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回顧:】離婚不只是自己的事
40多歲劉女士的來到醫(yī)院心理科,希望心理大夫能幫她解決婚姻問題:丈夫有不少“缺點”,她不知道是否該放棄婚姻?咨詢過程中,心理大夫發(fā)現(xiàn),劉女士的婚姻中夾雜著諸多復雜的關系,雖然她的丈夫還不錯,但為了能和母親同病相憐,她“故意讓自己過得不夠好”。
為了了解劉女士的問題是如何形成的,大夫進行了詳細詢問。劉女士有個酗酒并且壞脾氣的父親,與母親經常吵鬧。甚至使用暴力,小時候父母離婚,她和母親一起生活,母女感情較深。劉女士自己的學習和工作都非常順利,交往過幾個男友,想到父母鬧哄哄的婚姻,以及父親對母親的暴力,她擔心自己會重蹈母親的覆轍,所以就想找個脾氣好的男友,因此在交往時她總是反復試探,看對方脾氣好不好、是否容易發(fā)怒或者有暴力,試探后發(fā)現(xiàn)不符合她的標準的,就立即分手。甚至不向對方講述原因。
后來劉女士認識了一位男士,覺得還不錯,有一次她故意當著別人的面氣他,還打了他一拳,對方不僅沒有還手,也沒有說什么。劉女士覺得這人脾氣還好,就接受了他,雖然母親一直對他有意見。
婚后,母親和他們一起生活,對女婿的意見越來越大,常對女兒抱怨女婿懶惰、不上進,總之這不對那不好,不過雖然百般挑毛病,卻也沒有與女婿發(fā)生正面沖突。逐漸地,劉女士也開始覺得丈夫缺點不少,于是不怎么搭理他,兩人關系越來越淡,話也越來越少。
盡管已經有了一個孩子,但對于兩人不冷不熱的關系,劉女士覺得沒什么信心,經常失眠、抑郁,不知道婚姻是否應該繼續(xù),猶豫再三,在熟人的介紹下,她向心理大夫求助。
讓她感到困惑與壓力的是:離婚的話,丈夫并不像母親說的那么壞,但母親好像說的又條條在理,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顯然,在劉女士的婚姻里面夾雜著多種關系,這使得她和丈夫的關系變得復雜。大夫試圖幫助劉女士分析這些關系,大夫認為,當這些關系弄清楚之后,劉女士自己就會知道應該如何去做。
首先,劉女士對自己的婚姻評價如何?面對這一問題,劉女士仔細想了想,丈夫人不錯,脾氣也確實好,雖然人無完人,但與其他男人相比,他不算有什么很大的缺點。因此她認為自己的婚姻其實并沒有那么差。
大夫再讓她對父母的婚姻給出評價。在劉女士的回憶中,父母的婚姻充滿吵鬧和暴力,父親總是醉醺醺地欺負母親,讓母親至今都沒有走出婚姻傷害所帶來的陰影。父母那樣的婚姻讓劉女士感到恐懼。
那么,母親對女兒的婚姻又是如何評價的呢?帶著這個“家庭作業(yè)”,劉女士離開診室后,回家與母親一起討論,母親客觀地認為,與她自己的婚姻相比,女兒找到這樣一個男人,也還不錯。
那么,母親對女婿的不滿,到底是什么因素導致的?劉女士對此顯得非常茫然。其實,這是潛意識作用的結果。一方面,由于母親自己的婚姻不幸福,她無意識地把自己對婚姻的埋怨和想法帶入到女兒的婚姻里,認為女婿這也不對那也不是,正是母親自己對婚姻看法的一種體現(xiàn)。劉女士對此點頭認可。
另一方面,面對母親的挑毛病,劉女士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什么呢?劉女士會不會在潛意識里覺得,母親自己是不幸福的,因此當她看到女兒的幸福,會感到嫉妒或者傷心?而作為女兒,如果自己過得很幸福,對母親的影響究竟好、還是不好?思考后劉女士承認,在她內心深處有個想法:如果自己的生活過得太好了,就會顯得母親非常不幸,而那樣就表明自己非常不孝,所以她要故意把自己的生活過得不夠好,讓自己也不幸福,這樣就可以與母親“同病相憐”。
據(jù)此,大夫最初的判斷得到印證:父母糟糕的婚姻關系對劉女士產生了影響,加上母親在劉女士婚姻中所起的影響,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劉女士對自身婚姻的不夠自信。
既然劉女士意識到是“自己故意過得不夠好,以求與母親同病相憐”,因此,接下來的問題則是:如何讓她改變這種看法。大夫告訴她:如果你真的很幸福,這種幸福感其實是可以從正面影響母親的,而不是給母親帶來負面的傷感情緒,因為劉女士是母親惟一的孩子,女兒的幸福其實也是母親的幸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劉女士聞言,有種如夢初醒的感覺,她也覺得應該是這樣。她一身輕松地走出診室。從后來的反饋看,她不那么挑丈夫的毛病了,慢慢地,兩人的關系得到改善,因為關系是相互影響的,她對丈夫好,丈夫就會對她更好。同時,劉女士的母親也有了些改變,不再那么挑剔了,家庭里所有的人際關系都開始融洽起來。母親還問劉女士怎么想通了、變化了?劉女士告訴她,自己去看了心理醫(yī)生。母親說,那她也要去看一看醫(yī)生。因為盡管過去了很多年,但失敗的婚姻對她的影響至今仍在,她還沒有走出陰影。
現(xiàn)在,劉女士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再來咨詢,通常這意味著她的婚姻問題已經不大。
【專家解析:】離婚是創(chuàng)傷性事件
婚姻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其中包含著適應健康、人際關系健康等諸多問題?,F(xiàn)代社會,離婚變得越來越常見。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離婚對當事人的影響往往非常大,研究證明,離婚和喪偶對一個人的健康有相似的損害作用,這說明離婚其實也是生活中的“創(chuàng)傷性事件”;另外。離婚對未成年孩子的影響也難以估量,很多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成年后,婚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父母婚姻的影響。
因此,離婚并非各奔東西那么簡單,而是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如果得到很好的處理,各方就能很好地解決家庭解體帶來的種種不適,以免造成心理陰影,影響未來。
劉女士就是如此。受父母婚姻的影響,她希望丈夫性格溫和;但在母親的影響下,即便如愿以償,婚姻卻還是出了問題。由于自身婚姻不幸。母親甚至不相信婚姻也可以是幸福的,所以不自覺地對女婿百般挑剔:而劉女士也一直未能以一個成年女性的視角去對待自己的丈夫,而是對母親“言聽計從”,為了和母親“同病相憐”,她不自覺地通過“破壞”自己的婚姻來讓母親感到平衡,因為如果自己很幸福,就會更加突顯母親的不幸,對劉女士而言,這是”不孝”的表現(xiàn),她無法承受“不孝”的壓力。
因此,當劉女士意識到,她的幸福其實也是母親幸福的一部分,并且她還可以給母親做一個榜樣,幫助母親從婚姻的陰影中走出,到了這時候,劉女士也慢慢成長為一名成熟女性。而當她能夠用客觀的、甚至是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丈夫,夫妻感情自然也就漸漸恢復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