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的“活”就是要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應變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法與完善的人格品質。在教學中,追求“活”的語文教學方法理念,必須把握正確的教學觀念,防止走入所謂“大語文觀”的誤區(qū),是求活的前提;尊重學生個性與特長,因材施教,全面發(fā)展,是求活的基礎。不拘一格地運用多種課堂教學方法,精心點撥、啟發(fā)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是求活的關鍵。語文的“活”,是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教學知識、教學目的的靈活。
關鍵詞:語文;教學;求活
語文教學的求活是相對于死板的語文教學方法而言的,它絕不同于亂,絕不等同于漫無目的地隨意拓展和將語文的內涵外延隨意擴大。它是將語文教學從微觀的知識傳授中解脫出來,充分培養(yǎng)學生應變的語文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法與完善的人格品質,其原則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
一、把握正確的教學觀念,防止走入所謂“大語文觀”的誤區(qū),是求活的前提
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語文教育要追求活的原則,必須采取大語文觀。何謂“大語文”觀,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大教材觀。就是將一切適合閱讀的文字材料當作教材?!按蠼滩摹笨梢允菆蠹垺㈦s志,可以是大部頭的小說。二是大課堂觀。生活中,時時處處皆語文。語文教學不應僅僅局限于45分鐘,而應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認為只有實行大語文觀,語文教育才能真正走向“活”路。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聽教師對教材的文本解讀,而是我行我素,自己去看課外書了。
語文教學來源于生活,但語文教學并不等同于生活,生活中的語文也不等同于教學中的語文?!按笳Z文觀”的出現(xiàn)直接導致學生對語文課本、語文課堂的漠視?!按笳Z文觀”認為什么都是語文,要求學生什么都要學,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無從下手,直接導致學生什么都不學,也最終導致語文整體教學效果的不盡如人意。這是對語文“活”的教育理念的曲解,丟開文本盲目求新、求變、求知識的所謂“活”,就等于丟了西瓜撿了芝麻。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
我們所說的語文教育的“活”,指的是語文閱讀材料的“活”。既學課內的文本,又適當拓展課外的一些經(jīng)典名著。既注重精讀,又強調泛讀。從方法學的角度看,對于文化的學習既要有精讀,又要有泛讀,精讀是細嚼慢咽,是深入的消化吸收;泛讀是擴大、是拓展。許多國學功底很深的大學問家,他們學習語文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讀透幾本書。對于中學生來講,課堂文本的學習,就是精讀的過程;適當延伸到課外,有計劃地讀一些經(jīng)典名著,就是泛讀的過程,二者相輔相成。
二、尊重學生個性與特長,因材施教,全面發(fā)展,是求活的基礎
目前正在推廣的新課程標準第一次提出發(fā)展個性和特長的語文教學目標,我是從兩方面來理解的:一是開掘教師的潛能,解放教師的個性,端正教師的人格;二是尊重學生的經(jīng)驗、情感和意見,信任學生的潛能和誠實,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培養(yǎng)其特長。后者是主要的,作為教師必須保證有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個人愛好的廣闊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容的廣闊天地。真正把語文當作人文科學來認識,達到活的效果,而不是將語文肢解成硬邦邦的框條式的語法和詞匯,令教學者望而生畏不可否認,學生先天與后天的諸多因素,造成了他們的個性差異。對于不同性格的學生,語文教學工作者都應該因材施教,讓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發(fā)掘。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應多啟發(fā)、鼓勵,給他以發(fā)言的機會,讓他嘗試成功,消除窘迫。
三、不拘一格地運用多種課堂教學方法,精心點撥、啟發(fā)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是求活的關鍵
課堂上求活,首先要注意營造民主的、有活力的課堂氣氛?!疤岢鲆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語文教師應少一些專制,多一些豁達,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其次是鼓勵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對同一個問題,教師不要過早地作結論,而是引導學生多向出擊,各抒己見,只要符合情理,都應得到肯定。譬如,在講到《黔之驢》時,有一個問題: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一般來說,學生會很快從驢的角度回答:諷刺那些徒有其表、虛弱無能的人。但教師如果就這樣解決了問題,是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教師這時應再深入一步啟發(fā)學生,讓他們再去從其他角度進一步思考,這樣課堂氣氛自然就能活躍起來,一定會有學生從老虎的角度闡述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夠戰(zhàn)勝他。甚至還會有學生從好事者角度闡述:好事者把驢運到黔地后,無所用,說明在做事前一定要調查研究。通過大家的討論,開闊了學生思維,寓言的深層含義也就自然明白起來了。
課上求活,有一些具體的方法,如點名發(fā)言、自由發(fā)言、分組討論、課堂競賽,以及使用現(xiàn)代化教具等,總之不拘一格。就拿分組討論來說,可以由教師提出問題,也可以發(fā)動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提出各種問題,教師將這些問題歸納整理后,交還學生進行討論。討論時,將學生分為四組或八組,要求學生討論后推薦中心發(fā)言人代表全組發(fā)言,教師將各組陳述的意見收集起來,再讓學生比較異同,進而尋求最完整、最合理的結論。
當然,我認為,語文的“活”不是毫無邊際、無拘無束的。語文是一門學問,畢竟不能等同于生活,不是所有的東西,所有的知識都可以歸結到語文上面。否則,會讓學生無所適從,讓學生感到茫然。語文的活,是教學手段的靈活,是教學方式、教學知識的靈活,讓學生感到語文的樂趣,讓學生從語文教學、學習中有所收益。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宿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