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偉 浙江省平湖市中醫(yī)院腎內(nèi)科 平湖 314200
·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
周富明臨證藥對經(jīng)驗
丁偉偉 浙江省平湖市中醫(yī)院腎內(nèi)科 平湖 314200
慢性腎臟病 藥對 臨證經(jīng)驗 周富明
周富明主任醫(yī)師從事內(nèi)科臨床工作30余年,臨床經(jīng)驗豐富,擅長以中醫(yī)藥防治慢性腎臟?。╟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進展及其并發(fā)癥。在臨證中善用藥對加減化裁組方,提高應對雜病的靈活性和有效性,筆者就其臨證常用的藥對經(jīng)驗予以總結(jié)及介紹。
慢性腎臟病以正虛為本,其中脾腎氣陰兩虛是慢性腎臟病走向終末的關(guān)鍵。脾腎失司,水濕不化,日久化生濁毒,變生許多病理產(chǎn)物,故對于慢性腎臟病患者如果不注意扶助正氣,可導致水濕、瘀血、濕熱、濁毒等病理因素,著而難去,消磨正氣,所謂“扶正以祛邪”,因此,扶正可從根本上防止疾病反復發(fā)作。
1.1 黃芪與炒白術(shù) 黃芪味甘性微溫,入脾肺經(jīng),固表止汗,補三焦而實衛(wèi),為升陽補氣之圣藥、玄府御風之關(guān)鍵;汪昂謂其可“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炒白術(shù)性溫味甘,補氣健脾效卓,周主任喜以大劑量黃芪益氣健脾利水,常用劑量為30~50g,配以炒白術(shù)10~15g,兩者合用可見固衛(wèi)名方“玉屏風”之精要,且兩者兼有利水之功,對于CKD患者反復水腫效佳。藥理研究多認為兩者配伍有調(diào)節(jié)免疫作用,對于保護腎功能有積極的意義[1]。
1.2 黃芪與炒黨參 周主任認為脾之與腎,不僅為先后天之本,更是精微化生之源與儲藏之所,皆為調(diào)節(jié)機體“精(氣)”代謝的主要器官。脾腎氣虛失固攝,精微下泄而成蛋白尿。炒黨參益氣,生津,養(yǎng)血,配伍黃芪大補元氣,氣能生血,兩者合用益氣養(yǎng)陰,使氣血生化左右逢源,正合氣陰兩虛之病機,對于蛋白尿反復遷延,氣津兩傷,尤其是日久腎功能不全患者,療效更佳。研究表明兩者均有改善免疫功能,降低蛋白尿,糾正貧血及降壓的作用,可以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功能[2]。對于慢性腎臟病免疫炎癥的減輕,延緩腎功能進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1.3 制狗脊與懷牛膝 狗脊苦甘溫,補肝腎,強腰膝,兼有除濕之功。懷牛膝苦酸平,補肝腎,強筋骨,可引血下行,走而能補,性善下行,尚有活血之效。兩者同歸肝腎經(jīng),屬歸經(jīng)配伍[3]。慢性腎臟病患者出現(xiàn)氣短乏力,腰膝酸疼,雙下肢無力,夜尿頻多等一派脾腎陽虛衰之象時,周主任常配伍使用此藥對以加強扶正祛邪功效。
另外,如懷山藥配合白術(shù)使用??山∑⑸?,用于脾虛腹瀉患者可加速其胃腸道功能恢復,顧護正氣。如納差明顯可加入炒稻芽配伍焦六曲,健脾和胃,胃氣乃生。《景岳全書》云:“凡欲察病者,必須先察胃氣;凡欲治病者,必須常顧胃氣,胃氣無損,諸可無慮?!碧訁⑴湮槌窗仔g(shù)可養(yǎng)陰生津,滋腎潤肺。而且多項研究顯示太子參含多種多糖及人體多種必需氨基酸,對于CKD患者長期飲食控制帶來的微炎癥狀態(tài)有一定改善作用[4]。
周主任推崇“水為萬物之源,土為萬物之母,二臟安和,則一身皆治,二臟不和,則百病從生”的理論。認為濕邪是腎病重要病理產(chǎn)物之一,且具有纏綿特性,慢性腎臟病之所以遷延反復,究其原因與水濕有關(guān)。脾腎兩虛且患者多飲食不節(jié),則水濕內(nèi)生,溢于肌膚則為水腫,濕性纏綿反復故水腫時輕時重,濕聚日久成濁毒,充斥全身,五臟六腑皆損。故利水祛濕化濁乃控制病情的關(guān)鍵。
2.1 炒白術(shù)與茯苓 茯苓歸脾腎經(jīng),健脾利水滲濕,《藥品化義》曰:“茯苓最為利水除濕要藥”,配以益氣之白術(shù),則療效倍增,尤其白術(shù)和茯苓相須為用,經(jīng)方中如苓桂術(shù)甘湯、茯苓白術(shù)散、歸脾湯、五苓散,四君子湯等均顯其配伍的重要性。周主任認為行水當先益氣行氣,白術(shù)配茯苓一補一利,一燥一滲,使水濕有滲消之路,脾氣有健運之望。且兩者均能健脾益氣,“氣行則水行”,水濕得化,濁毒得祛,邪去則正安。此組藥對配伍亦屬歸經(jīng)配伍[3],同歸脾經(jīng),合用使得脾司統(tǒng)攝,精微得化,精氣得固,諸癥乃消。
2.2 豬苓與澤瀉 水濕易夾它邪為患,既可寒化使氣血凝滯,又可熱化充斥三焦。此藥對組合從化濕入手,同歸腎與膀胱,加強表里經(jīng)聯(lián)系,蒸騰水濕,去除濁毒之源。藥對組合精細,均為淡滲之品,可見四苓散、豬苓散之形,利水滲濕之效顯著。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澤瀉味咸入腎,培水之源;豬苓黑色入腎,利水之用……而水氣順矣。”研究也提示水濕得去,濁毒之源得清,對于水腫的減輕,內(nèi)環(huán)境的穩(wěn)定,腎功能的恢復和保護均有重要意義。
2.3 車前草與茯苓皮 此藥對主要針對CKD患者的濕熱病機。周主任認為濕熱、濁毒、瘀血等諸多外因中最重要的應是濕熱病邪,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來看,其實質(zhì)不僅是繼發(fā)的各種感染,更重要的是,濕熱的顯現(xiàn)與退卻,標志著由感染所誘發(fā)的免疫反應的進行和緩解[5]。利尿通淋之車前草配伍利濕化濁之茯苓皮,兩者合用,既能清熱利濕,又可解毒化濁,且兩者同歸下焦,具有改善腎功能,加強毒素清除的作用。
其余如郁金與石菖蒲藥對出自《溫病條辨》菖蒲郁金湯,原書用于治療濕溫病濕熱并重之濕熱釀痰,蒙蔽心包證。周主任取郁金涼血清心、行氣開郁和菖蒲芳香化濕和胃之功,臨床常用于慢性腎臟病之濕熱之證,又可顧護胃氣。還有炒蒼術(shù)、制厚樸對于慢性腎衰,大便秘結(jié)者更有去濕導滯之功;豆蔻配伍砂仁取其化濕溫中止嘔之效則多用于慢性腎衰,惡心欲嘔患者。
周主任根據(jù)《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瘀血不去,其水乃成”,《金匱要略》“血不利則為水”的立論,認為血瘀證貫穿于慢性腎臟病全過程。瘀阻腎絡,精氣不能暢流,壅而外溢,形成蛋白尿;另一方面瘀血既成之后,又常使蛋白尿頑固難消,非活血化瘀不可以取效。清代名醫(yī)葉天士云:“久病必入絡,病久氣血推行不利,血絡之中必有瘀凝”,故治療中活血化瘀之藥必不可少,尤其對于早中期患者,旨在理腎之血,而對于終末期腎病由于凝血功能下降,血小板減少等,可根據(jù)中醫(yī)四診,減量謹慎使用。
3.1 丹參與紅花 丹參苦、微寒,具有活血祛瘀、養(yǎng)血兼清熱之功,即所謂“一味丹參,功同四物”;配以辛溫而性質(zhì)平和之紅花,寒溫并用,活血祛瘀而不溫燥,兩藥相伍,活血而無動血之弊,養(yǎng)血清熱而無寒涼凝滯之虞。常用劑量丹參15~30g、紅花6~10g?,F(xiàn)代研究認為,紅花、丹參均可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改善血液的“黏、聚、滯”傾向,有效改善腎臟高凝狀態(tài)。
3.2 炒川芎與酒當歸 “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當歸乃血中圣藥,酒制可加強活血,配伍“血中氣藥”之炒川芎,兩者在活血方中配用,可增強行血散瘀作用;在補血方中配用,能通達氣血,可使補而不滯。此藥對兼具活血補血之功,使得活血而不傷正,補血而不留瘀,對于改善腎小球纖維化,糾正腎性貧血都具有頗高的治療價值。
3.3 制大黃與虎杖根 制大黃乃大黃酒制而成,瀉下力減弱而活血功能較好,對于慢性腎臟病尤其腎功能不全的應用,不論處方配伍或是單用都有活血化瘀,通腑泄?jié)嶂Γ湮榛⒄雀鍩崂麧?,活血化瘀。周主任對于腎臟病晚期濁毒充斥三焦,熱入血分脈絡,瘀血阻滯腎絡者常用此藥對組合。藥理研究表明,制大黃和虎杖根均含大黃素等蒽醌類成分,并能減少腸道對合成尿素的原料——氨基酸的吸收,升高血中必需氨基酸的濃度;并有一定降脂、降壓作用。
其余如澤蘭與益母草配伍,二者活血行血,祛瘀生新,且可活血調(diào)經(jīng),多用于慢性腎臟病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劑日久引起月經(jīng)紊亂者;三棱配伍莪術(shù)對于瘀血難化,癥瘕形成者有破血消瘕之效;對于大量蛋白尿,水腫反復嚴重者周主任喜用地龍配伍水蛭,因此時唯有蟲類藥物搜剔逐邪,熄風通絡直達病所,才能將潛伏于內(nèi)的風痰瘀血之邪,深搜細剔。且蟲類藥通過抗凝、抗血栓,緩解炎癥對腎的損傷,抗腎小球系膜細胞增殖。
綜上所述,周主任經(jīng)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和探索,在中西醫(yī)結(jié)合內(nèi)科尤其腎內(nèi)科疾病治療中已形成具有鮮明病機辨證理論和用藥特色。周主任認為只有全面地認識藥對,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藥對的臨床療效,而在臨床實際操作中,周主任遣方靈活,不拘一格,以效為期,藥對是其幾十年積累之經(jīng)驗,只要辨證準確,療效理想。
[1]王景霞,鄧文偉.黃芪和白術(shù)對慶大霉素腎毒性的保護作用[J].解剖學研究,2009,31(3):179-180.
[2]方永順.人參與黃芪配伍免疫作用的藥理研究[J].中醫(yī)藥學刊,2002,20(4):471.
[3]蔣永光,曹莉.中藥藥對的組配形式及臨床應用[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5,32(11):1119-1120.
[4]王身菊,朱成英.益氣養(yǎng)陰、和絡泄?jié)岱ㄖ委熉阅I功能衰竭46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03,35(4):18-19.[5]幸宇堅.慢性腎臟病蛋白尿致腎小管間質(zhì)纖維化的病因
病機及治則探討[J].廣東醫(yī)學,2008,29(8):1416-1417.
201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