%;82例患者孕期二對半均為(-)。其中陰道分娩12例,占14.63%(12/82);剖宮產分娩70例,占85.37%(70/82)。自然早產18例,占21.95%(18/82);干預早產(因胎兒宮內窘迫)10例,占12.20%(10/82);產后出血4例(該患者合并血小板減少,中度貧血),占0.49%(4/82)。重度肝內膽汁淤積14例,輕度肝內膽汁淤積86例。
1.2 診斷標準
依據(jù)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診斷參考《中華婦產科學》標準:①在妊娠期出現(xiàn)皮膚瘙癢作為主要臨床病癥;②肝功能出現(xiàn)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血清中轉氨酶的升高;③患者出現(xiàn)輕度黃疸;④孕婦的臨床狀況良好,無明顯的嘔吐、虛弱、食欲不振及其他疾病癥狀;⑤分娩后瘙癢迅速消退,并且患者肝功能迅速恢復正常狀態(tài)。⑥而血中總膽汁酸(TBA)水平升高;⑦可以排除皮膚疾病和肝臟疾病等可能性[2]。
1.3 臨床觀察
1.3.1 瘙癢是首發(fā)癥狀,約80%患者在30周或更早時間出現(xiàn),中期妊娠占17.8%,晚期妊娠占65.4%,時間不詳?shù)恼?6.8%,瘙癢的主要部位為手腳掌,瘙癢持續(xù)至分娩,一般在分娩后2~3d內消失,少數(shù)患者于1周左右消失,持續(xù)至2周以上患者比較罕見。
1.3.2 黃疸
20%~60%患者在瘙癢發(fā)生后的數(shù)日到數(shù)周內會出現(xiàn)輕度黃疸癥狀,于分娩后數(shù)日內消退,個別患者需持續(xù)到產后1個月以上消退。
1.3.3 其他癥狀
發(fā)生嘔吐、乏力、胃納不佳、消化不良等癥狀較少[3]。
82例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中,陰道產12例,刨宮產70例,胎兒宮內窘迫26例,早產28例,足月產54例,產后出血4例,平均體重28kg,經過我院觀察與護理后,82例患者均痊愈。
3.1 心理護理
當ICP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在心理上會對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會擔心治療過程中藥物治療和物理療法等對胎兒的正常發(fā)育造成影響,會導致孕婦焦慮、自責、緊張等心理壓力負擔,主要由于擔心自己的病情及治療中藥物對胎兒的健康造成影響,這些心理作用不利于病情的緩解與治療。因此需要根據(jù)ICP患者的病情對患者進行詳細解釋,使患者了解ICP病因及對孕婦和胎兒的影響,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己的病情,并給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與鼓勵,解除患者心理負擔,降低心理上的緊張、焦慮,并使其積極配合正常的治療過程。
3.2 妊娠期護理
孕婦應注意多臥床休息,保證每天至少8h以上的睡眠時間,采取左側臥位以便增加胎盤流血量。確保病房內安靜、通風、舒適、溫度與濕度適中,注意個人清潔衛(wèi)生,幫助患者勤剪指甲,保持手部清潔衛(wèi)生,盡量減少對皮膚的撓抓,因皮膚瘙癢不適者,可對局部進行輕拍、輕壓等按摩或局部熱敷等方法進行緩解。如因瘙癢癥狀導致夜間影響睡眠者則可遵醫(yī)囑適當給予服用鎮(zhèn)靜劑等藥物。在患者膳食方面應注意給予患者高蛋白、高熱量、高纖維的飲食,比如雞蛋、蔬菜、魚類等,并注意少量多餐。在患者妊娠27周后指導孕婦學會自測胎動,指導孕婦進行自我檢測,妊娠34周前的患者需要每周進行無刺激胎心監(jiān)護(NsT),妊娠35周以上則需入院,以便對孕婦及胎兒的情況進行密切監(jiān)護,1~2d進行1次NsT。定期進行B超檢測,以觀察胎盤功能、羊水量、胎心情況,取患者血尿標本,特別注意患者膽汁酸濃度的情況,由于膽汁酸濃度越高,早產概率越高,胎兒窘迫發(fā)生率越高,因此一旦變化異常升高,則應立即配合醫(yī)師終止患者妊娠,以免胎死宮中[4]。護理人員必須加強對患者的巡查,了解孕婦身體情況,一旦出現(xiàn)問題,早發(fā)現(xiàn),早處理。
3.3 分娩期護理
在患者進行手術之前對病情及手術做好宣傳、講解工作,消除患者的擔心緊張等心理負擔,進入手術室前應密切觀察胎心情況,依據(jù)患者的孕周及胎兒當前具體情況采用相對應的復蘇準備工作,進行陰道產的患者應密切注意產程進展、胎心變化、羊水顏色,及時給與吸氧,防治胎兒窘迫情況的發(fā)生。一旦發(fā)生胎兒窘迫,應采取刨宮產盡快結束分娩,減少患者陰道分娩導致胎兒宮內窘迫及新生兒顱內出血的可能,并提前準備好對新生兒進行搶救工作,一旦發(fā)生窘迫情況,按照新生兒復蘇程序進行搶救,分娩結束后立即進行止血,防止產后出血情況。通過手術及搶救工作,本組82例患者均順利產下嬰兒,無新生兒死亡情況發(fā)生。
3.4 產褥期護理
產褥期護理工作主要是防止患者產后出血和對新生兒的護理。
產后出血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的脂溶性維生素消化吸收問題,引起肝臟合成凝血因子的缺少,致使凝血功能異常所導致的。因此術前及時使用適當?shù)拇弋a素,并預防性給予患者適當?shù)氖褂镁S生素K,以促進子宮收縮,術后及時采用縮宮劑,有效降低并防止產后出血的情況[5]。術后密切觀察患者子宮收縮狀況,注意陰道內的出血量及顏色。遵醫(yī)囑選擇對患者肝損害影響小的抗生素控制患者感染,并抽血復查肝功能,以了解患者肝功能的恢復狀況。
加強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低體重兒的護理工作,關注新生兒的呼吸、反射、肌張力、大小便、體溫等狀況,并指導正確的母乳喂養(yǎng),預防性使用維生素K,保持新生兒呼吸暢通。
目前為止對于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CP)的病因及發(fā)病機理尚未明確,有推斷任務可能與遺傳易感性有關,由于患者體內雌性激素偏高,導致母體內的膽汁酸度升高,胎盤膽汁酸的運轉發(fā)生障礙且胎兒膽汁酸的代謝發(fā)生異常,導致胎兒早產、宮內窘迫、窒息等,嚴重的會導致胎兒死亡。目前治療ICP尚未有特效藥物,作為醫(yī)護人員,則必須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宣傳工作,指導患者正確認識ICP,并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過程,及時確診、及時診治、密切護理、定期檢查,通過正確有效的臨床護理工作,以保障患者與胎兒的健康,充分做好產前、產中、產后護理,選擇最適當?shù)姆置鋾r機和方式,盡可能的降低患者的早產率及產后出血等狀況,并盡可能的避免胎兒窘迫甚至死亡。
[1] 郝玉花.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的診斷及護理干預[J].中外醫(yī)療,2011(29):139-140.
[2] 王日霞.63例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治療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8):85-86.
[3] 黃尚專.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的臨床分析及護理體會[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10):116.
[4] 陸玲軍.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臨床診治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6):573-574.
[5] 黃麗蓉.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護理體會[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2(14):51-52.
R473.71
B
1671-8194(2013)30-02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