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冷了。中午,把鑰匙插在門上后,就把門關了,在辦公室批作業(yè)。突然,聽到窗外有學生喊:“報告!”我做了個開門進來的手勢。隨即聽到外面鑰匙轉了一圈又一圈,發(fā)出“咔咔”的聲音,門卻始終未見推開。正疑惑間,又聽聞:“老師,我不會開!”我啞然,哭笑不得,只得起身去開門,門卻被走過的劉老師打開了,原來孩子求助于他了。見狀,我輕輕叮囑了一聲“轉了后試著推一下。”她聽后,又關上門把鑰匙轉動了兩圈,似乎想到了什么,用力推了一下,門開了,露出她燦爛的笑容。
開門,看似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對于小圓來說,卻是經(jīng)歷了一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過程。雖然小圓“開不了門”只是個個案,但卻引發(fā)了我的深思。
一、有了知識,不等于擁有了能力
有了鑰匙,門就能打開了嗎?我們在語學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學習記憶,很多學生都知道修辭、表達方式、描寫方法、寫作手法等,這些信息,就如同門上的那把鑰匙。然而,僅僅有了鑰匙就夠了嗎?有了鑰匙一定能把門打開嗎?不一定!關鍵還在于實踐?!敖處熤疄榻?,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葉圣陶語)。沒有實踐基礎的小圓,她認為鑰匙轉一轉,就能把門打開了,卻沒有意識到“一推之力”的重要性。學生只有通過學習,運用已掌握的“鑰匙”,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地把手中的鑰匙轉化成一把“金鑰匙”,才能真正打開文學的大門。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比欢椒ü倘恢匾瑢嵺`更為重要,如果教師不引導孩子把這些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是不能打開文學這扇大門的。沒有實踐,所有的理論都只能是紙上談兵,都是鏡中花、水中月。語文教學也是如此,一方面需要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也還有個學生消化吸收能力轉化的過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我們的教學除了要有豐富的素材,還要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真正地經(jīng)歷一個探索的過程,并在探索中學會分析、整理與歸納,讓自己所學的知識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并抓住一切可行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性,促使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真正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二、方法重在運用,舉一才能反三
這扇門會開了,下一扇門一定也能打開嗎?大千世界的魅力在于萬事萬物的多樣性。這世上,門的種類繁多,有常見的推拉式的,旋轉式的,還有平移式的……
曾聽說過這樣一個笑話:某人某次和他人約在某地方相見,到了那,卻見房門緊閉,門上插了把鑰匙,反復旋轉,使勁推拉,卻仍打不開門,急得滿頭大汗。這時,走來一個服務員,看了他老半天,末了,走上前來,把門輕輕一移,門開了,頓感汗顏。
那一扇扇門,就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所碰到的一個個問題,只有認真去讀題、審題,把握了事物真正的本質,才能正確地分析情況,并在正確分析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判斷,尋找出正確地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不是茫然地用甲種方法,去解決乙類問題。否則,今天會開了這扇門,明天換了一扇門,門的開關方式變化了,即使手握鑰匙,可能也是無法打開。而我們教學的真正目的,還在于逐步培養(yǎng)孩子自身的學習能力,從一知半解到學會舉一反三,否則脫離了他人的引導,他們就缺乏了自我思考、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語文教學中除了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還要注重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xù)發(fā)展。
三、互幫互助互學互用,共同協(xié)作才能提高
自己不會開門,門就開不了嗎?退一步來說,雖然說“萬事不求人”是我們所追求的一種自立,但碰到困難求助于他人,倒也不失為一種辦法。
現(xiàn)在很多家長重視了孩子知識的發(fā)展,卻忽視了人作為一個社會的人的發(fā)展。雖然在動作、技能方面,小圓明顯比同齡的孩子弱了好多,但與人交往方面,她卻有著更多的率真與誠懇。當她不會開門的時候,她就老老實實地向其他人求助,而且非常的有禮貌,體現(xiàn)出她較強的交往能力。她這種誠實的、率真的本性,也是很多孩子需培養(yǎng)的;她那不懂就問的勇氣,是很多孩子所缺乏的;而她那種能及時求助的意識,倒也是盡快地解決問題的一個途徑。
馬克思認為,社會的組成要素就是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每人都沒有辦法脫離社會而存在,所以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應該也是個能適應社會的人,且不管以后工作在什么崗位上,但都是一個獨立的人,都要學會與人交往。
看來即使自己現(xiàn)在一知半解,不會開門也不要緊,向他人求助,也能讓這些問題迎刃而解。而在求得幫助的過程中,如果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獲得舉一反三的效果,那無疑更令人歡欣鼓舞了。
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才能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而為了讓學生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穩(wěn),更好,我們不妨放開自己緊緊拽著孩子的雙手,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經(jīng)歷一個摔倒、爬起、摔倒、再爬起的過程。
人生總要經(jīng)歷風雨。不經(jīng)歷風雨的孩子將無法更好地立足社會,無法抵擋外來的壓力與挫折,為了學生的明天,為了學生的終生發(fā)展,在教學中,我們也不妨退回到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讓孩子由“一知半解”逐漸達到“舉一反三”,讓孩子的探索之路更曲折,卻更有趣些,更有收獲些,讓他們的學習之旅不再有更多的遺憾。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兆豐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