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張靜
中山站
題記:
20世紀70、80年代,為實現(xiàn)“登上南極洲”的宏偉愿望,百廢待興的中國用買來的一條芬蘭舊貨船改造成“極地”號考察船,展開了首航東南極,建立“中山站”的壯舉。當年身為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船舶飛機處處長的王子懷先生,受國家海洋局指派,隨船遠航,不僅有幸見證了那段南極考察史上艱苦卓絕的歷程,更因此與多名隨船同行的藝術家結下難以忘懷的友情。多年以后,筆者借助王子懷先生的口述,再度描繪出當年真實的一幕……
著名藝術家金乃千首次南極考察手跡
1988年,中國決心揚帆重洋,去南極大陸的拉斯曼丘陵,建立第二個南極科學考察基地——中山站。在這次的考察隊中有一支十分特殊的隊伍,他們既不是科學技術人員,也不是“極地”號船員,卻人人忙忙碌碌,“上躥下跳”。這支特殊的隊伍,就是四川電視臺電視連續(xù)劇《長城,向南延伸》的攝制組。
攝制組有7名成員,個個生龍活虎,除了老演員鄭在石等人,像后來成為著名影視演員的張國立也在其中擔任副導演兼飾“小木工”一角;這部電視連續(xù)劇的主角就是時任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研究室主任的金乃千教授。這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一部赴南極取景實拍的電視劇,為了真實再現(xiàn)這部南極考察的正氣歌,攝制組特地親隨“極地”號遠征,這在影視拍攝史上,至今都是罕見的事情。
著名藝術家金乃千—— 第一個殉職于南極事業(yè)的中國人1989年4月1日,春寒料峭的首都機場, 一架從新加坡飛來的專機緩緩降落,將金乃千的遺體送回了故土。這位參加中國首次赴東南極考察隊的中央戲劇學院教師,在返航途中因突發(fā)心肌梗塞逝世,是第一個殉職于南極事業(yè)的中國人。當年,舉國悲切。出生在天津的金乃千,早在天津一中就讀時就表現(xiàn)出戲劇表演方面的天賦。20世紀50年代留任中央戲劇學院做教師,培養(yǎng)了多位如今聲名顯赫的演員,而他自己也塑造了屈原、李爾王等經(jīng)典舞臺形象。人生如戲,一代戲劇大師的殉職令人扼腕,亦令人生嘆。
為了活躍船員生活,船上經(jīng)常舉辦聯(lián)歡會。每到這時,攝制組的成員總是特別積極。金乃千朗誦的毛主席詩詞《蝶戀花·答李淑一》,聲情并茂,感情真摯;張國立自編自演的快板朗朗上口、繪聲繪色;鄭在石表演的模仿秀,能夠活靈活現(xiàn)地模仿出考察隊中許多人的言談舉止,常逗得大家開懷大笑。
在太平洋駛往赤道的航行中,攝制組開始拍攝部分場景和故事。同時,還因地制宜地培養(yǎng)出一大批臨時演員,劇中的考察隊領導、船長、輪機長、船員,都是由真正的船員和考察隊員們擔任的。
根據(jù)劇情需要,許多鏡頭必須趕在風急浪大時拍攝。有一次為拍一個風浪鏡頭,幾個演員坐在一、二層甲板之間的鐵梯上等待開機,突然一個巨浪卷來,把他們幾人全掀翻在甲板上,不僅一個個淋得像落湯雞,連高級攝像機也被海水浸透了!后來幸虧攝像師精通設備,花了幾天工夫,終于把這臺寶貝修好。從此以后,演員們不再像以往那樣扯開嗓門唱“大海呀大海,就像媽媽一樣”,而是每當風急浪高,他們就故意苦著臉改唱:“大海呀大海,就像后娘一樣!就像后娘一樣!”一邊唱著,戲還是照樣拍。員按照遠洋船的慣例,舉行過赤道儀式。五光十色的焰火燃放了起來,10枚信號彈騰空而起,大家戴上了自制的“鬼怪”面具,有的披上花床單,有的敲著臉盆,在甲板上蹦跳、狂歡。攝制組的演員們也都粉墨登場。尤其是張國立,不知從哪里撿來了一頂破草帽戴著,臉上畫了怪異的臉譜,下巴上粘著一撮胡子,肩扛一根長棒,在人群中東蹦西跳,扭來扭去,嘴中還念念有詞,那副調皮的樣子,滑稽又好笑。晚上,會議室里還舉辦了書畫表演和書畫展。金乃千和鄭在石揮毫潑墨,現(xiàn)場獻藝,瀟灑的毛筆字令人羨慕。特別是金乃千在船上親自篆刻的一枚枚印章,“南極精神”、“龍的傳人”、“為國爭光”、“拼搏”、“奮斗”等形態(tài)各異、字體雄奇。印章在燈光下熠熠生輝,表達著篆刻者的南極情懷。
1989年初的那段時間里,對參與這次南極考察的人們,意義是非凡的。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建起了這座真正佇立在南極圈內的中山站,也在繁忙的工作中迎來了具有特殊意義的春節(jié)。辦公棟建成了。新建的生活辦公棟的餐廳里燈火輝煌,紅彤彤的剪紙大燈籠懸在“迎春”兩字的兩旁。一盆生機勃勃、亭亭玉立的水仙花端放在臺前,花葉碧綠,花朵金黃,散發(fā)著誘人的清香。在沒有植物更沒有花草的拉
船近赤道,震天撼海的鑼鼓聲,乒乒乓乓的鞭炮聲震耳欲聾?!皹O地”號的船斯曼丘陵上,這盆水仙花顯得格外美倫美奐。這盆水仙是細心的“南極翁”金乃千從遙遠的祖國帶出,一路精心養(yǎng)育出來的。在這樣的除夕晚會上,怎不叫人像水仙花那樣心花怒放呢?
中山站第一個“春晚”可謂是大腕云集,別開生面的晚會,在親歷者們看來,那比任何一個晚會都要精彩。大家隨意地唱、縱情地笑,人人都情不自禁地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金乃千的詩朗誦字正腔圓,感情飽滿;鄭在石的口技惟妙惟肖;張國立妙語連珠……笑聲歡語中,考察隊員們完全忘記了前一階段冰崩的驚險、建站施工的疲勞。新春的鐘聲即將敲起,演員李國華不失時機地扯開嗓門,吼起了“川江號子”,頓時,大家隨聲呼應?!昂龠亨?,嘿吆嗬……”,節(jié)奏感強勁、高亢激越的號聲調催人奮進,那也許足以成為喚醒整個時代的最強音。
許多年過去,物是人非,《長城,向南延伸》這部曾經(jīng)熱播的電視劇,也早被如今家長里短、鐵血殺敵的熒屏所淡忘,但當年藝術家們凝聚心血甚至犧牲生命締造出那種藝術的真實,卻注定成為這個時代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峰。
(圖片順序自上而下) 1.《長城向南延伸》中飾考察隊長的鄭在石; 2.科學家江之榮(左一,金乃千飾)在向祖國慰問團匯報工作。慰問團秘書(左二,張繼民飾)在作聽取匯報的記錄。在場的有考察隊長(右一,鄭在石飾)等; 3.1989年1月,張繼民(執(zhí)鍬者)在中國南極中山站奠基典禮上; 4.1989年1月,張國立(左二)在中國南極中山站奠基典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