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吉久紀夫作 濱田麻矢譯 賀桂梅校
我與日本的現代中國文學研究
◆ 秋吉久紀夫①作 濱田麻矢譯 賀桂梅校
我報告的題目是“現代中國文學研究在日本”。這個題目聽起來有點大也有點夸張,其實我只想給大家介紹一下我求學時期,日本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一些情況。
我進入九州大學法文學部的中國文學專業(yè)學習,是日本戰(zhàn)敗四年后的1949年。那年4月,九州大學的法文學部開始被分為法學部、經濟學部和文學部。兩個月后,日本進行了六三學制改革,全國開始施行新的大學制度。
我剛剛入學那年的4月28日,就召開了第四屆九州大學中國學會。我參加了這次會議,當時覺得很緊張。在當時的會場上,只有三個學生,而且都是新生,就是中國歷史專業(yè)的菊池英夫君、中國哲學專業(yè)的瀨戶口擇雄君,還有中國文學專業(yè)的我。
這一年,也就是我第一次參加九州大學中國學會的1949年的10月1日,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同一個月的22日,在東京的學士院會館里,創(chuàng)立了日本中國學會。
日本中國學會開創(chuàng)時期的現代中國文學研究者,當然都不是戰(zhàn)后才開始研究中國的,而是在戰(zhàn)爭時期就已經開始了自己的研究生涯。他們是在日本軍隊全力以赴、高舉太陽旗侵略中國大陸的時候,把現代中國文學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的。在當時的環(huán)境里,免不了多多少少地沾染著戰(zhàn)時的色調。
這是昭和八年(1933年)創(chuàng)立中國文學研究會的一些人的名字:岡崎俊夫、增田涉、松枝茂夫、竹內好、武田泰淳。還有小野忍、飯塚朗、千田九一等先生。他們的研究對象是魯迅、郭沫若、巴金、丁玲、茅盾、趙樹理等等。
比這些人稍年輕的下一代現代中國文學研究者,是那些戰(zhàn)敗后還浸染在戰(zhàn)爭氛圍的中國學世界里,但卻反省了以往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行為,因而不管不顧地投入中國研究的人。中日戰(zhàn)爭的時候,他們都當著兵,在世界地圖上那些涂著紅色的日本占領地區(qū)(更不用說中國大陸了),從事著特工隊等的殘酷工作。日本戰(zhàn)敗后,他們有的人做了俘虜,在西伯利亞勞改,最終死里逃生;有的在日本國內,被當時的“緊急學徒勤勞動員法”逼著完全放棄了自己的學業(yè),在軍需工廠里從事著最底層的強制性肉體勞動。
從1951年4月開始,修完了新制大學兩年教養(yǎng)課程的學生們,晉升到學習專業(yè)課程。當時,日本各地的大學紛紛開始創(chuàng)辦新的學會、研究會。中國學領域當然也不例外。1月份,九州地區(qū)的中國學研究者和九州大學中國學會一起舉辦了西日本中國語文學會;5月,在九州大學文學部中國關系研究室里,開始了中國文藝座談會。
最早入學的時候,我的興趣在《西游記》,那本描寫陪著玄奘法師辛苦了17年,從天竺穿過巍峨的山脈,萬里迢迢地給唐都長安帶來了佛典的孫悟空活動的神怪小說。但1952年年底,很偶然地,我第一次讀到了從新中國傳進來的詩集。我驚訝于那里面嶄新的內容,沒想到現代中國有著能寫這樣作品的詩人。我的全部身心都被那個世界吸引了。
無論是剛剛戰(zhàn)敗時期的日本社會,還是中國社會所經歷的中日戰(zhàn)爭、國共國內戰(zhàn)爭,以及反右派運動,在這些沒完沒了的社會動蕩中,寶貴的文獻資料常常被故意地扔棄、燒掉或銷毀。我看到的那本詩集,就是在這樣的混亂時期,偶然到達日本的一本書。那本詩集是《新文學選集》第二輯中的《艾青選集》,北京開明書店1952年的再版本。初版是前一年的1951年7月。編輯是很有名的作家茅盾。一共234頁,紙質非常粗糙、印刷也很簡陋的那種書。價錢是中國原定價9800元,當時值日元290元。在日本銷售這本書的地方是東京神田的國際書店。
艾青這個詩人,1996年5月86歲時去世了。他死前3年,1993年9月12日,在北京他的家里,我拜訪過他。見他之后的第二個月即十月的9日、10日、11日,我從北京坐火車到他的故鄉(xiāng)浙江省錢塘江上游、金華縣畈田蔣村訪問。1998年8月,我去了艾青留法時期巴黎的舊居,巴黎第六區(qū)歐德翁歐洲劇院附近的里斯本旅行社。彼時他在圣杰克街61號的餐館打工,在蒙巴納斯大街學畫。
艾青是1910年浙江省金華縣一個地主家庭出生的畫家。他就讀的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的校長1929年推薦他去巴黎留學三年。當時艾青讀了法國詩人波德萊爾、蘭波、凡爾哈倫、阿波利奈爾等人的作品。他很仔細地閱讀這些人作品的法文版。1931年,日本軍侵入中國東北地區(qū)的奉天(沈陽),“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了。艾青馬上加入在巴黎組織的“世界反帝大同盟”。從第二年即1932年的1月,他開始寫詩,并向在中國已經頗有歷史的文藝雜志《北斗》投稿。這年2月,他從馬賽坐船回國,在上?;顒印5?月12日的晚上,在法租界的西門路,一個國民黨的間諜揭發(fā)了他,他被以緊急犯罪法突然遭到非法逮捕,并被判處6年徒刑,關在上海第二特區(qū)法院的看守所里。1934年10月,被送至蘇州反省院。1935年10月,經過3年3個月的刑期后,他被釋放了。
1937年7月12日,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他去了武漢。第二年,在山西省開辦的民族革命大學里當教師。當時他寫作了那首讓我驚訝的詩:《手推車》。
1952年讀到這首詩之后,我立即開始著手翻譯這首作品。我念一念我翻譯的這首詩:
手推車
在黃河流過的地域
在無數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車
以唯一的輪子
發(fā)出使陰暗的天穹痙攣的尖音
穿過寒冷與靜寂
從這一個山腳
到那一個山腳
徹響著
北國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凍的日子
在貧窮的小村與小村之間
手推車
以單獨的輪子
刻畫在灰黃土層上的深深的轍跡
穿過廣闊與荒漠
從這一條路
到那一條路
交織著
北國人民的悲哀
(1938年初作)
我剛剛讀到《艾青選集》的時候,很偶然地知道我的朋友的朋友、一個社會黨議員,有機會去北京。于是,我托這個朋友把我寫的一封信,轉交給住在北京的詩人臧克家先生。為什么我認識臧克家呢?因為他是當時剛剛創(chuàng)刊的《詩刊》雜志的編輯發(fā)行人。我意外地可以直接與臧克家先生聯系。有了他的介紹,新發(fā)行的文學雜志、新出版的中國文學作品,都紛紛地寄到我這里來了。就這樣,我對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眼光,漸漸地帶有了專業(yè)性。
正是在這個時候吧,有一天,目加田誠先生②要我到他的辦公室去談話。老師說:“我的研究范圍是古典,不是現代文學,東京大學的小野忍教授是我大學時代的朋友,研究現代文學專業(yè),你務必去東京拜訪他。”所以我很快就到了東京,找到了小野忍先生在杉并區(qū)桃井的家。
小野先生早在戰(zhàn)后的1947年4月,就發(fā)表了《關于茅盾的〈腐蝕〉》,論文刊載在《隨筆中國》第一號上;1949年9月,《中國現代文學的發(fā)展——抗戰(zhàn)前后的長篇小說》發(fā)表在《中國研究》第九號上;1951年9月,《趙樹理》發(fā)表在《近代文學》第六號上。而且在當時,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研究室以小野忍先生為中心,也包括小野忍先生的學生們,早已熱心地開始了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研究魯迅的有尾上兼英、伊藤敬一、檜山久雄、丸山昇、木山英雄等先生,研究茅盾的有高田昭二先生,研究郁達夫的有伊藤虎丸先生,研究胡適的有竹田晃先生,還有研究聞一多的佐藤保先生。
在這樣的潮流里面,1953年5月23—24日兩天,在大分大學的大會上創(chuàng)立了九州中國學會。也正是在那一年,目加田誠老師告訴我,有人成立了現代中國學會。我馬上和我的朋友樋口進君一起參加了。那時候,樋口進已經開始研究中國現代作家周作人、巴金、趙樹理。
我第一次在學會上做報告,是1953年4月第十二屆文藝座談會上的事。我報告的題目是《艾青的鄉(xiāng)愁》,地點是福岡市箱崎九州大學校園里三畏閣二樓的里屋。第二年,在1954年2月的座談會上,我也做了報告,題目是《中國現代詩研究——以艾青為中心》。接著,1956年5月27日,在九州大學舉辦的九州中國學會上,我發(fā)表了《現代中國的詩論》,會議地點還是在箱崎的九州大學講堂。1961年6月3日,也是在九州中國學會上,我做了《聞捷的詩集〈天山牧歌〉的意義》的報告。
1962年1月,我編譯了《中國現代詩集》,作為飯塚書店的《世界現代詩集》的第六卷出版。1962年11月,平凡社出版了中野重治、今村與志雄編輯的《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十九卷(詩、民謠集),里面收入了我翻譯的臧克家、田間、李季、聞捷、嚴陣的詩。1963年10月19日,在法政大學召開的現代中國學會上,我發(fā)表了論文《何其芳的詩論》。
又過了一段時間,1964年的5月24日,在宮崎大學召開的九州中國學會上,我跟樋口進君一起發(fā)表《試論如何理解中國現代文學》。從這次發(fā)表開始,在同年12月5日慶應大學召開的日本中國學會上、第二年(1965年)7月2日九州大學召開的現代中國學會上、1965年10月23日岡山大學召開的日本中國學會上,我們兩人一起,圍繞著現代中國文學的課題共同發(fā)表了兩個人的研究成果。
非常幸運的是,不久(1966年),東京的朋友告訴我們,我們倆被選入為了籌備恢復中日外交關系而組建的中國學術調查團,去中國考察,時間是從7月20日到8月12日。在調查團的九個成員中,中國文學研究者只有我們兩人。
說是訪問中國,但當時中日還沒有建立外交關系,我們不可能從福岡直接去北京。我們先去了東京,因為拿到許可證的訪問團在東京集合;然后從東京飛到香港,再從香港到中國內地。我們費了很長時間,走過從香港進入內地的海峽上的鐵路軌道。低頭往下看的時候,透過枕木可以看到白色海浪翻滾的泡沫。那種感覺非??植?。我們很辛苦才到達廣州,然后坐飛機到蘇州,接著去了杭州、上海、南京,最后到達北京。
就這樣,我們好不容易才到了北京,見到了曾從九州大學醫(yī)學部畢業(yè)的郭沫若先生③。也就在那一天,竟然爆發(fā)了“文化大革命”。我們馬上就得回國。那是個異常的時代,想起來真是很遺憾。
注釋:
①秋吉久紀夫(1930— ),日本福岡人,九州大學名譽教授,著名中國文學研究者、中國現代詩譯者和詩人。著有《近代中國文學運動研究》、《方志敏〈獄中日記〉——其人與詩》、《陳千武論》,出版有詩集《南方河豚之歌》、《天敵》等。專注于中國現代詩歌的日文翻譯工作,為馮至、何其芳、卞之琳、穆旦、艾青、戴望舒、阿垅、牛漢、鄭敏等編譯了詩集。另編譯有《精選中國現代詩集》、《亞非詩集》、《越南解放詩集》等。
②目加田誠先生當時是秋吉先生的指導老師——譯者注。
③郭沫若曾于1918—1924年間在九州帝國大學的醫(yī)學部求學——譯者注。
(2011年10月7日在日本中國學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懇談會上的講演)