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延伸,它對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完善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它為目前語文研究性學習架起了橋梁。主要針對中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的方法談了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合理選擇;激發(fā)興趣;互動合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并且在“總目標”中對課外閱讀的總量有了具體而明確的量化規(guī)定: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為了達到這一要求,僅僅單純依靠課內(nèi)書本閱讀是遠遠不夠的,它要求學生閱讀大量的課外書籍來補充閱讀量。鑒于此,課外閱讀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主要談談有關中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的方法。
一、合理選擇課外閱讀內(nèi)容
由于辨別能力和閱讀視野有限,中學生課外閱讀顯得隨意和無序,閱讀書目狹窄而單一。閱讀內(nèi)容對閱讀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語文教師向?qū)W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目責無旁貸。
推薦書目應堅持以下原則:(1)選文的主要標準是文章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內(nèi)涵,以開闊學生眼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思辨能力為主;(2)有目的、有計劃,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統(tǒng)一制訂各年級的課外閱讀參考書目,防止盲目性、隨意性,達到“課內(nèi)指導課外、課外補充課內(nèi)”,以促進課內(nèi)的目的;(3)根據(jù)“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原則,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經(jīng)典與休閑、知識與趣味相結合;(4)把精讀與博覽,必讀與選讀相結合。總之,課外閱讀的材料范圍要注意配合教材,注意學生的程度和興趣,要考慮材料的人文性、時代性、階段性、趣味性、地區(qū)性等。
1.配合教材介紹課外讀物
學習節(jié)選介紹全文。如,學習《香菱學詩》介紹《紅樓夢》,學習《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介紹《水滸》,學習《爸爸的花兒落了》介紹《城南舊事》,學習《論語十則》介紹《論語通譯》,學習《范進中舉》介紹《儒林外史》。
學習短篇介紹集子。如,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介紹《朝花夕拾》,學習《赫爾墨斯和雕像者》介紹《伊索寓言》。
根據(jù)課文注釋介紹材料。如,學習《皇帝的新裝》介紹《安徒生童話選》,學習《天上的街市》介紹《女神》,學習《海燕》介紹《童年》。
結合教材,提供比較閱讀和跟蹤閱讀的其他相關材料,如,學習《出師表》介紹《后出師表》,學習《背影》介紹《荷塘月色》。
總之,以課堂教學作為課外閱讀的基礎和依托,使之成為開啟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鑰匙,全面了解某個作家的風格和某類作品的特點,從而既加深了課內(nèi)知識,又激發(fā)了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拓寬了視野,從而達到課外閱讀的目的。
2.補充課外讀物
由于教材要保持穩(wěn)定,就必須既照顧古今中外的傳統(tǒng)名篇,又選擇經(jīng)受過時代考驗的文質(zhì)兼?zhèn)?、適合教學的文章,所以部分選文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些距離,雖然新版語文課程標準推薦了20本中外文學名著的必讀書目,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出版了相應的該套叢書,但該套叢書范圍仍較狹窄,它們和教材一樣,大多仍集中在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中國文學名著和一個多世紀前的外國文學名著上,二戰(zhàn)后西方現(xiàn)代文學經(jīng)典和一些當代作家極具現(xiàn)代意識的作品基本未被吸納,國內(nèi)80年代以來的優(yōu)秀作品也很少被考慮。這種閱讀與目前高度國際化、科技化、信息化、商品化的社會環(huán)境顯然有許多不適,因而教師還應補充另外一些書目,為學生打下更好的人文基礎。
其方法如下:補充其他學科或經(jīng)典著作,如,《夢的解析》(心理學)、《金枝》(人類學)、《論起源》(哲學)、《人口論》(社會學)、《歷史》《英國史》(歷史散文),還有《詩經(jīng)》《史記》《文心雕龍》《世說新語》等。
補充近現(xiàn)代中外名篇,如,《追憶逝水年華》《呼嘯山莊》《兒子與情人》《百年孤獨》,錢鐘書的《窗》,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鄉(xiāng)愁四韻》,余秋雨的《西湖夢》,周國平的《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不是人生》等。
3.結合時尚給學生介紹課外讀物
青少年由于好奇心強,逆反心重,明智的做法是選擇一兩本時尚類讀物指導學生,從而加強其對流行文化的“免疫力”。如,由電視劇《人間四月天》推薦徐志摩和林徽因詩集,由電視劇《笑傲江湖》推薦小說《笑傲江湖》,由電影《花季雨季》推薦小說《花季雨季》,由韓寒現(xiàn)象推薦《三重門》。同時,還可推薦適合中學生閱讀的時尚優(yōu)秀報刊,如,《讀者》《青年文摘》《中學生閱讀》《中國青年報》等。還可推薦班級所訂報刊上的精粹時文、社會之窗、人生雜談和歷史典故等。
4.因地制宜介紹課外讀物
由于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廣大農(nóng)村及邊遠地區(qū)的中學圖書奇缺,學生簡直無法選擇讀物,這就得深入了解情況,根據(jù)學校、學生手中存書實際,實事求是地給學生介紹讀物。
總之,在引導閱讀時,可以讓學生在推薦書目中自由選擇一半以上的篇目,也可以讓學生依據(jù)預習書目的基本內(nèi)容選擇不同的書籍版本。
在推薦課外讀物過程中,要注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部分增加了如下內(nèi)容:“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第一次以教育法規(guī)的形式提出了“民族文化智慧”的問題。臺灣教育界對經(jīng)典文化的學習也提出了具體要求,他們教導學生通過研讀中國文化的基礎教材,來培養(yǎng)倫理道德觀念以及愛國淑世的精神。王麗主編的《我們怎樣學語文》一書中收錄了70多位作者的文章,有1911年出生的北師大歷史系教授、著名史學家何滋金先生,也有當今在讀博士生。他們都表達了自己對中國語文教育的感受,那就是不能忽視對民族文化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不能忽視一個民族的精神,要在他們心中種下一個民族文化的根。這些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學生的閱讀感受,尤其是大量的課外閱讀。正如梁從誡先生說得那樣:“如果說我今天尚能寫出像樣的中文,首先是因為我愛這個語言和文字,愛它所體現(xiàn)的文化傳統(tǒng)。我想,我國的每一位小學語文老師都應當認識到,培養(yǎng)孩子們對母語的這種感情,應是自己的首要天職!”
二、激發(fā)學生興趣,發(fā)揮學生主體性
學習語文應該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托爾斯泰也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倍F(xiàn)行的中學語文教育中,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仍占據(jù)一定地位,即過多強調(diào)認知而忽視興趣的培養(yǎng),課程設計缺乏情感的內(nèi)涵,不但使學生感到枯燥、單調(diào),喪失了學習興趣,而且極容易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長期這樣,更嚴重的會導致學生“情感營養(yǎng)不良”“情感偏枯癥”等現(xiàn)象,這與現(xiàn)代教育觀是相駁的。筆者認為,興趣與愛好的培養(yǎng)直接關系到學生在語文方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程度,甚至還可能影響學生一輩子生存生活質(zhì)量的高低。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虼?,在閱讀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堅持啟發(fā)性原則,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活躍思維,精神振奮,從而產(chǎn)生積極的探求新知的欲望,這樣學生就能主動地進行閱讀訓練了,從而使課外閱讀走向有序和高效。課外閱讀興趣的產(chǎn)生,一靠內(nèi)部萌發(fā),二靠相輔相成,互相推動,構成興趣的發(fā)展變化。課外閱讀興趣受閱讀者的年齡、閱歷、知識、愛好及閱讀目的的制約,讀物本身的內(nèi)容、形式也會直接影響課外閱讀的興趣。
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主要靠語文教師的培養(yǎng)和引導。我們可以從認識著手,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比如,我在教學《蚊子和獅子》以及《赫爾墨斯和雕像者》時,我就給學生介紹了《伊索寓言》,不過我只介紹了大概,讓學生課后自己去閱讀《伊索寓言》原文。在教學《智取生辰綱》一文時,我引導學生去閱讀《水滸》原文,這樣學生就不會拘泥于教師講解的梗概,而是自己在課外主動地探索,主動地閱讀,從而真正達到了變“要我讀”為“我要讀”!這樣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就會大大提高,讀書的熱情也提高了。
我們也可以輔以及時的鼓勵和表揚,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用古今學者勸人博覽群書的名言警句啟迪學生,用酷愛書籍,通曉各科學問的生動事例教育學生,使其認識到“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體會廣為涉獵的必要。同時,要幫助學生掌握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并及時指導學生總結,尤其要讓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暢談課外閱讀對提高自身語文素質(zhì)的重大意義和作用,組織學生座談課外閱讀的樂趣和經(jīng)驗,以此激發(fā)大多數(shù)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課外閱讀習慣是在一定情況下自覺地進行有關課外閱讀操作的行為傾向。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有助于提高課外閱讀的自讀性,發(fā)展閱讀能力,改善閱讀品質(zhì),有助于增進閱讀的理解和速度,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益。不良的課外閱讀習慣則常使課外閱讀習慣勞而無功,甚至貽害無窮。課外閱讀習慣一般包括“有目的地進行閱讀,邊閱讀邊思考,閱讀時勤翻工具書,閱讀中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良好的閱讀衛(wèi)生習慣”等。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主要在課內(nèi)形成,教師應在課堂上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三、加強師生、生生的互動、合作
在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下,要進一步打破師生間的單向傳輸渠道,建立師生間的互動性學習。中學語文教師應該有計劃地定期開展課堂討論與問卷調(diào)查,深入了解學生的關注焦點、思維特點、個性特征以及性別特征,通過科學的心理學分析,制訂出適合中學生群體的,又能兼顧到不同小群體與不同個體心理特點的閱讀題目。只有這樣,才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范圍地顧及學生的不同學習特點。
語文課外閱讀是一個充滿情感魅力與人格塑造的過程,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糾正學生消極的心理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挖掘教學內(nèi)容的心理因素,培養(yǎng)學生外向、積極的行為特征與積極、健康、穩(wěn)定的情感傾向。同時,在課堂上可以多開展學生間的合作化學習,實行小組式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與交往能力。
合作探究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教師廣泛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xiàn)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對教師而言,絕不僅僅是一種教學形式上的簡單轉換,而是一種教育觀念上的深刻轉變,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創(chuàng)新潛能,是對學生參與未來社會競爭能力培養(yǎng)的一種有效的做法。
我通常把一個班級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通常是四人或六人。當我提出探究性問題時,我會讓小組內(nèi)各成員充分交流各自思考的成果,若存在不同意見,要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問題,形成初步共識,得出全組成員的較為一致的結論。教師在這一活動中,起著引導與“穿針引線”的作用。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可以把小組的認知成果轉化為全體組員的共同認知成果,進一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互相啟發(fā),開拓思維,糾正錯誤。通過橫向比較,認識到與別組的差距,齊心協(xié)力講“合作”,共同進步再競爭。通過這樣師生與生生的相互之間的協(xié)作活動,使每個學生從中受到了啟發(fā),提高了認識,得到了幫助和提高,對小組合作的認識趨于一致,合作興趣劇增,為合作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和合作意識。
例如,我在教學《綜合性學習·尋覓春天的蹤跡》時,在上課的前一周,我就把有關的問題出示給了學生,讓不同組的學生分別準備一些材料。如,在春天里,在自然中,在校園里,在社區(qū)中,選擇一、兩種動物或植物進行觀察、記錄,寫成“自然日志”,記錄下春天的足跡。在記錄方式上,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文字與圖片(如照片)相結合的形式。再如,圍繞與春天有關的某個節(jié)氣,搜集有關諺語,從中尋覓春的蹤跡?;?qū)ふ遗c春天有關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從中尋覓春的蹤跡。再或者,選擇與春天有關的詩歌、散文、繪畫或照片,從中尋覓春的蹤跡。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大家互相補充自己所收集的材料進行交流,遇到問題時合作探究,在體驗成功的快樂的同時獲得知識,學生在大自然這一課外閱讀中提高了語文學習的能力。
四、采用多種形式組織課外閱讀
每學期有計劃地邀請專家舉辦各種專題講座,如古典詩文講座、當代文學精品講座、外國文學精品講座等,著重于閱讀方法和重要思想的指導;舉辦通俗小說講座,引導學生辯證地對待流行文化和流行小說,比較流行作品與經(jīng)典作品的差異,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奧妙,自覺喜愛、趨向傳統(tǒng)文化;定期舉辦課外閱讀交流會,教師平等參與交流,通過書籍和讀書筆記,可溝通學生間、師生間的聯(lián)系,活躍學習氣氛。教師還可以與學生相互切磋,也可印發(fā)相關材料,出黑板報,獎勵優(yōu)勝;還可由學生宣傳,組織文學社團辯論或?qū)懽鹘?jīng)驗文章、文藝表演、自由刊物等。另外,對那些有深度或內(nèi)容生疏的讀物,教師在學生閱讀前最好做些指導,或背景說明,或評價分析,或提綱摯領,或釋疑解難。對有些讀物,教師先點一下,學生讀起來要省力得多。對有教師在閱讀后作些分析評價,學生可能會豁然開朗。在教學中,還應該多利用網(wǎng)絡、多媒體等,開展多樣閱讀教學。
總之,中學生課外閱讀始終是語文閱讀的命脈。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專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正確的課外閱讀是“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燈”和“智力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必須用課外閱讀去學習建立“智力背景”,打好“智力底子”提供后方保障,真正把課外閱讀落到實處,與課堂教育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這還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麗.我們怎樣學語文.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45.
[2]齊三領.重視中學生課外閱讀刻不容緩.語文學刊,2008(16).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4]莫敏靜.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指導方法之我見.基礎教育研究,2009(6).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勵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