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清照的《聲聲慢》慢聲促節(jié)、抑揚頓挫、悲戚哀婉,感人至深。主要從疊詞運用、詞調(diào)選擇、節(jié)奏與長短、聲韻與平仄等方面剖析其音樂藝術(shù),體會其鏗鏘急促的旋律、凄苦愁絕的意境與頓挫凄絕的情感。
關(guān)鍵詞:疊韻;聲韻;音韻;愁情
音樂可以創(chuàng)造意境、傳達心情?!堵暵暵芬辉~集中地創(chuàng)設(shè)了凄苦憂愁的意境,表現(xiàn)了作者深沉的憂慮與悲傷的心情,作者是如何調(diào)動音樂手段為之服務的呢?下面從五個方面來談談本詞的音樂藝術(shù)。
一、疊詞
《聲聲慢》開篇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領(lǐng)起,連疊七字,重筆濃墨曲折盡意,為全詞奠定了異常痛苦、悲愁感傷的基調(diào)。宋代張端義評《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用《文選》諸賦格,后疊又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但無斧鑿痕?!奔毤臃治?,妙不可言。
今人傅庚生概括也極其恰當:“此十四字之妙,妙在疊字,一也;妙在有層次,二也;妙在曲盡思婦之情,三也?!遍_頭七組疊字連用,感情深沉,聲調(diào)鏗鏘,平仄相間,字音相諧,且這些疊字所形成的哀婉舒展章節(jié)是與家國破亡之憂、愛人病逝之哀、漂泊顛沛之苦、凄慘憂愁之情緊緊相連的。
二、詞調(diào)
詞調(diào)是詞的腔調(diào),又叫詞牌,一定詞調(diào)反映一定的聲情,歌詞所要表達的不同情感也得與每一曲調(diào)的聲情恰相諧會,這樣才能取得音樂與語言、內(nèi)容與形式的緊密結(jié)合,使聽者受其感染,獲得“能移我情”的效果?!堵暵暵穼儆陂L調(diào),清代毛先舒《填詞名釋》云:“詞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裊娜,不欲輒盡。”李清照選用《聲聲慢》這一詞調(diào),以悲愴、凄楚、拖音、裊娜的調(diào)子恰到好處地反映了她凄楚的晚年和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
三、節(jié)奏
《聲聲慢》特有的音樂節(jié)奏,實質(zhì)上就是作者心中的感情波瀾的音響反映。尋尋覓覓(平平/仄仄)音調(diào)由舒緩入急促,冷冷清清(仄仄/平平)由急促暫緩,“凄凄慘慘戚戚”(平平/仄仄/仄仄)由舒緩入急促,“點點滴滴”(仄仄/仄仄)聲調(diào)急促,“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以急促為主,只是偶爾稍有舒緩,每舒緩處仍只是為更加急促做鋪墊,一聲一聲的頓挫,刻出作者“頓挫凄絕”的情感。
李清照還擅長通過改變句讀來調(diào)節(jié)情感。清代萬樹云:“其前結(jié)‘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于‘心’字豆句,然于上五下四者,原不拗,所謂此九字一氣貫下也。后‘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句法亦然?!?/p>
四、音韻
全文四十二個齒音字,字字是血與淚的哀愁,哽咽啜泣之聲充滿耳管,擾人心弦。夏承燾先生對本詞齒音做了詳盡的闡述:“用舌音的共十五個字:淡、敵他、地、堆、獨、得、桐、到、點點滴滴、第、得。用齒音的四十二字:尋尋、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時、最、將、息、三、盞、酒、怎、正、傷、心、是、時、相識、積、憔悴損、誰、守、窗、自、怎生、細、這次、怎、愁、字?!饼X音本是不開展的難發(fā)之音,而將其疊用,更為難發(fā),尤其那十四疊中,大量齒音連發(fā),難則更加幾層,大量齒音連疊而發(fā),不發(fā)則已,一旦發(fā)出,就將那一曲無盡的哀歌唱徹。
本詞韻腳多為“一七”韻,特別是前十四疊與后四疊押的都是“一七”韻。“一七”韻縮口、窄音且凄婉,加之又都為入聲,故更顯纏綿中的急促、愁苦、悲哀,泣不成聲,斷斷續(xù)續(xù),真是點點滴滴都是愁人心上之秋。
五、長短
“長短句歌詞的形式之美,是根據(jù)‘奇偶相生,輕重相權(quán)’的八字法則加以錯綜變化而構(gòu)成的?!本渥拥拈L短與奇偶看似自由,但實際上卻受到多方面的制約。句子的長短與奇偶對表達喜、怒、哀、樂等不同情感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聲聲慢》上片先連用兩個三言短句、兩個四言偶句,特別是開頭連用七個偶數(shù)句,加之整個上片都用入聲韻,故構(gòu)成整體的拗怒音節(jié),顯示一種情急調(diào)苦的姿態(tài),恰宜表現(xiàn)作者當時當?shù)氐某羁嘈那?。下片開始多用偶數(shù)句,略顯拗怒,但到最后處“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狈币舸俟?jié),愈轉(zhuǎn)愈急,一泄而下,加之句句押入聲韻,使人感到情急調(diào)苦,凄婉欲絕。
綜上所述,李清照在《聲聲慢》中充分調(diào)動疊詞運用、詞調(diào)選擇、節(jié)奏與長短和聲韻與平仄等音樂手段創(chuàng)造了鏗鏘急促的旋律,營造了凄苦愁絕的意境,傳達了頓挫凄絕的情感。今天,時隔近千年,我們依然能清晰地體會到詞人的惆悵、茫然不知所措的凄苦,這應該是這首詞的最大藝術(shù)魅力了,然而在那特定的年代里,一顆哀傷破碎的心靈用凄絕哀婉的聲腔與頓挫緊促的節(jié)奏所唱出的悲戚與愁情才是真正的原因。
參考文獻:
[1]張端義,貴耳集.梁玉瑋校點.1版.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4:19.
[2]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1版.北京出版社,2003-1:3.
[3]萬樹.詞律.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241.
[4]夏承燾.月輪山詞論集.1版.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9:6.
[5]龍榆生.詞學十講.1版.北京出版社,2005-5:38.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