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淮安市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提升課程實施水平,淮安市教研室于2012年5月31日在淮安市第六中學、淮安市老壩口小學召開了全市初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多樣化課型區(qū)域推進會。
關鍵詞:播下探究的種子 收獲幸福 人生
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8(a)-0195-01
本次活動的圓滿進行對我市綜合實踐活動的區(qū)域推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回顧整個推進會過程,可將本次活動的成功歸為以下幾點。
1 精心準備、多方支持,是活動成功舉辦的保障
本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多樣化課型區(qū)域推進會前后經歷了幾個月的精心策劃和準備,淮安市和清河區(qū)教研室給予了本次活動大量的課程專業(yè)指導,淮安市第六中學和老壩口小學的領導、老師和同學們?yōu)榱嘶顒拥某晒εe行,夜以繼日、忘我工作,他們在本次活動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所有這些無私的奉獻都得益于淮安綜合實踐人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達成的共識——要始終保持教育的高質量,就要主動站在教育發(fā)展的潮流前列。
與會當天,全大市初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員,市直中小學和各縣區(qū)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長、骨干教師以及市初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學科中心教研組成員共計300多人參與了本次活動。會議由市教研室徐劍鋒主任主持,徐主任介紹了本次會議的內容分為教學觀摩、專家評課和專題講座三部分?;窗彩械诹袑W張明芳校長致歡迎辭,張校長還介紹了該校常年以活動為支撐,為師生搭建幸福成長平臺,堅持創(chuàng)建“和諧教育,幸福校園”的辦學理念?;窗彩星搴訁^(qū)教育局施建邦局長強調:綜合實踐活動在課程改革中地位不可替代,研究性學習和社區(qū)服務更是獨樹一幟?;窗彩薪萄惺覘罴t梅書記指出綜合實踐課程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亮點和難點,只要立足實際、加強課程研究,做好整體規(guī)劃和推進,全力解決區(qū)域和校際發(fā)展的不平衡問題,亮點課程定能真正亮起來。
2 形式多樣、內容充實,是活動成功開展的支點
本次教學觀摩活動,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班級研究性學習展牌觀摩,學生們把研究性活動成果做成展牌,并與與會專家、老師交流快樂成長心得。展示與交流活動充分展現(xiàn)了六中“學習有為,做幸福學生”的辦學愿景。第二部分是課堂觀摩,本次觀摩提供了綜合實踐課程研究性學習中的選題指導、方案制定、信息整理、方法指導、中期交流、和成果展示六種課型,展示課堂以學生走進省會南京的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中的交通、食品安全為切入點,全面展示了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以及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深入挖掘、專家評點,是活動成功提升的保障
觀摩課后,專家、老師濟濟一堂,教研室徐劍鋒主任和縣區(qū)的連以敬、劉紅軍兩位綜合實踐專職教研員分別點評了三節(jié)不同課型的觀摩課。專家們深入淺出的點評使與會老師如坐春風,對于綜合實踐課型的認識有了更深地理解。專家們同時還指出: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學生、教師均具有很強的挑戰(zhàn)性,具有“一分預設,九分生成”的特點。實踐活動中,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查閱資料,主動調查,研究問題,但途徑不唯一,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對實踐活動中這些大量生成資源的分析和處理,不但是對教師的考驗,更是教師反思的寶貴資源。對這些資源的捕捉與分析,有利于研究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哪里,學生喜歡怎樣的學習方式,什么樣的刺激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合作的時機與方式怎么樣,教師在什么時候“拔刀相助”才恰到好處。在此基礎上,反思過去的課堂,改進自己的教學,使教學回到“原點”,使課堂本身感受到“呼吸”和“生命”,使學生的學習回歸到“本真”狀態(tài),使教師的教適合學生的學,學生的學促進教師的教。
4 提升研究品質,加強課型建構,是活動發(fā)展的方向
活動的最后由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職教研員萬偉博士做題為《提升研究品質:課型建構的意義》的學術報告。萬博士的報告分為五部分:
(1)什么是課型?(2)課型研究的困擾與局限。(3)如何提升學生選題的品質?(4)如何提高學生研究方案的品質?(5)課型研究的趨勢與展望。
萬博士在明確了對什么是課型的探討后,她結合自己的觀察與調研,指出了當前綜合實踐課型研究的困擾與局限是程式化現(xiàn)象嚴重、課型劃分的僵化以及課型的評價標準模糊,在教師具體操作中課型無法體現(xiàn)學段差異并且有課型研究淡化“實踐”傾向。結合當前綜合實踐的發(fā)展現(xiàn)狀,萬博士指出堅持課型的研究的重要性,但必須要有正確的方向導引,教師在實踐中要注意.以提升學生研究的品質為目的,突破課型限制的同時要認真揣摩每一個細節(jié)。接著萬博士結合2010年學生選題的目錄,指出選題中發(fā)現(xiàn)有價值問題的重要性,并強調指導者和學生都應認真對待日常學習生活、社會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現(xiàn)象,還要學會觀察與思考,養(yǎng)成學會從一個主題出發(fā),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各種問題的習慣和建立問題庫的習慣,這些都會有利于提升選題的品質。為提高學生研究方案的品質,萬博士建議不宜讓年級低的孩子設計時間跨度較長,活動多次的整體方案,否則易讓方案流于形式。通識性的方案模板不完全適用所有實踐活動,不同活動類型及主題方案設計的側重點不同。每次方案指導后,有必要就方案設計的方法進行及時的歸納,形成一些方案制定的基本規(guī)則,以實現(xiàn)能力的遷移。一份有品質的研究方案,既要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步驟可行、方法得當、分工合理,更重要的是蘊含在其中的解決問題的合理假設和創(chuàng)新思路。萬博士特別指出目前情況下,建立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課型及其規(guī)范勢在必行,課型的探討與研究應該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流程”走向真實而具內在品質的研究“過程”。萬博士最后希望每個綜合實踐的老師都應在實踐中加強研究,突破自己內心限制的同時也定會迎來更廣闊的的發(fā)展空間。
5 回歸起點,加強校本研究,打造綜合實踐活動多樣、個性、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空間
課程是學校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總和,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發(fā)展的新的增長點,是學校實現(xiàn)自主選擇和多樣化發(fā)展的主要載體。學校品質的進一步提升,學校特色的形成,關鍵在課程。只有著眼于課程領域的改革,才能突破基礎教育內涵發(fā)展的瓶頸。我們通過課程創(chuàng)新可以促進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發(fā)展和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而這也是學校在課程開發(fā)中不斷探尋和求索的目標。
國家課程地方化、地方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人本化是學校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教師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幸事,學生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好事。在當前多元文化背景下深化學校的課程改革,增強課程多樣性的探究與實踐,既可以為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又可以促進不同生活背景學生的的和諧共生。
時代在發(fā)展,實踐在進行,探究在繼續(xù),2012年的初夏渴望創(chuàng)新、樂于實踐的淮安綜合實踐人播下了探究的種子,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師生定會收獲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