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進式報道是新聞報道中最常見的一種報道形式。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國家林業(yè)局合作開展的《中國濕地報告》大型系列報道,在行進式報道的思辨性上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不僅豐富了報道的主題和內容,避免了整個報道過程中走馬觀花式的空泛,還不時地為報道注入了一些感性、理性的報道素材。由于站在了一定的高度上進行思辨,這組行進式報道風格獨特、亮點紛呈。
關鍵詞:行進式報道 思辨 色彩
行進式報道是新聞報道中最常見的一種報道形式,相比其他報道形式而言,行進式報道側重于關注行進過程中的人物和事件,也正因為此,行進式報道的常態(tài)化報道往往流于形式,真正具有思辨色彩的報道少之又少?!靶羞M式報道是媒體圍繞某一重大報道選題和某一備受關注的新聞現象,借助于各種運行的工具,在有限的時間、明晰的行進路程、不同的空間,在各類節(jié)目形態(tài)中完成的具有明確主題思想和連續(xù)性,多種節(jié)目形式參與并循序漸進的報道方式?!雹儆纱丝梢姡羞M式報道是一種涉及單一主題的新聞“密集型”報道方式,其報道關注的對象是行進過程的“點”,往往能帶給受眾非同尋常的新聞享受。這主要是由于記者的采訪狀態(tài)時刻處在行進中,采訪行程、采訪對象乃至采訪選題無時無刻都處在一種動態(tài)變化中。就報道難度而言,運動性、變化性也正是行進式報道的難點、重點和亮點。同樣,行進式報道中的思辨色彩更顯稀缺、珍貴和不同凡響,它能夠給受眾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更能為一次成功的行進式報道錦上添花。
《中國濕地報告》就是一次典型的行進式報道。此次報道涉及近百人,行程3萬5千多公里,報道范圍包括19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所屬的28個濕地。由于準備比較充分,前期策劃到位,此次報道涌現出了一批具有思辨性色彩的佳作,體現了整個報道視角的主題性、思想性和藝術性。
思辨,“哲學上指運用邏輯推導而進行純理論、純概念的思考”。②具有思辨性的新聞作品能夠完全表達出稿件的深度、廣度和厚度,全然超出一般新聞作品就事論是的慣性思維。在《中國濕地報告》進行過程中,行進式報道中的每一個動態(tài)式采訪現場都在很有限的時間空間里,讓記者滿懷關切、變換角度地表達出對所報道濕地的生存現狀和存在危機的深度思考。由于《中國濕地報告》一開始就擯棄了常規(guī)的“歌功頌德”式的報道思想,增添了豐富的思辨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報道的分量,避免了行進式報道中經常出現的蜻蜓點水、走馬觀花、流于形式的表象化報道。
思辨對于行進式報道而言是很重要的,但又著實有一定的難度。以這次《中國濕地報告》為例,對濕地這個相對小眾的生態(tài)概念,參與此次報道的一些記者此前并未有過多的了解。因而在時間有限、空間所限、長途奔襲的行進式采訪報道中,除了常規(guī)的采訪要求外,還要加入思辨的問題與環(huán)節(jié)不能不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與挑戰(zhàn)。對一個全新的報道領域,記者現在最常用的方法是借助網絡搜索的方式發(fā)現亮點和問題。然而,這種搜索在帶來一定程度便利的同時,也容易左右記者的思維,甚至帶偏了采訪的主旨和方向。
因此,思辨在行進式報道中雖能夠添光加色,但同時在運用上也會存在一些局限。如何深度采訪,如何駕馭思辨素材,如何巧妙地將思辨色彩融入稿件之中,這確實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下面筆者試析《中國濕地報告》在這方面帶來的啟示。
啟示一:主題策劃必須周全到位,具備社會普遍的關切點
每一個大型的行進式報道在前期策劃過程中,都必須要考慮周全、到位。這里所說的周全和到位,不僅是指策劃的主題思想到位,還要根據整個報道的行進路徑、先后次序、報道重點進行一番詳細的調研與考證,同時,更要注意以各個點上的新聞熱點為主要由頭,尋找出受眾關注、各方關心的突破口。這是大型行進式報道的靈魂。
以大型系列報道《中國濕地報告》為例。濕地同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tài)系統,我國擁有660萬公頃濕地,濕地資源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占世界濕地面積的10%。今年又恰逢中國加入《國際濕地公約》20年。此次的《中國濕地報告》報道從提出策劃到具體實施歷時一年有余,這本身就是一個思辨過程。最初曾設想為《中國水資源調查》。單就概念而言,濕地較之水資源更為新鮮。按照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濕地定義,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由此可見,濕地與水資源有著天然不可分隔的聯系,濕地報告的同時可以兼顧到水資源調查,可謂一舉兩得。無論是回頭看,還是向前看,都有一個非常值得思考和很容易引起受眾關注的空間。而正處于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中國對生態(tài)建設的態(tài)度也正面對著世界的關注。選擇在今年組織這樣一組大型報道,意義非凡。既是向受眾宣傳濕地概念的良好契機,又為濕地保護再次敲響了警鐘。由此可見,一個好的報道主題和一個難得的報道時機都會使靜態(tài)的熱點變?yōu)閯討B(tài)的新聞,進而引發(fā)受眾的普遍關切。
啟示二:要不被采訪對象“欺生”,記者必須具備理性的辯證分析能力
在進行思辨素材的收集和整理過程中,記者首先要了解采訪對象方方面面的情況。即便一時半會兒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最起碼也要弄清被采訪對象的成績和“軟肋”,按照“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路子,對所掌握的思辨素材進行一番細致地揣摩和“咀嚼”。這個過程盡管很繁瑣,但卻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行進式采訪組“轉戰(zhàn)”到每一個陌生的地方,接觸到每一個陌生的領域,當地對口單位既是被采訪對象,也往往是接待方。作為被采訪對象,就其心理而言,一定會盡可能地展示成績,盡量掩飾不足。即便是在自愿揭示某種不足的情況時,也要反復考慮其中的利害關系。作為記者,始終需要保持冷靜的頭腦,見微知著,學會掌握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采訪功夫。不僅需要對新聞事實做出實事求是、具體周詳的報道,還要注重發(fā)掘現象背后的新聞,客觀公正地分析、思考,讓受眾在報道中悟出蘊含其中的道理。
此次《中國濕地報告》采訪,從對國家林業(yè)局濕地管理辦公室到地方濕地管理部門,大家都在呼吁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濕地保護的立法問題,但呼吁的角度卻不盡相同。國家林業(yè)局相關負責人希望此次報道自下而上促進濕地保護的立法進程;而地方濕地管理部門更加關注的是自上而下促進立法,為基層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依據。同一立法問題,還存在另一種呼聲。湖南省岳陽市東洞庭湖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就希望采訪報道能夠呼吁各個湖泊濕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各自立法,方便管理。乍聽之下,似乎也有道理。但細究原委,卻經不起推敲。如此立法,與不立有何區(qū)別,同一問題為何會有不同的聲音?很值得深度思考,不能輕易下結論。雖然立法保護濕地是必需的,但是推進過程中又牽扯到各方利益。這更需要記者具備理性的辯證分析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一定要在對思辨的素材進行理性分析后,方可著手進行報道,不可一時感情沖動,寫出觀點有失偏頗的稿件。
啟示三:為我所用,要牽住“牛鼻子”,抓特點,避免方向單一的思辨
世界處處充滿著矛盾。同樣,濕地保護也是一個實實在在、充滿著形形色色具體問題的矛盾體。因此,掌握好思辨素材為我所用的根本,就是抓事物和矛盾的主要問題和主要方面。我國的濕地形態(tài)和類型不盡相同,西部濕地在沙化、退化中苦苦掙扎;東部濕地在缺水、大旱中湖干見底。圍繞濕地保水、蓄水、引水、用水各方博弈,各展所能?!吨袊鴿竦貓蟾妗犯鶕袊鴿竦攸c多面廣的特點,將有限“兵力”合理調配,分成四個組。而這四個組面對的濕地所處環(huán)境大相徑庭,面臨的困難和困惑也不盡相同,保護形式也各具特點。因此,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濕地進行關注和報道。比如地處西藏的麥地卡濕地,因為遠離城市,地廣人稀,幾乎不存在東南長江流域地區(qū)濕地“與人爭地”的矛盾。但是,由于當地經濟欠發(fā)達,財力薄弱,保護所需人力、經費成為濕地保護難以突破的瓶頸。
即便是在同一地區(qū),不同的濕地也有其共性和個性。每一塊濕地的保護都有著不同的無奈、憂慮和擔當,面臨共同的生存挑戰(zhàn)。這一切都需要記者理性地思考和甄別,找出共性,挖掘個性,才能抓住每篇報道思辨的“牛鼻子”。
在長江流域濕地中,濕地的生存形態(tài)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洪湖,小而精致,可就在最近的5年里,冰凍、內澇和干旱接踵而至,讓許多生活在洪湖上以漁為生、以湖為家的漁民至今仍心有余悸?!斑@一系列的天災還僅僅是天災嗎?”成為我們思辨的主題;“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对狸枠怯洝防锕艜r洞庭湖的壯觀景象今日已因水量減少被一分為三,早沒了“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今年年初,洞庭之濱幾只江豚的慘死更是將素有“物種基因庫”之稱的洞庭湖里生物物種的存活狀態(tài)掀到了風口浪尖上。它們的生存狀態(tài)和未來前景,成為我們不可回避的思辨方向;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是百萬候鳥的生存樂園,如今因為水質問題,令人擔憂。與以上三個湖泊濕地相比,浙江西溪濕地作為風景如畫的杭州城市次生濕地,地產商人和文化商人始終覬覦其右,其命運讓人憂慮。
同是濕地,抓住其不同的特點、思辨的角度不同,運用我們既有的知識結構和不同的思辨能力、分析方法,使之“橫看成嶺側成峰”,便能做出百樣文章。
啟示四:表述是事關報道成敗的關鍵,要經過一番理性思索之后,才能將較為成熟的思想蘊含其中,才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在充分地掌握了思辨素材之后,行進式報道又如何作出恰到好處、引人深思的具體表述和體現呢?筆者以為這仍然需要有思辨的過程作為巧妙支撐。
綠色的草地上,一片片裸露的黃沙像草原上的傷疤,讓人揪心。然而,牛羊們仍舊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吃著草兒,似乎絲毫察覺不到它們的家園正漸漸面臨著被黃沙吞沒的危險。如果只看到這些黃沙和為了防止沙漠前行的隔離草帶,你絕不會以為這里就是能為黃河增加30%涇流量的若爾蓋濕地。上世紀70年代,人們在濕地上挖溝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板結硬化,使得濕地大面積減少,如今這些黑色的溝壑在草原上顯得那么刺眼。當年費盡力氣開挖排水溝的人們何嘗會想到,他們當年辛勤的勞動成果,卻給若爾蓋濕地帶來了抹不去的淚水和傷痛。
在《沙進草退 哭泣的若爾蓋》這篇報道里,記者對被稱為“中國西部高原之腎”的若爾蓋草原的這番描述,正是帶著思辨的眼光,用細致地觀察,對若爾蓋這個世界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澤型濕地近幾十年來因為人為因素造成的觸目驚心退化沙化的時代追問。
扎西多杰接過旗幟,成立了三江源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協會。如今,雖然帶領的志愿者越來越多,但依然無法緩解他心中的憂慮:“東部40%的河流都成那樣了,西部大開發(fā)要開始了。我們有環(huán)境意向評價嗎?我們有環(huán)境規(guī)劃嗎?我們有鄉(xiāng)村規(guī)劃嗎?我們有濕地規(guī)劃嗎?”
《尋找生命的湖》透過現象深刻揭示出濕地上生物生存環(huán)境變化的內因與外因,表達出記者對此問題深深的憂思。
生態(tài)建設依然任重道遠。濕地過度開發(fā)、環(huán)境惡化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和逆轉,相對人對濕地的索取,再多的努力都屬必須和應該;相對人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企盼,再多的付出也顯單薄和不足。濕地保護涉及土地、水、生物物種方方面面,但水是濕地保護的核心。缺水,成了所有濕地最大最痛的哀愁。
《中國濕地保護的利益博弈》更是對濕地報告中一系列的思辨方向進行了總結歸納。
思辨色彩的掌控使《中國濕地報告》這組行進式報道眼界開闊,客觀公正,避免了以偏概全和浮光掠影式的報道誤區(qū)。
行進式采訪報道中的思辨色彩往往在具體表現中,經常會遇到正面與反面、全部與局部、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成功與失敗、偶然與必然等相互犄角的因素。其實正是這種博弈,促使新聞報道的辯證思考能力進一步顯現,從一點到一般,由局部到整體,由微觀到宏觀,作出更加符合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理性論斷,以提供給廣大受眾多方位的思考空間。
同時,作為行進式報道思辨色彩元素的深度引進和嘗試,《中國濕地報告》也為下一次行進式采訪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筆者也看到,此次報道思辨色彩的掌控上尚有一些不足,需要進一步總結。比如,思辨角度較為局限,表現手法上較為單一,“行進性”表現力不足,廣播音效和語言運用不夠到位等,還有亟待突破的空間。
總體而言,因為在行進式報道中增添了思辨色彩這一報道高度、難度,才使大型系列報道《中國濕地報告》不但從現象上對中國濕地進行了較為全面、客觀的展示,而且引發(fā)和梳理了對濕地現狀的種種理性憂思,具備了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因而受到聽眾的廣泛好評,并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此可見,游刃有余地掌控好思辨色彩,對打造行進式報道靚麗形象至關重要。有了它,才使這組報道更具可聽性、真實性和思辨性。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駐寧夏記者站)
(本文編輯:莫玉玲)
注 釋
①郭長江 《廣播行進式報道的“行進式思維”》,載《中國廣播》,2010年第1期。
②見《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