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課時,我常會讓學員們舉起手上的水杯,問大家:“水杯有多重?”有回答三兩的,也有回答半斤的。但沒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因為我沒讓大家把杯子放下。若舉一個小時,水杯有多重?如果是舉一天呢?顯然,水杯有多重,不在于水杯本身,關鍵在于你是否把它放下。
生活也是這樣,平時我們勸喻別人時,常對人說:你放心!什么是“放心”,那就是把心放平,心不放,那就成了“提心”,心一提,膽跟著吊,那就成了“提心吊膽”。
世事紛擾,更要有平和的心態(tài)。對任何事我們都要“面對、提起、放下”。面對,就是接受現(xiàn)實,正視困境的存在,提起,就是以睿智來處理困境,以慈悲對人,以智慧對事,待人以圓,處世以方,圓融處世;放下,就是處理問題后心無牽掛,放下指的是心境,是“船過水無痕跡”的看開與瀟灑。放下不是表面的姿態(tài),而是內(nèi)心的隨意自在。
據(jù)說,印度人為捕捉猴子,制作了一種木籠,籠中放著食物,猴子伸進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來。想要拿出手來,必須放下食物,但猴子絕對不肯放下食物,人們因此就輕易地抓住猴子。人比猴子聰明,這樣的錯誤不會犯,但人的心里總也會有“放不下”的東西。
心中有事,自然有事,心中無事,自然無事。有一個故事,宋朝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道貌岸然,遠離聲色。有一天,兄弟赴宴,主人請來娼妓作陪,程顥神色自若,程頤卻嚴肅緊張。事后,程頤問:“吾道中人不與娼妓為伍。吾兄怎么視若無睹?”程顥笑道:“當時,座中有妓而我心中無妓。如今,座中無妓而你心中有妓。”有無娼妓,全在乎心。程顥超脫了,娼妓在側(cè),卻不在他心里,而程頤卻長存在心,宴會結(jié)束后,還放不下,他被道德束縛捆綁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與其逃避抱怨不如積極處理,而處理結(jié)果不管能否如人意,最后都得放下,別擾了心頭,亂了步伐。
彌勒佛的化身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的瀟灑就在于布袋的隨時拿起與放下。放下并不是放棄。放下是放下內(nèi)心的執(zhí)著,并不排斥現(xiàn)實中的努力。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裥娜粜?,歇即菩提。”生命只在當下,何牽何掛,拿得起,放得下,莫負這杯茶。
■編輯/林青雨
作者簡介: 中國健康教育與促進協(xié)會常務理事、上海作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復旦大學、交通大學、財經(jīng)大學MBA客座教授,在大陸和香港已正式出版各類著作四十余部,著有《大智若“余”》《字藏玄機》《你可以活得更好》《凡塵悟道》《成語禪解》《生活禪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