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連日報社 陳奎智
我近來對國家隊和中超聯(lián)賽的比賽又感興趣了。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打假動了真格的,比賽又恢復(fù)了魅力的原因。尤其是各家俱樂部球迷數(shù)量的恢復(fù)和增加,就更令人高興了。但有一種現(xiàn)象又令人擔憂,那就是部分俱樂部球迷的心態(tài)已嚴重扭曲,即主隊不能輸,輸了就砸客隊的車,打客隊的球迷。根本不管實力強弱,反正主場輸了就鬧事。盡管當?shù)毓膊块T都給予了嚴肅處理,但還是按下葫蘆起了瓢,屢禁不止。
思來想去,這種現(xiàn)象難以杜絕的原因,我覺得還是各家媒體在報道方面有一定的責任。一些都市報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有過比較偏激的報道,而個別媒體近年來則更甚,偏袒主隊,討伐客隊幾乎成了報道的主基調(diào)??梢哉f,它們對當?shù)厍蛎员┝κ录陌l(fā)生發(fā)展起了一定的推波助瀾作用。
綠茵場上的角逐本身就引人注目。尤其在比較重要的比賽報道中,就更無須使用什么刺激性的語言、詞匯作為標題來吸引讀者了。但從上個世紀90年代后,一些帶有刺激性的語言、詞匯卻不斷見諸報端。尤其有些都市報還嫌不夠刺激,千方百計地升溫,結(jié)果字里行間刀光劍影,殺氣彌漫,頗似武俠小說的翻版。就連某地方電視臺和一些地方黨報的體育版也跟著花樣翻新,喜歡將得分手冠以“門前殺手”,將帶球突入禁區(qū),稱為“殺入禁區(qū)”,盯人中衛(wèi)貼身緊逼,被稱為極具“殺傷力”等,將綠茵場上的比賽渲染得殺機四起、血光迸濺。以致2011年當陜西隊隊員趙旭日和另一名大連籍隊員在訓(xùn)練時發(fā)生激烈沖突時,也被稱為“同室操戈”,“殺”將起來。似這般如此殺氣十足,久之,失去了新鮮感不說,還難免讓人心生憂慮,生怕這血淋淋的“殺氣”會將現(xiàn)代的精神文明和體育道德“殺”得體無完膚,盡管“殺手”什么的不過是一種比喻,但不雅和不恰當?shù)谋扔麟y免也會產(chǎn)生一些副作用。試想球員和球迷們長此受其熏陶,豈能不“殺性”漸長呢。中國國奧隊某球員在北京奧運會上的惡劣傷人事件,我一直懷疑和這種氛圍有關(guān)。但某報在報道此事時,卻有些幸災(zāi)樂禍,竟然將其人稱為“大俠”,就更令人費解了。
在一次體協(xié)年會上,我曾就上述問題與某都市報一位記者探討過。他說自己這樣寫就是跟著湊熱鬧,不然也覺得不過癮,怕吸引不了讀者。我還私下問過他,為何多次把兩支水平相當?shù)那蜿犆魈鞂⒁M行的比賽說成是“華山論劍”?我說你是不是把比賽當成武俠小說寫了。他說確實有點那個意思,估計這樣更能引起讀者關(guān)注吧。對于那位同仁的見解,我不敢茍同。
至于某些媒體習慣于把張教練上臺組建的球隊叫做“張家軍”,李教練組隊的就叫“李家軍”的提法,就更不敢茍同了。因為國外沒有一家這樣叫的。非給人家冠以這個“軍”、那個“軍”的,無形中還會讓球員產(chǎn)生錯覺。我個人認為,報業(yè)競爭再激烈,記者寫稿也要把握好尺度。因為綠茵賽場畢竟不是刀光劍影的沙場,如此渲染夸張,其副作用已不言而喻。我們在報道綠茵賽事時一定要把握尺度,做到公正而不偏頗,熱烈而不過火,將和諧社會的精神文明和正確的文化知識有機地融注于報道中,讓讀者從中得到美好的熏陶,共同抵制綠茵場內(nèi)外的暴力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