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沖擊下,作為中小學一線工作者的教師,應如何應對新時期對教育教學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出的新要求呢?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笨梢?,反思是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迅速成長的必經之途。那么,作為歷史教師,到底應該做哪些反思呢?筆者根據(jù)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反思歷史教學的價值
每一門學科的教學都有其特定的教育價值,歷史學科也不例外。只有首先對歷史學科教學的價值有了清晰與明確的認識,才能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更好地引導學生認識歷史、評價歷史與反思歷史。對于歷史教學價值的反思,至少能夠在以下兩方面適應新時期基礎教育改革的形勢與需求。
1.反思教學可以促進歷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時代是不斷地向前發(fā)展的,對于過去的歷史,我們在史料不斷地豐富和更新中體會與解讀;對于當下的現(xiàn)實,我們需要以史為鑒,不斷地重新審視與思考。作為一個有強烈的事業(yè)心和使命感的歷史教師,必須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以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力爭成為教育教學的探索者與創(chuàng)新者。在這個探索與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對于自我的反思必不可少,原因有二:其一,歷史發(fā)展的連續(xù)性要求歷史教師不斷地反思自我,以增強自我教育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從而將歷史教學實踐作為研究對象,辯證地審視和分析歷史教學的行為和結果,改進歷史教學實踐;其二,歷史是一門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這就要求歷史教師不斷地尋求理論和實踐的最佳契合點,做歷史教育教學的主動研究者,而不是被動的理論接受者。由此可見,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只有不斷地反思教學價值,才能促進歷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水平與能力的提高。
2.反思教學契合歷史學科的特色
首先,歷史學科本身就在于認識并立足于過去、關照與反思現(xiàn)實,從而改善并超越現(xiàn)實,面向未來。學科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反思性,且這種反思恰恰契合了當下新課程改革對歷史學科提出的要求。其次,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一般是了解各種歷史現(xiàn)象及某個歷史事件產生、形成、發(fā)展以及消亡的過程,并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對這種現(xiàn)象或事件做出客觀的、辯證的歷史評價,同時能夠在尊重歷史史實的前提下做出對我們今天社會有益的思考與借鑒。這整個過程就是再現(xiàn)思維、辯證思維與創(chuàng)新思維充分結合與體現(xiàn)的過程,這與反思教學強調的思維過程——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同時,反思教學強調思維不斷地被激發(fā)、教學不斷地被創(chuàng)新,這一點在某種程度上與歷史學科的教學特點也是不謀而合的。
二、歷史教學反思的過程和方法
1.課前反思——選擇最佳的歷史教學方案
歷史教學的課前反思通常是指備課反思,即要求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對教學中的各種可能性方案進行篩選、展開反思,最終決定用哪種方式來實施歷史教學。
例如,在備《新興力量的興起》一課時,通過分析教材可知,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以世界經濟、政治力量的對比消長為核心來講述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發(fā)展。通過分析學情可知,教師需要做好的鋪墊是:理清美國和蘇聯(lián)實力下降的原因及具體狀況,以及歐洲、日本、中國與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力量的上升原因及狀況。但由于這兩方面的內容都未在教材中做詳細介紹,若貿然授課必然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偏差與誤解。于是,我就在課前給學生補充這方面的知識,并指導他們主動收集有關美國、蘇聯(lián)、中國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相關資料。同時,針對高中生的年齡特點,我精心制作了課件,以大量的歷史圖片和歷史影像,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闡明歷史問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新課程改革提倡教學要達到的“三維目標”,要求學生在熟悉挑戰(zhàn)美國和蘇聯(lián)兩極格局及有關組織機構的名稱和了解多極化趨勢的發(fā)展的基礎上,掌握“世界多極化趨勢”的事實依據(jù),認識各種材料的價值,樹立世界走向多極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的價值判斷標準。其重點內容是西歐、日本的崛起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需要突破的難點內容是世界主要經濟、政治力量的變化對世界格局的影響?;谝陨纤锌紤],我最后決定采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由學生自學、討論與師生互動、教師分析相結合。此外,為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我還采用了多媒體、網絡和相關課外書籍來輔助教學,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課中反思——靈活、隨機地調整歷史教學的授課程序
歷史教學的課中反思,一般指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反思。因為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常常會發(fā)生一些教師無法預料的情況,所以再周密的教學設計也不可能完全適應課堂教學的要求。這就需要歷史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地發(fā)現(xiàn)問題,迅速地反思教學方法、教學行為,隨機應變地選擇一種于現(xiàn)場最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在講《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一課時,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居然搞不清楚“中法戰(zhàn)爭”和“左宗棠收復新疆”這兩個事件的時間之先后順序,稍作了解才知道原來是初中歷史知識的缺失造成的。此時,若按原來的教學程序進行下去,課堂教學的效果必將大打折扣。于是,我及時地調整了教學順序,先給學生補充了這部分的相關歷史知識,而后再按原來的教學設計繼續(xù)教學。雖然由于時間上的耽擱沒有完成原定的教學計劃,但卻保證了課堂教學的合理性與有效性。
3.課后反思——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與成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無論歷史教師在課前備課,還是課堂實踐中多么認真地反思和調整,實際的效果總會與課前的預計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給教學留下遺憾。為彌補這種遺憾,歷史教學課后的反思也必不可少。歷史教師要在課后通過反思教學的設計、內容、方法、組織和評價方式,促進歷史教學過程的不斷優(yōu)化,同時不斷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實現(xiàn)評價方式的激勵性和多樣性。
例如,在講完《“百家爭鳴”和儒家的形成》一課后,我反思了這一節(jié)的教學過程。在本節(jié)課中,我的導入形式比較成功,充分地引起了學生對這部分學習內容的重視;在重難點的突破方面也較為成功,這些是值得以后的教學借鑒的經驗。但也不乏遺憾。譬如,本節(jié)課的學生拓展空間應該是很大的,但由于教學設計和時間安排等方面的不合理,使得學生在拓展方面意猶未盡,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設計上做好取舍和改進。
歷史教學若要改革和發(fā)展,必然離不開反思。時代在變,教材在變,學生在變,老一套教學模式中的不合時宜之處定然需要變革。歷史教學改革的深入要求歷史教師時刻地反思歷史課程教學,從每節(jié)歷史課中發(fā)現(xiàn)不足并日趨改善,真正完成新課程改革賦予我們一線教師的使命。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第三中學)
(責任編輯:吳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