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輝徐 麗
(1 新疆喀什地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 新疆 喀什 844000;2 廣州中山大學血液學研究所 廣東 廣州510630)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Bcl-2的表達與早期化療效果的關(guān)系分析
杜春輝1徐 麗1
(1 新疆喀什地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 新疆 喀什 844000;2 廣州中山大學血液學研究所 廣東 廣州510630)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Bcl-2表達;化療;效果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cute lymphocyte leukemia ,ALL)屬造血干細胞異常增生的惡性腫瘤疾病,其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1]。一般認為凋亡基因參與許多惡性腫瘤細胞的增殖調(diào)控[2]。Bcl-2是主要的抗凋亡基因,存在于人體多種細胞中,如未成熟的造血細胞、神經(jīng)細胞、上皮細胞及多種癌株中,其編碼的Bcl-2蛋白主要位于細胞的核膜、線粒體膜和內(nèi)質(zhì)網(wǎng)膜上[3]。Reed的研究表明,Bcl-2的表達狀態(tài)可決定細胞的生存和死亡,其編碼的Bcl-2蛋白能有效阻止多因素介導的細胞凋亡[4]。多種腫瘤如淋巴瘤、神經(jīng)母細胞瘤、乳腺癌中Bcl-2基因均有高表達,表明腫瘤的發(fā)生與Bcl-2基因的異常表達有一定關(guān)系。本研究采集32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檢測bcl-2表達水平,并分析其與疾病早期化療效果的相關(guān)性,以探討該凋亡基因表達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臨床治療的關(guān)系。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新疆喀什地區(qū)人民醫(yī)院血液科32例ALL患者,男22例,女10例;年齡9~78歲,平均59歲,符合FAB診斷標準。FAB分型:L121例,L28例,L33例。對照組選擇自愿受試的骨髓象正常的非白血病患者標本15例,近期均未應(yīng)用過糖皮質(zhì)激素及其它免疫抑制劑,其中男8例,女7例,年齡14~72歲,平均60歲。兩組對象構(gòu)成比無顯著性差異。
1.2 分組原則
治療前按照危險因素評定標準將所有入選病例分為不同等級,其中高危組4例,中危組7例,低危組21例。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免疫分型、染色體核型、白細胞計數(shù)、髓外浸潤、分子生物學改變。治療上采用標準化療方案,ALL的誘導緩解方案為DVLP或CODP(D:柔紅霉素、V/O:長春新堿、L-Asp:左旋門冬酰胺酶、P:強的松、C:環(huán)磷酰胺)。所有病例的治療反應(yīng)都依據(jù)d8潑尼松試驗(即潑尼松60mg/m2連用7d,聯(lián)合鞘內(nèi)注射1次)和/或d19骨髓檢測來確定。
1.3 實驗方法
在化療前及d19所有入選病例均抽取2mL骨髓,使用Ficoll單核細胞分離液進行分離涂片,使用乙醇乙醚固定液進行固定,并用錫紙封存于4℃冰箱內(nèi)備用。染色采用S-P免疫組化法,SP通用試劑盒(SP9000)及單克隆抗體Bcl-2均購自北京中山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系美國ZYMED公司生產(chǎn)。使用正常羊血清進行封閉,滴加一抗后在4℃濕盒內(nèi)過夜(Bcl-21:100),繼而滴加二抗(羊抗鼠IgG抗體1∶200),1h后滴加鏈酶卵白素在37℃下孵育,鏈酶卵白素使用1∶300稀釋的辣根過氧化酶標記。每一步驟后均以PBS緩沖液沖洗,鏡下控制DAB顯色,然后以流水沖洗,沖洗后使用蘇木素復染。結(jié)果判定:陽性細胞為細胞質(zhì)和(或)細胞核著色呈棕褐色或棕黃色者,并計算1000個細胞中的陽性細胞數(shù)及陽性細胞表達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軟件進行相關(guān)分析、t檢驗及F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Bcl-2表達水平與初治ALL臨床相關(guān)危險因素的關(guān)系與對照組相比,ALL組Bcl-2蛋白的表達水平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12558,P<0101);不同危險分層的患者,治療前后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F(xiàn)分別為314317、411132,三組均有顯著性差別P<(0.05),見表1。
2.2 Bcl-2表達水平在兒童ALL緩解前后不同的早期治療反應(yīng)的比較32例患者,早期治療反應(yīng)好者23例,早期治療反應(yīng)差者9例。兒童ALL緩解前后早期治療反應(yīng)好組較反應(yīng)差組均有顯著性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0.05);結(jié)果表明,早期治療反應(yīng)好者,緩解后Bcl-2蛋白表達水平明顯降低治療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17309;P<0.05),反應(yīng)差者Bcl-2蛋白表達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但無顯著性差異(t=111875;P>0.05),不過其Bcl-2蛋白表達水平仍顯著高于對照組(t=214164;P<0.05),見表2。
Bcl-2是主要的抗凋亡基因,位于18號染色體長臂2區(qū)1帶(18q21),由230kb組成。共編碼2種蛋白質(zhì),即p26-bcl-2A和p22-bcl-2B,目前研究較多的是p26-bcl-2A。Bcl-2家族成員至少有一個名為Bcl-2同源(BH)區(qū)域的保守結(jié)構(gòu)?;贐H區(qū)域的功能和數(shù)量,Bcl-2家族被分為三個亞組,他們都是重要的凋亡調(diào)節(jié)蛋白??沟蛲龅募易宄蓡T包括Bcl-2和Bcl-XL,含BH1-4。研究發(fā)現(xiàn),多種惡性腫瘤如胃腸道腫瘤[5]、腎癌[6]、肝母細胞瘤[7]等中Bcl-2均呈高表達狀態(tài),且高表達的Bcl-2可抑制細胞凋亡,使細胞生長加速,進而導致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白血病的體外研究表明,在Bcl-2高表達的患者中,白血病細胞生存時間明顯延長,Bcl-2可抑制或阻斷由多種因素介導的細胞凋亡[8]。本組實驗表明,與正常對照組相比,ALL患者中Bcl-2陽性表達率明顯增高,并且不同的臨床危險因素分層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與體外研究相似,Bcl-2對ALL預后有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ALL預后的評判主要取決于早期治療反應(yīng)的好壞,治療反應(yīng)差者提示單純化療耐藥,屬高危型,預后不良。本組研究表明,在早期治療反應(yīng)好組與早期治療反應(yīng)差組的兩組病例中,Bcl-2的陽性表達有顯著性差異,并且反應(yīng)差組治療后Bcl-2表達狀況與治療前相比無顯著性差異,與對照組及治療后緩解組相比仍明顯增高,提示Bcl-2蛋白表達可作為臨床評估ALL預后的一個重要的高危因素,用于早期判斷疾病的預后,其動態(tài)監(jiān)測結(jié)果可能更有意義。
[1] 歐陽仁榮,沈志祥.血液腫瘤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 11-43.
[2] Plaetzer K, Kiesslich T, Oberdanner CB, et al.Apoptosis following photo-dynamic tumor therapy: induction, mechanisms and detection [J].Curr Pharm Des,2005,11(9):1151.
[3] Campos L, Rouault JP, Sabido O, et al.High expression of bcl-2 pro-tein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cells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response to chemotherapy.Blood,1993,81(11):3091-3096.
[4] Reed JC.Bcl-2: prevention of apoptosis as a mechanism of drug resistance[J].Hematol Oncol Clin North Am,1995,9(2):451-473.
[5] Kim R, Emi M, Tanabe K, et al.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antisense Bcl-2 as a chemosensitizer for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J]. J Clin Oncol,2005, 23(16S):4050.
[6] Molto L, Rayman P, Paszkiewicz-Kozik E, et al .The Bcl-2 transgene protects T cells from renal cell carcinoma-mediated apoptosis[J].Clin Cancer Res,2003,9(11):4060-4068.
[7] Lieber J, Kirchner B, Eicher C, et al .Inhibition of Bcl-2 and Bcl-X enhances chemotherapy sensitivity in hepatoblastoma cells[J].Pediatr Blood Cancer,2010,55(6):1089-1095.
[8] Reed JC.Bc-l2: prevention of apoptosis as a mechanism of drug resistance[J].Hematol Oncol Clin North Am,1995,9(2):451-473.
R733.71
B
1671-8194(2013)19-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