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灶神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一個神靈。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還經常涉及灶神相關的祭祀信仰。本文對湖南地區(qū)祭祀灶神習慣性用到的祭品進行了梳理以及進一步地闡釋分析。
關鍵詞:灶神;祭灶;祭品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7-0-01
灶神,灶神俗稱“灶王爺”、“東廚司命”、“灶君菩薩”等,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一個神靈。灶,與人們的飲食起居密切相關,因此,人們對其非常敬重。
《禮記·祭法》中記載:
(王)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渴肆⒁混?,或立戶,或立灶;王自為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諸侯自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適士哩二祀,曰門,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國之大事,在祀在戎”,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心目中已有與灶有關的神明菩薩,祭灶也為君王和百姓所重視。直至現(xiàn)在,每年小年,全國各地依然流傳著祭灶這一古老習俗。
祭祀時,為表達對神明的尊敬和崇拜,向他們供奉一些類似牛羊豬、瓜果及酒等祭品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程序。關于祭灶時人們供奉的祭品,依各地風俗、飲食習慣以及各戶人家的經濟條件而呈現(xiàn)異彩紛呈、千姿百態(tài)的局面。有葷祭,有素祭;有點香燃燭的,也有鳴金打鼓的;有剪紙馬的,也有抱雞送灶的。
綜觀湖南地區(qū)各種形式的祭灶,我們選取當今依然幾種人們沿用并富有地方特色的祭品分別依次進行論述。
1.齋 粑
許多地區(qū),在送灶這天都供糖瓜,吃糖瓜。而在湖南湘鄉(xiāng),送灶之時,人們
并不用糖瓜來作供品,而是用一種無油無糖純米色的“齋粑”。究其原因,大抵有三:
其一,當?shù)厝藢ⅰ八久棠獭?、“司命爺爺”與灶王菩薩混同,“齋粑”正是源于“司命齋”。
其二,“齋粑”是最為古老原始的祭祀方式。糖是一種提取合成物,在先秦甚至最古老時期,這種物質還尚未存在。用糖祭祀,是后來物質水平提高之后的衍生物。
其三,當?shù)厣钏铰浜?,人們善良樸實,傳承觀念較強,他們已經用了當時最好的食品,而這種傳統(tǒng)一直保存至今。
其四,當?shù)厝藗儾幌埠锰鹞妒挛?。從南北飲食習慣來看,確實如此。江淮以及江淮以北,食物甜度較江淮以南地區(qū)大。
其五,當?shù)厝藗儤O其虔誠,認為吃齋更能傳達自己的美好愿望。《禮記·祭統(tǒng)》:
齋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
這里談到,齋戒者達到心志精明的境界,然后才可以去祭祀,與神明交感相通。嚴格意義上來說,現(xiàn)在人們祭祀時可能談不上心志精明,也不稱不上古時所說的“齋者” ,但他們所用的供品至少向神明傳達了一種虔誠的態(tài)度。
除了“齋粑”這一形式的齋戒外,在湖南其他地區(qū)也存在其他形式,但具體內容有些尚不明了,待進一步考察?!栋土昕h志》(三十卷·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其夕“祀灶”用齋供,不用葷腥。
《華容縣志》(十五卷·清光緒八年刻本):
二十四日為“小年節(jié)”。先夕禁宰殺,齋戒供素品“祀灶神”。
《安仁縣志》(十六卷·清同治八年刻本):
是夕以齋果祀灶神,曰:“送灶”。
《興寧縣志》(十八卷·清光緒元年刻本):
至二十四日掃無上塵,夜以齋果“祀灶”,謂之“小年”。
這些地區(qū)在祭祀都實行齋祭,尤為嚴格的,當屬華容。在祭祀前夕嚴格規(guī)定禁止殺生。
2.雄 雞
在祭祀中,很多物品都需以雞血涂抹,以使其具有神性。用雞直接祭祀的也十分普遍。周代的雞人主管供應祭祀用的雞,辨別雞的毛色。凡有宗廟祭祀、攘除災禍等活動均有雞人負責供應祭祀用的雞牲。古人認為,殺雞能調和陰陽,去陰氣,迎陽氣,調和陰陽,調節(jié)風雨,使得五谷豐登。祭灶時,也有不少地區(qū)用到雞。《巴陵縣志》(三十卷·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云:“臘鼓鳴,春草生?!比瞬艏氀?。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其日并以雞豚“祭灶神”。
巴陵祭灶,與湖南其他地區(qū)存在很大的不同,一是在時間上,一是在牲聘的選用上。
另,有記載以抱雄雞送灶祭祀的情形,楊蔭深《事物掌故叢談》引《中國全國風俗志引》:
舊歷臘月二十三日,俗謂小年節(jié)。是晚各村各戶,無不祀灶神者,名曰祭灶。主祭之人,必曰家長。禮拜時身后跪一幼童,雙手抱一雄雞,名曰灶馬。家長叩頭畢,向灶神禱祝數(shù)語。祝畢,一手握雄雞之頸,將雞頭向草料內推送三次,一手將涼水向雞頭傾灑。雞若驚戰(zhàn),便謂灶神將馬領受。祭畢晚餐。食時,豆腐湯為不可少見之物,并食祭神時之灶火燒(即燒餅),謂之過小節(jié)。
這則祭灶情況介紹的是河南沘源縣如何祭灶。這種祭灶方式及其特殊,與我們平日所接觸的火祭、埋祭、懸祭、投祭、血祭、享胙等祭祀方式都不同,它只是以一種自我暗示的形式來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認同和滿足。在湖南湘鄉(xiāng),有“雞灶”一說,這種說法很有可能源于以雞祭灶的行為。
3. 豬
在中國古代,用于獻祭的六牲中,豬是僅次于牛羊的犧牲。上面,我們已經提及郫縣舉辦的“祭灶王”用到了豬頭。據(jù)《祭拜趣談》:
用豬頭祀灶在漢唐就有了,此舉意味著“令人治生萬位”。宋代民間依然傳承這一祀灶習俗,即使貧寒之家未能免俗,但不一定非用豬頭不可了。
湖南部分地區(qū)是用小豬祭灶?!栋土昕h志》(三十卷·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云:“臘鼓鳴,春草生。”人并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其日并以雞豚“祭灶神”。
《常德府志》(四十八卷·清嘉慶八年刻本):
八日為“臘日”。諺言:“臘鼓鳴,春草生?!贝迦瞬艏氀?,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歲時記》)(注:金剛力士,世謂佛家之神。按,《河圖玉版》云:天立四級,有金剛力士,長三十丈。此則其義。)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
古時,祭祀選用的豬一般以大為敬,而這些地區(qū)的人用小豬祭祀原因何在,有待進一步考察。
參考文獻:
[1]、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9月第1版.
[2]、丁世良、趙放:《中國民素質資料匯編》(中南卷·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3]、林云、聶達:《祭拜趣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4]、楊蔭深:《事物掌故叢談》.上海:上海書店影印出版.1986年6月第1版.第61頁.
[5]、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