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型股權(quán)投資市場已經(jīng)今非昔比。過去是早期風投只做早期投資,后期風投只做后期投資,公開上市股票投資者只投資公開交易的股票。但最近,我在進行新一輪融資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如今似乎誰都在投資后期非上市公司。
當然,這不是什么“官方”觀點,但我在與不同類型的投資者接觸后形成了這樣的看法。
1.擁有成長型股權(quán)基金的典型早期風投公司比如,紅杉(Sequoia)、Accel、General Catalyst、Redpoint和DFJ等等。他們通常會用新的團隊設(shè)立新的基金,專注于投資后期公司。據(jù)我所知,他們提供的資金從1,500萬至1億美元不等,他們整體而言對估值相當敏感。他們通常想獲得一個董事會席位,他們的知識、關(guān)系網(wǎng)和出身背景也確實可以增加很多價值——紅杉曾經(jīng)領(lǐng)投HubSpot最新一輪融資,歷來在這方面出手不凡。
2.后期風投基金比如,Meritech、Adams Street、August、Norwest、 Tenaya、Questmark、SAP和DAG,等等。這些基金只做后期股權(quán)投資,據(jù)我所知,他們提供的資金在1,000萬美元至4,000萬美元之間。我認為,他們在估值方面沒有傳統(tǒng)的早期投資人那么敏感。他們通常在參與公司管理方面會保持一點距離,獲得董事會觀察員席位——他們似乎總是追隨一流的早期投資者,依賴他們的建議和關(guān)系網(wǎng)。
3.大手筆的后期風投基金GA、TCV等等,似乎只做后期股權(quán)投資,投資金額在4,000萬美元以上。我認為它們對估值相對敏感。但請注意,我的樣本規(guī)模較小。看起來他們想獲得董事會席位,參與企業(yè)管理——而且,他們可以提供很多價值。
4.私募股權(quán)基金TA、Summit等等,我對這些公司了解最少,但我的感覺是他們做后期投資,而且提供“大筆”資金。他們似乎熱衷于全盤收購現(xiàn)有投資者的股權(quán),注入一些經(jīng)營資金以及提高負債。這種做法或許不錯,但對于一家已經(jīng)有很多風投資金的公司而言就很難奏效。我的感覺是,他們希望參與公司管理,能提供很多價值。
5.公眾基金這一撥人是富達(Fidelity)、T. Rowe、Janus、Cross Creek/Wasatch、Altimeter、Tiger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這樣的投資者。他們依靠公眾股權(quán)基金投資,單筆投資資金似乎1,000萬美元以上,對估值略不敏感(我們稍后將討論原因)。他們是財務(wù)投資者,不想過度介入,也就是說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會要求獲得董事席位或觀察員席位。
公眾投資者投資私營公司的驚人價值
我們選擇了公眾基金——上述第五類——而非私募基金,是有三大原因。這三大原因?qū)ξ覀円饬x非凡,但對貴公司也許毫無意義。
1.一家公司上市后,公眾投資者傾向于增持這家公司的股票,而私募投資者往往會賣出原來所持股票。風投基金的激勵體系就是這樣,在所投資公司IPO后一個合理時間段后,他們將賣出股票,將利潤分配給投資者。我的感覺是,IPO與風投投資者售股之間的時間差長短不一。公司狀況越好,他們繼續(xù)持有的可能性越大。不過,我覺得傳統(tǒng)風投在公開市場上買入更多股票的情形相當罕見。需要指出的一點是,賣出與否并不是最重要的。
2.公眾投資者可以“重復利用”自己的資本,而大多數(shù)風投基金不能簡單地這么做。奇怪吧?如果富達通過投資貴公司在一年半的時間里獲得了70%的回報,他們會相當高興——他們可以轉(zhuǎn)手,將這些錢再投資于其他股票。如果Accel的投資在一年半的時間里獲得了70%的回報,他們會相當不高興——他們得將這70%返還給投資者,根本不能再投資。要算過這個帳來,風投基金的投資需要獲得3倍的回報。那又怎樣?這意味著后期投資者在融資交易中可能給你較低的估值和更多“架構(gòu)”(即參與度),希望達到更高的投資回報水平,而公共投資者可能更加靈活。
3.我們對我們的董事會總體很滿意,不準備尋找新董事或新觀察員。現(xiàn)在,我們再來說說HubSpot。每家公司都不一樣。比方說,你是一家經(jīng)營不錯的旅行科技公司,但需要在董事會中獲得一些幫助,用一些風投大腕和關(guān)系人來提升團隊、領(lǐng)域?qū)iL,或許還需要一些資金全盤收購現(xiàn)有投資者的股票和他們的董事會席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不與General Catalyst或紅杉這樣的公司合作,那你就是瘋了。
普遍使用“架構(gòu)”,令人吃驚
在我們公司的A輪至D輪融資中從未出現(xiàn)過“架構(gòu)”概念。實際上,當一位潛在的E輪投資者問我:“你接受‘架構(gòu)'嗎?”我確實被問住了,我根本不知道這是什么,但也不想被視為一位完完全全的新手。因此,我回答說,“我得問問董事會才能回復你?!边@還是一句好回答。
“架構(gòu)”這個時髦詞指的是設(shè)立一些優(yōu)先條款,用于提高新投資者的投資回報或限制新投資者的損失。我在前邊提到過,私募投資者通常需要在后期投資交易上獲得三倍的投資回報,而且他們很怕如果投資一家公司,6個月后就能加價75%賣出。對于能重復投資這些資金的人,這是一個很好的結(jié)果;對于風投可不是這樣。為了避免這樣的風險,他們會要求參與優(yōu)先股投資,為他們的投資設(shè)定回報底限,比如兩倍。鑒于風投的激勵機制,這很有意義,但優(yōu)先股是一種不同的股權(quán)類型,凌駕于其他任何股權(quán)之上,需要相當仔細的研究。優(yōu)先股有很多特點,在彌補估值分歧時也很有效,但可能有些難以理解。因此,我推薦投資者深入挖掘,建立演進模式。
風投采用的另一類架構(gòu)是禁止IPO或售股價格低于兩倍回報(或類似這樣的條件)。鑒于風投與有限合伙人之間的合同架構(gòu),這樣的限制對風投很有意義,對貴公司或許也有意義——但在此之前,需要瞪大眼仔細看。
驚人理性的定價
在我們的早期融資階段,最初的報價差別很大;但在夾層融資階段,報價已經(jīng)很接近。有一些公開的數(shù)據(jù)可以比較: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近期收購的估值。報價討論似乎比早期融資交易時更“現(xiàn)實”。
我在這里的建議是,看看你所在行業(yè)的上市公司,當他們還是貴公司的規(guī)模時,他們在什么位置。我們做了一張包括所有“軟件即服務(wù)”(SaaS)上市公司的圖,顯現(xiàn)從早期到現(xiàn)在的收入和增長曲線。這個工具在我們討論時很有用,特別是我們(增長率85%)與其他增長率25%的公司進行比較時。
估值對于并購交易的意外價值
私營公司購買私營公司的股票有點麻煩。在我們的D輪融資后,我用現(xiàn)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購了另外一家非公開交易公司Performable。這種收購最麻煩的部分是要搞清他們的股票值多少,我們的股票又值多少。好在我們剛剛結(jié)束了一輪相對后期的融資,至少我們這方有真實的數(shù)字可進行談判。如果雙方都沒有最近的數(shù)據(jù),這樣的談判真得很難有結(jié)果。這些是我們在最近的夾層融資中學習到的意外經(jīng)驗。在這方面,你還有任何灼見需要補充?敬請留言告訴我。
布萊恩·哈里根是HubSpot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HubSpot是一家總部位于馬薩諸塞州康橋的集客營銷軟件提供商。(據(jù)財富中文網(wǎng),譯者: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