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應該是全面發(fā)展的人,課堂應該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人性化的課堂,是學生有效學習的課堂。那么,怎樣構建有效的化學課堂呢?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出發(fā)點展開討論,希望在學科知識教學與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之間架設起有效的橋梁。
關鍵詞:學生科學素養(yǎng);化學課堂;有效教學
學生的教育需要人性化的課堂來支撐與體現,人性化的課堂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對受教育者充分理解,要把教育建立在對人充分理解的基礎上,不能用教育中的工具理性掩蓋教育的本性。以人本身的發(fā)展為目的的教育,同時又依據人的特性(表現為個性)展開的教育,以最適于人的成長的知識并采用最適合人的方式實施的教育。[1]
化學作為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數學、物理學、生物學、自然地理學、天文學等共同奠定了自然科學的基礎。著名科學家R·布里斯羅在《化學的今天和明天》中把化學定義為:一門中心的、實用的、創(chuàng)造性的科學。[2]中學化學課程教育與課堂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出發(fā)點,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為學生的將來打好基礎。
化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應該是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的,學習在于技能掌握、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科學的系統觀及科學態(tài)度的形成,在于科學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在于創(chuàng)新潛能的激發(fā)。傳統的課堂教學遵循的是一種“為知識而知識”的認知過程,對于教學活動而言,充分挖掘教學活動的人文關懷與生活價值的意義,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出發(fā)點,實現從以往的塑造“知識人”到培養(yǎng)“現實生活人”的轉變。如,在講《化學與生活》中“維生素與微量元素”這部分內容時,為了增強教學效果,對于這部分內容可做這樣的安排:課前讓學生自己去尋找一些富含維生素C以及富含微量元素鐵和碘的水果和食物,并通過自己的日常生活積累以及上網查資料初步了解維生素C及微量元素鐵和碘的作用以及缺乏這些元素會給人的身體健康帶來什么樣的危害。學生不僅把布置的內容查了,沒布置的幾種與生活相關的其他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作用他們也查了。通過這樣簡單的生活聯系理論知識的教學活動,學生的思維活躍了,科學素養(yǎng)在學習中得到提高,課堂自然高效起來。
化學學科的內容不僅包括大量的科學知識,還包括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如,氯氣的發(fā)現和確認、苯的發(fā)現和苯分子結構學說等,闡明了化學物質是通過一個個實驗被人們所逐步發(fā)現和確認的,這就給了學生生動的啟示:平時只要細心觀察、認真思索、大膽猜測、勇于實驗,就有可能發(fā)現自然界中的奧秘??茖W過程呈現知識的來源,使學生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成為可能。在闡釋化學知識的來源時,一些曾經或者正在困惑人類的化學問題,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意義重大,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對科學產生興趣,實現課堂的有效學習。
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培養(yǎng)學生具有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建立化學的基本觀點,逐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是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主要內容之一。中學化學教學就其所涉及的化學基本概念、理論、原理和定律來說,其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例如,在講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時,運用“對立統一”規(guī)律的觀點,使學生從得失氧、化合價升降、得失電子、有機化學中的得失氫等方面,多角度去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知道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是矛盾的雙方,又構成一個整體。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同時發(fā)生,雙方各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氧化,也就無還原,二者既對立,又統一,在一定的條件下又可以相互轉化。這樣,不僅使學生對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而且使學生樹立了全面地、辯證地看待一切事物的觀點,從而使他們增強了用矛盾的觀點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識是科學素養(yǎng)的基礎,教育中所有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都是借助于科學知識作為載體進行的。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在一次談教育時說:“什么是教育?學生離開學校后忘掉了所學的東西后留下來的就是教育?!保ā墩摻逃罚W校學的知識內容,包括做過的那么多習題,離校不久大部分都會忘掉,留下忘不掉的是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學到、體會到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等科學素養(yǎng),即所獲得的能力。因此,要在化學教育這個宏大工程中去構筑人類科學素養(yǎng)這一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偉大工程,注重與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注意方法上的靈活性、形式上的多樣性,將會顯著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并創(chuàng)造真正有效的化學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張楚廷.人的教育需要人的課程來支撐.課程·教材·教法,2009(3).
[2][美]R.布里斯羅.化學的今天和明天.科學出版社,2001-10.
(作者單位 江蘇省沭陽縣華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